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潔生產促進循環經濟發展探索
時間:2022-06-29 05:02:00
導語:清潔生產促進循環經濟發展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當前,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加快發展的進程中,經濟發展面臨的資源環境壓力依然很大,節能、降耗、減排的任務十分繁重。我們必須進一步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進一步優化經濟結構,在全社會大力推行清潔生產,發展循環經濟,保護生態環境,加快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促進經濟社會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
清潔生產是指將綜合預防的環境保護策略持續應用于生產過程和產品中,以期減少對人類和環境的風險。內涵清潔生產從本質上來說,就是對生產過程與產品采取整體預防的環境策略,減少或者消除它們對人類及環境的可能危害,同時充分滿足人類需要,使社會經濟效益最大化的一種生產模式。根據經濟可持續發展對資源和環境的要求,清潔生產謀求達到兩個目標:第一,通過資源的綜合利用,短缺資源的代用,二次能源的利用,以及節能、降耗、節水,合理利用自然資源,減緩資源的耗竭,達到自然資源和能源利用的最合理化。第二,減少廢物和污染物的排放,促進工業產品的生產、消耗過程與環境相融,降低工業活動對人類和環境的風險,達到對人類和環境的危害最小化以及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偨Y起來就是“節能、降耗、減污、增效”。
目前由于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采取了相應的環保措施和對策,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通過實踐發現,這種僅著眼于控制排污口(末端),使排放的污染物通過治理達標排放的辦法,雖在一定時期內或在局部地區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并未從根本上解決工業污染問題。其原因在于:
第一,隨著人們環境意識的提高,對污染治理與控制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為達到排放的要求,企業要花費大量的資金,大大提高了治理費用,即使如此,一些要求還難以達到。
第二,由于污染治理技術有限,治理污染實質上很難達到徹底消除污染的目的。有些污染物是不能生物降解的污染物,只是稀釋排放,不僅污染環境,甚至有的治理不當還會造成二次污染;有的治理只是將污染物轉移,廢氣變廢水,廢水變廢渣,廢渣堆放填埋,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形成惡性循環,破壞生態環境。
第三,只著眼于末端處理的辦法,不僅需要投資,而且使一些可以回收的資源(包含未反應的原料)得不到有效的回收利用而流失.致使企業原材料消耗增高,產品成本增加.經濟效益下降,從而影響企業治理污染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污染控制與生產過程控制沒有密切結合起來,資源和能源不能在生產過程中得到充分利用。
任一生產過程中排出的污染物實際上都是物料,如農藥、染料生產收率都比較低,這不僅對環境產生極大的威脅,同時也嚴重地浪費了資源。國外農藥生產的收率一般為70%,而我國只有50%-.60%,也就是1噸產品比國外多排放100kg-200kg的物料。因此改進生產工藝及控制,提高產品的收率,可以大大削減污染物的產生,不但增加了經濟效益,與此同時也減輕了末端治理的負擔。又如硫酸生產中,如果認真控制硫鐵礦焙燒過程的工藝條件,使燒出率提高0.1%,對于10萬噸/年的硫酸廠就意味著每年由燒渣中少排放100噸硫,多燒出100噸硫,又可多生產約300噸硫酸。
第四,實踐證明:預防優于治理。根據日本環境廳1991年的報告,從經濟上計算,在污染前采取防治對策比在污染后采取措施治理更為節省。例如,就整個日本的硫氧化物造成的大氣污染而言,排放后不采取對策所產生的受害金額,是現在預防這種危害所需費用的10倍。
實踐證明,污染控制應該密切地與生產過程控制相結合,末端控制的環保管理總是處于被動的局面,資源不僅不能充分利用,浪費的資源還要消耗其他的資源和能源去進行處理,這是很不合理的。要從根本上解決工業污染問題,必須“預防為主”,將污染物消除在生產過程之中,實行工業生產全過程控制。推行清潔生產、促進循環經濟是經濟和環境協調發展的一項戰略措施。大力推行清潔生產技術,改進生產工藝,就會使污染物的產生量大幅度下降。
我國政府長期以來推行的環境管理機制的特點是通過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三同時”驗收制度對新、改、擴建項目進行管理;對建成的項目通過排污收費、限期治理、排污許可證等制度進行環境管理,強調對排放污染物的末端治理,對于生產過程中的污染物減排和環境風險降低,一直沒有建立起有效的管理機制。實施清潔生產既能解決污染減排的深層次矛盾,又能遏制污染反彈;既能治標,又能治本;既實現了生產過程的污染物削減,又降低了環境風險隱患,是實現環境優化經濟的有效途徑。
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快速發展,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有了顯著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自己的生存環境。如何處理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矛盾,必須有新的思路和方法。古有大禹治水,改堵塞為疏導的理念完全可以運用到對生產過程的梳理中來,推行清潔生產,才能不讓環境污染的泥沙堵塞經濟社會發展的大河。
- 上一篇:政協工作總結會講話
- 下一篇:土地供給管理方式和問題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