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中國經濟發展趨勢
時間:2022-03-09 10:47:08
導語:互聯網+中國經濟發展趨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互聯網+”實現了中國經濟機構的深度優化,同時也使市場業態發生了巨大變化,在互聯網經濟推動下,中國經濟將走向產業服務化的新格局?!盎ヂ摼W+”理念的提出對于中國經濟的影響不言而喻。本文闡述了“互聯網+”與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關系,分別從制造業、服務業、農業等方面入手,詳細論述“互聯網+”對產業形態變化的影響,進一步探討“互聯網+”背景下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的新形態。
關鍵詞:“互聯網+”;中國經濟;發展形態;轉型升級
網絡技術的普及帶動了網絡經濟的迅猛發展,當前各行各業都與互聯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在這樣的發展背景下,“互聯網+”概念應運而生,并且成為推動國家經濟轉型升級的強大動力,并且推出國家經濟結構升級到一個新高度?!盎ヂ摼W+”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尤其深遠,尤其是對國家經濟未來發展形態的影響更加深刻。
1“互聯網+”與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關系
“互聯網+”形成的機構轉型能效主要體現在經濟、市場、業態的結構優化中。中國整體經濟結構的產業服務化轉型,必須有“互聯網+”的強大驅動力?!盎ヂ摼W+”會形成強大的內驅力,促進中國經濟創新轉型。而創新的根源在于市場差異化供給,行業發展將以創新為導向,依托“互聯網+”全速前進。以先進的網絡科技為依托,有利于產業機構優化中高附加值問題的解決,進而促進“互聯網+”業態比例不斷增加,網絡經濟將成為中國經濟元素中的一大熱點,其增值應用也會更加廣泛。在“互聯網+”創新驅動下,市場經濟將形成以下新特點:一是在“互聯網+”競爭模式下,可沉淀成本會進一步增加,競爭機制更加完善,競爭壟斷主要以各大電商平臺為主,與以往同質化競爭有本質區別。二是“互聯網+”將促進經濟發展能效的增加,突出經濟形式的多樣性。三是“互聯網+”將使勞動者屬性更加多樣,不但能夠為社會提供更多就業崗位,同時還能為創業者提供更多創造的機會和平臺?!盎ヂ摼W+”背景下的經濟發展,將以網絡為樞紐實現社會資源的高效配置,在信息化形態之下,網絡能夠充分其資源配置作用,從而使有限的市場資源形成更高應用能效,而且網絡配置的優越性遠遠高于以往行政調劑或者商業干預行為。與行政干預下的資源配置不同,網絡資源配置能夠為市場機制保持高度一致,實現扁平化資源分配。與市場機制不同,網絡機制最大的特點體現在不再局限于價格定量,而是以定性信息為主導,以此提高資源配置的精準性和實效性,進而形成更科學的市場定價環境,有利于國家經濟健康理性發展。
2“互聯網+”將引領制造業轉型升級
制造業歷來是國家經濟發展的重點產業,在“互聯網+”背景下,“互聯網+制造”成為國家經濟轉型的重頭戲?!爸圃鞓I服務化”不是單純的將制造業嫁接在互聯網,而是通過網絡經濟促進國家制造業的深度轉型。西方發達國家已經重新梳理了互聯網經濟與制造業之間的關系,美國制定了“工業互聯網”計劃,德國則實施了“工業4.0”計劃。通過網絡經濟與制造業經濟的融合,有利于促進國家經濟呈現平穩增勢,促進國家經濟水平的發展進步。我國在“互聯網+制造”中與德美兩個有很大差異,我國注重市場創新,而美國注重技術創新,德國在關注中間環節創新。在這樣的國際性發展背景下,我國制造業與互聯網的融合必須深入發掘自身優勢,尤其是市場優勢,強化服務創新。通過大數據、物聯網、云平臺等先進的技術手段,加大互聯網經濟整合力度,只有這樣才能使中國經濟彎道超車,在國際經濟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從上述分析可見,表面看來屬于技術層面的論述,但是其本質在于“新業態”。在市場創新發展中,新業態也會隨之出現,通過技術與市場的融合體現出新業態新的競爭優勢:一是在“互聯網+制造”環境下,制造業將呈現出服務化特點,從而使產業附加值進一步提高,通過智能化服務實現產業結構的深度優化。二是在發展制造業的同時,要充分體現互聯網經濟的服務特色。由于不同國家有著各自的發展實情,所以在制造業服務化演進中形式和內容也各有不同,我國在“互聯網+制造業”發展中,需要把消費性服務納入其中,從而形成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生產服務新業態,阿里巴巴就是一個國際級平臺運作的成功案例。在生成性支持服務中,中美兩國實力相當,中國要通過自身的服務優勢打造制造業發展的新格局,在這一過程中,“互聯網+”的定位作用尤其重要。三是突出“互聯網+”制造業的多樣性特點,以此提高產業附加值。在制造業轉型過程中要突出個性化服務特點,從而降低制造成本,豐富其市場價值。在“互聯網+”背景下,制造業轉型的關鍵在于技術創新,企業要進一步加大研發投入,通過網絡經濟與制造業經濟的深度融合,實現技術與市場的雙重創新?!盎ヂ摼W+制造”模式的發展,需要充分體現技術與信息的融合性,通過“軟硬兼施”加速行業做大做強?!爸袊圃?025”是國家制造業發展的核心目標,而新業態則是達成這一目標的關鍵因素,進而促使中國制造獲得長期競爭優勢,促進行業可持續發展。
3“互聯網+服務”將促進現代服務業發展
“互聯網+服務”是國家第三產業發展的巨大推動力,在相關政策的支持下,促使服務業多元發展,從而培育更為市場競爭力的服務業態,促使服務產業獲得長足發展。互聯網服務升級是國家服務業升級的重要標志,而互聯網服務業首當其沖,成為服務業發展的先頭軍。網絡經濟具有平臺化運動和生態化發展特點,具有先進的國際水平,對于流通行業的發展起到了關鍵性影響,這些影響力促進了企業發展環境的變革,為現代服務業發展形成了深遠影響。網絡服務業發展呈現出基礎平臺與增值應用之間相互分離的特點,“互聯網+服務”迅速發展,覆蓋了服務領域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在交通、金融、醫療等方面影響更為深刻,并且具有以下特點。一是重資產與輕資產之間的分離,在這一變革環境下,創造成本會進一步下降,從而使服務經濟的多元增長具有更便利的資產運營平臺。在資產價值中,知識經濟和知識資產的占比越來越高,這是互聯網環境下服務業發展的一大特色,改變了傳統服務業成本以固態成本為主的現象,繼而提高了無形資產占比,實現了資產形式的有序轉型。知識經濟具有零成本復制特點,因此知識產權擁有者無需投入重復建設成本,進而實現經濟價值的多元特色,尤其是在“以租代買”模式下,實現了與“工業4.0”發展模式的協調一致。二是在“互聯網+”背景下,服務業將改變以往“小生產”格局的局限性,進而轉向“大生產”模式,以網絡平臺為依托,實現服務產業的個性化價值。在大生產環境下,生產性和支持性服務的差異更加明顯,在生產性服務中,支持性服務占有一定比例,但是并不是其全部。而網絡平臺則成為促進支持性服務發展的主要形式。值得注意的是,平臺性服務雖然在網絡環境下為公眾帶來了極大便利,但是人工服務形式僅能視為“生成性”服務。這一點通過中歐電子商務的差異化發展就可見一斑。歐洲的電子商務發展遠不及我國,但是無論是服務模式還是服務體驗都優于我國。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歐洲電子商務中不具備大平臺運作模式,沒有像阿里巴巴或者京東一樣的大平臺,可以說當前這些網絡服務平臺就是“互聯網+”體系內的“重工業”。而我國“互聯網+服務”的核心主旨就是改變當前的小生產狀態,繼而向國際化大生產格局進發,實現以信息技術為驅動的生產力變革,通過生產模式的變革優化生產力質量,從而為服務經濟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從根本上促進服務業新業態的形成,并且形成強大的創新驅動力。
4“互聯網+”在農業現代化轉型中的應用與影響
農業經濟是我國傳統經濟的重要構成內容,一直以來,“農業大國”是我國農業發展的重要支撐,但是傳統農業具有高投入、低產出的不足,農業發展過于依賴外部環境和自然資源,這些問題都限制了我國農業的有效發展?;诖耍覈r業發展需要注重新科技、新理念的導入,向現代農業方向發展,真正突出農業產業現代化特色,為“互聯網+農業”格局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礎。在傳統農業經濟模式下,家庭式、作坊式農業生產形式較為普遍,在產業化發展進程中,農業生產逐漸轉向二產生產模式,促進了農業產業化步伐的加快。而在當前的網絡經濟環境下,農業生產與互聯網經濟的關系更加緊密,而農業產業的轉型也將占融合三產目標,充分體現出“互聯網+農業”的發展特色,促進農民與市場、農業與網絡經濟的有序對接。在互聯網經濟驅動下,特種農業、珍稀農產品經營將帶來更高的市場附加值,在網絡交易模式下,農業訂單流程將更加簡化,這就使農民能夠更便捷的參與到訂單農業中,通過簡易化操作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有效控制生產成本,這些變化對于農民參與互聯網經濟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從現代農業發展模式來看,網絡經濟有利于拓展廣大農民的增收渠道,農民作為網絡經濟的直接參與者,能夠通過網絡直接與市場建立聯系,直銷模式減少了農業中介公司、中間商、供應商的抽成,農民直接進入市場,能夠獲得更可觀的市場效益,同時也避免了農民與農業中介機構之間的利益沖突。在“互聯網+”背景下,農業經濟的發展已有本質性變化。通過電子商務帶動了農業經濟的進步,同時也為農業發展提供了更大的平臺。全國各地已經形成了為數眾多的“淘寶市”“淘寶村”,依托特色農業經濟在網絡中打拼出一席之地,通過互聯網實現了土地與市場的有序對接,同時也能夠更快、更全面的了解市場需求,引進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和農業發展理念,幫助農民以市場需求為主導發展特色農業,通過網絡經營形成更富成效的農業發展新模式,促進國家農業經濟的轉型升級。
5結語
“互聯網+”戰略的提出,對我國經濟的轉型、新業態的形成以及產業生產力的革新帶來了強大的驅動力,通過國家經濟產業結構的調整,促進制造業、服務業、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我國早日建成經濟強國注入新活力。
參考文獻
[1]孫軍.互聯網引領下的我國產業融合模式、困境與擺脫[J].現代經濟探討,2016(12).
[2]解梅娟,叢俊騏.以“互聯網+”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J].理論導刊,2016(05).
[3]劉玉仁.互聯網對實體經濟的影響[J].現代營銷(下旬刊),2017(11).
[4]袁建業.互聯網金融與宏觀經濟:影響、關系、政策[J].生產力研究,2016(11).
[5]沈艷.“互聯網+產業經濟”下新業態的創造性變革[J].商業經濟研究,2017(03).
作者:張煒焱 單位: 山東省日照市
- 上一篇:中國經濟增長困難策略
- 下一篇:新經濟財會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