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意識形態論文
時間:2022-04-01 03:33:00
導語:經濟意識形態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文借用溫努提(LawrenceVenuti)的“歸化習見”(domestication)概念和由麥克洛斯基(DonaldMcCloskey)提出的經濟學的措辭(economicrhetoric),分析香港中文媒體中的一種獨特的文類——“經濟學散文”。本文一方面通過比較部分香港經濟學者的中英文著作,探討他們翻譯西方經濟理論時所采用的策略。另一方面,亦會分析他們以中文書寫的“經濟學散文”的措辭技藝,包括武俠小說比喻的應用和引用前輩和權威的書寫方式。盡管他們的文章旨在宣示嚴肅的經濟學知識或“科學事實”,但實際上“經濟學散文”卻是通俗的讀物,其書寫方式并不鼓勵讀者仔細探究文章所載信息?!敖洕鷮W散文”為讀者創造了一個經濟學的小說世界,用以說服讀者接受自由經濟的價值觀。此外,本文亦會探討香港的特殊地緣政治及歷史脈絡,指出社會主義中國的負面形象長久地被主流論述用來“證明”資本主義較為優越,使香港市民接受這種西方經濟學的意識形態更為容易。
自由經濟意識形態的偏見
盡管自由經濟學家和馬克思主義者看似壁壘分明,但兩派都把“自由市場”和“私有產權”歸結為“資本主義”的支柱。他們最大的分歧是:自由主義者相信“自由市場”和“私有產權”是百利而無一害;馬克思主義者則相信它們弊大于利。這可能就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特別是分析馬克思主義學派(AnalyticalMarxism)的經濟學家,能夠接受自由主義經濟學家的分析架構(例如一般均衡模式型及理性選擇),卻同時也能對自由主義者所下的結論狠狠批判。
然而經濟史學者和有強烈歷史感的政治經濟學者卻指出,將資本主義混同為“自由市場”和“私有產權”是錯誤的。例如博蘭尼(Polanyi)便指出,在十九世紀之前,資本主義的發源地歐洲,從未出現“自由市場”。布洛克(FredBlock)繼承了這個論斷,指出就算在美國這個二十世紀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中心,“自由市場”也沒有充分發展。專注于研究東亞經濟發展的學者也同樣指出,“自由市場”從來不是導致這區內的“新興工業化國家”經濟高速增長的火車頭。
同樣,“自由貿易”在世界資本主義經濟的歷史發展中,也沒有扮演重要的角色。根據法國經濟史學者巴路殊(PaulBairoch)的研究,“自由貿易”的實行,至多只是一種歷史特例,而不是一種歷史常態。歐洲能被視為“自由貿易區”,充其量只是在十九至二十世紀的二百年中的其中五十年,其余的一百五十多年的時間,便正如十六和十八世紀那段時期一樣,把歐洲描述為保護主義或重商主義會更為確切。這不但適用于歐洲,同樣適用于十九世紀初至二十世紀中葉的美國,當時美國是世界上關稅最高的國家,雖然美國自二十世紀中開始大幅降低關稅,卻依然存在其他貿易障礙,例如自愿出口限制、多纖維協定、產品標準化要求等等。與之相似的是,東亞這些所謂新興工業國家的貿易活動,也向以政府干預著稱。以研究歐洲資本主義歷史著稱的學者布羅代爾(FernandBraudel)更進一步指出,不但“自由市場”不同于“資本主義”,“資本主義”的本質根本就是“反市場”的。
雖然歐洲、北美以及東亞新興國家被視為資本主義的中心,但私營企業在這些地區的總體經濟中的角色,恐怕是被高估了。舉例來說,大多數的歐洲富裕國家和東亞的經濟體都有很大比例的公營事業,包括煉鋼、造船、煉油、采煤、鐵路、航空運輸、電力、煤氣、郵政、電訊及銀行。相對于公營事業眾多的其他國家,日本和美國可能是兩個異數。但這兩個國家卻同時擁有發展完善的股票市場和大量“集體擁有”的上市公司。二次大戰后,兩國股票市場的私人持股比例便不斷下降,機構控投則持續上升,這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在日本想查出究竟誰是大企業的最終擁有者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因為大部分的企業股票是互相把持的。
“私有化”(privatization)也不是資本主義經濟的常態。1980年代世界各地的私有化浪潮,主要是由政治因素導致,就是要壓榨中下階層的收入,而非想使經濟更富效率。盡管如此,私有化在大多數歐洲富裕國家中還是不太受歡迎。
社會科學家(尤其是經濟學家)對上述世界經濟的“非私有”以及“非自由市場”特征,肯定不會一無所知。但令人驚訝的是,“自由市場”、“自由貿易”和“私有產權”是資本主義成功支柱的意識形態,還是在各處廣被宣示和接受,這確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歸化習見式翻譯和經濟學措辭
翻譯一向被當作是跨語言的踐行,對一些被認為是已經存在的意義的一種透明和流暢的再現。但自1980年代開始,那種把翻譯只當作是不同語言間的一種互換過程,而譯者的角色完全是隱形的觀念,逐漸受到挑戰。
溫努提是眾多批評這種對翻譯的傳統理解的評論家之一。溫努提指出,對“透明”和“流暢”這兩個傳統翻譯理論標準的追求,就是“歸化習見”的翻譯策略。這種策略所提倡的,“是以流行的用法,保持習以為常的語法結構,使詞句的意思固定下來等方式進行翻譯,使文章通俗易懂”。
根據溫努提的研究,英美兩國的翻譯實踐長期以來受到歸化習見式翻譯策略的影響。編輯、出版商和評論家都是鼓勵這種做法,因為流暢的翻譯作品“可讀性高,因此能保證市場的銷量,使作品成功地商品化”。
溫努提認為:“英文中所謂的流暢翻譯,是以當下(‘現代’)語言來代替古語,用廣泛使用的語言而不選用專門化的語言(‘術語’),采取標準語言而舍棄俚俗方言,避用外來語(洋涇濱語)……流暢的翻譯也有賴于不盡忠于‘不太地道的’外國語法結構?!?/p>
盡管語言學面向的確是理解歸化習見式翻譯策略的一個重要部分,但是溫努提的“歸化習見”概念并不局限于分析翻譯的語言。歸化習見式翻譯的另一個面向,也許是更為重要的,是其政治的性質。用溫努提自己的話來說,歸化習見翻譯是“即時便能被辨認和理解的,是‘習以為?!汀氐馈?,而不是‘使人不舒服的’異外(策略),能夠使讀者無阻礙地‘接觸偉大的思想’和吸收‘存在于原著的內容’”。換句話說,歸化習見式翻譯能把思想和概念轉化為讀者熟悉的東西,從而使閱讀變得舒服。這種“舒服的閱讀經驗”不但來自流暢的語言,而且來自翻譯的文本采用了被認可的主流教條和主導意識形態。對大多數的譯入語的讀者來說,這些教條和意識形態是很容易接受和消化的。簡而言之,“歸化習見”的其中一個結果是更加鞏固了主流的意識形態。一如森古達(Sengupta)指出:“……翻譯常受到各種各樣的限制,其中包括對權力關系的操弄,目的在于建構源文化(sourceculture)的‘形象’,以保持和鞏固主導群體的霸權統識(hegemony)。事實上,這些‘形象’建構了‘他者’,為源文化創造了一種身份,使譯入文化能夠把它辨認為源文化的再現,作為對譯入文化自身而言遙遠和不可達的那個世界的‘?媸怠甌盡!?nbsp;
因此,歸化習見式翻譯讓讀者舒適地消費“外國文化”之余,也同時化解了外國文本潛在的顛覆性。與歸化習見的翻譯策略相比,溫努提提出了“異外化”(foreignization)的翻譯策略,作為進行翻譯時的另一種選擇,他說:“異外化的翻譯強調要表現外國文本的不同之處,而這只有透過打亂譯入語中的文化符號才能做到……例如選擇翻譯被本地的文學典律(canon)所排拒的外國文本,或以一種被邊緣化的論述從事翻譯,也就是說,盡量偏離本土的規范,以達到一種新奇意外的閱讀經驗。”可見,異外化的概念和與它相對的歸化習見式翻譯,應該從(文化)政治方面,而非僅僅從語言學方面去理解。
1980年代期間,對社會科學的措辭研究如日方中。至今措辭分析已被廣泛運用于包括經濟學在內的各類社會科學。在眾多的研究者當中,經濟學家麥克洛斯基最先運用措辭方法去分析經濟學家的著作。通過仔細檢視經濟學文章所用的語言和研究社會科學家如何說服讀者,措辭分析方法確實能夠使我們更深入了解社會科學的性質。
麥克洛斯基指出,措辭并非純粹是“文字的游戲”。相反,正如保夫(WayneBooth)所定義的那樣,措辭是“尋找好的理據的藝術”,又或是“像古代意義上所指的說服性的論詰(persuasivediscourse)”。麥克洛斯基認為,經濟學家的主要問題是對自身所運用的措辭手法不自覺。
通過重新引入措辭分析,麥克洛斯基嘗試說服他的經濟學界同事要對自身的書寫技巧更加自覺,以避免使經濟學掉進現代主義和科學主義的陷阱。然而麥克洛斯基并不是想用“措辭”來取代“科學”,相反,他相信措辭是任何嚴肅的科學研究不可分割的部分。對他來說,“藝術一如科學般包含科學的性質,科學正像藝術一樣帶有藝術的元素”。然而對措辭敏銳一點又有什么好處呢?麥克洛斯基的回答是:為了寫作得更好,導致更好的教學效果,更能改善經濟學與外界的關系,使科學更加為人接受。
經濟學家之間是怎樣互相說服的呢?麥氏認為是根據經濟學者社群判斷為好的經濟學論斷。通過“科學的對話”,經濟學者斷定“什么是事實,什么是邏輯,什么是故事”。但是經濟學家們又是如何作出判斷的呢?
麥氏宣稱經濟學社群內復疊的對話為判斷提供了準則,也就是說,麥氏所提出的是一個“市場的”論證。“毋需建立哲學的規律和方法論上的規則,知識的供求經濟自身便能良好地運行”。換言之,麥氏指出好的科學論斷是在市場競爭的過程中被創造出來的,這和市場上其他的商品競爭情況沒有兩樣。然而,正好在歷史資本主義中“自由市場”的競爭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個神話,這對于“買賣科學論斷”的市場大抵也適用。事實上,斯突勒(MichaelStettler)就批評麥氏的市場“比喻”只是在支持一種關于經濟論述的“自由放任”式理論,在公平的外衣下鞏固主流經濟學范式的地位。
但是對麥氏的批評不應被解讀為措辭分析方法一無是處。事實上他的分析對理解社會科學(特別是經濟學)論證的方式甚有幫助。正如布恩(Brown)指出,視說理為措辭有兩方面的優點:第一,這會使人容易將社會和政治組織,當作社群建構的產物來研究;其次,它提供了一種對理性的另類了解,包括對理據形成所隱含的利益前提的意覺和反省。
香港經濟學家的翻譯與措辭策略
張五常和雷鼎鳴均是在香港以鼓吹“自由市場”和“私有產權”而著稱的經濟學家。雷氏在批評設立中央公積金的計劃時寫道“……(中央公積金)違背了經濟學的常識——市場競爭和私有產權”;張五常也曾指出:“唯一沒有經濟浪費的競爭準則是市場價值。這種準則只有在私有產權下才可以有效運用?!北M管他們的學術文章多是用英文寫成,本文仍主要選取他們的中文文章進行研究,因為他們的英文文章的讀者主要是國際經濟學科社群內的專家,但是他們的中文作品的對象則是香港(或中國內地)的一般讀者,因此較為普及,對促進“自由市場”和“私有產權”等意識形態的傳播亦遠為重要。由于中英文的讀者屬于不同的群體,這些經濟學家用中文和英文寫作的方式也截然不同。一般來說,他們用中文寫作的文章比他們的英文學術文章更淺白通俗,因為大多數的本地讀者并非經濟學專家,而是來自五湖四海的“行外人”。
狹義地說,大部分由香港經濟學家所寫的中文文章不能算作翻譯。其實,一如其他社會科學學科,經濟學是看不起翻譯活動的。翻譯經濟學文章充其量只被視為次等的學術活動,不會被認為對專業有什么貢獻。盡管如是,經濟學者還是經常進行翻譯:他們或是翻譯自己的作品,或是翻譯一些他們引用的文章。一種更為普遍的做法是以本地的文字,“引用”、“間接引用”或“重寫”其他經濟學家以別國文字所寫的概念。然而假若接納一種較為廣義的定義,也就是把翻譯理解為一種擾亂、一種錯位,是生產創作而不是簡單再現,(根據Niranjana的研究,“翻譯”在拉丁和希臘文中都解作移動、擾亂和移位;而“翻譯往往是一種生產,而非僅僅是對‘原文’的反映或模仿?!?那么許多由香港經濟學者用中文寫成的文章,都可算作翻譯。
讓我們首先看一看他們的一些直譯的例子。張五常一篇被廣泛談論的長文《中國會走資本主義嗎?》,原文是英文,譯者以及兩個協助潤飾中文譯文的人,都是張的好朋友。雖然張自己沒有直接翻譯,但是他對這篇在1985年被重新收集出版的“翻譯文章”的文字,進行了“大幅度的修改”。以下的討論是根據張氏于1985年修改和編輯出版的版本進行的。
首先,張氏的中英文文章中最大的不同之處,是他在中文版中加了兩篇序言。這兩篇序言的調子(特別是第一篇),比英文版的序言遠為“大膽”。例如在解釋為什么他要用中文發表這篇長文時,張氏援引諾貝爾得獎者科斯(RonaldCoase)的說法,以提高他的文章的重要性:
科斯在看完初稿后,多次和我研討,大致上全部同意我文內引用科斯定律所演變出來的理論。科斯對經濟制度運作理解的深入,前無古人,且對中國的經濟前途常深表關懷。他既然對這篇論文有偏愛,我又怎能令他失望呢?第二個原因,就是我一向喜歡將初稿寄給朋友們批評。但沒想到這次投石問路,幾間大學竟將此稿列入課程讀物,而一家石油公司甚至復印一批,分發給職員。既已成為公眾讀物,我又怎能不發表呢?
為什么張氏不在他的英文序言中這樣說呢?可能的原因是,這樣會使得西方學術界覺得很古怪,認為他的話欠缺了西方學術界一般要求的謙遜。
在中文版的論文中,我們不難發現像這樣相對英文版夸張的書寫方式。以下是一些例子:
…ImusthereproffermyownworkinghypothesisfortheChinesecase,makingnoclaimthatitrepresentsadefinitivetheoryofinstitutionalchange.
……所以我唯有提出自己的理論?!糎TF〗我得聲明,這不是有關制度轉變的唯一理論。
……Butthecoststoproducer(underCommunalPropertyRights)ofdiscoveringconsumerpreferences,orthosetothesupervisorofmonitoringperformance,willbehigherthanunderprivateenterprise.
……可是,(在集體所有產權制度下的)生產者要探索消費者的喜好,或督導從屬的費用,卻遠比在私有企業下的高。
…ProfessorR.H.Coase(anEnglishmanwhotaughtatChicagoandotherUSuniversities)establishedthat,intheabsenceoftransactioncosts,acleardelineationofprivatepropertyrightswouldleadtotheidenticalallocationofresourcesregardlessofhowtherightswereassignedordistributed.Hisanalysisgavebirthtothewell-known“CoaseTheorem”whichstates,inessence,thatifallscarceresourcesareviewedfromthestandpointofrights,andifallrightsarecostlesslydelineatedordefinedasprivateorexclusive,thenintheabsenceoftransactioncoststhestandardtheoremof exchangewilloperatetobringaboutthemostvaluableuseofresources.
……科斯教授(ProfessorR.H.Coase,在芝加哥及其他美國大學任教的英國人)指出,在交易費用不存在的情況下,不管產權誰屬,只要清楚界定產權是私有,結果必然是導致最高效益的資源運用情況。他的分析,創立了著名的“科斯定律”。這個理論的要點,是指出從產權的觀點來觀察資源的運用,倘若將產權劃分或界定為私有是不需費用的,那么在交易費用不存在的情況下,交易取利可保證資源必定會作最有效的運用。
在第一個例子中“有待論證的假設”(workinghypothesis)變成了“理論”,權威性的理論變成了“唯一理論”。第二個例子是“高于”(higherthan)在中文中變成了“遠比”。而更值得討論的是第三個例子,英文版是“intheabsenceoftransactioncosts,acleardelineationofprivatepropertyrightswouldleadtotheidenticalallocationofresourcesregardlessofhowtherightswereassignedordistributed.”而在中文版中則變成了“在交易費用不存在的情況下,不管產權誰屬,只要清楚界定產權是私有,結果必然是導致最高效益的資源運用情況”,identical在他們筆下竟然變成了“最高效益”。
此外,在英文版中他提到只有在“標準交易定理”(thestandardtheoremofexchange)的架構下,才會導致“資源最有價值地利用”。但是中文版就不再提“標準交易定理”,而變成了“交易取利可保證資源必定會作最有效的運用”。這種差別是巨大的,因為只有滿足幾個非常特定的、通常是不甚現實的假定和公理后,“標準交易定理”才能成立。
自由經濟意識形態的傳播[上]
所有這些例子,都是典型的“歸化習見”式翻譯。用不太嚴謹的風格進行翻譯和寫作,很容易破壞英文版中相對謙虛和精確的內容。通過這種容易消化的文章,不難說服那些對經濟學的措辭性質不夠敏感的讀者,使“自由市場”和“私有產權”的意識形態得以傳播。
另一個有趣的翻譯見諸《信報》的主筆林行止,他也是在香港堅信自由市場的通俗經濟文章的重要作家。KennethJ.Arrow的《社會的選擇及個人價值》(SocialChoiceandIndividualValues)的首段為:
Inacapitalistdemocracythereareessentiallytwomethodsbywhichsocialchoicescanbemade:Voting,typicallyusedtomake“politocal”decisions,andthemarketmechanism,typicallyusedtomake“economic”decisions.
在資本主義民主(社會),(人們)進行社會選擇時基本上會采用兩種主要方式:投票是用來作出“政治”決策的典型方法;市場機制則是用來作出“經濟”決策的典型方式。(本文作者的翻譯)
林氏在報紙上的一篇文章則把它譯成:
資本主義民主政制有二種方法能作出社會選擇——政治事務可通過投票達成,經濟問題則非由市場機制完成不可。
把這樣一個非論斷性的說明變成一個肯定的判斷,不外是再一次支持印證“自由市場”的主導意識形態。
下面我們再看看他們寫作其他中文文章所運用的措辭策略。廣義來說,這些文章也是對西方經濟意識形態的一種翻譯。
張五常和雷鼎鳴(尤其是后者)的文章的一個很鮮明的特色,是使用了不少在中文書寫中極受歡迎的文類——武俠小說的措辭。(他們的措辭也引用中國傳統智慧。例如,雷氏和他的同僚在報紙上的專欄“烹鮮集”這個欄目的名稱,就取自老子《道德經》中的“治大國若烹小鮮”,含義是若經常把魚翻來覆去是不好的方法,隱喻政府應該不要干預自由經濟。換句話說,就是要讓市場自我調整。但因此類措辭用得不多,本文只集中討論他們的“武俠小說”措辭。)在探討經濟問題的文章中,他們使用了像“武功”、“招數”、“內功”、“武林秘笈”等術語。當談起他們推崇的學者時,就把他們尊為“大宗師”、“世外高人”或“高手”等。以下是一些最為明顯的例子:“在經濟學家中,理論根基強、研究工作做得好的,往往比只懂追求應用的專家更能掌握實際問題的核心,提出更有見地的意見。這有如一些武俠小說所言,只內功根基深厚,打通任督二脈后,再學招式,便有如探囊取物,信手拈來而絕無難處?!?雷鼎鳴)“……據說學一門武功,除了招式要正確外,還要懂得闡明該門武功精要的口訣,否則只會落得形似神不似,遇到高手,必敗無疑。‘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確很能道出‘理性預期’的核心思想……我對這包含經濟學深遠意義的‘口訣’無時或忘。幾年后,我與‘理性預期’的大宗師盧卡斯(RobertE.Lucas,Jr.)談及這口訣,他亦欣然同意?!?張五常)他們借用這些比喻,使讀者自然而然地在中國武俠小說世界中神馳想象,從閱讀中得到快感,并把武俠小說中的內容和人物,移接到非小說的社會經濟發展的語境中去。
通過使用武俠小說中的術語,作者把自己當作了武俠世界中的“世外高人”或“高手”,是才智超卓、不食人間煙火的游俠豪杰。用那種略帶不屑和隨便的口吻援引武俠小說的術語,嘗試把與他們不同的意見化解于無形。
他們的這些文章可以歸類為軟性容易閱讀的散文,是消閑的讀物,但其作用卻在傳遞嚴肅的信息或“科學的事實”。相對于那些枯燥乏味的學術文章,這種輕松的散文風格隱然鼓勵讀者毋須深入思考,因為文章在處理課題時并不嚴肅,卻強調閱讀的娛樂性。藉著把小說和“事實”合二為一,用大受歡迎的武俠小說的措辭進行書寫,作者成功地給讀者塑造一個經濟學的小說世界,企圖說服讀者接受自由放任經濟的好處。
另一種常用的措辭策略是構造權威。他們用武俠小說中對武林高手的描繪和輩份的編排等方式,嘗試建構他們心目中的經濟學界的權威。例如,當指出某鼓吹“自由市場”的理論是由某經濟學家提出時,他們就稱該經濟學家為“世外高人”或“武林高手”。此外,他們又對那些他們認同的經濟學家進行所謂的論資排輩。例如,巴羅(RobertBarro)就被尊為“頂尖的經濟學家”,“位列第五”,理由是他的作品被引用的頻率特別多;沙琴德(ThomasSargent)和華萊斯(NeilWallace)被他們稱為理性預期學派的“巨星級的經濟學家”,沙琴德更被封為“天下第八”;而科斯的文章則“石破天驚,足以雄視百代”。不用說,所有這些“頂尖的經濟學家”都被介紹成是鼓吹“自由市場”和贊成“私有財產”的理論家。
甚至是不甚出名的經濟學家也被引介為重要的權威,只要他們是來自著名的學?;驅W術機構。例如,雷氏就曾經這樣介紹來自羅切斯特大學(TheUniversityofRochester)的客座教授古里(TomCooley):“……但結論自古里這類高手口中道出,自然不可同日而語,可信性亦較高?!睆埼宄8赋觯囊晃灰压实睦蠋焀arrenScoville的任何“歷史結論都不應該懷疑”。
他們為自己建立權威發言位置也同樣駕輕就熟。雷氏這樣評價自己:“我多年前在《政治經濟學報》(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有篇文章,證明了在某些條件下,貪污會增加行政的速度……(據一位在芝大經濟系拿博士的朋友告訴我,這篇文章曾列入他們的教程中,我半信半疑之際,亦覺受寵若驚。)”同樣,張氏也援引其在國際上的名人朋友來為自己的文章增加重要性。他寫道:“1963年3月,科斯對我寄以厚望,說我將會成為另一個馬歇爾……諾斯認為,能將經濟學理論全面革新的,就只有張五常一人”。讀完這些文字之后,讀者或許會受到影響,在沒有看正文之前便會對文章的結論作出正面的判斷。
經濟學的學科規訓和香港的地緣政治脈絡
學科的實踐和結構越來越被認為是知識生產的一個重要面向。正如福柯(MichelFoucault)指出,學科知識是論述生產中的一種規訓系統,學科知識是被認可的,基本上只接受學科內的社群的自我規訓,透過各種規訓制度和踐行,包括專業/學術協會、學刊、研討會和學術會議、學術基金和日?;慕虒W步驟(考試、評分和書寫),學科被建構成一種封閉和自我支撐的權力網絡。
在這種學科規訓制度下受訓的學生,很難對經濟學科的常識有批判的意識。為經濟學科建制所包圍的他們,在潛移默化下會變得像“經濟學家”一樣所思所為。(Franketal.的研究指出,學習經濟學會使人變得自私)經濟學的學生和其他學科的學生一樣,很少會質疑他們所修讀學科的理論假設。正如Strassmann指出,“像問題練習這類不鼓勵質疑其理論基礎的教學方法,正是用來訓練經濟學者的。總是看似非常中立,它們教導學生學習和接受一種特定的解釋方法……引導學生去了解經濟學家所達成的共識,看作為有價值和不可挑戰的主旨內容。”事實上,經濟學學生很快明白到質疑文章的前提是不足取的。他們被教導無須為他們的研究方法和理論進行任何辯解,只須用它們來從事研究工作就可以了。經濟學科的“看門人”,就是經濟學的措辭、分析模式、概念和分析技巧,還包括它給自己設定的討論議題和問題,并由此而產生的練習和考試。為了在權威的期刊上發表文章,經濟學者唯有緊緊跟隨該學科的各種規范,這些通過內部評審過程來保證的規范,同時是制造經濟學者學術權威的一種層壓權力關系和利益交換的社會過程(根據一項研究,許多被拒的經濟學文章并非基于“純學術水準問題”,而是基于?緇岷駝慰悸?。當然,修讀經濟學的學生當中,未嘗沒有尋找經濟的真實圖象的動機,但是由于他們所受的訓練都是枯燥無味的數學模式和形式化理論,故此當有些經濟學家嘗試通過使用非學術的措辭來使他們的文章掛上一副生動的面孔時,這些學生可能會受其吸引。張氏和雷氏的文章之所以流行,應從這個角度去理解。用卡拉馬(ArjoKlamer)的話來說,這些經濟學的民粹主義者透過訴諸運用常識,減輕了對經濟學一無所知者的不安。以散文來介紹和翻譯經濟學,給讀者以歡娛的閱讀經驗,再加上那種刻意經營的學術權威論述,恐怕是西方自由經濟神話在香港得以維持的重要原因。
一種最經常為他們引用的常識,是把經濟活動簡化為“自由市場”/“私有產權”與“計劃經濟”/“國有經濟”的非此即彼的對立,完全漠視在現實的資本主義“西方”之中,處處存在著計劃經濟的成分(包括跨國企業的計劃和政府的計劃),同時也包含了名種各類的集體所有制(如上市公司和合作社等);而在現存的社會主義國家之中,也混合了不少的市場交換和私有產權的元素。更嚴重的是,在這種二元對立的基礎之上,他們往往挪用了冷戰以來英美殖民主義筑建起來的常識:“自由市場”比“計劃經濟”好,代替了嚴肅的歷史分析。
雷鼎鳴寫道:“世界歷史早已證明,搞計劃經濟是死路一條?!钡芯渴澜鐨v史的布羅代爾、華勒斯坦等學者都指出,資本主義的世界歷史實際上是充滿了計劃——由大企業與政府合謀為獲得和保持壟斷地位的計劃。張五常也曾教育他的兒女,在計劃經濟中生活的人不可能富有,只會“饑寒交迫”。然而正是這種訴諸常識的教育,為下一代重復再生產未經嚴格論證的習見。計劃經濟下的人民真的只有“饑寒交迫”嗎?讓我也引用一下諾貝爾經濟學得獎者的權威阿瑪蒂亞·森(AmartyaSen)所做的中、印經濟發展比較,便指出中國這“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比基本上是“資本主義”的印度更能保障大部分人民的基本溫飽,而印度最為“計劃經濟”的喀拉拉邦(Kerala)的民眾的生活水平指標(包括識字率、嬰兒死亡率、平均壽命等),也比絕大部分非“計劃經濟”的其他州邦要好。
事實上,雷氏和張氏的許多支持“自由市場”和“私有產權”的結論,都缺乏系統的歷史研究支持,特別是關于“計劃經濟”或社會主義經驗的歷史研究。相反,他們經常只是以各種(借用武俠小說的)比喻和隱喻等措辭技藝,或訴諸權威和常識,以說服讀者接受他們的結論。例如在“證明”“自由市場”比“計劃經濟”優越時,雷氏這樣寫道:
……究竟自由市場的生命力強大還是中央計劃的強大?可以設想,假使要摧毀一個由多個分散的、相對獨立的公司所組成的市場經濟,可以怎樣做?我們會發現每一間公司都不見得怎樣強大,不難破壞,但就算把它毀滅后,其他公司仍然生存,另一間新公司很快又會出現,搶奪已消失公司所留下的市場空間。自由市場看似全身都有破綻,但這些破綻都不是致命的,所以都不算是破綻。中央計劃經濟又怎樣?中央政府能調動各方面的資源,集中力量追求某特定的目標,表面上看來可以無堅不摧,這便是一些人口中的“社會主義優越性”。但計劃經濟是不是無懈可擊?金庸在《笑傲江湖》中談論獨孤九劍時說,凡有招式便必定有破綻,問題是怎樣找到這破綻。中央計劃的確有破綻,而且是特別脆弱,一擊即死的罩門。在這種體制下,全國的企業都要聽命于中央,失去自我思考及獨立生存的能力,一旦中央的計劃中出錯,便全國癱瘓。
這種論證,完全沒有對現實的市場和中央計劃的歷史作出具體的研究分析。在具體的歷史環境下,公司的衰敗和建立難道與政府的政策(或計劃)無關?在具體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中,“全國的企業”真的都完全聽命于中央?不正視和討論這些現實的問題,上引段落所依賴的,只是一種訴諸常識和不鼓勵讀者嚴肅思考的措辭技巧,以及缺乏世界歷史知識和批評思維的讀者的閱讀習慣。
這些措辭技巧和閱讀習慣之所以能夠制造及維持關于“自由市場”的常識,與香港的特殊地緣政治脈絡有關。
由于地處“資本主義”(西方)和“社會主義”(中國)之間,香港這種特殊的地緣政治處境很容易傳播對共產主義(中國)的負面看法。因此這對于作為共產主義的對立面——西方自由經濟神話的移植,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
事實上,香港人長期習慣了冷戰的思維模式,中國和共產主義被描述成世界上的邪惡勢力,西方和資本主義則是人間樂土。這種觀點又因為香港鄰近“貧窮”的中國(經濟方面)而得到進一步的加強。中國的“貧窮”,相對于香港生活水平不斷上升的這種簡單的“事實”,被經濟學家作為措辭上的“證據”,用來建構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負面形象,并且得到許多由中國移居到香港的人的支持。
毫無疑問,張氏和雷氏在文章中都利用“中國”為代罪羔羊,(另一個窮國印度也成為代罪羔羊。印度被說成是一個“腐敗國家”,因為經濟被國家和大商家所壟斷。)以宣揚“自由市場”和“私有產權”的意識形態。當談論香港不應設立中央公積金時,雷氏寫道:“中央公積金由政府管理,算是國營企業,其競爭機制薄弱是明顯不過的。根據中國及東歐的經驗,長期看來,國營比不上私營,已是有目共睹?!比欢鴮χ袊皷|歐的國營企業的具體經驗的分析,卻付諸闕如。
這種“代罪羔羊策略”,只能對那些不熟悉中國的復雜歷史情境的讀者才起作用。不幸的是,在殖民教育影響下的香港讀者所缺乏的,正是對中國和世界歷史的系統認識。
注:本文參考書目有張五常的《賣柑者言》、《中國的前途》、雷鼎鳴的《用經濟學做眼睛》等,恕不一一列舉。
- 上一篇:計生委民主評議政風行風工作方案
- 下一篇:民主化前提思考論文
精品范文
10經濟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