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農牧業經濟發展論文

時間:2022-11-16 02:12:00

導語:西藏農牧業經濟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西藏農牧業經濟發展論文

[論文關鍵詞]西藏經濟農牧業發展縣域問題

[論文摘要]農牧業是西藏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力發展西藏農牧循環經濟,是提高經濟效益、增強競爭力的一種重要經濟增長模式,對構建西藏和諧社會起著重要的作用。在構建循環型農牧業體系的基礎上發展特色農牧業經濟,既要加強對農牧業人力資源的開發,提高農牧民及經營者素質,更要充分發揮政府在政策制定和規劃中的主導作用。

西藏是一個以農牧業為主體的,自身積累能力不足,發展緩慢的西部邊疆落后地區。研究和發展縣域經濟,提升縣域經濟的競爭力,對縮小與發達地區及西部兄弟省市的差距,實現社會的長治久安和經濟的“跨越式”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發展目標,都具有特殊重要意義。

一、西藏縣域經濟發展的現狀

西藏現有72個縣,其中包括農業縣、牧業縣,半農半牧業縣、邊貿縣等區域經濟類型??h域經濟在西藏國民經濟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2001年,全區總人口為253.7萬人,縣域人口為239.43萬人,占全區人口總數的94.4%;全區GDP138.73億元,縣域GDP為130.97億元,占全區GDP總量的94.4%。全區工業增加值11.03億元,其中96%以上是縣域工業增加值。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西藏縣域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西藏縣域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由1978年的375元上升到2001年的5300元左右,增長了14倍多;農牧民人均純收入也由1978年的175元升至2001年的1404元,增長了8倍多??v向比較成績顯著,橫向比較差距較大。1999年,全國2109個縣中,GDP超過100億元的共有59個,其中廣州南海市GDP達到306億元,江蘇江陰市達到300億元。GDP超過50億元的縣共有270個,西部地區有19個縣,僅占總數7.3%;GDP超過20億元的縣東部沿海省市占71%。按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十等份分組,在競爭力最強組中,西部地區的縣占5%,東部地區占80%,中部地區占15%;競爭力最弱的組中,西部地區的占81.7%。東部地區占4%,中部地區占14.3%。2001年全國縣域經濟的平均規模為:GDP平均為26.2億元,地方財政收入平均1億元。西藏阿里地區7縣財政收入總額僅為0.28億元,那曲10縣財政收入總額為0.46億元,昌都11縣財政收入總額為0.51億元,山南12個縣財政收入總額為0.69億元;日喀則18縣財政收入總額為0.76億元,林芝7縣財政收入總額為0.54億元,所有的縣遠遠沒有達到平均規模。壯大縣域經濟、提高縣域經濟的綜合競爭力,已成為西藏急需解決的問題。

二、西藏縣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分析

(一)農牧業生產結構不合理

由于西藏對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的管理不嚴格、科學水平較低,使得農牧業生產結構不合理,沒有建立適當的農牧結構比例和較為完善的農牧結合模式,造成大量資源浪費。

(二)農牧業產業化水平不高及生態漸趨惡化

由于尚處于粗放的原始農牧業生產狀態,產業化水平不高,未形成具有良性循環和增值功能的產業鏈,農牧業生產效益低,農牧區貧困問題仍很嚴重,在一些農業開發強度較大的地區,土地退化現象嚴重,長期以來對草原低投入高索取,毀草造田,超載放牧,掠奪式經營,造成草原退化率不斷上升,引起草地生態功能與生產能力的下降。目前,西藏現有耕地的1/2是不能保證灌溉或不能灌溉的低墾殖耕地;草場有近一半以上重度退化、1/10明顯沙化,部分地區草場實際載畜能力已超過理論載畜量的1/5,致使鮮草產量下降20%~75%,可食牧草比重由80%降至30%;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現象嚴重。

(三)農牧民勞動素質普遍低

進入市場、參與競爭、加速農畜產品轉化增值的意識不強,節約資源和環保意識淡薄;區內干部群眾經營管理水平、思想觀念與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存在較大的差距,這些均嚴重影響著農牧業生產的快速發展,從而放慢了西藏和諧社會實現的步伐。三、對策建議

(一)繼續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的投入,增強農村經濟發展的后勁

近年來,雖然各級政府都非常重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也在不斷增加,但發揮的效益并不理想。因此,各級政府應繼續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放在重要位置上的同時,加大后續的管理工作力度,實行管理工作法人制,使巨大的投入資金能發揮永久性的效益。繼續加大投入,重點做好農用和草場的水利設施、電力、公路建設,加強農牧業科技開發利用,切實為農村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改善農牧業生產條件。資金投入以政府投入為主,集體和農牧民個人自籌為輔,每項投入都應做好可行性研究和合理的勘察設計工作,把有限資金用在刀刃上,并使之發揮出最大的效益?!耙唤瓋珊印敝胁苛饔虻耐度胍研纬闪艘欢ㄒ幠?基礎設施相對較為完善,今后的投資方向應向其他地區轉移,以促進西藏區農牧業經濟的平衡、協調和全面發展。

(二)加快城鎮化建設步伐,改善社區環境

人口居住分散、城鎮化水平低是制約西藏區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不利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建立,也不利于農村產業化進程的推進。加快小城鎮建設是擺在我們面前的最迫切的任務,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應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議事日程。小城鎮建設,要有統一規劃,合理布局,強化基礎設施的綜合開發,建立良好的社區環境,使之充分發揮農副產品集散地、同城市聯系的橋梁和農村經濟文化中心的作用,帶動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同時應在牧區采取積極有效措施,特別是應引導牧民采取聯戶、集體等辦法聯合經營,合理進行社會分工,形成一定經營規模,鼓勵游牧的牧民相對定居和集中居住。還應切實搞好牧區的村落建設,為牧民接受文化教育、醫療保障以及在牧區形成一定商品市場奠定基礎。

(三)建立市場機制,調整產業結構

市場是發展農村產業化的龍頭,根據目前的實際情況,首先應以鄉、鎮為中心,加快建立包括農畜產品買賣在內的商品市場,盡快使農牧民的勞動成果轉化為實際收入,同時又可以就近購買到生產和生活所必需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徹底解決“買難賣難”的矛盾,從根本上提高農牧民的生活質量。在此基礎上,逐步建立生產要素市場,完善市場機制,使我區廣大農村盡快融入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大潮之中,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夯實農村經濟發展的基礎。與此同時,根據我區農村種植業一年一收和畜牧業對勞動力需求的較小的特點,將剩余勞動力從第一產業中分離出來,到第二、三產業中尋找出路。制定切實可行的加強鄉鎮企業發展戰略,以民族手工業為龍頭,以市場為導向,大力興辦農產品、畜產品、藏藥材加工和銷售企業,加速第二、三產業的發展,優化產業結構。

參考文獻:

[1]狄方耀,程志碧,羅華著.西藏經濟學導論[M].西藏人民出版社,2006年.

[2]洛?!れ`智多杰.青藏高原環境與發展概論[M].中國藏學出版社,19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