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建設分析論文

時間:2022-10-21 11:22:00

導語:民主建設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主建設分析論文

摘要:加強民主建設,不斷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保障人民民主權利,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方向。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網絡的特性逐步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包括政治領域。網絡已成為公民參政議政的一個重要平臺,成為政府了解民意的一個重要渠道。網絡正在改變中國。

關鍵詞:網絡政治;民主政治制度;民主建設

從網絡政治的視野,探討公民網絡政治參與的特點、網絡政治參與對民主建設的影響以及網絡政治時代民主建設的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網絡政治參與的特點

(一)網絡政治參與的便捷性

傳統政治參與往往受到時間、地域、交通狀況、經濟條件等因素的制約,甚至天氣也會對政治參與造成影響。網絡政治參與的方式與手段方便快捷,能克服傳統的政治參與受時間、地域、交通等因素制約的缺點。在網絡上,信息以光速無障礙傳播,任何人只要輕點鍵盤、移動鼠標,信息就會迅速發送出去。借助于低成本、高速度的網絡,公民政治參與活動更加方便快捷,參與形式也更加靈活多樣,政治參與的效能更高。

(二)網絡政治參與的平等性

互聯網的存在狀態是無形的,網絡形成了現實世界之外的另一個虛擬世界,人們在網絡中看到文字、圖像,聽到的聲音都是數字的終端顯現。比爾·蓋茨認為信息高速公路的優點之一是“虛擬平等”,遠比現實世界中的平等容易實現。在網絡虛擬世界里,公民能夠擺脫現實社會生活中權力、財富、身份、地位、等因素的影響,具有平等的網絡權力主體地位,享有平等的話語權,能夠平等地進行溝通交流。

(三)網絡政治參與的直接性

政治參與有直接參與和間接參與之分。由于受地域、通信等各種因素的影響與制約,傳統的政治參與主要是間接參與,即由公民選出的公民代表來參政議政,公民直接政治參與往往只在狹小范圍內才能實現?,F代網絡技術的發展,提高了人們溝通交流的能力,擴大了溝通交流空間,使直接政治參與能夠在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國度里得以實現。

(四)網絡政治參與的開放性

互聯網是一個四通八達、沒有邊界、沒有中心的分散式結構,體現的是自由開放的理念和堵不住打不爛的原則。任何人只要擁有一臺計算機和簡單的上網設備,就可以接入互聯網,向世界信息,傳播自己的觀點和理念,同時也可以自主地選擇自己喜歡的信息和內容。網絡的開放性,使得公民的民主權利和政治自由得到了充分的張揚,公民能夠在信息相對來說比較對稱的條件下進行,自由地表達政治見解,真實地反映政治訴求。

(五)網絡政治參與的交互性

網絡為政治參與主體提供了一種雙向和多向的、暢通無阻的信息溝通渠道,使信息傳播者與信息接收者之間既沒有嚴格的界限,又可以自由地進行溝通和交流。在網絡政治參與中,公民不再只是被動、單向地接受政府的信息,他還能自由地創制和信息,自主地與政府進行交流。近年來,每當有重大事件發生,就會在網絡上引起強烈反響和激烈討論,并且往往迅速形成網絡輿論,進而產生強大的輿論壓力,這就是網絡政治參與交互性作用的結果。

二、網絡政治參與對民主建設的影響

(一)網絡政治參與推進公民民主理性的提升

民主的本質是人民當家做主。參政議政是公民的一項重要民主權利,除依法被剝奪政治權利外,只要具有公民資格就可以參政議政。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公民政治參與面臨身份、經濟、時空等多重條件的限制,特別是在代議制民主的條件下,普通公民參與政治往往只能通過一定的組織、一定的程序向政府表達政治意愿,到指定的地點參加集會、投票等活動。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公眾政治參與的熱情,造成公民被動參與或不參與,產生“政治冷漠”的現象。網絡政治參與的直接性與便捷性能夠激發公民的參政議政的熱情。網絡的虛擬性不要求參與者與其現實身份之間有必然的符合性,只要通過網絡上非常大眾化的注冊即可,參與者可以自由地通過網絡對公共事務發表各自更為真實的觀點。

(二)網絡政治參與推進公民參政議政能力的提高

共同的知識和經驗是凝聚力量、提高政治參與質量和效能的關鍵要素。網絡的開放性與交互性為最終提高公民參政議政能力創造了更大的可能性。公民通過網絡可以同不同群體、階層的人員進行互動交流,共同分享政治參與的經驗和知識。個體的聲音和影響力往往十分有限,但互聯網所具有的跨時空實時交流的能力,使參與主體的意見能夠更快速、方便地與他人互動,從而結成利益共同體或利益相關群體。因此,網絡政治參與主體雖然以個體的身份參與政治,卻往往能夠以群體的形式對政治體系產生影響。網絡在信息傳播上的巨大能量也得到政府官員的青睞。政府官員為了擴大自己的影響力,獲取更多公眾對其政治言行的支持,也開始依賴互聯網作為其政治活動開展的一個重要手段,普通公民通過網絡與高層領導人溝通變得比從前容易得多。公民在政府可知可控的電子論壇上提出政治要求,使政府能夠對其決策和行政行為加以修正,又能夠把網絡作為平臺參與政治活動,如網絡政治交流、網絡政治結社、網絡政治辯論等等,這些對提高公民的參政議政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1]。(三)網絡政治參與推進直接民主的發展

逐步擴大直接民主的范圍和途徑是民主發展趨勢。互聯網和電子投票的發展全面改變了代議制民主政治形式。在網絡政治參與中,任何人不再需要由別人來代表自己,他可以直接發表自己的意見,并對政府的議案進行投票,網絡政治參與使權力從和政治代表手中轉到普通的公民手中。“如果一個社會不僅準許普遍參與而且鼓勵持續、有力、有效并了解情況的參與,而事實上實現了這種參與并把決定權留給參與者,這種社會的民主就是既有廣度又有深度的民主。”[2]有學者認為,從技術上說,網絡的普及具備了利用網絡來進行政治投票或對重大問題實行全民公決的可能性,依靠選民自己而不是依靠選民代表來對國家大事進行表決的日子不會久遠了。

(四)網絡政治參與推進協商民主的發展

“少數服從多數”是民主集中制的一項原則,但是,多數人同意也可能損害少數人的利益,也可能出現多數人的無理性。而容許少數群體的聲音的存在能修正多數人的輿論暴政,能夠平衡集體的無理性,因為有時候,真理掌握在少數人手里。網絡政治參與的自由度與寬容度大大提高,那些無法在傳統媒介表達的少數的“另類聲音”也有了生存空間,他們的言論自由權利也得到尊重。協商民主的特點就是充分聽取不同人的意見,充分考慮不同人的利益,協商一致,而不是簡單地適用多數人決定的原則。網絡政治參與能夠照顧到少數群體的利益,為弱勢群體找到了利益表達的新渠道,可以解決弱勢群體協商能力不足和協商途徑困乏的缺陷,從而推進協商民主的發展。

三、網絡政治時代民主建設的要求

(一)樹立以人為本理念,破除官本位思想

網絡政治參與的平等性使普通公民與政府官員一樣有同等的參政議政的機會,當政府官員與普通公民通過互聯網這一渠道在政治上的地位顯得平等后,官本位就失去了市場。以前以權為本、官員的精英意識等觀念將越來越被時代拋棄,而且過去的執政方式、決策方式、執行模式都會發生顛覆性變化。作為官員要樹立以人為本理念,改變傳統執政方式和治理模式,保障公民的民主權利。政府作出重大決策前要通過網絡的形式向社會公開,讓公眾公開討論,發表意見,并且通過網絡投票、網絡民意測驗等方式獲取民情,推進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

作為公民,要增強民主意識。在網絡政治參與活動中,有些參與者表現為理性參與,有些則往往表現出一種非理性的盲從參與。所謂“盲從參與”,是指公民對政治的參與既非被一定的目的或動機所驅使,也不是直接迫于某種外在的壓力,而是源于自身的一種盲目的本能和“不自覺”。有些人參與政治不是基于公民的責任感,不是出于對自己的權利和義務的認識,而是憑著心中激蕩的沖動參與政治,有時甚至是為了發泄心中的不滿情緒。

(二)加強信息產業與網絡文化建設,消除網絡政治參與“數字鴻溝”

民主的真諦是廣泛和平等的參與機會,讓有利益相關的人都參與公共事務的討論并參與決策,讓沒有利益相關但有真知灼見的人能夠貢獻他們的才智。在信息時代,普遍地聯入計算機網絡已成為保障公民民主權利、實現民主的重要前提。但是,目前中國的信息化水平同發達國家相比還相對落后,地區之間、城鄉之間、不同受教育群體之間也存在著較大的信息發展差異。因此,政府要加快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推動信息產業的發展。對信息弱勢群體要采取傾斜和扶助政策,以推行“村村上網”工程帶動“戶戶上網”工程。讓更多的人接觸和了解網絡技術,提高其吸收和利用信息資源的能力,使公民在構建和諧社會過程中共享政府提供的信息化公共服務,有平等機會參政議政。

(三)加強民主政治制度建設

網絡是信息時代民主發展的技術基礎,網絡政治參與從多個方面大大推動了公民參政議政的熱情,可以說,隨著網絡文化的發展和網絡政治參與的進一步擴大,用直接民主替代間接的代議制民主的可能性不斷增強。然而,民主的發展是要有制度保障的,網絡政治參與的熱情如果無法與民主制度化之間形成動態的平衡,就極易引發無政府主義的泛濫,影響社會的穩定。網絡上有些意見看起來好像是民意表達,但很難判斷它是個人的意思,還是集體的意思,還是一個小群體的意見。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制度文明,在網絡政治時代,公民政治參與的前景值得期待,與此同時,政治制度化建設則更顯得刻不容緩[3]。政府應當在加強信息產業和網絡文化建設的同時,更加注重民主政治制度建設,制定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規范網絡政治參與行為,保障公民正確行使民主權利。

參與文獻:

[1]郭小安.網絡政治參與和政治穩定[J].理論探索,2008,(3).

[2]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北京:三聯書店,1997.

[3]鄭蕓.網絡政治視野中的公民政治參與[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