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經濟哲學分析

時間:2022-03-18 04:54:00

導語:循環經濟哲學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循環經濟哲學分析

1.循環經濟哲學涵義

1.1循環經濟的產生、發展和目標具有鮮明的實踐性

循環經濟思想起源于人們對自身生活環境和質量的憂慮,也是對上世紀五六十年達國家工業化帶來的環境后果的直接反思,主要針對日益惡化的自然環境以及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隨著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經濟全球化,這種對環境的憂慮逐漸變成一種全球性的反思,環境問題得到了國際社會的關注。我國從參加1972年斯德哥爾摩第一次人類環境會議開始加入這個行列。循環經濟不僅反思工業化帶來的環境破壞和資源耗竭,也積極探尋解決這些問題的根本方法。循環經濟的目標就是提出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或者說新的技術經濟范式[5]。這種發展模式的最終目標是實現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強調通過生產技術與資源節約技術體系的融合,減少單位產出資源的消耗,節約使用資源;通過生產技術與環境保護技術和清潔生產相結合,減少生產過程中污染排放甚至“零”排放;通過廢棄物綜合回收利用和再生利用,實現物質資源的循環使用;通過垃圾無害化處理,實現生態環境的永久平衡等。在經濟層面上,循環經濟是一種新的制度安排和經濟運行方式,旨在實現經濟增長、資源供給與生態環境的均衡,實現社會福利最大化和社會公平。它把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看成社會大眾共有的、稀缺的自然資本,因而要求將生態環境納入經濟循環過程中參與定價和分配。它既要求改變生產的社會成本與私人獲利的不對稱性,使外部成本內部化;也要求改變環保企業治理生態環境的內部成本與外部獲利的不對稱性,使外部效益內部化。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實踐的哲學,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礎。從這個角度來看,循環經濟的實踐性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點。無論是其思想來源和目標指向都是實踐,循環經濟的理論發展更是離不開實踐,需要在實踐中反復檢驗和總結。因此,循環經濟具有鮮明的實踐性,或者實踐是循環經濟的基礎或唯一尺度。

1.2循環經濟的產生和發展符合馬列主義的認識論和否定之否定規律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認為,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并對認識起決定作用;人的認識的發展總是從感性到理性;認識總要有一個過程,充滿著復雜性和曲折性。循環經濟的產生和發展正完整體現了上述觀點。首先,循環經濟在特定時代產生體現了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在工業化以前和工業化的低級階段,人類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和資源的消耗較少,還不足以使人類對的環境破壞和資源消耗產生像今天這樣的深刻后果。只有當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對環境和資源的產生足夠大的沖擊和影響時才可能產生循環經濟思想。其次,對循環經濟的認識是循序漸進的。人類不可能一下子就認識到循環經濟發展的主要內涵或全部規律,而且,認識的深化不可能脫離經濟和歷史發展階段。最后,對循環經濟的認識是能動的認識。這不僅僅停留于理論層面,也不是對實踐的簡單反映和被動認識,而是為了應用于實踐,改造經濟發展的模式。通過循環經濟的這些特點,可以較好地理解當前在我國開展循環經濟所遇到的種種思想障礙。比如,有人抱怨目前我國生產方式仍較粗放、環境破壞和資源消耗較大等。這是事實,但也要注意到,我們不可能脫離我國的歷史前提來談論這些問題。馬克思主義者從來就不是先知先覺的智者,而是實事求是的實踐者。在實踐的過程中可能會犯這樣或者那樣的錯誤,但錯誤本身并不可怕,關鍵要遵循規律,對自身發展方式進行反思和揚棄,最終解決問題。畢竟,在一窮二白的薄弱基礎上搞史無前例的社會主義建設,沒有現成的道路和方法可以照搬。尤其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要矛盾決定了首先需要解決的是經濟起步、經濟總量和人民溫飽問題,難以為了保護環境從一開始就放棄經濟和工業發展。1.3循環經濟的模式特征符合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普遍聯系規律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世界是普遍聯系的整體,聯系具有客觀性、普遍性和多樣性。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正是將社會看成一個整體,而不是孤立地探討經濟問題,或單純采用經濟手段分析解決問題。它要求綜合考慮制度層面和技術層面,制定相應政策措施來推動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社會的公平與進步。循環經濟深刻分析人與自然的相互關系,對人與自然和諧模式進行大量有益的探討。同時,將生產和生活各個領域帶來的環境污染和資源消耗作為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加以考慮,既注重分析經濟生產領域各個部門、行業及其相互聯系,又注重生產流程的各個階段及其相互聯系,還注重生產與生活兩大部類在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中的具體情況與相互聯系,統籌考慮城市與農村、地區之間、工業與農業、國內經濟與對外經濟等在環境污染和資源消耗方面的關系。循環經濟在分析問題和提出對策時,也認識到單純經濟知識和經濟手段的局限性,強調學科間的聯合,強調經濟社科與自然科學、工程技術學科領域的統籌并重。

1.4循環經濟體現了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統一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統一。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正確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的本質,為理解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礎和認識論基礎。循環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經濟范式,強調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代際公平以及國際視野,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這些思想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歷史方法和邏輯方法的統一,既包含科學的邏輯推論,也汲取國內外經濟發展的正反經驗;既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態度,也體現了向歷史、向子孫的負責態度。循環經濟是在環境已遭受重大破壞、資源過度消耗的情況下產生的。根據環境破壞和資源過度消耗的歷史教訓、現代科學和經濟學的推斷,如果這種趨勢不加以阻止

和逆轉,造成的后果將不堪想象。但環境破壞和資源過度消耗的趨勢并非不可逆轉,通過循環經濟的途徑,人類完全有可能實現可持續發展。這種分析和對比揭示了人類對自身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統一。2.循環經濟的本質屬性與內在要求

循環經濟的定義是目前國內學者爭論的焦點,根本分歧主要在循環經濟的本質屬性問題。筆者認為,只有解決本質屬性問題,學科的理論基礎才能更加扎實,學科才能逐步走向成熟。本質屬性問題解決了,相應的內在要求就容易了。前面分析的循環經濟哲學內涵已為探討循環經濟的本質屬性與內在要求作了鋪墊。

2.1循環經濟的本質屬性

筆者贊同齊建國教授關于循環經濟的描述,即循環經濟是一種技術范式的革命,是中國新興工業化的最高形式,是通過制度創新建立一種新的經濟形態[6]。齊教授認為,從技術經濟學角度看,循環經濟實際上是一種技術范式的革命。微觀上,按照著名經濟學家喬瓦尼·多西的定義,所謂技術范式可定義為解決所選擇的技術經濟問題的一種“模式”。宏觀上,技術范式可定義為社會生產主導技術體系的基本特征和程序模式。在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同歷史階段,不同社會形態對應不同的技術范式。在技術層次上,與傳統經濟活動的“資源消費→產品→廢物排放”開放(或稱為單程)型物質流動模式相對應,循環經濟是“資源消費→產品→再生資源”閉環型物質流動模式。其技術特征表現為資源消耗的減量化、再利用和資源再生化,核心是提高生態環境的利用效率,本質是生態經濟。

筆者認為,在齊教授定義的基礎上,還可從哲學高度對循環經濟的本質屬性作進一步的歸納和總結。根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人類社會總是不斷由低級向高級演變,每個社會歷史階段都有與其相應的社會形態。因此,循環經濟應是人類社會在特定歷史階段選擇的經濟發展模式或者技術范式。循環經濟在特定的歷史階段產生和發展,承載著特定的歷史使命??梢灶A見,循環經濟將對世界的可持續發展進程起重大的歷史作用;同樣可以預見,循環經濟絕不是萬能的,不是人類社會經濟發展技術范式的最高形態或終極形式。

2.2循環經濟的內在要求

2.2.1特定的時空觀念。在我國開展循環經濟的理論和政策研究,需要明確特定的時空觀念。我國是一個具有十幾億人口的發展中國家,在全球化的21世紀開展循環經濟,離不開立足自身現實發展循環經濟。要花大力氣研究我國的實際,既不能夸大,也不能縮小問題,只有實事求是才能勝利。同時,要對循環經濟的發展道路的復雜性和曲折性有著足夠的心里準備。

2.2.2統籌觀點。發展循環經濟需要統籌的觀點和系統的觀點。我國當前的經濟發展面臨很多問題,但由于資源有限,只能統籌加以考慮。要把握發展循環經濟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確定重點領域和優先發展領域,循序漸進,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

2.2.3理論聯系實踐。發展循環經濟要善于理論聯系實際,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上升為理論,并以此指導實踐,然后在實踐中不斷完善理論。如此反復,推動經濟與社會向良性方向持續發展。循環經濟是實踐的學科,循環經濟理論和政策如果只停留在書本中、文件中、口頭上,不能在實踐中得以貫徹落實,循環經濟的目標就會是水中月、鏡中花。因此,必須貫徹馬克思主義實事求是的觀點,尊重客觀規律,努力推進循環經濟建設,同時反對把循環經濟夸大化、萬能化的傾向。

2.2.4公眾參與。循環經濟涉及全社會的各領域,離開公眾參與的循環經濟將難以成功。目前,我國居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尚有待提高,特別需要在社會上進行科學發展觀的思想啟蒙,通過政府政策宣傳,引導社會生產和消費觀念。公眾環保意識和可持續發展意識的覺醒將是循環經濟得以貫徹落實并取得成功的強大動力和有力保障。

3.發展循環經濟的政策建議

3.1系統的工作思想

發展循環經濟特別要處理好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要立足現實,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五個統籌,制定系統的發展規劃和政策措施。綜合協調區域、行業和部門利益,以長遠發展和大局為重,抓住主要問題,確定重點領域、優先領域和戰略步驟。

3.2制度和技術并重

要堅持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統一,既注重制度層面的政策設計,也注重技術層面的政策設計。加強對現有經濟模式、生產技術與過程、管理方法的改進和創新;加強對項目立項進行充分論證以及項目中、后期的評估;加強對節能減排領域重大技術的開發與應用。同時,開展大量調查,掌握循環經濟的動態發展,及時研究解決實踐中出現的問題。

3.3建立長效機制

根據循環經濟的不同參與主體,包括政府、企業、大學、公眾等,制定相應的政策,建立長效工作機制。同時,探討建立政府與市場相結合的有效聯系機制,完善政府考核機制和人才激勵機制。

3.4自主創新與學習借鑒

既要立足自身國情積極探索發展循環經濟的有效理論和政策,又要學習借鑒一切有益的國外經濟、管理和政策實踐的成果;既要發揚自主創新的精神,建立基本技術支撐體系,又要進行必要的技術引進和模仿消化。4.未來展望

發展循環經濟是歷史的必然。這個必然既凝聚著人類對自身處境的深深憂慮,也包含了對更高級的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的美好愿望。馬克思主義認為,盡管過程往往充滿曲折,世界一直是向前發展的。作為一個新的經濟形態和發展模式,循環經濟有著自身發展規律,雖然當前還有很多爭論,但“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學術氛圍,將促使循環經濟研究更快走向成熟。循環經濟在中國已經啟航,并將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復興的進程長期相伴。盡管道路充滿艱辛,但前途是光明的。

參考文獻:

[1]李兆前,齊建國.循環經濟理論與實踐綜述,《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4年第9期.

[2]董艾輝.循環經濟的哲學思考,《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3月第20卷第1期.

[3]張連國.循環經濟的哲學基礎,《東岳論叢》,2005年3月第26卷第2期.

[4]崔勝輝,洪華生,黃云鳳.關于循環經濟的哲學思考,《科技進步與對策》,2003年10月號(下半月).

[5]齊建國.中國循環經濟發展的若干理論與實踐探索,《學習與探索》,2005年第2期(總第157期).

[6]齊建國.關于循環經理論與政策的思考,《新視野》,2004年弟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