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發展循環經濟對策
時間:2022-03-18 04:42:00
導語:我國發展循環經濟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途徑。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提出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走一條科技含量高、經
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傳統的工業增長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而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能夠最大限度地利用資源和能源,同時使污染物的產生量和最終排放量降至最低;既能有效改善日益嚴重的生態環境狀況,又能在減輕資源環境負荷的基礎上進一步推動經濟發展,國內外實踐已經充分證明發展循環經濟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途徑和內在要求。
2.能有效緩解資源和環境問題。循環經濟要求以3R原則(減量化、再使用、再循環)為經濟活動的行為準則,這就要求用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來達到既定生產目的或消費目的,在經濟活動的源頭就注意節約資源和減少污染。在生產中,要求產品體積小型化和產品質量輕型化,產品包裝追求簡單樸實而不是豪華浪費,以達到減少廢物排放的目的;通過對產品和包裝容器的多次利用,以減少一次性用品的生產和排放;促進廢水和固體廢物的資源化再利用,以減輕資源壓力、進一步減少廢物的產生,從而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有效緩解與資源和環境之間的矛盾。
3.實現與國際接軌的需要。在以日本、德國為代表的一些發達國家,循環經濟正在成為一股潮流和趨勢。一方面,從企業到區域層次,甚至到國家層次,國外已經有很多成功的經驗可以借鑒,這些經驗充分證明發展循環經濟是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我國在發展循環經濟方面雖然也作了一些嘗試性工作,但尚處于起步階段,更多地停留在企業層面的清潔生產和特定產業的生態鏈接(生態工業園區)層面上,與發達國家在理念和實施行動方面存在的差距較大,需要加快區域循環經濟的建設步伐。另一方面,“綠色壁壘”對國際貿易的影響日益增大,國外來華投資者對環境的要求不斷提高,都對我國發展外向型經濟構成一種嚴峻的考驗。發展循環經濟、建設循環經濟示范區無疑會有效調整產業結構,合理使用資源,提高出口產品的社會責任和環境親和力,改善出口產品的環境形象和在國際貿易中的不利地位,實現與國際貿易標準和發展趨勢的接軌。
二、我國發展循環經濟示范區的選擇
1.循環經濟示范區的內涵。循環經濟示范區是一種以污染預防為出發點,以物質循環流動為特征,以社會、經濟、環境可持續發展為最終目標,最大限度地高效利用資源和能源,減少污染物排放的示范區域。
2.循環經濟示范區的建設目標。循環經濟示范區建設的指標體系可以分為四類:一是經濟發展指標;二是循環經濟特征指標;三是生態環境保護指標;四是綠色管理指標。其中,循環經濟特征指標是循環經濟示范區和國內其他示范區的重要區別,應該成為循環經濟示范區建設的重點。
3.循環經濟示范區的區域界定和選擇。循環經濟示范區的建設特征之一是其全方位的滲透特性,循環經濟示范區的建設涉及的領域較多,涵蓋國民經濟各個領域,既包括生產性的,也包括消費性的;既包括經濟層面的,也包括社會層面的;因此在空間上是以一定行政區域為單位實施的,行政區域可以以鄉(鎮)、區(縣),乃至市、省為基本單位。在我國目前的情況下,以區(縣)或市域范圍的循環經濟示范區為主。綜合考慮當前我國的發展現狀,可優先考慮三類地區進行循環經濟示范區建設:一是經濟發展速度較快,對環境質量要求較高的地區;二是具有重要的生態功能區和有待生態治理的地區;三是老工業區或者資源面臨枯竭的地區。這三類地區既要求進一步提高經濟增長速度,同時又要兼顧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而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完全能夠滿足這種要求,因此適合在這三類地區進行循環經濟示范區的試點工作。
三、我國建設循環經濟示范區的對策研究
1.成立專門領導機構。成立以區域行政主要負責人為領導的建設領導小組,成員包括發改、環保、建設、規劃、物價、財政、稅收等有關部門。領導小組負責組織編制完成《區域循環經濟示范區建設規劃》、組織對規劃中各項建設任務的分解和落實,督促各部門之間加強協調合作。領導小組還要對建設任務的進展情況和建設目標的完成情況組織檢查驗收,保證示范區建設工作的順利開展。
2.編制專門規劃。制定《區域循環經濟示范區建設規劃》,要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編制“十一五”規劃的重要指導原則,用循環經濟理念指導各類規劃的編制。規劃編制的重點是對廢物減量使用和資源的再生利用,控制不可再生資源的使用量,促進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3.制定相關政策。各地區應在相關法律法規框架下,通過采取稅收、獎懲、綠色采購、收費等經濟措施,從降低生產和消費成本、增加收益入手,借助市場機制推動綠色采購、節能改造等項工作的不斷深入。循環經濟示范區還應制定廢物處理及循環利用、水資源管理及再生水利用的相關政策。在新能源開發和生態住宅、公共資源信息系統方面,制定相關政策,推進循環經濟示范區基礎設施的生態化建設。其他政策措施還包括:建立生態信息公告制度、建立鼓勵和倡導可持續消費的政策、制定公眾參與政策、制定投融資優惠政策等。
4.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宣傳教育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1)對政府官員的培訓。通過舉辦相關講座、召開研討會、介紹示范成果等方式來宣傳循環經濟示范區建設的目的和意義,促使循環經濟示范區建設工作的全面展開。(2)對企業的培訓。定期組織企業的管理者和專業人員學習循環經濟、清潔生產的知識,提高認識,促進企業節能、降耗、減污工作的全面開展。(3)對市民培訓。要充分發揮各種新聞媒體、學會、協會和群眾團體的作用,利用現代化的宣傳媒介和手段在全區廣泛宣傳、普及循環經濟理念,提高全民的資源和環境意識,努力提高公眾參與循環經濟示范區建設的自覺性。
5.科技支撐。循環經濟的發展尤其要依靠科技進步。循環經濟的技術載體主要指以清潔生產技術和廢物資源化為內容的環境無害化技術。要加大科研投入,重點支持有重大推廣意義的資源節約和替代技術、廢物減量化技術,加快生態工業園區建設的技術和資金的投入。通過制訂相關技術政策,加快新技術、新產業和新產品的推廣應用。
- 上一篇: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與循環經濟關系
- 下一篇:山區農業營銷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