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經濟中環境倫理思想透析
時間:2022-04-28 02:50:00
導語:循環經濟中環境倫理思想透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進入21世紀,中國經濟增長又進入新一輪高速增長周期,資源短缺、生態惡化和環境污染造成嚴重的生存環境壓力。因此,循環經濟日益受到政府和學術界的廣泛關注,而且隨著人與自然環境沖突的加劇,環境倫理問題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循環經濟中到底蘊含著哪些環境倫理思想,這將是本文所要探討的內容。
循環經濟的產生和發展,是人類對人與自然關系深刻認識和反思的結果,也是人類在社會經濟高速發展中陷人資源危機、環境危機、生存危機深刻反省自身發展模式的產物。環境倫理思想源自環境倫理學,它研究和討論的是生態環境中的人類的倫理道德問題,人類如何在發展生產、發展經濟和提高人類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時,更加合理,更加科學的來對待自然和保護生物,從而更好的協調人和自然的關系。環境倫理思想中關于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整體價值觀及在資源與環境方面達到代際公平和代內公平等思想都在循環經濟中得到推廣和應用。
一、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整體價值觀在循環經濟中的運用
循環經濟為試圖解決經濟的發展效率與自然資源和環境之間的矛盾而產生的,它是可持續發展的組成部分,也同樣認為經濟發展的持續性是建立在自然可持續性存在和發展之上的。環境倫理思想關于自然的價值和權力的論述為:自然價值分為內在價值和外在價值,其中自然的外在價值是指自然事物作為資源,能滿足人和其他生命的需要,符合人和其他生命的利益。自然的外在價值對人們來說有功利意義,被人所廣泛接受,并且在人類歷史的發展過程中起到巨大作用,但作為自然價值的內在價值卻長久被人類所忽視。自然的內在價值是指生命和自然界自身生存的意義,它富有創造性,創造了地球上適宜生命生存的條件,創造了地球基本的生態過程、生態系統和生態物種,同時表明了生命和自然事物按客觀自然規律在地球的生存是合理的,有意義的。
地球產生于46億年前,而人類在地球上產生卻僅是大約300-700萬年前。雖然人類社會相對于整個地球的產生甚至生命的產生是短暫的,但人在生命層次序列和生命組織的序列中卻處于最高位置。人是環境道德的主體,也是環境道德的人。但由于人類的狂妄自大,人忽視了自然的內在價值和權利,第二次工業革命后人類開始瘋狂的掠奪自然資源,發展經濟,直至造成生態危機。自然開始用它最原始的方式開始報復人類,各種自然災害接踵而至,比如土地嚴重沙漠化,洪水淹沒了人類的家園,各種自然資源嚴重短缺等等,此時人類才開始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反思。人類開始認識到自己是自然的一員,而不是自然的主宰者。以往的工業發展和經濟發展只注重自然的外在價值,人類生態價值,卻忽視了人與自然的生態共同利益,即自然的自身價值,從而導致大自然的報復,這是造成地球生態危機的倫理根源。而人類要擺脫生態危機就要明確人與自然不僅以相互利用方式存在,而且也以相互依存的方式維持著地球自然的生態穩定。作為生命序列最高級的物種,卻扮演了處理人與自然關系不稱職的調控者。在如何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倫理關系上,環境倫理思想為我們提供了基本判斷的道德依據,我們對自然所賦有的責任和義務就是最大限度的維護地球生態系統的穩定、和諧。作為我們這個時代的歷史責任,就是恢復和保存自然的內在價值,確立自然的權利,從生態整體主義觀調整人與自然的關系。它是人類認識到自然內在價值及權利基礎上所提出的人類經濟發展的生態模式,在明確了自然具有內在價值,學習生態系統的智慧基礎上設計出來的。在生態系統中,只要它正常運轉.所有輸人生態系統的物質都可通過生態食物鏈一級一級的轉移,所有物質都在循環中運動轉化。一種有機體被利用后,轉化再生為另一種有機體可以利用的形式,幾乎所有物質都在循環中被利用。生物圈的物質生產過程就是一種廢物還原和廢物利用的過程,一種無廢物生產的過程。循環經濟就是把生態系統的物質運動過程應用到人類社會的物質生產過程中,按照自然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規律重構經濟系統,它是一種物質閉環流動,它的模式是“資源—產品—廢棄物—資源”,即資源在第一次生產出產品后,其剩余物是第二種產品的原料,如仍有剩余就再作為第三種產品的原料,直到全部用完或循環使用,最后不可避免的廢物,以對生物和環境無害的形式排放,能被環境中生物吸收和利用。
承認自然的固有價值和人類的實踐能動作用的基礎上,所形成的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整體價值觀是循環經濟的理論基礎。循環經濟中的倫理思想體現在生產和消費領域里的生態化轉化,承認生態位的存在和尊重自然的價值。
二、循環經濟中體現的人類在環境利益上的公正原則
循環經濟是以資源·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三R"為原則(即減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環recycle)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以生態產業鏈為發展載體;以清潔生產為重要手段,以達到實現物質資源的有效利用和經濟與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它運用一種新的系統觀、經濟觀、價值觀、生產觀和消費觀實現著人類在環境利益上的公正和人類的可持續發展。
(一)循環經濟中的代際公平思想分析
目前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有能力永久的改變或毀壞地球,而且當代人的活動會對后代及未來人類的生活產生深遠的影響,例如熱帶雨林的大面積消失、臭氧層的空洞、土地沙漠化嚴重等等都將危及后代及未來人類的生活和生產,對于這種把危害和危險留給后代,是對后代的一種不公平。環境倫理思想中提出的代際公平要求本代人的發展不以損害后代人的發展能力為代價,至少要留下滿足后代人能進一步發展的環境資源,例如保護自然物種的多樣性,維持地球生態環境質量等。環境倫理把關懷的對象由代內進一步擴展到代際,就好像為后代人建立一個大的資源與環境的儲蓄銀行,當代人應只消耗由儲蓄銀行產生的利息,而應將本金留給后代,以達到代際之間資源與環境的公平分配。人是可以通過理性把握歷史的行動,可以通過理性來超越現在,接觸未來,所以需要提倡代際正義,有一種面向未來的價值思維,循環經濟正是這種面向未來的價值思維的產物。代際公平是循環經濟的倫理取向之一,循環經濟在生產中減量化原則,要求減少進人生產和消費領域的物質量,要求人們必須學會預防廢棄物的產生而不是產生后的治理。比如在生產過程中,制造廠就要通過減少每個產品的物質使用量,通過重新設計工藝流程來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或減少廢棄物排放,提倡消費中多次應用。這種生產中減量化、消費中多次運用的做法,不僅符合經濟學規律,更是一種對自然和資源的保護,是對子孫后代的一種公平式做法,是代際公平的一種表現。
(二)循環經濟中的代內公平思想分析
作為代際公平的前提和基礎的代內公平,對現今的環境保護具有更多的現實意義。代內公平,要求資源和環境在代內要公平分配,強調人類的整體和長遠利益高于暫時和局部利益。當代的代內不公平主要體現在某些國家和地區以損害別的地區和國家的發展為代價。比如,發達國家在實現工業化進程中,利用殖民手段大量剝削能源和資源,不顧后果,目前存在的很多環境問題都是這種行為的積累。而且現今發達國家仍是資源的主要消費者和污染的主要生產者。他們以占世界總量四分之一的人口,消耗掉占世界總量四分之二的能源,木材的85%,鋼材的72%,其人均消耗量是發展中國家的9-12倍。不僅如此,一些西方國家還采取了轉嫁生態危機的做法,把能耗大、污染重的企業以轉讓技術,擴大投資和提高援助的方式轉移到發展中國家或者直接把有毒的工業和生活垃圾甚至核廢料輸送到發展中國家來處理。當然對于某些發展中國家只顧單純追求經濟發展,不顧自然資源和環境的承載能力采用“殺雞取卵”的行為也是代內不公平的一個表現。
在人類面臨嚴重生態危機的今天,人類對自然的掠奪仍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有效的控制,其根本原因就是人類追求利益,發展經濟的需要,所以人類在探索怎樣達到代內公平而又不損害經濟發展,不阻礙歷史發展的方法途徑的過程中,循環經濟作為其有效的解決途徑就產生了。發展循環經濟既是經濟發展的需要,又是保護環境及自然資源的需要。它的理念是自然無廢物,要求在“輸出端”減量化的基礎上在過程方法上實行再利用的原則,通過再利用,以防止物品過早成為垃圾。在“輸出端”方法上實施再循環,這一原則要求人們盡可能的再生利用或資源化,以減少垃圾的產生,制成使用能源較少的新產品。循環經濟的目的是要從根本上減少自然資源的消耗,減少由線性經濟引起的環境退化,根據經濟循環中效率與規模關系密切,物質循環范圍越小,在生態效益上越合算的規律,在全球范圍內構建一個經濟循環體系,在全球減量化的基礎上,實行再利用及廢棄物再循環,形成全球經濟一體化,環境資源國際化,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代內不公平現象的產生,因為代內正義在本質上就是全球性的正義。
環境倫理思想以尊重和保護生態環境為宗旨,以未來人類繼續發展為著眼點,它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融共存,它制定人類道德的新的原則和規范,提供了人類可持續生活的新的行為模式。循環經濟同樣尊重自然,以保護自然資源和生態系統為目的,并且在發展生產力、提高人類物質文明的基礎上實現人類在環境利益上的公正和人類的持續發展。循環經濟遵循生態規律和經濟規律,合理利用自然資源與優化環境,在物質不斷循環利用的基礎上發展經濟,使生態經濟原則體現在不同層次的循環經濟形式上,此正是環境倫理保護和尊重生態環境的宗旨在現實生產中的具體體現。循環經濟符合歷史發展的方向,是人類在自然價值基礎上創作的文化價值,而且它不僅需要在理論上逐漸成熟,而且需要在長期的生產和環境保護實踐中接受檢驗和獲得提高。
- 上一篇:關于中小企業營銷創新問題的思索
- 下一篇:小議浙江民營企業奧運營銷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