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循環經濟發展對我國的啟示論文
時間:2022-09-29 03:22:00
導語:國外循環經濟發展對我國的啟示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循環經濟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途徑,本文介紹了循環經濟的內涵、特征及實現模式,論述了中國發展循環經濟的必要性與重要意義,并通過分析總結發達國家發展循環經濟的先進經驗,對我國發展循環經濟提出了相應的建設。
[論文關鍵詞]循環經濟實現模式經驗及啟示
一、循環經濟的內涵、特征及實現模式
1、循環經濟的內涵及特征
由美國經濟學家E·鮑爾丁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循環經濟”。是指在人、自然資源和科學技術的大系統內,在資源投入、企業生產、產品消費及其廢棄的全過程中,把依賴資源消耗的線形增長的傳統經濟,轉變為依靠生態型資源循環來發展的經濟。循環經濟是一種“資源一產品一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特點是兩頭低、中間高。循環經濟倡導“3R”原則。就是通過對資源的再使用(Reuse)和再循環利用(Recycle)來促使污染減量化(Reduce),以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循環經濟本質上是生態經濟,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途徑和實現方式。
2、循環經濟的實現模式
循環經濟具體體現在經濟活動的企業、區域和社會三個層面上,也可以稱為小循環、中循環和大循環。在企業層面上,根據生態效率的理念,推行清潔生產,減少產品和服務中原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實現污染物排放的最小量化。在區域層面上,通常以生態產業鏈或生態產業園區的形式出現,把不同的企業聯合起來形成共享資源和互換副產品的產業共生組合,使得一家企業的廢料成為另一家企業的原料或能源。從社會層面上來看,主要有兩方面的內容,即政府的宏觀引導和公眾的微觀生活行為。循環經濟的實施要求人們從生產到消費各個環節改變思想觀念。要求社會從物質方面、體制方面、價值方面實行全方位的變革,以提供法律支撐、經濟獎勵、稅收優惠和相應的社會中介組織,并需要公眾的積極參與。
二、我國發展循環經濟的必然性和重要意義
1、循環經濟是最科學的經濟發展模式從資源流程和對環境影響的角度看,人類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經歷了三種模式。第一種是傳統模式,即資源消費一產品一廢棄物的單向線性過程,其特征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第二種是過程末端治理模式,就是工業發展中國家走過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增長方式。第三種是循環經濟模式。即資源一產品一再生資源的循環反饋式過程。
2、發展循環經濟是緩解我國資源約束矛盾的根本出路
世界發展進程的規律表明,當國家人均GDP處于500美元至3000美元的發展階段時,往往對應著人口、資源、環境等瓶頸約束最為嚴重的時期。而我國目前正處于這一時期,資源短缺、資源利用率明顯偏低,已經凸顯為約束我國經濟發展的“瓶頸”。
專家們分析預計,我國要想實現2020年GDP翻兩番的經濟發展目標,而又要保持現有的環境質量,資源生產率就必須提高4-5倍;如果想進一步明顯改善環境質量,資源和生產效率就必須提高8-10倍。顯然,在傳統的發展模式里,這種設想是不太現實的,循環經濟正是一個可行的選擇。
3、發展循環經濟是增強國際競爭力、應對新貿易保護主義的迫切需要
目前,我國工業品的國際競爭優勢主要表現在低成本的勞動力資源和自然資源稟賦上。然而,如果工業品的競爭力建立在資源大量低價消耗的基礎上,其競爭力將無法持續。只有推進循環經濟,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才能保證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三、發達國家發展循環經濟的經驗及其對我國的啟示
1、采取有利于循環經濟發展的經濟政策
德國為了促進垃圾的源削減和回收利用、為垃圾的處理提供資金,采取了以下經濟政策:(1)、廢物收費政策。德國采取垃圾收費政策強制居民和生產商增加對廢棄物的回收和處理投入,為垃圾的治理積累了資金,推動了垃圾的減量化和資源化。(2)生態稅政策。生態稅的引入有利于政府從宏觀上控制市場導向,促使生產商采用先進的工藝和技術,通過經濟措施引導生產者的行為,進而達到改進消費模式和調整產業結構的目的。(3)押金抵押返還政策。德國從2004年10月開始實施對飲料瓶收取押金的規定,消費者為了要回押金,就不會隨意丟棄瓶子。
我們應該學習德國的先進經驗,將發展循環經濟和單個企業或個人的經濟利益直接聯系起來,對使用循環再生資源生產產品、開展資源節約、廢棄物循環利用的企業和個人環保行為,采取激勵措施;而對于企業和個人造成環境污染的行為,通過征稅、罰款等限制的經濟手段予以制裁,迫使企業和個人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保護環境。
2、加大以循環經濟為主要內容的產業結構調整的力度
調整產業結構,減少資源消耗,提高資源的綜合利用效率,這是發達國家推進循環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措施之一。例如,日本在20世紀70年代初著手進行的工業結構調整,其調整目標就是將核心產業轉向以低能耗、高效益的技術尖端行業。
我國現在正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第二產業產值比重高達49%,而且工業行業中冶金、化工、建材等高耗能工業產值不足20%,但能耗卻超過工業總用量的60%。因此必須根據資源條件、區域和行業特點,合理調整我國的產業結構和布局,嚴格限制新上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項目,加快淘汰落后技術、工藝和設備。鼓勵發展資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的第三產業和高技術產業。
3、開發建立循環經濟的綠色技術支撐體系
我國高新技術的基礎性研究和應用研究不斷發展,為循環經濟的發展創造了重要的技術條件。但是總的來看,我國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應采取更加積極的應對措施。一是各級政府要進一步加大科技投入,支持循環經濟共性和關鍵技術的研究開發;二是對技術開發和創新者實行獎勵政策,以提高科研技術人員不斷進行技術創新的積極性;三是組織實施循環經濟重大技術示范;四是制定和相關技術政策,加快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的推廣應用。公務員之家
4、組建生態工業園區、組織循環經濟試點我國已批準建設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17個,循環經濟試點省市8個。但是我國還沒有大范圍推廣循環經濟,因此,應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加快循環經濟的發展進程。一是選擇冶金、電力、化工、建材等重點行業,促進清潔生產,使工業企業在產品設計、資源利用和工藝采用等方面符合循環經濟發展的要求;二是選擇工業園區、資源短缺城市和資源型城市開展循環經濟試點;三是選擇廢舊物回收利用,機電產品再制造和垃圾資源化等重點領域,積極培育再生資源回收產業,推進循環經濟和循環社會的建立。
5、加大宣傳力度.提高社會公眾的參與意識和參與能力
實施循環經濟不僅需要政府的倡導和企業的自律,更需要提高社會公眾的參與意識和參與能力。發達國家非常重視運用輿論傳媒等各種手段加強對循環經濟的社會宣傳力度。美國把每年11月15日定為“循環利用日”,日本把每年10月定為“循環宣傳月”。
目前,我國居民的環境意識也在逐步提高,但離建立循環經濟的要求還有很大距離。所以我們應該大力推進個人綠色消費理念,把節能、節水、節材、節糧、垃圾分類回收、減少一次性產品使用等與發展循環經濟密切相關的資源節約活動逐步轉變為全體公民的自覺行為,逐步提高全社會對發展循環經濟重大意義的認識,最終達到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曲格平.論循環經濟[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
2、昊季松.循環經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由之路(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3、羅宏等.生態工業園區——理論與實證[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3.
4、毛萍,康世瀛.構建中國特色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J].生態經濟。2005.9
5、王輝,鄭祥民,劉飛不同行為主體再發展循環經濟中的努力途徑[J].環境保護,2005.1
6、丁慧.循環經濟發展的理論基礎、運行模式及障礙[J].經濟縱橫,2005.5
- 上一篇:光記錄技術在電視技術領域中的應用論文
- 下一篇:和諧影視文化的作用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