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區域收入差距分析論文
時間:2022-10-28 09:50:00
導語:我國區域收入差距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我國區域收入差距正在不斷擴大,并且已經對整個經濟的發展構成了嚴重的威脅。縮小差距,保持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成為迫在眉睫的任務。通過對我國的區域性收入的現狀、原因和相關對策等問題的初步探討,對省內之間,省際之間,特別是東中西部之間的差距分析,提出解決區域收入差距過大的對策,分別從產業調整等六個方面,改善分配制度的社會環境和法律環境,從而進一步縮小我國區域性收入差距,提高國民經濟整體發展水平。
關鍵詞:區域經濟;收入差距;分配制度
l區域收入差距概況
1.1我國收入差距的現狀
(1)基尼系數不斷上升。世界銀行指出,過去20年是中國收入差距擴大最快的時期,中國也是世界上基尼系數提高幅度最大的國家。分配高度不平等的國家的基尼系數通常在0.5和0.7之間,收入相對較為平等的國家在0.2和0,35之間。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由基尼系數所反映出來的收入差距,總的來說呈上升趨勢。據世界銀行統計,2006年我國基尼系數已逼近0.47。在股市樓市的雙重作用之下,2007年基尼系數接近或者超過0、48已成定局。根據其他國家的經驗,人均GDP達到1500美元左右基尼系數才開始下降我國去年人均GDP只達到2000美元左右,人均GDP增加與基尼系數呈正比。
以上數據都是根據正常收入計算的,如果將偷稅漏稅,論文官員腐敗等非法非正常收入也估算在內的話,我國收入分配差距將更加嚴重。
(2)引起消費差距擴大。收入差距的擴大使總居民邊際消費傾向下降,投資乘數效應也迅速降低,最終導致全社會的總需求水平下降。這樣就會形成漢斯·辛格所指出的收入——需求——投資惡性循環,即“大多數人的低收入意味著低購買力,致使國內市場狹小,投資引誘不足進而導致生產率低下,低生產率又造成低收入,周而復始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全國居民消費指數從1994年124.1下降到2000年的100.4。表1可以看出從2001到2006年我國消費率依然呈下降態勢。與國外一些主要國家相比,還嚴重偏低??傁M需求不足導致我國宏觀經濟失衡,使通貨緊縮成為我國宏觀經濟的經常性威脅,制約經濟的發展。
(3)收入差距過大帶來一系列經濟社會負效應。由于中國長期受“不患寡而患不均”思想的影響,人們對收入差距過大比較敏感,由此就會造成心態失衡,給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造成一種潛在的不穩定的政治和社會環境因素。
首先,少數人的巨富引起多數人的不滿,不利于社會的穩定;畢業論文貧富差距懸殊,直接阻礙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正常發育;地區間貧富懸殊的存在,誘使大量人口無序地涌向發達地區,社會犯罪活動猖獗,嚴重危害社會治安;貧富差距懸殊也導致了教育失衡,農村教育與城市教育的差距不斷拉大,嚴重影響了我國農村勞動力的素質乃至整個民族素質的提高,阻礙了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1.2區域收入差距的過大的表現
(1)省內間差異。各省內部除了省會和少數大城市與其他城市之間顯著的經濟差異外,也呈現出區域性的不同。舉湖北省一例說明。
湖北省地理位置按東西走向可劃分為鄂東、鄂中、鄂西三個地區。雖然鄂中地區面積占湖北省總面積的26,9,人口占總人口的44,經濟總量卻占整個湖北省的54.5。而鄂東地區人口達到鄂中地區1/2強,其GDP比重還不及鄂中地區的1/3。且湖北省西部地區面積為中部地區2倍,人口與鄂中地區相當,其GDP比重只及鄂中地區1/2強。就三大產業之間的比例來說,鄂中地區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比重已經接近1:1,說明鄂中已經進入了后工業段。而湖北省東部、西部地區則處于業化初期階段??傊?,湖北省區域經濟呈現出鄂中地區向鄂東、鄂西兩邊遞減的趨勢。
(2)省際間差異。在不同省份之間,由于自然條件、資源、交通以及歷史因素等差異,發展水平存在很大差距,極化效應比較明顯。
從表2可以看出,城鎮居民收入的絕對差距呈快速上升趨勢,相對差距總體上也呈擴大趨勢。碩士論文從農村居民人均純收人來看,1985年,最高的地區為上海市,最低的為甘肅,二者絕對差額僅為551元,最高地區與最低地區的比例為3.16;1995年,絕對差額擴大到3366元;到2005年,最高的上海市農民人均純收人為9213元,比最低的貴州省高出了7295元,達到了4.8。
(3)東中西部之問差異。目前看來,我國東西部地區之間存在的差距是值得高度重視和著力解決的。從經濟總量看,東部地區人均GDP是西部地區的2.2倍,比改革開放之前增加0.5個百分點。
從人均收人水平看,目前東部地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人都是西部地區的1.5倍,比改革開放之前分別增加0.5個和0.4個百分點。從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看,東西部地區差距很大,例如,西部地區參加社會養老保險人數覆蓋率不到5%,僅為東部的1/10。區域收入差距擴大的原因分析
2.1和資源因素
由于沿海城市交通便利,自然條件優越,由此帶來充裕的社會資源和人口資源。內陸尤其西部省市,最重要的在于缺乏耕地。加之近些年來中西部地區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以及對資源的過度開采,使得資源分布不平衡的現象更加惡化,必然導致地區間收人差距顯著。
2.2發展因素
從宏觀上看,收人分配格局的變化規律,可以用庫茲涅茨的“倒U理論”來解釋。發展過程中,儲蓄和積累在經濟發展較快的地區集中,職稱論文資本要素的集中是不可避免的,收人差距也將拉大。再次,經濟趕超過程中有資本技術過密的趨勢。
2.3政策因素
政策因素分為兩個方面,首先是國家的宏觀經濟政策的傾斜,使沿海地區經濟獲得比其他地區快得多的發展;其次是區域內政府的政策導向,區域內政府的政策對該區域的發展以至于整體經濟的協調發展都至關重要,其行為方式和決策對區域問的資源流動,企業的競爭能力和資本積累等因素產生重大影響。
2.4科技創新和體制創新因素
利用熊彼特的“創造性破壞”理論,增長的過程也是創造性破壞的過程,新的技術和新的產品就是新的機會,獲得新機會的個體獲得新的更高的壟斷利潤,這樣也會造成收人差距拉大。在一些發達地區(廣東、江蘇、浙江等)中小企業,體制上和企業組織上都有重要創新,帶動了地區產業群的發展,而一些欠發達地區,經濟增長活力不足,加劇了各地區間居民收人差距。
3區域收入差距擴大的對策
3.1發揮比較優勢。加快產業調整步伐.
促進產業協調發展,消除收人差距產生的產業結構因素;各地區大力調整主導產業,選擇適合于本地特色和條件的產業,將自己置于我國經濟系統中乃至全球化中定位,培
養優勢產業和特色經濟。在兼顧地區經濟利益和互惠的基礎上,建立和發展地區分工體系,促進發達地區向較落后地區轉移。鼓勵和扶持原材料產地和礦產資源地發展加工型支柱產業;同時推進發達地區的加工向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和外向型發展,從而促進和推動我國產業結構的升級。
3.2發揮政府對再分配的調控職能。提高要素利用效率
在強調以效率提高作為主要增長動力的增長方式根本轉變過程中,能以不損害先公平進而降低效率為代價來提高事后分配結果上的均等程度。根據有進有退的原則,留學生論文應將政府的政策目標和職能從直接干預市場資源配置轉變到再分配調節上來,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配套的收人分配和再分配體系。
3.3調節收入分配關系。擴大中等收入者比例
市場經濟條件下,部分靠合法經營也會獲得高收人,產生貧富懸殊,這也不符合共同富裕原則,必須運用稅收手段加以調節。對貧困地區,國家從多方面采取政策,加大扶貧力度。目前我國高中低收人戶的比例呈金字塔形,而比較合理的收人分布應該是“橄欖形。因此,要通過調節高收人,保障低收人者基本生活,擴大中等收人者在社會中的數量。
3.4加快中西部經濟建設。實現地區協調發展
國家應加大對西部地區的轉移支付,加強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鼓勵外地投資者到西部投資,鼓勵將東部的資金、技術、人才引人到西部。同時中央應拓寬中部政策空間,明確中部發展的戰略定位。尤其是在發展定位上,中部地區應在原有定位,
3.5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健全與否,在某種程度上制約著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貧困階層的正常生活。要進一步擴大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和失業保險的覆蓋面,進一步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使社會保障法制化。要高度重視解決農村貧困人口的生活困難問題,繼續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改革試點,有條件的地方可繼續探索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3.6運用法律手段控制打擊非法收入
中國目前的收人差距問題有很大比例是權力、腐敗等非生產要素參與收人分配的結果。要從源頭上解決就要盡量減少、取消行政審批,把權力對市場行為懂得干預盡早消除。整頓和規范分配秩序,工作總結加大分配調節力度。加快建立、健全一套適合市場經濟發展的收人分配法律體系,轉變政府對收人分配的調控、調節方式和職能。加強國家在立法,執法及監管方面的力度,規范分配秩序,避免權力壟斷,打擊尋租活動并與反腐敗結合起來,堅決有力持續全面地打擊違法經營活動,斷絕非法收人來源。
總之,縮小地區間收人差距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留學生論文是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在黨中央關于構建和諧社會的整體戰略實施中,收人差距問題一定能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實現共同富裕。
參考文獻
[1]葉初升,夏善華.湖北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問題研究一兼論“泛武漢城市圈”區域協作體系的構建[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05,(7).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0,1997,2007.
[3]劉日昊,唐亮,陳守東.我國縮小區域經濟非均衡發展的對策,經濟縱橫,2006,(4).
- 上一篇:總部經濟形成機制研究論文
- 下一篇:黨的新民主主義經濟思想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