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經濟理論探源與路徑

時間:2022-01-11 09:37:28

導語:循環經濟理論探源與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循環經濟理論探源與路徑

摘 要:循環經濟是以物質循環規律為依據,以資源高效循環利用為特征、以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良好雙贏為目標的生態型經濟。人與自然共同構成的物質循環系統包括自然界物質循環、人的生命循環以及社會經濟循環三個有序遞進的層次。每個層次內部和各個層次之間的良性循環,是自然與人類和諧共生的客觀要求。而資本邏輯主導下的以“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和大量廢棄”為特征的生產方式違反了物質良性循環規律,導致社會經濟循環和人及自然物質循環之間的尖銳對立,造成了日益嚴重的生態危機。因此必須通過循環經濟立法、創新綠色科技和利用市場機制等措施,加速構建循環經濟體系,推動低碳循環發展。循環經濟是發展范式的深刻革命,是我國應對環境危機的必然選擇。

關鍵詞:自然生態循環;資本邏輯;循環經濟

循環經濟是一種全新的“綠色”發展方式。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進一步強調,要堅持“綠色”發展,明確將發展“循環經濟”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途徑。追溯循環經濟的思想淵源,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就已經闡發了豐富的循環經濟思想,并對資本主導下的生產方式與物質循環系統的內在矛盾有過深刻的分析,這些思路與觀點為我國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生態文明提供了寶貴的思想資源。

一、社會經濟循環是物質循環系統的組成部分

馬克思的循環經濟思想建立在承認人類是自然的組成部分、人類活動必須遵循自然界物質循環規律的基礎上。在《資本論》中,馬克思指出,以人的勞動生產實踐活動為中介,人與自然構成了一個物質循環系統的整體。這一物質循環系統主要包含依次遞進、相互作用的三個層次:自然界的物質循環、人體自身的物質循環、社會經濟循環。這三個層次的物質循環始于自然又回歸自然,包含生產、消費等環節的社會經濟循環活動是物質循環系統整體的組成部分。

(一)自然界的物質循環

第一個層次是自然界的物質循環。在馬克思看來,自然界的物質循環是其他物質循環的本源,在人與自然共同構成的物質循環體系中處于最基礎的層面。自然界存在著“無休止的運動和變化”,是在“永恒的流動和循環中運動著的”(恩格斯,1984:15)。在自然界中,各種物質要素按照規律而相互作用、進行著循環往復的物質和能量的交換活動。馬克思關于自然界循環運動的唯物辯證法思想為當代生態科學的發展所證實。例如,生態系統及其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理論認為,在由植物、動物和微生物構成的生物系統中,植物是生產者,通過對環境系統中的各種物質進行光合作用來生產有機物質,維持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存在,有機物逐級轉移給作為消費者的食草動物和食肉動物,組成食物鏈,使有機物質從一種生物傳遞到另一種生物,最后由作為分解者的微生物進行分解后,又返回到環境中。在這個循環和流動過程中,進入每一個營養級的物質和能量都會被消耗一部分和轉移一部分到下一級,但是,無論是消耗還是轉移的活動,都不會對任何生命和環境造成嚴重危害,從而維持了生態系統的新陳代謝過程。自然界的物質循環是人類生存的根本條件,也是人與自然共同構成的物質循環系統得以建立和運行的首要前提。在馬克思(2004a:211)看來,自然系統的物質循環,“給勞動者提供立足之地,給他的勞動過程提供活動場所”,是維持人類生存以及整個物質循環系統存在的基石。首先,自然界的物質循環整合了包括空氣、陽光、水分、山川草木、花鳥魚蟲等各種自然物質,形成了適宜人類生存的自然環境。其次,自然界的物質循環為人類生存以及構建其他物質循環的一切活動提供了豐富的物質資源,既為人類提供了“最初以食物”形式存在的生活資料,還為人類提供了天然的“武器庫”即制造勞動工具的原材料,諸多自然物質“未經人的協助,就作為人類勞動的一般對象而存在”(馬克思,2004a:209)。總之,人類活動的現實力量只能建立在合乎自然界的物質循環及其規律的基礎上。

(二)人體的生命循環

第二個層次是人的生命有機體的循環運動,即維持人生命的新陳代謝活動。人的生命運動源于自然又異于自然,在物質循環體系中處于中間層次。人的生命運動,在本質上也是一個自然循環過程,并且在此基礎上與自然界的物質循環協同互動。馬克思(2000:56-57)始終強調人與自然的相互關聯,認為自然界“是人的無機身體”,而人又“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同時,“人(和動物一樣)靠無機界生活”,需要物質生活資料來維持自己的生存,在其生命活動中,“耗費人的一定量的肌肉、神經、腦等等,這些消耗必須重新得到補償”,以保證“明天也能夠在同樣的精力條件和健康條件下重復同樣過程”(馬克思,2004a:199)。這樣,和自然界的生物一樣,人類也需要將自然物質納入人體的生命循環之中,讓它“作為生活資料進入個人消費領域”(馬克思,2004a:214)。人體所需要的有用物,在新陳代謝的生命運動中被同化于自身,轉化為生命活動所需要的能量,而對身體無益的廢物,則通過排泄、呼吸等循環活動返還到自然界,重新進入自然界的物質循環過程。人的生命循環活動又與自然系統的生物活動根本不同。人是以勞動作為中介活動參與自然界物質循環運動的,通過勞動生產實踐活動,人提升了自己,使自身的生命循環運動與自然界區別開來。馬克思(2004a:208)指出,“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中介、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人類以勞動作為自己生命活動的根本方式,并通過勞動這種中介活動極大地改變了自然之間的物質循環過程,將各種自然物作為使用價值的源泉進行能動的改造,“依照自己的目的作用于其他的物”(馬克思,2004a:209),從而“在自然物質中實現自己的目的”(馬克思,2004a:208)。在工業化以前的時代,人通過勞動實現的自身生命循環運動是順乎自然的,與自然生態的物質循環關系是和諧平衡的。在人類通過勞動實現生命循環運動的過程中,從自然界獲取的資源十分有限,基本上沒有打破其生態平衡,人消費的生活資料作為“以衣食形式消費掉的土地的組成部分”,產生的“排泄物”又重新回歸土地,成為“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條件”(馬克思,2004a:579)。

(三)社會經濟循環

第三個層次是社會經濟循環。社會經濟循環是物質循環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經濟循環體系包括生產、消費、廢棄三個主要環節,是“生產-消費-廢棄”的循環過程。在馬克思(2004a:214)看來,人類為了獲得維持自身生命循環所需要的生活用品,就必須進行生產,對自然物進行改造,讓它“作為生產資料進入新的勞動過程”,因此,物質資料生產作為人類的第一個活動,也成為社會經濟循環過程的初始環節。消費則是社會經濟循環的中心環節。生產是消費的前提,消費是生產的目的。消費的數量、質量及其水平都是由生產決定的。有什么樣的生產就有什么樣的消費。在物質匱乏的經濟條件下,人類生產能力十分有限,產品稀缺,人們的消費水平就相當低下。廢棄物是經濟循環的負產品,廢棄是生產和消費的必然產物,是經濟循環過程必須面對的結果。我們只能通過切實貫徹“三R”原則,最大限度地實行資源減量化,再利用和循環使用,將廢棄物資源化。在“生產-消費-廢棄”的循環過程中,起點和終點都是自然界,生產的原材料取之于自然,生產和消費中產生的廢棄物又會重新返回到自然界。所以,社會經濟循環活動與自然物質循環息息相關,關乎自然的命運。自然界的生態平衡和良性循環要求社會經濟循環必須是良性循環而不是惡性循環。馬克思把勞動作為連結人與自然的中介活動,以勞動為線索來考察人與自然關系的歷史演進,揭示了物質循環運動的客觀規律,描繪了人與自然在這個物質循環系統中相互作用、和諧共存的生態圖景。自然界的物質循環由低級到高級逐步發展,依序派生了人體自身的生命循環和社會經濟循環。人體自身循環和社會經濟循環以自然界物質循環為基礎又內在地包含著自然界的物質循環。這三個處于不同層次而又相互作用的循環體系共同構成人與自然的物質循環大系統,在各層面內部要素健康、各層面之間協調良好的條件下,整個物質系統就呈現出穩定和諧、持續發展的生態平衡狀態。

二、資本邏輯與物質循環系統的悖論

傳統的生產方式是在資本邏輯支配下的“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惡性循環體系。所謂資本邏輯是指資本追求增殖或利潤最大化的本性。資本邏輯是工業化商品化社會經濟運行的內在動力和基本原則。在資本邏輯的支配下,“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成為工業社會的典型經濟模式。在這個惡性循環的模式下,為了最大限度地獲取利潤,就要肆無忌憚地開發和掠奪自然資源以支撐“大量生產”,以各種手段,包括推行消費主義的生活方式以及意識形態,提倡“大量消費”;大量生產、大量消費的結果必然是大量廢棄物的產生,而且資本的邏輯不斷地推動著這個經濟體系的快速循環,也就加速了對自然物質循環系統的破壞。馬克思揭露了資本邏輯下的這種經濟循環與物質循環系統的內在矛盾。他指出,資本的生產過程是對人的勞動力和土地自然力“攜手并進”的濫用和破壞(馬克思,2004a:580)。資本邏輯主導的生產方式阻斷了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和能量交換活動,“人與自然界物質循環被打破”、“由此產生了各種條件,這些條件在社會的以及由生活的自然規律所決定的物質變換的聯系中造成一個無法彌補的裂縫”(馬克思,2004b:919),這就是馬克思批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破壞人與自然關系的“裂縫理論”。馬克思的批判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資本邏輯造成了社會經濟循環與自然物質循環的沖突

資本邏輯支配的經濟模式破壞了自然界的物質循環,造成了社會經濟循環與自然物質循環的沖突。1.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和浪費在資本邏輯支配下,為了追求資本的無限增殖,必然會加速從生產到廢棄的經濟循環,自然資源往往被過度開發和浪費。在《資本論》中,馬克思明確指出,自然界的物質循環作為人類活動的物質基礎制約著人的社會經濟活動,他以土地為例說明,一定土地上的經濟活動必然受到這片土地絕對肥力的制約(馬克思,2004b:922)。而資本無限增殖的欲望,必然驅使他們竭澤而漁,采用化學、機械等各種技術手段增加產量,從而損害土地肥力,擾亂自然界的物質循環,使土地肥力無法通過正常的自然界物質循環而得到維持或補償,反而會隨著經濟的發展而降低。由于資本的持續掠奪,自然條件豐饒程度的降低往往與生產率的提高相伴相生(馬克思,2004b:289),土地肥力不斷遞減,直至造成“土地之死”甚至“寂靜的春天”。2.過量廢棄物對自然的重壓在資本邏輯支配下,經濟循環過程產生了大量的廢棄物,超出了自然界物質循環所能消解的限度,難于回歸到自然界的物質循環中。馬克思舉例說本來雇傭人數較多的勞動者集中進行大規模生產是資本主義生產的歷史起點(馬克思,2004a:374)。但勞動者聚集的大城市在生產生活中消耗大量資源卻反過來破壞了自然界的物質循環。倫敦聚集的大量人口每天產生了大量排泄物及垃圾,但是由于資本邏輯造成的城鄉二元對立,這些排泄物及垃圾無法回到土地中補充被消耗的土地肥力,導致“在倫敦,450萬人的糞便,就沒什么好的處理方法,只好花很多錢用來污染泰晤士河”(馬克思,2004b:115)。愛爾蘭的梳麻廠在生產中從自然界索取了大量亞麻但“愛爾蘭一些梳麻工廠的工人,常常把那里的廢麻拿回家當燃料,可是這些廢麻是很有價值的”(馬克思,2004b:116),大量焚燒所產生的工業廢氣又再一次污染空氣,破壞了自然界物質系統的健康循環。由于在生產和消費中對自然物質的取之無度以及在廢棄時對環境的不友好,資本邏輯導致了社會經濟循環與自然界物質循環的對立。

(二)資本邏輯引起了社會經濟循環與人的生命循環的對立

資本邏輯破壞了維持勞動力存續的良性循環過程,造成了社會經濟循環與人的生命循環的對立。在馬克思看來,資本邏輯下的生產方式“對人,對活勞動的浪費,卻大大超過任何別的生產方式,它不僅浪費血和肉,而且也浪費神經和大腦”,資本的增殖是以“極大地浪費個人發展的辦法來保證和實現的”(馬克思,2004b:103)。1.擾亂生命循環的正常節奏在資本邏輯下人體生命循環的正常節奏在社會經濟循環中被徹底打亂。維持勞動力存續需要充分的自由時間來保證休息,否則,勞動力就根本無法重新工作(馬克思,2004a:306)。但資本邏輯下決定勞動時間界限的不再是維持勞動力存續和人體自身生命循環的需要,而是資本無限增殖的需要,這就使勞動者的自由時間不斷被工作時間擠占,勞動力被不斷透支。馬克思考察了夜工和換班制度,指出,這一制度符合資本邏輯,滿足了“在一晝夜24小時內都占有勞動”這一“資本主義生產的內在要求”,有利于資本增值,卻犧牲了對維持勞動力存續、實現人體生命循環而言至關重要的正常休息和吃飯時間,人體生命循環的正常節奏被打亂(馬克思,2004a:297)。2.生命循環的物質條件難以保障在資本邏輯下,勞動者從社會經濟循環中得到的物質條件不利于維持人體的生命循環。在馬克思(2004a:199)看來,勞動者需要有適宜的物質條件來維持自己的生存,實現人體自身的生命循環。但在資本邏輯下,實現資本增值、獲得更多利潤的需要取代了維持人體生命循環活動的需要,成為社會經濟循環給予勞動者物質條件時的第一考慮。這就導致勞動者從社會經濟循環中獲得的物質條件根本無法補償勞動力的實際消耗以及在勞動中創造的真正價值。馬克思曾經指出,在資本邏輯驅使下利潤與財富以驚人速度不斷增長的同時,勞動者的生存狀況卻愈發堪憂,甚至相比之下資本生產方式還未建立的15世紀反而成了勞動者的“黃金時代”(馬克思,2004a:826)。

(三)資本邏輯導致了人的生命循環與自然界物質循環的矛盾

資本邏輯對自然界物質循環和人體自身生命循環的雙重破壞最終導致了人體自身生命循環與自然界物質循環的矛盾。在資本邏輯支配下,社會經濟循環對生態環境造成了難以挽回的破壞,以致潔凈的水與清新的空氣都成了奢侈品。被污染的生態環境難以維系自然界健康的物質循環,被破壞的自然界物質循環也難以再產生合適的“自然物質”來滿足人體自身物質循環的需要。為了維持自身的生命循環運動,人不得不更加背離已經被破壞的自然界的循環,使自身進一步與曾經賴以生存的自然界相分離,通過更深層次的改造“自然物質”甚至合成人造物,如運用更加復雜的工藝凈化水甚至合成人造食品等,來滿足自身生命循環的需要。深層次地改造“自然物質”以及合成人造物的過程中又勢必耗費包括能源在內的大量資源,進一步加劇溫室效應和霧霾等環境問題,進一步破壞自然界物質循環,造成人體生命循環與自然界物質循環間更加尖銳的矛盾,甚至引發更嚴重的環境危機,招致自然界對人的極端報復??傊Y本邏輯的建立和發展從各個不同的方面破壞了人與自然共同構成的物質循環系統,使這一物質循環系統內原本循序漸進、相互協調的三個循環走向了矛盾和對抗,也使人與自然從和諧共處走向了相互對立與沖突。

三、循環經濟的實現路徑

發展循環經濟就是要求我們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揚棄傳統的以高消耗、高排放為特征的“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惡性經濟循環模式,以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和能量循環規律為依據,重新構建“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循環經濟模式,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良性循環運動,實現資源利用的最大化和對生態環境負面影響的最小化,使社會經濟循環系統與自然生態循環系統融為一個有機整體,最終實現人與自然的動態平衡與和諧發展。發展循環經濟,主要依賴制度、科技和市場三個方面的協同配合,具體來說需要著力于以下幾個方面:

(一)健全環境法律法規體系,為推進循環經濟提供法制保障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發展循環經濟,創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合乎每個社會主體的長遠利益。按照權利和責任統一的法律原則,每個人都應承擔相應的責任和義務。這就需要延伸“依法治國”的理念于環境保護實踐,健全和完善環境法律法規體系,用法律來規范社會主體的環境行為,并且嚴格執法,樹立法律權威,以法制來保障循環經濟的推進。在以法制推進循環經濟的過程中,也要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一是凸顯主體意識,明確政府、企業和公民等各類社會主體的環境責任。要通過各種規章制度,將環境責任落實到人,特別是落實到各級政府及企業領導人,建立“一把手”責任制,讓領導承擔主要責任。在中國當前環境下,環境責任不落實到人,就會出現責任“主體”虛化的狀況,發展循環經濟將成為空談。二是擴大生產者的環境責任,用強制性的法律手段減少經濟活動對自然循環的破壞。在《資本論》里,馬克思(2004b:919)也關注到生產者在生產過程中對自然循環的破壞,如生產中透支土地肥力,造成物質循環中“不可彌補的裂縫”,也涉及商品在消費和廢棄過程中對自然循環造成破壞的生產者不需承擔責任的問題。生產者責任不到位的問題,在今天依然沒有解決,這個問題在一次性產品、電子產品的生產-消費-廢棄的循環過程中更為嚴重。擴大生產者責任就是要通過嚴格的法律規范,迫使生產者為其產品在消費和廢棄環節對自然循環的破壞承擔責任,即建立生產者對其產品的“環境終身責任制”,從而迫使生產者研發維護自然循環的綠色產品。三是通過法律和制度切實保障勞動者的環境權益,維護其生命的健康循環活動。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用了大量篇幅敘述14世紀以來勞動者爭取正常工作日的斗爭過程。在《資本論》第三卷中又詳細引用了大量勞動者為爭取正常的工作條件和健康權利而斗爭的案例。通過法律與制度保障勞動者的環境權及其他方面權益,維護其生命的健康循環是構建循環經濟的題中應有之義。只有勞動者的環境權益和健康權得到實現,才能夠調動他們作為環境主體的積極性和參與意識,成為推動循環經濟、建設美好環境的能動主體。

(二)創新綠色技術,為循環經濟提供技術支撐

在馬克思看來,科學進步對于經濟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于發展循環經濟尤其如此。首先,通過發展維護自然循環的綠色科技,可以在源頭上摒棄諸如大量使用肥料、農藥等對生態不友好的資源獲取方式。其次,減少經濟活動對自然循環的耗費,提高自然資源的利用率需要依靠科技進步。馬克思(2004b:117)就曾指出,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浪費是要“把一切進入生產中去的原料和輔助材料的直接利用提到最高限度”,而利用率的提高程度“取決于所使用的機器的質量”。最后,科技進步有助于挖掘廢棄物的使用價值,實現自然資源的減量化和循環利用,特別是廢棄物的再利用,再循環,從而減小經濟活動對自然循環的壓力。正如馬克思(2004b:115)所述,“機器的改良使那些在原有形式上本來不能利用的物質,獲得一種在新的生產中可以利用的形態;科學的進步,特別是化學的進步,發現了那些廢物的有用性質”??傊h經濟不會以環境保護之名排斥科學和放棄技術,恰恰相反,循環經濟依賴科學技術的創新,是以綠色科技的發展為依托的。

(三)充分利用市場機制,為促進循環經濟注入持續動力

正如經濟活動與物質循環并非天然矛盾一樣,市場與環境也并非一定沖突,相反一個健康活躍的市場恰恰是推動循環經濟的發動機。一是市場通過資源配置、價格等機制助推循環經濟,保全自然循環。馬克思就曾詳細考察市場機制是如何促進廢棄物再循環的。市場通過配置資源并幫助貨幣占有者“在商品市場找到自由的工人”(馬克思,2004a:197),實現了大規模的社會勞動。而在這種條件下,在產生大量廢棄物的同時市場又通過供求關系與價格機制使原料變得日益昂貴,這“自然成為廢棄物利用的刺激”(馬克思,2004b:115)。正是市場的調節功能,“這些廢料本身才重新成為貿易的對象,從而成為新的生產要素”(馬克思,2004b:94),在發展經濟活動的同時保全了自然循環。二是循環經濟需要通過市場認同保障經濟循環與生命循環。如果循環經濟生產的產品無法得到市場的認同,就會使經濟活動成為“驚險的跳躍”,經濟循環也會隨之產生“斷裂”,市場是這個經濟循環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鏈條。而在經濟活動中實現生命循環,通過生命循環促進經濟良性循環,正是循環經濟運行的理想狀態。馬克思(2004b:116)詳細考察了呢絨業對廢棄物的再利用,這種再利用再循環得到了市場的認可,“消費者由此得到了巨大的利益,因為他們現在能用低廉的價格買到普通質量的優秀毛織物”,從而使他們的生存條件得到改善,生命的健康循環能夠更好地實現,與此同時,由于市場的認可,呢絨業的廢棄物資源化也一步一步地深化,“需求量如此之大,連棉毛混紡織物也被利用起來”。從傳統的高消耗高排放的線形增長方式轉變為以減量化和循環利用為特征的循環經濟,是一次發展方式的革命,它要求生產關系和法律制度發生相應的綠色化革命。因此,必須在理論上深化對循環經濟的認識、在實踐中探求循環經濟的實現路徑。只有深刻認識生態系統循環運動的客觀規律,以馬克思循環經濟思想為指導,走發展循環經濟之道,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讓美麗中國之夢早日成為現實。

作者:王建輝 彭博 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參考文獻:

[1] 恩格斯(1984).自然辯證法.于光遠等譯.北京:人民出版社.

[2] 馬克思(2000).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

[3] 馬克思(2004a).資本論(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4] 馬克思(2004b).資本論(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