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發展模式探討論文

時間:2022-02-12 04:28:00

導語:東亞發展模式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東亞發展模式探討論文

一、銀行業重組是當務之急

1997年的亞洲經濟危機源于金融業。而后盡管各國政府采取了多種措施,這一地區銀行部門與金融公司長期以來存在的問題并未得到很好解決。這也是日、韓、泰等國經濟持續脆弱的—個主要原因。

(一)銀行重組是短期內面臨的一項緊迫任務。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一個競爭激烈、法規健全的金融部門是決定分配效率的關鍵因素。大多數東亞國家由于缺乏可比較的金融市場,銀行成為企業發展的主要資金來源。1997年,韓國的公司借款幾乎一半出自銀行。1992-1996年,泰國3/4的公司借款也是由銀行提供的。只有一個例外,那便是中國臺灣。由于其股票市場與風險資本市場相對發達,銀行貸款在臺灣企業融資中所占的比例尚不足1/4。

首先,過分依賴銀行信貸,弊端之一是會增大金融危機爆發的風險,弊端之二是隨著服務部門的發展與創新企業的涌現,它們需要大量資金來支持成長。然而,作為企業主要供血者——銀行的資產為不良貸款所侵蝕。沒有管理者的激勵,銀行不愿冒險向新興企業提供貸款,而傾向于將一切可以利用的資金支持那些正在苦苦掙扎、但是銀行認為前景可觀的借款人。如日本由于大部分銀行貸款都提供給現有企業,使得其中一些早已喪失盈利能力的企業仍然滯留在市場中,而更有前途的企業卻因缺乏資金支持而不得不放慢進入市場的步伐。

其次,東亞銀行面臨的另一個問題是缺乏獨立性。20世紀70-80年代,東亞許多國家的政府通過指揮銀行信貸、任命高級銀行經理(經常是從退休公務員中挑選),嚴重破壞了銀行的自主性。在政府的庇護下,銀行不用擔心競爭的壓力,也疏于采取有效的信貸評估、信用評定與信息管理,從而不能有效地發揮人的作用。1998年金融危機之后,印尼、韓國、泰國政府將破產銀行重新收歸國有,銀行的獨立地位進一步受到削弱。同時,企業與銀行之間交叉控股的現象使銀行在做貸款決定時,難免會受到影響。

第三,國內銀行業改革與開放資本項目的長期目標是一致的。已經證明,一個經濟體如果銀行規模較大、資本充足、管理有效、法規健全,即使它的資本市場實現全球一體化,受沖擊影響的可能性也會大大降低。比如新加坡和中國香港在1997-1998年的金融危機中雖然經歷了嚴重的困難,但是并沒有出現韓國和泰國那樣極端混亂的局面。

因此,對東亞各國政府而言,銀行重組是它們短期內面臨的一項緊迫任務。它決定了該地區金融自由化的速度與進程,同時,將對會計制度、法律體系、公司治理等其他領域產生重大影響。

(二)改革方向必須明確。1、提高中央銀行與管理機構的獨立地位,加強金融監管。日本和韓國已經率先采取措施,其他國家如印尼也開始效仿。但金融監管的加強必然會引致各種利益集團的壓力??傮w經濟環境的變化、選舉周期也會對決策者產生一定影響。

2、重組銀行資本。為處理大筆不良貸款,東亞國家效仿墨西哥和美國建立資產管理公司。有的國家利用政府財政收入與國債收人為銀行注資,這樣做眼前和長期面臨的財政壓力巨大;有的將銀行出售給有實力的投資者;有的則鼓勵中型銀行合并,壯大規模,增強競爭力。

3、建立謹慎制度并保證其執行。包括根據風險調整資本適當比例的方針、審計原則和信息披露原則,提高會計工作的透明度,給少數股東和股東利益團體以發言權,消滅交叉持股的現象以及政府對銀行體系的種種限制,董事人選多元化,增加外部董事的人數等。

4、增強銀行實力,開拓金融服務。鼓勵合并,關閉不合格銀行,增強銀行的競爭力;開拓保險、經紀、租賃、信用卡、投資及其他服務領域。

2、發展服務業是長期目標

20世紀最后30余年可以稱得上是東亞制造業的鼎盛時期。進入21世紀后,最初的數十年內,雖然制造業在東亞某些中、低收入國家仍是國民經濟的重要部門,但對中、高收入經濟體來說,包括金融在內的服務領域很可能成為鼓勵創新、擴大就業、發展經濟、促進出口的主要部門。

這一趨勢在中國香港已經得到充分體現。1998年,香港制造業占其GDP的比重從1985年的近30%下降到8%,而服務業比重上升了90%多。日本和新加坡也呈現出相同的發展趨勢。事實上,早在危機爆發之前,韓國、新加坡、中國香港、臺灣等新興市場對美國的出口價格已經滑落,這表明以制造業為主的模式已逐漸喪失競爭潛力。

然而,服務業變得越來越重要。這是因為:(1)金融對經濟發展的貢獻不僅限于資源調配。風險資本的存在對創新具有重要意義,它一方面推動新企業進入市場,另一方面使現有企業能夠將新產品與新工序投入商業運行。隨著資本流動日趨自由,金融貿易顯著增長,這反過來又激勵供應商不斷提供新的增值服務。(2)外購服務的需要。20世紀80年代以來,各企業發現外購原先由自己提供的服務具有許多優點。它能夠使企業集中精力開展核心業務,從而提高效率。信息通訊技術的發展使外購服務變得更加方便,企業可以從世界上價格最低的地方購買到自己所需的服務,如研究、物流、供應鏈管理、系統整合等。(3)信息通訊技術的發展促使并支持其他服務領域,如金融、廣告、營銷進行創新。對許多制造商而言,大量新服務有利于降低成本,使它們能夠為消費者提供具有價格優勢的產品與服務。

目前服務出口——包括直接出口與間接出口——約占世界貿易總額的1/5。1990-1998年間,全球商品出口以每年6.8%的速度增長,而同期服務出口的增長率達到8%。截至2001年為止,國際服務貿易額已高達1.4萬億美元。

就東亞各國而言,服務業占GDP的比重在1/4至1/3之間??梢哉f,東亞未來的增長相當一部分將來自服務業的發展。然而,長期以來,服務業在東亞各國并沒有得到足夠重視,就發展水平而言,與工業國家相差較大(見表2)。

即使是日、韓這樣較發達的經濟體,其建筑業與零售業的生產率僅為美國的40-60%。如果能縮小這一差距,無疑將對國民經濟增長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放寬市場準入條件、營造公平競爭的環境、加深與世界經濟的融合,這些都是令服務部門煥發活力的關鍵所在。然而長期以來,由于政府的保護,東亞的銀行及其他服務供應商一直沒有參與外部競爭,國內競爭的壓力也非常小。因此,一旦面臨外國競爭的威脅,反對的聲音是所有政治家都難以忽略的。但是,要永遠維持現狀是不可能的。服務業占GDP的份額以及它們對其他行業的貢獻都在不斷增大。東亞各國未來國民經濟的增長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服務部門競爭力的加強和服務貿易的自由化。

3、充分利用信息通訊技術

人們對信息通訊技術期望頗高,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美國經濟在1995-2000年間的優異表現。那段時期,美國人均產量年增長率保持在3.2%左右。經濟學家運用增長計算法來估計各種要素投入,如資本、勞動、原材料、能源的增加對產量提高的貢獻。結果,幾乎所有的研究都指出,計算機硬件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在1995年之后翻了一倍,由此表明信息通訊技術的傳播加快了美國經濟增長的步伐。

某些學者對此持不同看法。如基萊(Kiley)1999年的一項分析表明,計算機硬件業事實上每年都在減緩美國經濟的增長,盡管1995年之后速度有所下降。此外,大多數學者認為,美國服務部門的生產率依然落后。一是2001年美國經濟規模達到10萬億美元,其中服務業占相當高的比重,而信息通訊技術新增的投資在服務部門現有股本中只占很小一個份額。二是某些信息通訊技術投資只是令需求在不同的服務部門之間轉移,而沒有真正創造新的需求。預測顯示,2002年底消費者銷售將達到390億美元,約占美國零售額的2%。其中某些銷售即使沒有信息通訊技術也可以實現。該類技術在刺激需求方面效果并不十分明顯。三是增長計算法并不包括某些難以估量的無形資產的投資,如訓練員工使用信息通訊技術的費用。最近一份分析結合了這些無形因素與美國總體數據,發現信息通訊技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比其他方法計算的結果要高得多。

結論是,信息通訊技術在短短5年內改變了美國經濟的觀點難以成立。但是,人們對這一技術的潛力依然充滿信心。首先,信息通訊技術領域的創新活躍,并且這種局面還將繼續保持下去。20世紀90年代,高收入國家的增長日益受到信息通訊技術投資及其進步帶來的生產率提高的影響。其次,信息通訊技術極大地方便了人們之間的溝通、合作與競爭,在全球范圍內提高了研究工作的效率,促進技術的傳播。第三,信息通訊技術與金融、營銷、物流等服務行業相結合能夠有效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強競爭力。

從東亞各國角度看,有兩點值得關注:(1)該地區互聯網的普及程度逐漸提高,信息通訊產品在制造業中所占的比例不斷擴大。2000年,韓國持有移動電話的人數比例是全世界最高的,為54%,而中國使用蜂窩電話的絕對人數位居世界第一,達到8500萬。截至2001年,所有互聯網用戶中非英語母語的人占到一半以上,其中大部分集中在東亞。2000年僅東南亞國家的網上交易額就達到200至250億美元。但是東亞企業利用信息通訊技術開發市場、聯系客戶的能力較差,東亞的電子商務仍然處于初級階段。(2)根據西方國家的經驗,網絡技術雖然對市場體系的建立、銷售擴大、商業效率的提高能起促進作用,但零售業的發展仍然受物流配送的限制。對制造業來說,產品的成本和質量依然是關鍵。所以要充分發揮網絡的作用,必須保證其他配套設施、人員、組織的安排到位。

對東亞各國政府而言,有效利用信息通訊技術需要在以下6個方面加強管理:

(1)加強有關信息通訊技術基礎設施的法規建設。這包括基礎設施的所有權歸屬、帶寬的分配、供應商許可證的頒發、廣泛互用標準的制定、電信服務的使用、電話安裝成本、網絡服務供應商的收費等。

(2)增加信息的種類與數量。互聯網上可以獲取的信息種類龐雜,數量巨大。政策制定者必須對某些特定信息加強管理,控制色情圖片等不良信息的傳播。如新加坡政府在互聯網管理與內容放映方面制定了大量法規。

(3)阻止欺詐、網絡犯罪及黑客現象泛濫。“9·11事件”使人們更加擔心網絡有可能被恐怖分子用作協調活動和洗錢的工具。網絡被秘密用于非法目的,不僅影響經濟活動的正常進行,還會令交易成本顯著增加。

(4)保護隱私權。隱私權可以說是互聯網用戶最關心的問題。只有用戶的隱私權得到保證,網上金融交易與敏感信息的交換才可能持久。

(5)知識產權與版權的保護。技術進步增加了復制或傳播的難度,便于生產商收取專利費或者版權費;軟件業的發展使主要收入來源轉至定制服務,從而使一攬子軟件盜版的損失降至最低。

(6)征收服務稅。通過網絡提供服務的難度在降低,規模在擴大,政府開始擔心稅收收入的流失。如美國各州在2004年之前,將損失4%的銷售稅收人。由于擔心對交易進行監督或者征稅有可能導致人員和資本逃往其他國家,政府一直沒有采取單邊行動。但是,隨著技術進步和流失規模的擴大,聯合行動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