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制度創新分析論文

時間:2022-10-21 11:52:00

導語:土地制度創新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土地制度創新分析論文

[摘要]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是全面協調發展戰略的價值取向,是可持續發展理論的終極目標?,F階段我國土地制度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土地的平均化和超小規模經營已經成為提高土地經濟效益和農民收入的嚴重障礙;土地資源緊缺與土地嚴重浪費的矛盾十分突出;農田基本建設需要持續不斷的資金及勞動力投入與農民的兩棲化矛盾等。土地制度變革過程中,應重視農民的作用;要正確看待土地制度變革中政府的行為和作用;土地制度的變革應堅持公平和效率的原則;土地制度的變革應有利于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發展。

[關鍵詞]以人為本;土地制度;創新

Abstract:Humanismistheessenceofthescientificdevelopmentview,thevalueofoverallcoordinateddevelopmentstrategy,andtheultimateaimsofsustainabledevelopment.Currently,therearethefollowingproblemsinChina’sfarmlandusesystem:equalallocationoffarmlandsandextremelysmallscaleofoperationthataffecteconomicperformanceandfarminggains,coexistenceofshortageandwasteoffarmlands,theconflictbetweenthedemandforcontinuousinvestmentandlaborinputandhalfheartedfarmers,etc.InanyreformofChina’sfarmlandsystem,importancemustbeattachedtofarmers’rolewhilegovernmentalactionsandroleshouldbeseeninperspective.Fairnessandefficiencyshouldalwaysbetheguidelineinfarmlandreform,which,afterall,mustbeconducivetothesustainableuseanddevelopmentoffarmlands.

Keywords:humanism;farmlandusesystem;innovation

一、以人為本的內涵

(一)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

人類歷史上有許多思想家能以理性的方式思考人的特性和存在的價值,閃耀著人本主義精神。特別是自文藝復興以來人本主義思潮的興起,真正開始了人的自我覺醒、自我發現。而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批判性地繼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礎上,創立了唯物史觀的經典理論,從現實社會中具體的人出發,深刻地揭示了人類存在的真實本質。我們今天倡導科學發展觀并將以人為本作為其核心理念,這里的“以人為本”強調人在經濟與社會發展中的目的、地位和作用。也可以說,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一個主要因素。

(二)以人為本是全面協調發展戰略的價值取向

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歷史的基本理論觀點。馬克思主張用客觀的、全面的、聯系的、發展的眼光看問題,他認為人是社會發展的實踐主體和價值主體,是社會發展的核心動力和終極目的。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馬克思對于建設社會主義新社會的本質要求。以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為深刻理論基礎的科學發展觀,是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進步、各個社會子系統協調運作的發展觀,是人與自然和諧的發展觀,是以促進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價值追求的發展觀。

(三)以人為本是可持續發展理論的終極目標

可持續發展觀,是人在多種發展可能性中的一種理想選擇;是人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改變系統諸要素之間以及系統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使系統沿著一定的方向發展,最終實現“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構成危害”的發展觀;不僅倡導“代內公平”,而且提出了“代際公平”觀念。因此可以說,可持續發展觀是以人為本的辯證的發展觀。在其本質上,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在于協調系統各要素之間、社會與環境之間(即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相互關系,使系統整體的發展和諧、有序、高效,達到持續發展。強調“發展”的可持續性,是可持續發展的題中之意,它和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中關于物質世界是永恒發展的基本觀點是一致的[1]。

二、現階段我國土地制度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土地的平均化和超小規模經營與現代化農業要求的矛盾

在傳統社會中,人口的規模與土地的負載力之間的低水平平衡,注定了它只能以“黎民不饑不寒”的溫飽局面為目標[2]?,F代農業與傳統農業有著本質的不同,其中最主要的表現就是經營規模的不同。

第一,經營者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現代農業目標在小規?;虺∫幠5囊詽M足自給性消費為目標的傳統農業基礎上是不可能實現的。只有在較大的經營規模上,農民擺脫了生存壓力,把利潤最大化作為自己追求的目標才能實現。第二,現代農業是高收入的農業??v觀世界發達國家,農民都是比較富裕的階層,在歐洲,特別是北歐,農民是富裕的象征,這種高收入必須建立在較大農業經營規模之上。而我國目前這種土地的平均化和超小規模經營方式,建立在解決溫飽問題的基礎之上,農民很難從土地上看到提高收入的希望。第三,現代農業是農產品高商品率農業。衡量一個國家農業的發展水平,關鍵看它的農產品商品率的高低,而農產品的商品率必然與較大的農業經營規模相聯系。第四,現代農業是高技術農業。傳統農業主要是利用人力和畜力,而現代農業是利用現代機械技術、現代生物化學技術和現代管理技術武裝起來的農業。特別是大型農業機械的應用必須有較大規模的作業空間,因而也需要較大的農場規模。然而,我國現階段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一種超小規模的平均化零散的經營方式,這種經營方式不利于土地的耕作,影響了水利設施的建設和農業機械化的使用,使科技推廣受到限制,固定資產利用率低,經濟效益不明顯,與社會對提高土地使用效率的要求相距甚遠。

(二)農民與某些地方政府之間在土地使用權上的矛盾

英國發展經濟學家迪帕克·拉爾指出:從亞洲的經驗可以看到,一旦土地的質量得到調整,依靠家庭勞動的小農場產出水平就會高于依靠雇傭勞動的大農場,也會高于不再持有土地的佃農[3]。因而在亞洲,從中得到的產出收益可能是很有限的,而且由于實行會有政治上的困難,所以關于可行性的爭論持續不止,這就加劇了土地所有者的不安全感,致使他們不愿對土地進行投資[4]。1993年,黨中央提出了“在原定的耕地承包期到期之后,再延長三十年”的政策,極大地鼓舞了廣大農民的積極性。2003年召開的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指出:土地家庭承包經營是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核心,要長期穩定并不斷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依法保障農民對土地承包經營的各項權利[5]。集體土地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一項長期不變的政策,一定要落到實處,切實保障農民的土地權益。然而,有些地方政府頻繁調整農民的土地及承包期,嚴重影響了農民對土地投入的積極性,也影響了農業經濟的穩定增長。

(三)土地資源緊缺與土地嚴重浪費的矛盾

由于土地承包是以村民小組為單位來劃分土地的地理位置、數量和質量的,所以受到很大的空間約束。土地資源的配置水平十分低下,加上土地的超小規模經營,投入高,產出低,使得農民粗放經營和棄耕現象十分普遍。根據調查顯示,農民棄耕、粗放經營的原因有舉家外出打工,逃避計劃生育,強壯勞力外出務工,還有缺乏資金、技術以及少數農民以幫工為業放棄自己的承包地等。近年來的城市化建設和工業用地,新型住宅區的興建以及大學城的建設在繁榮經濟的同時,也進一步加劇了我國的人地矛盾。

(四)農田基本建設需要持續不斷的資金及勞動力投入與農民兩棲化的矛盾

80年代中期以來許多青年農民走出家門,走進城市,甚至跨省流動,但他們中的大多數只是把進城打工做為增加收入的一種途徑。城市對他們來說只是暫時的棲身之處,農村才是他們永遠的家,土地是大部分農民心目中的生活保險和就業保險。只要耕種土地還有大于零的收益,在城市就業形勢十分嚴峻的今天,他們還是不愿意離開土地到同樣存在著大量剩余勞動力的城市去尋求發展。但是,新一代的農村青年已不安心農村那種艱辛而收入低下的躬耕生活,尋求到城市里發展。這種農閑到城市,農忙回農村的“兩棲化”現象已經成為當前中國農村人口流動的一大特點。這就要求我們進一步完善農村的土地制度,完善農民工的社會保險機制,使進城農民具有安全感和穩定感,真正融入到城市生活之中。

三、以人為本條件下對我國土地制度創新的思考

(一)發展生產力是農村土地制度變革的出發點和歸宿

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基礎,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這是馬克思主義社會歷史觀的基本原理。土地制度屬于生產關系的范疇,因而土地制度的具體形式要由整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決定,制度運行的好壞也要看這種制度是否適應同期生產力發展的需要??疾熘袊r村土地制度變革的歷程可以得知,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是農村土地制度變革的根本原因,因而今后土地制度變革的方向,就應該以生產力為標準,以生產力作為判斷得失的尺度,以生產力作為制度規劃的依據,其最終目的就是鄧小平所講的,堅持發展生產力不動搖。

依據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規律,我們知道土地制度不僅根源于農業生產力的發展水平,而且一旦形成又對農業生產力的發展起著促進或阻礙作用。所以,我們未來要建立起來的農村土地制度,既要適合農業生產力的現實水平,有利于促進農業生產力的發展,加快我國農業現代化的進程;又要有利于容納未來不斷發展的農業生產力,不至于在土地制度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而適時調整時,造成大的損害。當前,我國農業生產力總體上還是比較落后的。在廣大農村,農業生產仍然以手工勞動為主,大多數地方在相當程度上還要靠天吃飯;市場化程度很低,自給半自給經濟仍占相當比重;農業人口眾多,就業機會有限,農民收入不高,生活水平總體較低,城鄉差別較大,農村內部經濟發展也不平衡,與農業現代化的距離還很遠。因此,今后一方面在很長一段時間,我們還應堅持實行土地家庭承包責任制,保證廣大農民的衣食之源,另一方面,要積極為農業現代化創造條件,及時作出對未來生產力有包容性的農村土地制度安排。依據現代土地制度的一般規律及國際上的成功經驗,理想的土地制度要有利于現代農業商品化、社會化、專業化水平的提高,側重土地流轉制度的規劃建設,使農村土地朝著提高土地經營效率,形成適度規模經營的方向發展。

(二)土地制度變革過程中應重視農民的作用

農民是農村生產活動的主人,是農村生產力中最積極、最革命的因素。土地是農民的生命,是農民最大的生活保障,土地制度的優劣直接與農民的命運息息相關。在農村土地制度的變革中決不能忽視農民的作用,否則發展農村生產力,推進農業現代化都將是一句空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鄧小平同志認識到農民群眾的作用,充分肯定了農民的偉大創造力,將包產到戶一步步由后臺推到前臺,從而獲得了農業飛速發展的4年。他曾經說過:“我們改革中的好多東西,都是基層創造出來,我們把它拿來加工提高作為全國的指導?!盵6]鄧小平同志這個論斷指出了我們應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路線。在農村,就是要尊重農民,尊重他們的實踐。廣大農民是農村改革與發展的直接參與者,農民中間蘊藏著巨大的創造性,他們的創造性是土地制度變革的“助動力”。

(三)正確看待土地制度變革中政府的行為和作用

十一屆三中全會使我黨確立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為政府按經濟規律科學決策奠定了思想基礎??茖W決策最集中體現在對包產到戶、包干到戶由允許實踐到承認、推廣、完善的政策上。這一系列政策的基點只有一個:以實踐為基礎,以實踐為檢驗手段,以實踐結果作為決策制定的依據。制定第一輪土地承包期15年的政策,到期后又及時制定第二輪承包期30年不變的政策,并在市場經濟的特殊條件下,在經濟發達地區積極推廣適度規模經營,搞農業產業化,這些決策都是從實踐中得到的,從仔細研究國外經驗中得來的。

(四)土地制度的變革應堅持公平和效率的原則

土地制度變革的目的,在于為農村社會經濟協調發展提供穩定機制和激勵機制,達到土地的最有效利用,勞動者積極性的最大提高,各種生產要素的最優化組合,創造更高的農業生產率。要達到此目的,公平與效率的權衡、選擇是很重要的。正是由于土地制度變革要堅持公平和效率的原則,就決定了我們在評價土地制度的優劣時,也不可能有唯一的標準。實際上,現階段我國要建立的土地制度既要保障廣大農民群眾的基本需要,實現社會公平,調動農民積極性,使人力資源與土地得到最有效的結合,提高勞動生產率,又要適應農業生產的自然特性,使土地資源實現最有效的利用,發揮優勢,保證土地產出率的最大化。所以,我們在評價土地制度時應兼顧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產出率兩項標準。勞動生產率通常以一定時期(一年)每個農業勞動者所創造的農業產值來計算,土地產出率是一定時期(一年)單位面積農作物產值。盡管農村改革后,我國的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產出率都有了較大提高,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農業勞動生產率水平只有發達國家的幾十分之一,土地產出率更是相差幾十倍甚至幾百倍,所以,我國未來土地制度建設要著眼于提高這兩項水平。

(五)土地制度的變革應有利于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發展

土地是人類賴以生存的不可缺少的資源。對于我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土地總體質量欠佳、有效后備耕地資源不足、人地矛盾異常突出的國家而言,耕地就是我們的生命,合理利用和保護每一寸耕地應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

促進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發展,應注意協調人口、環境、土地三者之間的關系。土地在可持續協調發展的整體系統中的重要功能表明,土地作為資源利用,它為人類提供食物,為其他有關產業提供加工制造原料;作為環境條件,為人類和其他動植物創造優良的生態環境;作為社會生產資料,為勞動者提供生產要素,發展生產,帶來經濟效益,所以土地本身就存在著人口、環境協調的問題。在現代社會中,隨著人口急劇增長,經濟不斷發展,廣泛出現了土地資源衰竭、生態環境惡化、自然生產力下降的現象,因而人口、土地、環境三者的關系也日趨惡化,所以從未來土地制度安排來講,必須從人口、土地、環境3個方面來考慮,建立人口、土地、環境的協調關系。實踐中,我們需要做好:第一,提高全社會的人口意識,堅決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嚴格控制人口增長,穩定并逐步提高人地資源比率。第二,嚴格控制農村土地非農化,實施耕地總量平衡,確保耕地對于不斷增長的人口所需食物的承載力。第三,加強生態建設,保護森林,植樹造林,固沙防土,修筑水利設施,避免水土流失、風沙對現有耕地的侵蝕。土地的有效開發、保護和永續利用,是一個長期的、關系子孫后代生存的重大工程,需要我們每個人的努力。

[參考文獻]

[1]田?;?,劉相,朱健.論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2):3-7.

[2]張培剛.新發展經濟學[M].開封: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

[3]世界銀行.1982年世界發展報告[M].倫敦:牛津大學出版社,1982.

[4]迪帕克·拉爾.發展經濟學的貧困[M].葛衛明,朱菁,譯.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5]賀勁松,等.改革,向縱深地帶挺進[N].人民日報,2003-10-12(2).

[6]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