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觀指導環保產業發展推進論文
時間:2022-11-01 10:17:00
導語:科學發展觀指導環保產業發展推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關鍵詞:科學發展觀綠色產業人與自然
論文摘要:科學發展觀和綠色產業分別是從觀念和實踐上對人和自然關系的理解和把握。和以往的發展觀比較,全面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是科學發展觀的顯著特點;綠色產業涵蓋了全部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其本質是綠色生產力的應用。科學發展觀是指導綠色產業發展的思想理論基礎,綠色產業是科學發展觀的實踐形式。兩者在相輔相成中獲得豐富和發展。
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生產力獲得極大發展,工業化和由此產生的工業文明成為時代的標志。但同時也造成了諸如在生態、環境、社會等方面的重大負面結果,使可持續發展遇到嚴重問題。人類在對這一個時期的經濟發展道路及其結果的反思、認識中,在思想理論上形成和不斷豐富著科學的發展觀;在經濟實踐上,興起并不斷發展著綠色產業。
人類的經濟發展觀,經歷了由單一到綜合、由狹義到廣義、由立足于當前和局部到立足于長遠和全球的演變過程。
工業革命以來,西方的經濟發展觀長期占著統治地位,支配著人們的社會經濟活動。這種發展觀基本上是一種“工業文明觀”和“工業實現觀”,它以工業的增長作為衡量發展的唯一尺度,把一個國家的工業化和由此產生的工業文明當作現代化目標。20世紀30年代以來,凱恩斯主義政治經濟學把國民生產總值作為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核心,作為評價經濟福利的綜合指標和衡量國民生活水準的象征,就是這種發展觀的反映。進一步追溯這種發展觀的淵源,則與西方傳統哲學中主張通過對自然的改造確立人對自然的統治地位的思想不無關系。法國近代哲學家笛卡爾就聲稱,借助科學的力量,“我們就可以使自己成為自然的主人和統治者”,德國哲學家康德也認為“人是目的”,“人是自然界最高的立法者”。
雖然這種發展觀在實現經濟增長和工業化方面起過歷史作用,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它的片面性、局限性和其他弊端逐漸暴露。它僅僅將資本、勞動作為經濟增長的內在變量,隨著經濟增長理論的發展,又加進了技術進步這一變量,隨著制度經濟學的發展,又將制度因素加人經濟增長的內在變量,而生態環境、自然力始終被視為經濟發展的外在變量。許多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為片面的發展觀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比如生態遭到破壞、環境受到污染、資源大量浪費、人們的生活質量并沒有得到相應的提高等等。危及地球生命和人類社會的“全球問題”也由此而生。工業化道路及其應用的技術和方法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何以給人類造福的同時又帶來禍害呢?科學巨匠愛因斯坦的一番話令人深思:“這樣了不起的科學,它既節約了勞動,又使生活更加舒適,為什么帶給我們的幸福卻那么少呢?坦率地回答是,因為我們還沒有學會正當地去使用它。”川面對嚴峻的形勢,人們不得不對傳統的發展觀進行深刻的反思。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許多國家和國際組織紛紛研究和探討發展觀問題,近年來不少國家確立了新的發展觀,并積極調整本國的發展戰略。
1969年,英國學者杜德利·西爾斯在《發展的含義》一文中首先指出,“增長”和“發展”是兩個不同的范疇,增長僅僅只是物質的擴大。增長本身是不夠的,事實上也許對社會有害:一個國家除非在經濟增長之外,在不平等、失業和貧困方面趨于減少,否則不可能享有“發展”。1972年,羅馬俱樂部提出了關于世界趨勢的研究報告—《增長的極限》,認為人類社會對自然資源的掠奪和浪費使經濟增長已臨近自然生態的極限。這實際上是對那種發展觀的片面性、局部性以及由此而來的致命性的直接批判,為人類認識未來和發展開辟了一個新視角。1983年,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委托,法國學者弗·佩魯研究出版的《新發展觀》一書可以視為綜合發展觀的代表作。新發展觀強調發展的內涵應該是整體的、綜合的和內在的。認為經濟只是發展手段,發展的目的是滿足社會和人的需要,而且這種需要不僅僅是物質需要,還包括與各個民族的價值及傳統相一致的社會、文化和精神的需要,明確提出“發展=經濟增長+社會進步”。1987年4月,布倫特蘭夫人領導的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組織21個國家的專家,對世界各地進行了90()天的考察,發表了《我們共同的未來》的報告。該報告就世界上發生的令人震驚的環境事件,發出了足以震撼人們心靈的危機呼喚,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沙掷m發展概念和思想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認同和熱烈響應,這是人類關于發展問題思維定勢的突破,是人類對自己走過的發展道路進行反思的成果。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的科學發展觀,是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對發展內涵、發展要義、發展本質的進一步深化和創新。牢固確立和認真落實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既是經濟工作必須長期堅持的重要指導思想,也是解決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中諸多矛盾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剖馨l展觀具有鮮明的特點。一是全面性。它把“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作為發展的總體目標,強調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整體推進,體現了社會主義社會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要求。二是協調性。它把整個社會作為一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完整系統,強調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協調發展。三是可持續性。它把實現可持續發展作為發展的基本準則,強調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從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這是深刻總結國內外經濟發展經驗教訓,著眼于豐富發展內涵、創新發展觀念、開拓發展思路、破解發展難題提出來的,標志著舊發展觀的終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伴隨著經濟發展觀的變化,州門的經濟發展行為和發展方式也在變化著,最終導致綠色產業的興起。在舊的發展觀的驅使下,經濟發展表現為對國內生產總值、對經濟高速增長目標的熱烈追逐,這就導致了單純追求GDP,一切為了GDP,把GDP增長作為唯一目的,甚至不惜以盲目建設、破壞資源、降低效益等為代價片面追求GDP增長的狀況。眾所周知,20世紀中葉,工業文明帶給西方社會前所未有的福音,社會物質財富急劇增長,人均收人大幅度提升,現代化程度空前提高。但負面作用同樣巨大,它也帶給社會不可逆轉的危害,使全球環境加劇惡化,生態系統的平衡性遭受破壞,嚴重危害了人類生存。在整個工業化規模的擴大和迅速發展中,發達國家對礦物燃料和自然資源的開采利用達到了空前程度,演變為不擇手段的資源掠奪,逐步超出了自然生態系統的閉值,只在短短的幾十年中,就惡化了人類生存環境,嚴重威脅了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持續性,出現了正像馬克思所說的那樣情況:“人們為取得上述成果而做出的行為所產生的較遠的影響,竟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在大多數情況下甚至是完全相反的”。
人類在自身造就的正反結果面前,人們慢慢地學會了對科學技術應用的合理控制,逐步形成了經濟發展行為和發展方式的綠色取向。在工農業生產方面,出現了“綠色工程”。它包括了農業生產中的生態農業、工業生產中的綠色企業、工業廢水的自然處理技術、水體富營養化的生態處理工程、固體廢棄物的無害處理以及污染治理生物技術等等,其目的是利用現代科技的全部潛力,使工農業生產走向“綠色”和“無害”。各國有關保護、治理環境的法律法規也紛紛出臺。1989年,加拿大環境部長提出了“綠色計劃”,這是工業發達國家第一次在政府官方文件中使用綠色計劃一詞,也是第一次在宏觀層次上把綠色同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規劃結合起來。同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提出了“清潔生產”的概念,其要點是在生產過程中采取整體性環境保護策略。進人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保護環境為主題的“綠色計劃”在各國相繼推出。19%年,美國設立了總統綠色化學挑戰獎,旨在獎勵在研究、開發和應用創新性綠色化學技術方面獲得杰出成就的個人、集體或組織。
綠色產業一興起,就代表了一種對生產、生活方式的新追求獲得了迅速的發展。這種綠色產業是基于可持續發展思想的資源利用合理、產品的生產和消費過程安全、無污染的產業?,F在,以為社會提供綠色產品為導向,以建立綠色的企業為目標,綠色生產過程、綠色產品設計、綠色標簽和包裝、綠色營銷策略等構成了全方位的綠色產業模式,涵蓋了全部第一、第二、第三產業。
我國于1992年簽署了與可持續發展有關的兩個國際公約,并編制了《中國21世紀議程》,制定了可持續發展戰略。黨中央提出未來50年我國大部分地區山川秀美。到2003年底全國已有400多個縣宣布為生態農業縣,已有7個省宣布要建立生態經濟省,如江西要建立生態經濟區、云南要建立綠色經濟強省、吉林要建立綠色生態經濟強省、黑龍江要建立綠色食品大省、浙江要打造“綠色浙江”等。目前,我國已初步建立起適合我國國情的綠色產業相關法律、法規體系,產業實力逐步增強,綠色認證在加快發展。我國的綠色產業方興未艾。
科學發展觀與綠色產業是同一問題的兩個方面,它們統一于人們的經濟發展。經濟發展有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一是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實踐。前一個方面是發展觀及其發展,直到科學發展觀的產生;后一個問題就是產業及其發展,直到綠色產業的產生。這兩個方面的問題并不是分道揚鐮,而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滲透的。
經濟發展中正反兩方面的結果,既是經濟發展觀發展的動因,也是產業發展變化的動因。經濟發展所產生的結果,特別是負面結果,使發展觀和產業不得不發生變化,并且這個發展結果所昭示的人與自然的本質又直接構成了發展觀的內容和產業發展的取向。
科學發展觀與綠色產業是互相作用、互相吸收的。人類經濟活動正反兩方面的成果,教育和教訓了人們,引起人們的反思,使人們的經濟發展觀發生變化,從而也使經濟行為、產業取向發生變化。而經濟行為、產業的綠色取向又為經濟發展觀提供鮮活的材料,豐富充實著經濟發展觀的內容,促進經濟發展觀的進一步發展。
科學發展觀是指導綠色產業發展的思想理論基礎,綠色產業是科學發展觀的實踐形式。2003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立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標志著科學發展觀的成熟化、系統化,這必將對綠色產業的發展產生極大的推動作用。我們要以科學的發展觀為指導,進一步推動綠色產業的發展。
首先是堅定發展綠色產業的信心。綠色產業與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完全一致,是科學發展觀的實踐形式。和傳統產業比較,綠色產業正確地處理了人和自然的關系,把社會生產力和自然生產力有機地結合起來,同時又把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統籌起來。這表明綠色產業是較高級的產業形式,正像馬克思預言的那樣:“社會化的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將合理地調節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把它置于他們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讓它作為盲目的力量來統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無愧于和最適合于他們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這種物質變換。雖然綠色產業并不是馬克思預言的實現,但毋庸置疑,綠色產業是實現人和自然和諧關系的希望所在,勢必成為21世紀的主導、支柱產業,成為中國在21世紀的發展趨向。發展綠色產業肯定會有這樣那樣的困難和阻力,但由于它是產業發展方向,所以我們應該樹立信心,堅定不移地把綠色產業道路走下去。
其次是實施新型國民核算體系,即“綠色GDP"。現在的GDP已經不能完全反映自然與環境之間的平衡。從社會角度看,GTP將質量好的和壞的產出一視同仁地計算在國民財富之中;從環境角度看,它認為資源和生態環境是自由財富,不考慮資源的稀缺性與生態的退化;從經濟角度看,它只記錄看得見、可以價格化的勞務,其它對社會非常有貢獻的勞務卻被摒除在外。隨著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的確立和認真落實,片面追求GDP增長的發展模式開始從中國全面淡出,而代之于綠色GDP的實施。綠色GDP''''’不是主張將一種東西計人GDP,而是主張將另一種東西從GDP中剔除。這“.另一種東西”就是“生態成本”,即經濟發展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和對自然資本的消耗。綠色GDP是科學發展觀的具體化,同時由于GDP對產業發展的指揮棒作用,因此綠色GDP必將有力地引導綠色產業的發展;另一方面,綠色產業的發展又為實施綠色GDP提供現實基礎。因此,發展綠色產業,就要自覺地用綠色GDP對產業發展進行引導、監控和評估。公務員之家
第三是發展綠色生產力。綠色產業的本質是先進生產力的應用,這就是綠色生產力。綠色生產力是社會生產力與自然生產力的統一。馬克思認為,人類獲得物質產品的生產力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單純由于勞動力的發揮而產生的“力”,一是不需要勞動的介人,單純由于自然因素的作用而產生的“力”。就是說,完整的生產力概念,應當包括社會生產力和自然生產力兩個方面。長期以來,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在社會生產力和自然生產力的關系上,一直處于對立的、不和諧的狀態。人類早期,對大自然俯首稱臣,對自然力盲目崇拜。近代科學和工業化的迅速發展,人們又主張戰勝自然、主宰自然和統治自然。近代科學技術和工業化的發展,是人類幾乎有了無限的建設能力和創造力。在這種狀況下的生產方式中,面對自然界以及社會,人們注意的主要只是最初的最明顯的成果,可是后來人們又感到驚訝的是:人們為取得上述成果而做出的行為所產生的較遠的影響,竟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在大多數情況下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在“學會認識我們對自然界的習常過程所作的干預所引起的較近或較遠的后果中,人們逐步在經濟發展觀念和經濟發展實踐中把社會生產力和自然生產力統一起來,發展了綠色生產力。和以往的生產力比較,在這種以清潔生產技術、環保技術、生物工程等為標志的綠色生產力中,環境、生態、資源等自然的力量和價值得到承認和尊重,處于應有的地位并發揮著應有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在綠色生產力中,自然的力量不再是社會生產力的敵人,而是形同手足的朋友。正是綠色生產力的這種品質,實現了在綠色產業中人與自然的和諧。沒有綠色生產力,就沒有綠色產業,也就沒有全面、協調、可持續科學發展觀的落實。
第四是推動綠色產業的全面發展。作為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觀的實踐形式,綠色產業不應當僅僅是個別產業,或是一些產業的某個層次或方面。而且在事實上,綠色產業的內在要求、關聯和支撐、投人產出的波及面、消費方式等等囊括了第一、二、三產業全部,是一項融科研、環保、農業、旅游、林業、水利、食品加工、食品包裝及有關行業為一體的宏大系統工程。因此,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發展綠色產業,就是要使綠色觀念向所有產業全面滲透,依靠科學的力量,發展綠色生產力,在所有行業中加強環境保護,發展清潔生產,不斷改善和優化生態環境,促使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與人口、資源和環境相互協調,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當然,不同的地區可以而且應當根據實際條件,有所側重或者尋求局部先行突破。
綜上所述,人類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從根本上講取決于人和自然關系的協調??茖W發展觀和綠色產業分別是從觀念和實踐上對人和自然關系的理解和把握??茖W發展觀和綠色產業各有側重,又是在相輔相成中獲得豐富和發展。了解這一點,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 上一篇:海外投資保險法制構建完善措施論文
- 下一篇:城市花卉展實施活動方案
精品范文
10科學課學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