循環經濟發展創新論文
時間:2022-02-12 02:17:00
導語:循環經濟發展創新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發展循環經濟的必要性
所謂循環經濟,即在經濟發展中,實現廢物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使經濟系統和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和諧循環,維護自然生態平衡,是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是對“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傳統增長模式的根本變革。
我國是一個資源短缺、自然資源人均占有量極低、環境容量不容樂觀的發展中大國。從資源稟賦看,我國是總量上的大國,人均水平上的貧國。人均淡水資源占有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能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從資源利用效率看,目前我國創造世界GDP的4%,卻消耗了世界上31%的鋼材、30%的煤炭和50%的水泥。從資源再生化角度看,我國資源重復利用率遠遠低于發達國家,水資源循環利用比發達國家低50%以上,廢舊輪胎再生利用率僅有10%左右。從資源消耗角度看,自2001年起我國萬元GDP能耗已經逐年下降,2004年又上升了14%。
另外,過去人們單純用GDP指標評價一個國家的經濟繁榮,以犧牲環境和子孫后代的利益為代價,經濟增長主要是靠巨額的投資推動,掩蓋了單純追求經濟增長所產生的負面效用,導致了傳統經濟發展模式“產品高價,資源地價,環境無價”的畸形特征。顯然,不改變這種經濟增長對資源的消耗方式和對環境的破壞,要實現經濟增長是不可持續的。因此,從發展循環經濟的角度出發,人們提出了綠色GDP的概念,在計算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成就時提高了對自然資源環境作為“社會財富”和“潛在社會財富”的重要性的認識,在更高層次上實現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的雙贏。
以往我國為了擺脫貧困落后,選擇了效仿工業化國家走過的發展道路,作為振興國力的手段,這造成國內生態環境形勢更趨嚴峻。由于人類經濟活動索取資源的速度超過了資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而排放廢棄物的數量超過了環境的自凈能力,造成環境問題日益嚴峻。改革開放以來,靜觀我國在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方面投入了大量資金,局部地區的生態環境有所改善,但總體上,我國的生態環境破壞還在加劇。人們不顧自然生態規律濫用環境資源造成生態環境破壞給現在的經濟生活帶來副作用的同時,還不斷地將這類后果傳遞給子孫,這種時間上的后代沿襲,最終帶來的只能是更多的自然災害和更多的物種滅亡。環境污染造成的危害是客觀存在的,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要從根本上改變我國的環境質量,扭轉生態惡化的趨勢,就必須發展循環經濟。在經濟發展中保護環境,在環境保護中促進經濟發展。有效地防止經濟發展對環境的破壞,以較小的環境損失換取高效的經濟增長和較高的環境治理能力。在經濟效益、生態效益二者統一的基礎上實現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良性循環。
發展循環經濟需要創新保障
(一)循環經濟法律制度體系創新保障
我國應該根據國情,制訂一系列環境保護、資源管理和生態環境建設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制度,用法律法規制度推動循環經濟的健康發展。如已經頒布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清潔生產促進法》,是我國推進循環經濟立法的一個里程碑。應盡快制定和實施《國家循環經濟法》和相應的《國家綠色消費法》、《資源循環再生利用法》等法律,制定并完善鼓勵和支持循環經濟的經濟政策、稅收政策,使法律法規真正起到預防污染和綠色導向作用。
明確消費者、企業、各級政府在發展循環經濟方面的責任和義務,明確把生態環境作為資源納入政府的公共管理范疇之內。著手制定綠色消費、資源循環再生利用,以及家用電器、建筑材料、包裝物品等行業在資源回收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規;建立健全各類廢物回收制度,明確工業廢物和產品包裝物由生產企業負責回收,建筑廢物由建設和施工單位負責回收,生活垃圾回收主要是政府的責任,排放垃圾的居民和單位要適當繳納一些費用;制定充分利用廢物資源的經濟政策,在稅收和投資等環節對廢物回收采取經濟鼓勵措施。
(二)資源全部成本的完全價格體系創新保障
資源的價值被人為地低估是我國資源嚴重浪費的根源,而其根源又在于政府對GDP增長的追求,造成的環境污染的損失以及資源的過早耗盡是子孫后入多少倍也難以挽回的。因此,要加快價格體系的市場化改革,讓資源以價格的形式真正體現出資源的價值。
政府需要研究并落實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價格政策和收費政策,積極調整資源性產品與最終產品的比價關系,完善自然資源價格形成機制,通過水價、電價等價格政策的調整,更好地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資源全部成本的完全價格體系就是通過政策調整,利用經濟手段使資源價格反映其真實的生態學、經濟學價值。
為了防止沒有計劃地使用、早用、誤用和過度利用資源的情況發生,可以對共有財產(指環境資源和自然資源)的使用者課稅,并且應該按照“污染者付費、利用者補償、開發者保護、破壞者恢復”的原則,大力推進生態環境的有償使用制度。對一些虧損或微利的廢舊物品回收利用產業和廢棄物無害化處理產業,可以通過稅收優惠和政府補貼政策,使其能夠獲得社會平均利潤率。在增加環境污染排放稅、資源使用稅的同時,可以對企業用于環境保護的投資實行稅收抵扣。本文建議專門設立環境技術開發基金,重點支持廢舊物品回收處理和再利用技術的研究與開發。通過市場機制和價值規律使全社會建立起節約資源、提高使用效率、資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循環經濟模式。
(三)綠色科學技術支撐體系創新保障
綠色是循環經濟模式的守護神,應貫穿于資源開采,產品研發、生產、包裝、銷售、消費及回收利用的全過程,表現在以下方面:
1.綠色研發。綠色產品的開發過程是企業實踐循環經濟理念的關鍵所在,企業應以綠色需求為導向,實施綠色設計,樹立綠色品牌。在整個產品研發過程中,始終強調對資源的有效利用和廢棄物的有效處理,做到“清潔生產”,使企業具有可持續競爭優勢。
2.綠色包裝。綠色包裝是綠色產品傳遞給消費者的第一信息,應以環境保護為首選目標。無論在包裝設計、包裝材料和包裝風格上,都要力求簡單,充分考慮對環境無毒害和可分解成能再循環的原則。
3.綠色消費。綠色消費是循環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綠色消費已成為21世紀的潮流,標志著消費者已經意識到環境惡化對生活質量及生活方式的影響而要求企業生產、銷售綠色產品,以減少對環境的危害。“綠色食品”、“綠色家電”、“綠色服裝”、“綠色家居”、“綠色建材”等綠色產品已逐漸受到消費者的青睞。隨著“綠色消費”的需求不斷高漲,企業應不斷創新,生產綠色產品,推行綠色營銷。
4.綠色標志認證。ISO14000認證和綠色標志認證是我國企業進入國際市場和沖破綠色貿易壁壘的“綠色通行證”。目前,“綠色壁壘”成為我國擴大出口面臨最多也是最難突破的問題,對我國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造成重大的影響。據統計,我國有數百個品種、50多億美元的出口產品因保護臭氧層的有關國際公約而被禁止生產和銷售;40多億美元的出口產品因主要貿易對象國實施環境標志而面臨市場準入問題;每年都有70多億美元的出口因“綠色壁壘”被禁止。為了突破“綠色壁壘”,應努力爭取環境認證,特別是ISO14000認證,以掃清我國產品出口的技術障礙。
5.綠色GDP核算體系。在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要改變過去只重經濟指標,忽視環境效益的評價的做法。在GDP核算中考慮資源環境因素,最終反映出經濟的凈增長。這種核算方式是改變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傳統經濟增長模式,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解決復合型環境污染問題的新模式。但目前直接運用綠色GDP核算方式尚有一些技術和社會層面的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因此,可以通過從小循環到中循環,最終到大循環這樣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來逐步采用綠色GDP的核算方式,即小循環——企業層面:根據生態效率理念,在企業大力推行產品生態設計、清潔生產等措施,從生產的源頭和全過程充分利用資源,使每個生產企業都成為生態單位,在生產過程中減少產品和服務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達到廢物最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實現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化。中循環——生態工業園區域層面:按照工業生態學原理,通過企業間的物質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在企業間形成共生關系,建立工業生態園區,積極發展生態工業,在企業清潔生產的基礎上,使上游企業的廢物成為下游企業的原料,不斷延長生產鏈條,實現區域或企業群的最有效利用,從而達到廢物產生量最小,甚至零排放。大循環——循環型社會層面:在一定區域內,用生態鏈條把工業與農業、生產與消費、城區與郊區、行業與行業有機結合起來,大力發展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實行可持續生產和消費,全面提高資源利用率,逐步建成循環型社會。
(四)政府引導、共同參與、普及環保教育體系創新保障
資源和環境危機的實質不僅是單純的經濟和技術問題,而且還包括文化觀念和價值取向問題。循環經濟不僅需要政府的倡導和企業的自律,更需要提高廣大社會公眾的參與意識和參與能力。面對全球性的資源和環境危機,我國亟待加強“生態道德”觀念建設和循環經濟意識教育。為了治本,必須把循環經濟知識的教育納入全民社會教育軌道常抓不懈,通過各種渠道和形式廣泛宣傳普及循環經濟知識,并應將樹立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意識的相關內容編入教材,在中小學中開展國情教育、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教育。并在全社會積極倡導使用環境友好型產品,減少一次性產品的使用,提高全民資源節約意識和環境保護意識。
同時,運用生態學、資源學的原理與方法,教育人們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價值觀深入人心,居安思危,增強發展循環經濟的責任感和緊迫感,把節能、節水、節材、節糧、垃圾分類回收變成每個公民的自覺行動,逐步形成保護資源和環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為發展循環經濟和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內容摘要:為保證我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實現自然生態系統和社會經濟系統的良性循環,確保持續的發展條件和發展空間。我國目前正在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本文認為,在發展循環經濟過程中,必須通過法律制度、價格體系、科學技術、社會教育等方面的創新,確保循環經濟得以正常發展。
關鍵詞:循環經濟創新資源
- 上一篇:發展循環經濟戰略意義探究論文
- 下一篇:循環經濟理論細化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