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循環經濟思想與增長方式
時間:2022-05-10 11:36:00
導語:小議循環經濟思想與增長方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鍵詞】馬克思經濟學循環經濟經濟增長方式
【摘要】馬克思對循環經濟思想的論述不僅具有前瞻性,而且具有深刻性,對我們大力推進循環經濟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十分清晰的闡述了循環經濟思想,提出了實現循環經濟的機制,他認為科學技術的發展與應用是減少工業和生活廢物、提高生產資料使用率的有效手段。
關于“循環經濟”一詞,目前理論界普遍認為是美國經濟學家波爾丁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其實,馬克思在《資木論》第三卷中以大量篇幅分析了排泄物的資源化和再利用,實際上已經說明了循環經濟的一些原則,雖然沒有直接使用“循環經濟”概念,但是,他的循環經濟思想已經十分清晰。
一、馬克思循環經濟思想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馬克思認為,科學技術的進步與應用是減少工業和生活廢物的有效手段。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討論“生產排泄物的利用”問題時特別強調,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改造過的工業,可以充分利用工業廢料,變廢為寶,減少工業廢料對環境的污染?!鞍焉a過程和消費過程中的廢料投回到再生產過程的循環中去,從而無需預先支出資本,就能創造新的資本材料”。馬克思認為,這種再利用的條件有三個:一是由于生產規模龐大。大規模社會勞動所生產的廢料數量很大,這些廢料才重新成為商業的對象,從而成為新的生產要素。二是由于機器的改良。機器改良的結果,使那些在原有形式上本來不能利用的物質,獲得一種在新的生產中可以利用的形態。三是由于科學的進步。馬克思說:科學的進步,特別是化學的進步,發現了那些廢物的有用性質。馬克思的上述思想與我們今天大力提倡的“利用可持續的科學技術來支持和支撐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見解是一致的。
第二,馬克思認為,利用科學技術改進生產工藝可以提高生產資料的使用率,減少廢棄物的排放,減輕對生態環境的壓力。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列舉了大量的生產實例,對生產工藝的提高在充分利用工業廢物、減少排泄物方面的作用給予了極大的關注。伴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的生產工藝水平也日益提高。工藝的進步,改變了對生產原料的利用途徑和方式,使那些在原有形式上本來不能利用的、生產中的各種廢料,獲得了一種在新的生產工藝中可以再利用的形式,廢料成為了新工藝的原料?,F在,循環經濟學家常說的一句話是:“垃圾是放錯了位置的原料”。其實,馬克思早在100多年前就明確地說過類似的話:“所謂的廢料,幾乎在每一個產業中都起著重要作用。”馬克思用實例說明,當時由于生產工藝水平的低下,在英格蘭和愛爾蘭許多地方的農場主不愿種植和很少種植亞麻,一個主要理由是:在靠水力推動的小型梳麻工廠里,粗糙落后的生產工藝導致了在加工亞麻時產生了很多廢料,損失高達28%到30%,工人們經常把這些廢麻拿回家當柴燒,可是這些廢麻是很有價值的。后來,人們采用了先進的生產工藝,用水漬法和機械梳理法對亞麻進行精細處理,使亞麻的損耗大大減少。
第三,馬克思還看到,科學技術的發展導致了大批新型生產工具的問世,而生產工具的革新同樣可以提高工業廢物的利用率,變廢為寶,減少資源的浪費。馬克思多次指出:“機器的改良,使那些在原有形式上本來不能利用的物質,獲得一種在新的生產中可以利用的形式?!薄皬U料的減少,部分地要取決于所使用的機器的質量”。在馬克思看來,“在生產過程中究竟有多大一部分原料變為廢料,這要取決于所使用的機器和工具的質量。而這一點是最為重要的”。我們都知道,生產工具是“物化”了的科學技術,用科學技術手段改造我們的生產機器和工具,的確可以提高自然資源的使用率,從而節約自然資源,減少生產過程中的廢物,減輕生產廢物對生態環境的污染。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馬克思對循環經濟思想的論述不僅具有前瞻性,而且具有深刻性,對我們大力推進循環經濟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
二、馬克思提出的循環經濟思想,對現實經濟生活仍具有指導性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并非僅僅提出生產排泄物的利用問題,還進一步闡述了解決生態問題的社會機制。馬克思認為,勞動總是在一定社會形式下進行,因而具有一定的社會性質。如果撇開一定的生產關系談勞動,那么它就“只是一個幽靈”。馬克思指出“資本的文明面之一是,它榨取剩余勞動的方式和條件,同以前的奴隸制、農奴制等形式相比,都更有利于生產力的發展,有利于社會關系的發展,有利于更高級的新形態的各種要素的創造”。但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質上是大工業的生產方式,它在推進生產力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對自然環境的破壞以及勞動和人的異化。因此,馬克思進一步展望了未來在代替了資本主義的更高級的社會形態內,會更有利于發展生產的情況?!斑@個領域內的自由只能是:社會化的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將合理地調節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把它置于他們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讓它作為盲目的力量來統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無愧于和最適合于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這種物質變換”。從而為我們闡明了從根本上解決社會生態問題,需要消除造成生態破壞和勞動異化的社會制度,在自由人聯合起來共同調控“物質變換”中,實現最小消耗下的最大效益。
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生態先天脆弱的發展中國家。隨著經濟快速增長和人口不斷增加,努力緩解資源不足的矛盾,不斷改善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成為我們十分緊迫的任務。目前,循環經濟,成為我國的主流經濟概念之一;循環經濟模式,成為我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首選模式;發展循環經濟,成為全社會上下關注的熱點。國家“十一五”規劃要求落實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建設低投入、高產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環、可持續的國民經濟體系和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并明確提出指出,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發展循環經濟。因此,在今后的生產和消費中,我們必須把人口、經濟、社會、資源與環境作為一個大系統來認識,考慮到資源的承載能力和環境容量,積極發展循環經濟,理性地選擇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經濟效益好的發展模式,促進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與和諧,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馬克思的理論不僅使我們更全面地理解《資本論》的科學內涵,同時還指導我們正確認識循環經濟模式,理解發展循環經濟的必要性、迫切性和可能性,而且,對我們自覺參與循環經濟的實踐,落實科學發展觀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現代化的今天,我們回到馬克思的《資本論》中,重溫經典作家關于資源節約和生產、消費的排泄物利用的觀點,就會發現,馬克思在100多年前的分析和論述,離我們的現實生活是這樣的近。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資本論(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 上一篇:中日和平促進亞洲和睦發展
- 下一篇:國內外匯管理研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