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論文

時間:2022-04-01 05:29:00

導語: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論文

內容摘要:

本文從社會學的角度剖析了和諧社會,認為任何一個社會要想維持良好的運轉而不發生大的問題就必須具備十個基本條件。提出,我國的發展既有機會又有風險,因此在當前,要特別強調構建和諧社會。并認為,構建和諧社會的核心問題是要協調好社會的各階層、各個利益群體之間的關系,學會化解新生社會矛盾、解決新生社會問題,還指出了社會結構調整的長期任務。

關鍵詞:和諧社會條件利益群體關系社會學視角

中央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思想,這個提法很好,既符合我們民族長期的文化傳統,也符合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從理論研究的角度看,追求和建設和諧社會也是社會學理論的一個長期主題。雖然在用詞上,以往的社會學并沒有頻繁采用和諧社會的說法,但是,社會學所說的社會功能、社會整合、社會協調發展等,在價值取向上與和諧社會的觀點是十分相近的。

筆者以為,社會學對于和諧社會的探討歷來有兩種基本的視角,一種是正向的視角,即探討和諧社會的基本條件、基本內容、基本目標以及實現和諧社會的基本途徑。另一種是負向的視角,即探討社會不和諧的問題,用社會學的術語說就是“沖突的視角”,即探討不和諧或沖突的原因、內在機制和外在因素、表現以及緩和或解決社會沖突的途徑等等。本文的前兩部分主要是從正向的視角討論,第三部分主要是從負向的視角討論。

本文第一部分主要想闡述,什么是和諧社會,特別是從社會學的角度看,具備哪些條件才能夠實現和諧社會,換言之,和諧社會的基本條件是什么。

一、“和諧社會”的基本條件

對于什么是和諧社會,總書記在他的講話里提出了六條標準:即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以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六條標準,體現出新一代領導人對于理想社會的描述。從共和國的歷史上看,幾代領導人都對于理想社會有過他們的表述。主席比較強調的是“所有制”,所以,解放后,他比較強調農村中最重要的生產資料——土地——的平均分配,后來他又在農村里推動創建了“”的體制,在城市里,通過1956年的社會主義改造以后,建成了以國有和集體所有制為主體的城市里的單位體制。后來,到了晚年,的實驗偏重于“”式的政治模式,他的實驗并沒有成功。鄧小平同志非常講究實際,他對于未來社會的描述主要使用的是經濟指標,他提出在20世紀末,中國達到小康社會的經濟水平,到21世紀中葉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應該說,改革26年來中國社會確實在按照鄧小平描述的模式在發展。和諧社會模式的特點是,在經濟有了初步的發展以后,比較強調社會建設的方面、社會關系的方面。

如果從社會學研究的角度看,社會學是如何理解和諧社會的呢?和諧社會的提法,與社會學的社會整合思想、結構功能思想、社會秩序思想比較接近。社會學認為,社會是由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眾多部分所構成的統一體,每一部分都為維持社會整體的平衡發揮著一定功能。例如,經濟系統的功能是將人們衣食住行的物質條件提供給社會,而教育系統的功能是將知識、技術提供給社會成員。社會的穩步發展有賴于各個組成部分功能的正常發揮。任何一個社會要想維持良好的運轉而不發生大的問題就必須具備一些基本條件。傳統上,社會學曾經提出過和諧社會的十個基本條件[1][1]。這些條件是:

第一,社會與物質環境相適應。這一點看起來簡單,實際上,也相當復雜。這是講社會的支撐體系,要想實現社會的和諧,首先要有相當水平的經濟發展和物質的支撐,如果由于物質產品的稀少,社會成員的生計都難以保障,那當然談不上和諧。我國改革以前,經濟不發展,物質產品遠遠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所以,社會就不和諧。當然,近年來,又出現了另一種社會與物質環境不相適應的情況,那就是過度地攫取資源,造成了嚴重的資源問題和環境問題。所以,這里講的是社會與物質環境兩者的相適應,既不能經濟滯后使社會成員出現生存危機,也不能因經濟的過度發展破壞了自然環境。

第二,適當的社會人口再生產。這一點,我們中國人體會最為深刻,我們現在的人口達到13億了,幾乎所有人都承認,對于我們這樣的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人口是超載了,所以,我們才于80年代初,采取人口急剎車的作法,實施“獨生子女”政策。雖然采取了獨生子女的政策,但是由于人口增長的慣性,要到2035至2040年期間,才會達到中國人口的峰值,按中方案估計人口峰值為15.4億人,此后人口總數才會下降。按照宋健先生的估計,中國的“適度人口”人口是7億人[2][2],那么,在峰值期,15.4億人就超過了8.4億人,人均資源當然就顯得十分緊張。此外,由于人口急剎車,造成的人口老化的到來就會比較迅速。據國家人口計劃生育委員會的數據,到了2040年我國60歲以上老人占總人口的比例為26.52%,2050年為28.76%。所以未來又會出現人口老化比較嚴重的局面。所以,教訓慘痛,先是人口的放任政策,導致人口急劇膨脹,后來又人口急剎車,導致老化嚴重。人口過多和過少都會產生不和諧的問題。

第三,基本社會群體和社會角色的適當安排。從結構的角度看,一個社會的群體結構、職業結構、社會角色結構是要比例適當的,比例不適當就會不和諧。過去,在計劃經濟時期,我們曾片面突出重工業,一段時間甚至出現全民都大煉鋼鐵,結果產業嚴重失調,社會出現災難。社會的勞動者之間也是有一定比例的,比如人們常常計算,多少個勞動者中有一個干部,如果干部比例太高,就好比人的腦袋太大,身子太小,比例不適當,社會就會出問題。同樣,近年來,一方面我國的東南沿海地區出現勞工短缺的現象,很多企業雇不到操作型工人,特別是技術操作型工人,而奇怪的是另一方面,很多失業下崗工人又找不到工作。其中一個不匹配的原因就是,從國有企業失業、下崗的工人在職業結構、社會角色結構和區域結構上都不能與就業需求結構相適應。所以,和諧的社會需要實現就業方面社會需求結構與社會群體結構之間的互相匹配。

第四,社會成員之間信息等的溝通。這一點對于我們國家尤其重要,我國是個大國,地域廣闊人口眾多,信息之間的溝通并不容易。自秦以后,我國建立了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形成統一國家,這有利于地區之間的協調。但是,由于國家大,上下之間的層級體制重重疊疊,層級越多上下之間的信息溝通就越困難。所以,一個很大的問題是,上下之間的信息怎樣能夠暢達。我國一個常見的現象就是下面的信息往往不能夠順利地傳達到上層決策者。地方管理者比較容易報喜不報憂,上級來檢查工作,往往是事先安排好了,表現的是比較好的一面,其結果是上面比較難于了解下面的真實情況。傳統上,上層管理者也曾嘗試一些手段了解民情。比如,皇帝、高官微服私訪,但是,即使是再英明的個人,僅僅憑借自己個人的觀察,所了解的情況必然十分有限。所以,在我國要實現信息的溝通,特別重要的就是要建立下層向上層順暢傳達信息的體制,比如,我國近來在加強信訪制度的建設等。其實,自古以來,我們就嘗試過各種下情上達的制度,比如古代就有“擊鼓鳴冤”的作法,政府設立“鳴冤鼓”,有冤屈的老百姓可以將信息直接傳達給上層。今天,信息溝通的手段比古代多多了,可以創建更多的信息溝通渠道。

第五,對社會基本事物之涵義有一致的認識。如果人們對于基本事物的涵義都產生分歧,社會群體必然分裂,社會無法穩定。歷史上,東周春秋戰國時代曾經諸侯紛爭,人們對于社會基本事物涵義的認識有重大分歧,秦開始將列國統一起來,并試圖建立統一的政治法律制度和思想意識形態體系。秦始皇雖然做了很大的努力,但到秦二世很快就亡國了。這就證明,一套完整的政治法律制度和思想意識形態體系的建立需要較長的時間。而倘若沒有這樣一個統一的、對社會基本事物之涵義一致的認識,如果人們在基本事物的認識上嚴重分歧,社會就會動蕩不安。到了西漢,為了實現社會穩定,最主要的任務還是如何建立一套政治法律與思想意識形態相一致的體系。作為國家的意識形態,最終選中了儒家的思想體系。西漢董仲舒提出“廢黜百家獨尊儒術”時,曾說:“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義)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盵3][3]中國封建社會的穩定,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有了儒家思想作為社會標準的基礎。當然,今天,我們也遇到了難題。中國經濟與社會改革26年了,改革本身就是改變了很多社會事物的基本含義。比如,改革以前,“倒買倒賣”被認為是違法行為,所謂“倒買倒賣”就是先用比較低的價格買入,再用比較高的價格賣出。我們知道,所有的商業行為都是“低價買高價賣”以獲得利潤。改革以前,之所以將“倒買倒賣”被認為違法行為,是因為當時是計劃經濟,不是市場經濟。所以,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是26年來中國人們社會生活中最為重要的事件。而改革本身就是對于改革以前的社會事物定義的修正。而社會基本事物定義的修正是非常重大的事情,從負面的影響看,它會引發嚴重的社會問題。社會學有個概念叫做“社會失范”,是指社會失去了規范,而如果社會真的失去規范,那就會造成社會的混亂。所以,我們今天處在一個很艱難的時期,一方面我們必須推進體制改革,因為理順體制確實可以釋放出巨大的能量,但是,另一方面,由于推進改革,必然帶來對于社會事物基本涵義的修正,必然造成人們認識上的混亂,這樣,社會當然難以和諧。所以,今天,社會上的很多矛盾、沖突等都是因為人們的基本觀點不一致而引發的。思想認識上的混亂,甚至導致違規、犯罪行為的增長。所以,我們今天的一項重大任務就是逐步建立一套政治法律制度與思想意識形態相一致的思想體系。

第六,社會群體奮斗目標的基本一致。這一點與上面一點是有聯系的,上面一點強調社會基本事物的定義,或者說文化認同。這一點強調更宏觀的、高層次的目標。這里講的是在特定的社會制度、文化模式制約下,一個社會所產生的社會目標,它與政府的政策有關,但也不完全是政府可以控制的。該目標一旦形成,就會制約著普通百姓的行為,社會學家帕森斯稱之為:目標實現(goalattainment)。比如,改革以前中國社會是政治主題的社會,社會所規定的主要是政治目標。當時,追求富裕不是社會目標。人們積極地表現,希望能夠政治進步,人們追求能夠入黨、入團,并以此為榮。在中國傳統社會,家族宗族占據重要地位的社會,強調的是家庭倫理目標,人們追求的最高榮譽是光宗耀祖、衣錦還鄉。再比如,一些重視宗教的社會追求的是宗教目標等等。今天的中國社會,經濟目標變得異常重要。社會調查顯示,越來越多的普通老百姓以追求富裕為目標。據報載,新近的一次青年人的網絡投票顯示,青年人將追求“更多的錢”排在了第一位,占投票者的72.68%。[4][4]當然,老百姓追求發財這無可厚非,但是,由于我國的社會轉型太快,從過去的政治目標,一下子就轉到致富目標,這樣,不是每一個人都能跟得上的,人群中很容易產生分歧,甚至出現社會群體奮斗目標嚴重分歧的情況,這就會產生沖突和爭論。另一方面,財富的目標如果與社會的公平、正義的理念發生沖突,也會造成社會的不和諧與混亂。此外,設立了社會目標,還必須解決用什么樣的手段去實現目標,這是第七點所要談的。

第七,建立了社會規范以限制追求上述目標所采取的手段。這里所說的對于行為的限制,與第六點講的目標是聯系的。當一個社會設定了社會目標以后,還必須規定和提供實現該目標的手段。實現社會目標可以有多種手段,社會必須規定人們只能夠采取那些合法的、合理的、公平的、正義的手段去實現目標,而不能夠采取不合法的、不合理的、不公平的、不正義的手段。比如,改革以后,我們提出一部分人先富的口號,如上所述,追求財富成為很多人的奮斗目標。那么,用什么樣的手段追求財富呢?一個和諧的社會必須對于實現目標的手段有嚴格的限制。目前,社會上一些人為達目標不擇手段,甚至采取違法的、違規的手段追求財富,這樣,社會當然就不會和諧。此外,由于社會轉型、由于社會變遷迅速,社會規范本身就不清楚、不清晰,比如,河北省的孫大午事件,抓的時候說是有罪,判刑幾年,放的時候又說沒罪。一時間,社會上爭論得沸沸揚揚,到底是否犯罪也說不清楚。一個社會如果連犯罪不犯罪的標準都產生分析、出現含混的話,社會規范就出了大問題。

要注意,和諧的社會,目標和手段必須協調。社會學認為,目標和手段兩者之間的關系是可以調整的。比如,如果追求財富的目標設立得太高了,人們追求財富的欲望太強烈,而社會又不能夠提供給人們比較充分的手段去致富,那么,就可以降低一些財富的目標,以適應社會上很多人無門路致富的現實。

第八,對感情表達方式的限制。這里強調的還是人際關系,任何一個和諧運轉的社會,其文化就規定了人們相互之間交往和情感表達的方式。比如,歷史上,中國人講究的君臣父子、講究特定的夫妻關系。不同時代會產生不同的表達方式,世界各國也會有所不同。社會學的研究證明,在不同民族中,兩個人交談時,相互之間接近的距離都有所區別,所以,這方面的和諧要符合各民族的文化風俗習慣。

第九,對社會新成員實現了社會化(Socialization)?!吧鐣痹谏鐣W中是個專門的術語,指一個人從出生到老年,不斷接受社會文化、社會規范的過程。我們知道,社會和諧得以實現的一個重要基礎是社會上每一個人都夠遵守社會規范,如果人們不遵守社會規范,哪怕是輕微地違規,比如在城市里亂扔垃圾,社會也難以和諧。那么,怎樣做到人人都嚴格遵守社會規范呢?是不是靠嚴格的管理就能夠實現呢?管理固然重要,但是,在中國這樣的有13億人口的巨型社會里,如果僅僅依靠管理,即使建立一支巨型的管理隊伍,也難以“看住”每一個人。所以,關鍵還是需要人們的內在約束。而怎樣實現內在約束呢?社會學認為,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做好“社會化”。讓人們從小就訓練得非常成功,長大了自然就遵守社會規范。

事實證明,在人口高密度的社會里,對于人們的規范的訓練要比人口稀少社會的更加嚴格。因為,在人口高密度社會,違規造成的人口“乘數效應”后果太嚴重。比如,在實際人口1650萬的北京,即使僅僅四分之一的人亂扔垃圾,那也會是一場毀滅性的災難。所以,良好的社會化形成的內在約束比什么都重要。

第十,有效地控制了分裂性社會行為。這是實現社會穩定的最后防線。在發生重大社會沖突的時候,任何政府都會采用強制手段制止沖突。當然,有效的控制可以防止社會局勢的惡化,在一定范圍內保持社會的穩定。它可以防止社會發生混亂,但是,如果到了這一步,社會僅僅依靠控制手段,要想實現和諧就很難了。

二、為什么在當前要特別強調“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自黨的四中全會以后,中央特別突出地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一新的理論觀點??倳浽谧罱闹v話中又進一步闡釋這一觀點的重大意義,他說:“從國內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國改革發展正處在一個關鍵時期。一些國家和地區的發展歷程表明,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000美元之后,經濟社會發展就進入了一個關鍵階段。在這個階段,既有因為舉措得當從而促進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平穩進步的成功經驗,也有因為應對失誤從而導致經濟徘徊不前和社會長期動蕩的失敗教訓?!盵5][5]這就是說,我國的發展既有機會又有風險,可以說當前我國經濟與社會發展進入了高風險的時期。本文這一部分就是試圖從社會學理論角度分析,為什么說我們進入了一個高風險時期,以及為什么特別強調要構建和諧社會。

從1979年到2005年,我國經濟持續增長已經有26年了,年均GDP增長超過了8%,持續增長的時間在國際上也是領先的。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到2003年底,我國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10.36萬億,到2005年3月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突破12萬億元。這些當然都是好的消息。然而,從另一個角度看,當一個國家處在人均GDP1000至3000美圓之間的時候,也是社會結構高度緊張、社會矛盾最容易激化的高風險階段。

為什么呢?難道“不發展”反而結構穩定、矛盾不容易激化、社會風險反而???發展反而會帶來不穩定嗎?事情確實如此!在此有必要介紹一下這方面的一些社會學理論。關于經濟發展、政治自由會帶來社會不穩定和社會動蕩的觀點,最初是由法國大思想家托克維爾提出來的。托克維爾對法國大革命的觀察發現,經濟越是繁榮,政治自由越能在一些地區獲得廣泛基礎,這些地區的不穩定特征就越突出。

托克維爾的研究發現,在法國大革命發生以前的一、二十年時間里,人民的生活和自由受到了尊重,國王開始關注貧困者的疾病問題,政府很少對于窮人采用暴力手段,反而減免他們的稅額或給窮人以救濟。在這一時期,法國經濟比較繁榮,增長率比較快,個人比過去也更為富裕。于是,托克維爾得出結論:“革命的發生并不總是由于蕭條、衰退和條件惡化。一個習慣于忍受的民族,根本不知道有壓迫的存在,而當這種壓迫減輕了時,他們反而意識到了壓迫,于是開始反叛。被革命摧毀的統治,往往就在它作出改進和改善的時候,往往就在它接受惡劣統治的教訓的時候,往往就在它邁出改革第一步的時候,革命卻發生了?!盵6][6]

自托克維爾以來,不少研究者都曾經用一些國家的資料和史實證明:發展帶來了不穩定、激化了社會矛盾、造成了社會風險。比如,美國社會學家戴維斯和格爾等就用很多資料證明了J曲線理論,他們用這種理論闡釋,為什么在經濟處于繁榮的時候會發生不穩定[7][7]。J曲線理論解釋說,客觀生活狀況的改善會導致人們產生更高的期望值。當期人們望值增長得比客觀狀況改善的速度還要快時,就會導致人群中更高程度的被剝奪感。該研究認為,動亂常常發生于長時期的經濟繁榮之后突然蕭條的時候,因為,這時人們的期望值已經被繁榮的經濟鼓動得很高,而實際的經濟條件卻又難以滿足人們的較高期望,于是,社會上不滿情緒便高漲起來。所以,J曲線理論認為,人們的高期望與期望難以得到滿足之間的巨大差距導致了動亂的發生。如果針對中國的情況,就是說,只要中國經濟持續增長,不穩定就難以發生,但是,如果在高增長之后出現經濟滑坡,那么就要警惕動亂的發生。

對于經濟發展的一定時期產生較為嚴重的社會問題,庫茲涅茨是用“倒U形曲線”理論解釋的。他認為社會的不平等和貧富差距的急劇擴大,是在經濟發展的一定階段發生的現象。如果用他的理論解釋中國改革的話,那就是,在改革以前經濟不發達的時候,社會不平等和貧富差距也不大。改革以后,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社會不平等和貧富差距急劇擴大。貧富差距迅速擴大的原因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初期,由于體制不完善,漏洞很多,從而導致了不公平的增長。而隨著市場經濟的逐步完善,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體制的逐步健全,貧富差距又會縮小。

此外,解釋高增長期的高社會風險的理論還有:赫西曼的“隧道理論”和

朗西曼的“ABX理論”

[8][8]。與上述戴維斯和格爾、庫茲涅茨等的理論相比,赫西曼和朗西曼的理論更偏重于從社會心理的角度解釋社會不穩定和社會動蕩產生的原因。簡言之,他們認為,人們滿意不滿意,很大程度上是一種相對比較的結果。在經濟迅速發展時期,某一個人如果看到自己的朋友、親戚、熟人的收入不斷增加了,而總沒有自己的份,他就會感到不公正,甚至會采取過激行為或違規行為。有時候,其實,這個人的收入水平也增長了,但是,增長的速度沒有別人快,而這個人的欲望卻比別人強烈得多,他總是與更高的收入者比較,結果,他還是不滿意,甚至是極大的不滿。所以,赫西曼和朗西曼的理論說明,即使在照顧了一些人利益的情況下,矛盾和沖突還是會發生。

總之,上述理論說明,發展與不穩定、不和諧往往是共生的。發展必然會帶來人群中利益格局的變化與調整,所謂利益格局的變化和調整必然是有些人獲利多一些,有些人獲利少一些,有些人利益相對受損,有個別人甚至會出現利益絕對受損的情況。獲利的當然會沾沾自喜,而受損的或獲益較小的卻常常會發生心理失衡。這就是我們所熟悉的所謂“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情況。

經濟是基礎,經濟的發展、經濟體制的改革也帶來與經濟相關連的其他多方面體制的變革問題。比如,經濟的發展帶來了財富的積累,而財富的積累和集中帶來了金融管理體制和投資體制的問題。所以,在當前經濟發展比較快的時候,我們要居安思危,要隨時發現潛伏著的問題和危機,及時調整社會利益結構,以實現社會的和諧穩定。這一任務還是相當艱巨的。

構建和諧社會也是在中國改革的一個十分關鍵的時刻提出的戰略構想。二十多年來,我們進行的是在全世界都有重大意義的實驗,正因為如此,中國也是全世界關注的焦點。在將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實驗中,可比較的有前蘇聯和東歐地區。他們也是一種實驗的模式,他們采取的方式和我們很不一樣。我們國家采用的是鄧小平同志的制度設計,鄧小平使用“改革”一詞,改革這個詞意味著,在經濟與社會的改變中,是用漸進和改善的方式來進行的,而不是完全打碎原有的體系,重建一個體系?!按蛩樵瓉韲覚C器”的方式,在歷史上和全世界也不乏其例,其損失是很大的?!按蛩椤敝笸豢杀苊獾貢ブ貜驮瓉淼脑S多問題。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從1979年以來的變革跟蘇聯和東歐就很不一樣。他們采用了打碎原來的國家機器然后重建的方式,這就好比是一個人,把他的心臟做了手術,同時也將肝、脾、腎,全都換了。那么這個人,沒有很長的時間肯定是恢復不了的。而且還得有個前提,就是他的每一項手術都做得非常成功。在這種社會實驗中,蘇聯和東歐是一種模式,我們中國實際上是給世界上創造了一種新的模式。這個模式的主要發明者應歸功于鄧小平同志。實踐證明,中國目前所進行的這種漸進模式的改革實驗是符合中國國情的。所以,構建和諧社會既是一個過程,也是改革得以順利進行的重要條件。

從中國的情況看,目前是我們改革的一個非常關鍵的時刻,只有理解了這個關鍵時刻,才能理解和諧社會對于我們的重大意義。26年的經濟迅速增長一方面成績很大,另一方面,迅速膨脹的經濟,也造成了一系列嚴重的經濟與社會不協調的問題。比如環境污染、資源短缺、貧富差距嚴峻、社會保障缺失、犯罪問題嚴重等等。如果不解決這些問題,我們的改革實驗就難以成功。

三、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是協調好社會的各群體之間的關系

如上所述,構建和諧社會是一項全面的工作、是一項復雜的工程,所以,本文第一部分談了和諧社會的十個基本條件。當然,這十個條件只是一般原則,在不同時期也不是沒有重點的,在當前,筆者認為,核心問題或關鍵問題是特別要協調好社會的各階層、各個利益群體之間的關系。筆者認為,要著重處理好以下四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收入分配和貧富分化問題。所謂協調利益關系,最為核心的還是經濟利益和經濟關系。有關群體之間的經濟關系,關鍵是財富、收入在各個群體之間如何分配。我國的改革從一開始就是從收入分配入手的。鄧小平同志提出一部分人先富的觀點,他的目的在于啟發經濟的動力。26年后,經濟發展的動力問題解決了,今天的中國成為世界上經濟持續增長最快的國家。我們現在的問題不是動力不足,反而是動力有些“過度”了。當然,事物總是辯證的,在調整收入分配政策帶來經濟發展動力的同時,貧富分化的問題日益變得突出了。

那么,今天中國大陸的收入分配、貧富差距是一種什么狀況呢?應該說,調查數據顯示,目前中國的貧富差距達到了比較高的水平。我們知道,測量貧富差距國際上通用“基尼系數”的方法,中國的經驗也證明采用這個方法能夠比較好地反映真實情況。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改革以前,我國城鄉居民人均年收入的基尼系數是0.33,改革以后不斷攀升,1988年達到了0.38的水平,1994年達到0.434,1997年為0.4577。根據最近做的一些研究,比較了2004-2005年的一些調研,筆者認為我國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的基尼系數達到了0.5的水平。

基尼系數0.5的水平,在國際上比較應該是比較高的差距水平。全世界貧富差距最大的十個國家是:塞拉利昂0.629,巴西0.601,危地馬拉0.596,南非0.593,巴拉圭0.591,哥倫比亞0.572,巴拿馬0.571,津巴布韋0.568,智利0.565,幾內亞比紹0.562。我們國家雖然還沒有達到這些國家的水平,但是,從發展趨勢上看,我國在改革以后的二十多年的時間里,貧富差距從0.33上升到0.5的水平,確實是上升速度太快了。如果任由這種趨勢發展下去,確實是嚴重的問題。上述貧富差距最大的國家大多分布在拉丁美洲和非洲,這些國家均因貧富差距過大而帶來了社會動蕩,最終阻礙了經濟的發展。從吸取這些國家發展的經驗教訓的角度看,我們國家目前基尼系數0.5的水平,確實到了應做出政策調整的時候了。

從另一個極端看,世界上貧富差距最小的國家是:奧地利基尼系數0.231,丹麥0.247,瑞典0.25,挪威0.252,芬蘭0.256,德國0.281。這些國家的基尼系數確實比較低,它們的情況比較符合庫茲涅茨“倒U形曲線”所描述的高收入國家的情況。這些國家的人均GDP大體都在2.5萬美圓以上,其貧富差距之所以小,重要原因在于建立了覆蓋全民的醫療、養老、失業救濟和貧困線等社會保障體系。而我們國家的人均GDP只有1千多美圓,社會福利與社會保障水平確實無法與這些國家相比較。而且,我們已經有過經驗教訓,在經濟水平較低的情況下,用計劃體制強撐著建立高覆蓋的福利保障體系,其結果是阻礙了經濟的發展,整個國家變得更窮了。

所以,筆者以為,貧富差距是個非常復雜的問題,處理貧富差距問題要考慮的因素也非常復雜,不能簡單地做肯定或否定的回答。筆者以為,有以下幾個方面需要探討。第一,造成中國貧富差距大的原因。中國的貧富差距大與中國的區域差異大和城鄉差異密切相關。那么,有人會反駁說,改革以前區域差異也很大,為什么貧富差距比較小呢?筆者曾有《經濟分層與政治分層》一文解釋,證明改革以前中國是政治分層社會,當時人們政治地位的差異并不小。第二,貧富差距與公平效率的關系。一個社會的收入差距、貧富差距確實與該社會的效率有關。從社會經濟發展的速度與效率看,以及從各國之間的競爭角度看,貧富差距也不是越小越好。如果講貧富差距小,中國改革以前貧富差距小,時期甚至最小,但是,我們都知道改革是對的,不能回到改革以前,不能回到“”政策。從這個角度,我們才能理解,為什么改革之初,鄧小平同志提出“允許一部分人先富”的政策。改革以來,中國的勞動生產率有很大提高,這與收入分配的刺激有關。從國際經驗看,前述的高福利國家貧富差距確實小,但是,經濟的競爭力也不強。而經濟競爭力比較強的國家,比如美國,貧富差距也是不低的,近年基尼系數約為0.4。所以,這里關鍵是要把握好一個“度”,既保證經濟的持續高速度增長,又不使得貧富分化太嚴重。第三,當前應采取什么樣的對策。如果仔細考察中央在這個問題上的政策的話,自改革以來中央的政策始終是“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效率優先的政策與堅持經濟發展為中心的思路是一致的,26年來,這項政策取得了重大的成績。目前,基尼系數達到0.5的水平,是否意味著,在政策上應有所調整呢?其實,如果仔細閱讀黨的16大報告,報告在關于“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的一節中,已經提出:“再分配注重公平”的觀點,這實際上已經是一種微調。如果細心考察中央2003年以后的政策,也可以看到政策上的調整,比如:2004年中央關于“五年內取消農業稅”的決定,又如中央關于建設“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以及2005年對農村合作醫療增加中央撥款的決定等,都體現出了在收入分配上的調整??傊?,在繼續堅持效率優先的政策的同時,在再分配中重視公平,實行通過再分配向低收入者轉移支付的政策。第四,從長遠的政策取向看,筆者以為,有五個方面的對策不可忽視:其一是城鄉關系的調整,中國最為主要的貧富差距還是出現在城市與農村之間,所以,解決“三農”問題才是解決貧富差距問題的根本出路;其二,就業是民生之本,失業與貧困是孿生關系,所以,創造新的就業機會,減少失業下崗可以緩解貧困;其三,推進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這是調節再分配縮小貧富差距的重要渠道;其四,通過稅金調整,完善累進的個人所得稅等多種調節手段;其五是推進基礎教育,以往的研究證明,一個國家的平均教育水平與貧富差距呈反比例關系,所以,提高基礎教育水平可以縮小貧富差距。

第二,各種社會利益群體的關系問題。中國當前的社會的不和諧問題比較突出地表現為各個利益群體之間的關系方面。什么是利益群呢?筆者以為,所謂利益群體就是“在物質利益上地位相近的人或有一致的利益要求的人所構成的群體”,這里所說的物質利益核心是經濟利益。從社會學的角度看,當前中國社會的群體差異或矛盾問題,絕大多數是以利益群體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其實,自80年代中期以后,一些社會學家就開始用這個概念分析[9][9]。筆者在以往的研究中也曾采用利益群體的分析方法[10][10]。在中國當前的形勢下,采用利益群體的分析方法,比較能夠反映中國社會矛盾的真實情況。

二十多年來,我們的改革是以經濟為主導的改革,所以,表現在社會關系方面就是經濟利益的分化比較明顯。矛盾和沖突大多與經濟利益有關。而所謂不和諧,也主要是因經濟利益的差異、分化、對立造成的不和諧。比如,改革以前,城市居民居住的房屋基本上是國有的或單位的,既然人們不是房屋的所有者,人們也就不會因為房屋的質量、面積、管理等產生矛盾。改革以后,在政府房改政策的推進下,“居者有其屋”逐漸成為普遍現象,房產主、業主逐漸成為城市居民的主體。多數老百姓擁有了自己的房屋,這當然是好事,但是,另一方面,作為房屋的所有者,于是開始關心房屋的利益,關心房屋的質量、面積、管理等。這樣房產的擁有者就成為城市中的重要的利益群體。由于房屋的利益爭執,最近產生了房產主、業主與居住者的維權運動。相比較之下,改革以前的中國,城市里那樣低的私房比例,自然也就形不成所謂房產主的維權運動。當然,作為房屋所有者的老百姓,之所以變得態度激烈,之所以常常因為房屋的利益發生沖突,是有特定原因的。這主要是因為,我國的房地產市場剛剛形成,在很多方面還很不規范、缺乏有效競爭。特別是一些開發商確實存在欺詐和侵權行為,由此引發了一系列房產主、業主和開發商、物業公司之間的矛盾。值得注意的是,業主和開發商、物業公司之間的矛盾如果不能妥善解決就可能轉化為業主和政府部門之間的矛盾,并導致群眾對政府的不信任。這對于和諧社會是很大的威脅。所以,妥善解決因為房屋利益分化而產生的利益群體的矛盾就變得十分重要。

再比如,本地人口與外來人口就是兩個有著利益差別的群體。近來的一些研究證明,我國城市外來人口或流動人口的總數超過了一個億,其主體是城市農民工。2003年以來,中央對于城市外來人口和城市農民工政策作出重大調整,在短短的一年多時間里,廢止了《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收容遣送辦法》,強調要保障城市外來人員的合法權益,取消了對于農民進城務工就業的職業工種限制,要求解決拖欠和克扣農民工工資問題,多渠道安排農民工子女就學等。然而,在調整城市外來人口的政策后,新的矛盾又暴露出來。過去,采取的是強控制政策,在高度控制之下,矛盾處于潛伏狀態?,F在采取的是寬松的政策,在環境寬松的時候,矛盾反而暴露出來了。筆者近來的調研證明,流動人口統計處于失控狀態,城市流動人口的犯罪率明顯上升,街頭搶劫、盜竊等案件頻仍發生。筆者近來對于市民的訪談發現,市民方面有較大的不滿和怨言??梢?,城市是一個有限的空間,城市里生活的兩部分人——本地市民和外來人口——共享城市空間內的有限資源,當政策調整對一方面有利的時候,另一方就會感到利益受損。所以,要想實現和諧就必須妥善調節有利益差異的群體之間的關系。

第三,化解新生社會矛盾,解決新生社會問題。在處理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方面,我們曾經積累了不少經驗,同志還專門就《如何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問題》發表了著作。但是,改革26年來,社會關系和社會結構都發生了重大變化,我們所面臨的形勢與過去比也有很大的不同。在新的形勢下,產生了很多新的社會矛盾、新的社會問題,出現了很多新的社會難題,在有些方面,矛盾甚至變得更為尖銳了,而且傳統的處理方法已經失效。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創新,不斷提出新的解決思路和解決辦法。

近來,在社會關系不和諧的問題上,導致社會關系緊張、社會矛盾激化,比較突出地表現為三個方面。一是城市發展向農村征地引發的社會矛盾;二是工程項目移民引發的社會矛盾;三是城市建設拆遷引發的矛盾。三種矛盾有共性,我們先以城市發展向農村征地引發的社會矛盾為例,作一個簡單分析。

九十年代中后期以來,我國的城市化步伐大大加快,隨著城市向郊區的迅速擴張,隨著全國各地經濟開發區擴張的熱潮,農民的土地被大量征用。而在征地過程中普遍存在著對農民的補償標準偏低、社會保障措施不配套、盲目上馬導致“征而不用”、“暗箱操作”而滋生腐敗、征地補償安置費分配混亂等多方面問題。這些問題成了基層農村社會矛盾尖銳化的導火索,利益受到損害的農民甚至不得不采取集體上訪、訴訟等手段,甚至采取一些過激行為來保護自己?!笆У剞r民”的問題難以解決與經濟體制的轉型也有很大關系。在我國城市化的早期,失地農民的問題并不嚴重,因為當時國家的安置方式包括了就業安置,這在計劃經濟年代非常有效,農民能夠很快在國營企業內轉為工人身份。當時的農民甚至盼望國家開發,希望國家安置、希望轉變身份,因為一旦國家安置就成為“鐵飯碗”,終生有了保障。隨著時間的推進,市場經濟帶來了企業用工方式的變化,政府再也無法采取就業安置的辦法把農民“塞”進企業,于是失地農民的出路問題突出起來,并逐漸演變成為嚴峻的社會問題。這里就要研究,為什么當年農民盼望開發、安置,核心是有國家的“保障”。今天對于失地農民再想采用計劃經濟時代的“鐵飯碗”保障是沒有可能了,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不能夠采取其他的保障形式。比如,為失地農民建立新型社會保障基金。河北省秦皇島的開發區就嘗試建立征地補償的新型社會保障基金,實踐證明還是很成功的。所以,不是說開發征地就一定會引發社會矛盾,關鍵還在于我們能否研究新的情況,提出符合新的實際情況的對策。

至于工程項目移民引發的社會矛盾與征地的矛盾有相似之處,關鍵還是兩個方面,一是對于移民的補償要合理,使得移民在遷移以后,生活水平不能低于原來的水平。二是保障問題。上文已經指出,過去的“安置”政策之所以成功,心理上的安全感起了很大作用,核心在于被征地或被遷移者得到了保障,解決了后顧之憂的問題。今天的征地和移民之所以常常激化矛盾,是因為被征地者或被遷移者心理上總沒有安全感??偢械綄砦磥碛胁粶y風云,因此,總是在補償費用上發生爭執。而我們的管理者,不能夠適應新的形勢,總想簡單化處理問題,采取“一筆買斷”的方式處理問題,付一筆錢了事,使得被征地者或被遷移者總有被欺騙、被拋棄的感覺。其實,有時候付給被征地者或被遷移者的補償費用也并不少,如果用這筆錢來建立社會保障計劃,也是夠的。所以,關鍵問題在于一部分管理者總是不能夠從被征地者或被遷移者的角度看問題,不能夠以民為本,工作方法上又總是圖省事,結果激化了矛盾。

至于城市“拆遷”中的利益沖突,與上述征地和工程移民的情況有一些區別。城市的被拆遷群體往往是城市市中心區域居住的老居民。由于中國城鄉之間的巨大差異,他們的經濟地位比前述的失地農民和工程移民要高很多,因此,處理上難度還要大一些。從以往的拆遷工作看,拆遷所激化的社會矛盾此起彼伏。在城市改造中,由于拆遷管理工作不到位、拆遷補償標準測定機制不完善、濫用行政裁決和強制拆遷的行政行為等原因,引起大量群體型上訪事件甚至引發惡性事件,威脅到社會穩定。當然,雖然與農村比,城市拆遷者的經濟地位高很多,但是,在城市市民中,被拆遷者的一部分又往往是經濟收入比較低的城市居民,比如國有企業改革中的下崗職工、小生產者、個體戶、不充分就業者等。如何有效保護這種城市弱勢群體的合法利益成為城市管理中的新的難題。

第四,社會結構調整的長期任務。要認識到,和諧社會的建設是一項長期任務,特別是通過對社會結構的研究更能夠清楚地看到這一點。從社會學的角度看,社會各群體之間的關系表現為社會結構。對于社會結構的分析和表述,社會學家常常采用類比的方法。如:“金字塔型”社會結構,“橄欖型”或“紡錘型”社會結構等。傳統上我們說,中國社會還是“金字塔”結構,指經濟地位比較低的農民占人口的多數。筆者最近的研究證明,問題比金字塔結構還要復雜。[11][11]

筆者采用“國際社會經濟地位指數”(InternationalSocio-EconomicIndex,簡稱ISEI)的研究方法,該方法是綜合了人們的多種社會經濟因素而排列的順序和分值,是一種客觀社會經濟地位。該方法采用的是國際標準化職業分類體系,而且在形成該指數時,將教育的和收入的指標也作到了國際標準化,從而解決了國別差異問題。所以采用該方法測量,是能夠反映實際社會經濟地位的。筆者使用我國2000年人口普查“長表數據”進行分析,結果發現,中國的社會結構是一種“倒丁字形”的社會結構。既下面是一條比較長的“橫杠”,得分是23分占了全部就業者的63.2%,而組成該分值的職業群體基本上就是農民,包括從事大田、棚架等農作物種植的人員、農副產品加工人員和其他種植養殖業從業人員、畜牧業生產人員、家畜家禽等從業人員,收垃圾為生者,清潔工等。其中的主體,占該組91.2%的都是從事大田勞動的農民,就是中國傳統意義上的農民。即在上述的63.2%中,58%都是大田農民,另加上5.2%的其他一些體力勞動者。這些人構成了丁字型社會的最下面的一個巨大的群體。該群體反映了中國的一個非常嚴酷的現實,社會下層的比例過大。

其他各階層形成一個大體上是“立柱”的形狀,豎在這個“橫杠”上面,所以,總體形狀是一個倒過來的丁字型的結構。其實,這個數據模型反映的是一個很簡單的現象,即中國城鄉分野的現實:作為人口中多數的農民形成一個“橫杠”,而城市就業者大體上形成一個“立柱”。

筆者以為,丁字型的社會結構是造成社會不和諧問題的根源。丁字型的社會結構,由于其下層群體過大,而且下層與其他群體之間屬于一種兩極式的(或直角式的)連接方式,因而導致社會群體之間以至整個社會處于一種“結構緊張”的狀態。目前,中國社會運行的巨大難題就在于,丁字型結構造成的社會群體之間需求差異太大,社會交換難以進行,中間階層體面生活所需要的基本設施,在丁字型結構的下層群體看來都是奢侈的和可以利用來謀生的途徑??傊?,幾乎所有的社會問題,犯罪問題、秩序問題、治安問題、貧困問題、艾滋病問題、問題等等,都可以從丁字型結構和結構緊張上得到解釋。

筆者認為,如果要想從緊張型社會進入寬松型社會,最根本的還是要完成社會結構的轉型。那么,如何實現社會結構的轉型呢?筆者曾經提出過兩步走的戰略。第一步,真正實現第一產業就業群體向第二產業就業群體的轉變,即實現目前已經進入工業領域的鄉鎮企業工人、城市農民工的正規化就業的任務。目前,任務的焦點還在于第一步,所以,社會政策的配合主要還是在于為第一步的轉變服務。比如,第一步對于教育的要求還在于國民普遍受到9年以至于12年的教育,強調操作型專業技術的培訓,所以,教育的投入,應主要導向于中、小學領域。第二步,實現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的轉變,完成擴大中間階層的任務。從歷史上看,從1982年人口普查到2000年人口普查,在跨度約20年的時間里,中間階層里的兩個典型群體,管理者和專業技術人員比例變化很小,所以,也很難指望這兩個群體會在短時期里有較大增長。而中間階層的增長主要依靠商業、服務業人員、辦事人員和有關人員的增長。所以要培育適于這些階層發展的社會環境,比如,提高商業服務業人員的技術與文化水平。此外還要研究如何培育農村社會的中間階層。

綜觀我國改革26年來的社會結構轉型,方向是完全正確的,目前的進展也還算順利,唯一的問題就是,不可能指望速度很快。中國社會屬于人口巨型社會,農村的包袱又如此沉重,社會轉型必須要有耐心。雖然,社會結構的轉型是在進行,但是,轉型的時間是相當長的,筆者曾經計算,所需時間,從2000年算起,大約需要40年時間。這就告訴我們,構建和諧社會是一個長久的過程,需要我們全民族為之長期奮斗。

注釋:

[1]鄭杭生、李強等:《社會運行導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第105頁。

[2]宋健,宮錫芳,宋子成,孫以萍:“中國理想人口目標的定量研究和優化分析”,第三次全國人口科學討論會論文選集,《人口研究》增刊,1981年。

[3]轉引自張傳璽:《中國古代史綱(上)》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年版第181頁。

[4]報道:“中國青年第一欲望:發財”長春:《新文化報》2005年7月20日第6版。

[5]:“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05年6月27日第一版。

[6]AlexisDeTocqueville,TheOldRegimeandtheRevolution.NewYork:Harper&Brothers,1856,p214.

[7]JamesC.Davies,TowardATheoryofRevolution.AmericanSociologicalReview,Volume27,No.1,1962,p5-6.

[8]AlbertO.Hirschman,EssaysinTrespassing:EconomicstoPoliticsandBeyond,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1,pp.40-41;W.G.Runciman,RelativeDeprivationandSocialJustice.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Berkeley,1966,p.10.

[9]參見顧杰善、劉紀興等主編:《當代中國社會利益群體分析》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11月第4頁。

[10]李強:“當前中國社會的四個利益群體”《學術界》2000年第3期(2000年5月)。

[11]李強:“‘丁字型’的社會結構與‘結構緊張’”《社會學研究》2005年第2期(2005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