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摸式

時間:2022-04-24 10:23:46

導語: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摸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摸式

摘要:針對洱海保護七大行動和洱源縣農業經濟發展現狀,提出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幾種模式,對農業循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為推進環境保護和新農村建設提供有力保障。

關鍵詞: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針對洱海保護七大行動和洱源縣農業經濟發展現狀,提出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幾種模式,對農業循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為推進環境保護和新農村建設提供有力保障。洱源縣是高原明珠洱海的發源地,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被人們贊譽為“魚米之鄉”、“梅子之鄉”、“乳牛之鄉”、“溫泉之鄉”、“蘭花之鄉”“高原水鄉”“嗩吶之鄉”,是富饒美麗的地方。從這些美譽上就能看出洱源縣是農業大縣,種植業以稻谷、蠶豆、烤煙、油菜、玉米、洋芋、蕎麥、蕓豆和各種蔬菜為主;養殖業以奶牛、豬,羊、雞、魚為主;林果業以梅子、核桃、蘋果、桃子為主。2017年1月大理州提出了保護洱海七大行動,其中一項就是面源污染減量行動,也就是源頭控制、調整結構、過程阻斷、末端消納的治理思路,構建農田生態系統,發展生態高效農業,控制化肥、農藥的使用,有效削減面源污染。而洱源作為洱海的源頭,其洱海流域的污染物有一半以上來自農業污染源,可見洱源生態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對洱海流域污染治理起著關鍵的作用。而目前的農牧分離、種養分離,導致原本互補的種植業和養殖業雙雙成為環境污染的罪魁禍首。在面源污染減量行動中提出了主要入湖河道周邊50m范圍禁止種植農作物,200m的范圍劃定為規?;笄荨敖B區”。這一做法對保護洱海起到積極的作用,但對農戶來說經濟損失嚴重,河道周邊50m糧田劃出;200m的范圍的畜禽養殖場要搬遷,經濟要發展,環境要保護,要解決這一問題,就要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循環經濟。針對洱海保護七大行動的精神和洱源縣目前農業經濟發展情況,提出以下幾種生態農業循環經濟模式:

1觀光生態農業旅游模式

在主要入湖河道兩岸50m的范圍種植木瓜隔離帶,種植木瓜起到綠化的作用,花期賞花帶動旅游業的發展,果實成熟加工為果脯增加經濟收入,對水體起到凈化保護作用,實現經濟增長環境生態。

2豬(牛)—沼—菜(果)模式

是以養殖業作為主體,以沼氣為中心,通過與糧食、林果業、漁業等聯合形成多層次的良性循環生態農業系統,即通過沼氣池、豬(牛)舍以及廁所相結合,豬(牛)的糞便進入沼氣池,產生的沼氣用于照明,做飯代替電源,用沼渣、液作為速效有機肥用于蔬菜和果樹追肥,能使蔬菜、果品品質提高1~2個等級,增產幅度可達15%以上,生產肥料成本下降40%。

3種—養—加模式

適用于從事傳統農產品加工的農戶,如做豆腐、磨粉等,以加工的下腳料(如豆渣、粉渣)喂豬,豬糞入沼池,沼渣、液作為速效有機肥用于蔬菜和果樹追肥,沼氣用于照明、做飯,實現農業資源的高效利用,促進農產品質量的提升,維護生態環境。

4農業企業+基地+農戶模式

農業企業+基地+農戶模式的實施主體可以是一個公司,也可以是多個公司。農業企業是實施清潔生產的主體,發展農業循環經濟要依據“增效、降耗、節能、減污”的清潔生產目標,把開展清潔生產作為實現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污染物達標排放和完成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的重要手段,加強企業與農戶合作,加快這種模式的發展對洱源經濟的增長和環境保護起到加速作用。

農業循環經濟是一種新型的、先進的農業經濟形態;是集生態、環保、可持續發展為一體的經濟模式,以農戶自身的力量發展是有局限性的,需要由政府引導農業循環經濟發展,建立健全農業循環經濟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必須依靠政府將農業經濟資源的開發利用權更多的投放到農產品市場,政府加強對農業經濟資源開發利用的監督和宏觀調控市場機制來推動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實現農業資源的多級、高效利用,節約農業經濟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不斷實現在發展綠色農業生產、推動農業經濟的可持續增長,獲得農業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最大化。

參考文獻

[1]法玉琦.農業循環經濟發展評價問題研究[J].科技經濟市場,2015(6):31-32.

[2]鹿有林.如何打造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J].農業與技術,2016,36(2):15.

[3]苗雨君,讓米亞恩農業循環經濟發展存在問題及對策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6,27(8):172-174.

[4]顧佩佩,高躍,羅葉平,等.麗水市草牧業發展現狀與規劃調查[J].浙江畜牧獸醫,2016,41(3):19-20.

作者:王杰麗 單位:洱源縣農經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