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備制造業自主創新論文
時間:2022-08-30 05:44:00
導語:裝備制造業自主創新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裝備制造業是為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提供各類技術裝備的各制造業的總稱,是各類制造業產品的“工作母機”,是發展制造業的關鍵。裝備制造業具有范圍廣、門類多、技術含量高、與其他產業關聯度大、帶動性強等特點,是一個高就業、節省能(資)源、高附加值、事關國家經濟安全、民族長遠利益及綜合國力的戰略性產業,也是一個國家、一個地區工業化水平乃至經濟、科技總體實力的體現。明未科學家宋應星的《天工開物》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闭f明了裝備的重要性。裝備制造業是各個工業化或后工業化國家的主導產業之一,當今世界工業強國無一不是裝備制造業的強國,從一定意義上來說,裝備制造業肩負著強國之夢。美國一位著名學者在其《美國制造業的衰退及對策奪回生產優勢》報告中的精辟概括:“一個國家要想生活好,必須生產好”、“失去制造就失去未來”。無獨有偶。日本著名學者唐津一寫了一本《忘記了“制造”的國家將會滅亡》,提出了加強制造業、振興制造基礎技術以提升產業技術競爭力的觀點。沒有發達的裝備制造業,國家就無法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等產業的現代化,發展第三產業也缺乏后勁。強國和大國的根本區別在于綜合國力的不同,而綜合國力的具體體現之一就在于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水平。裝備制造業是基礎性、戰略性產業,體現了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科技實力和國際競爭力。中國是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不同于小國。沒有自己的先進裝備制造業,就不可能實現現代化,也難以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和國防需要。有人說裝備制造業是“整個工業和國民經濟的發送機”,也有人說“裝備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脊梁”。其實,裝備制造業對中國工業的發展和國民經濟的重要性怎樣形容都不為過。
中國裝備制造業經過50多年的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形成了獨立完整、門類齊全、具有相當規模和一定水平的裝備制造體系,為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提供了一批重要裝備,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總量規模居世界前列。但是,相對于國際發展新格局,相對于世界技術進步的大潮流,自主創新能力弱正在成為中國裝備制造業的軟肋。有人曾把中國裝備制造業的大而不強,形象地比喻為“虛胖子”;有人透露,目前我國機械工業新產品貢獻率僅為5.9%,僅為工業發達國家的10%;有人認為,我國裝備制造業和國外的主要差距在于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東西少,存在引進—落后—再引進—再落后的怪圈。古希臘神話中,阿喀琉斯刀槍不入,而腳后跟卻是致命的弱點。當箭射中他的腳踵時,英雄的生命就此結束。將我國的裝備制造業喻為阿喀琉斯之踵,無疑是在揭示業內一個基本的共識:我國裝備制造業自主研發能力差,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東西少。目前,裝備制造業還沒有完成承擔起“裝備中國”的重任。我們的裝備制造業發展到今天,已經到了非自主創新不可的時候了,如果不自主創新,我們就會被西方國家壓制在產品的低端水平。
經濟發展和經濟全球化的推進,使競爭已經從價格競爭、質量競爭,發展到了價值競爭、品牌競爭,要有品牌、要有價值,就必須要有自主知識產權,要有自主知識產權,就必須要有自主創新。面對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的新形勢,只有在裝備制造業自主知識產權發展上占據優勢地位,才能始終贏得和保持發展的主動權,從而在國際競爭中處于更為有利的戰略地位。加快裝備制造業的振興,關鍵是加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可以說,自主創新是裝備制造業的生命。
“十一五”注定是我國制造業的戰略機遇期,是制造業升級、跨越的關鍵階段。從“十一五”規劃到《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再到《國務院關于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若干意見》,國家對裝備制造業的扶植力度一環緊似一環,并且把振興裝備制造業提升到了國家與民族安全的前所未有的高度?!笆晃濉币巹潪檎衽d我國裝備制造業提出了總體目標:努力突破核心技術,提高重大技術裝備研發設計、核心元器件配套、加工制造和系統集成的整體水平。特別是在高效清潔發電和輸變電、大型石油化工、先進適用運輸裝備、高檔數控機床、自動化控制、集成電路設備和先進動力裝置等領域實現突破,提高研發設計、核心元器件配套、加工制造和系統集成的整體水平?!秶抑虚L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為振興我國裝備制造業提出了技術目標:掌握一批事關國家競爭力的裝備制造業和信息產業核心技術,制造業和信息產業技術水平進入世界先進行列。到2010年,全社會研究開發投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到2%,2020年提高到2.5%以上,力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0%以上,對外技術依存度降低到30%以下。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是其點睛之筆。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振興裝備制造業。十七大報告對自主創新也非常重視,“自主創新”在報告中出現了十次,充分體現了自主創新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涵之一,也是實現科學發展的關鍵。自主創新是一項重大的國家戰略。我國要通過自主創新提升經濟和科技水平,裝備制造業也必然要走自主創新的道路。
自主創新的對立面不是開放創新,自主創新不排斥開放與繼承,自主創新也不是鼓勵一切從頭做起,原始創新是自主創新,集成技術是自主創新,引進消化吸收、改進進而再創新也是自主創新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往往孕育著科學技術的重大發展和飛躍,是科技創新能力的重要基礎和科技競爭力的源泉。同時,我們還必須把引進、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與再創新緊密結合起來。目前,裝備制造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基本態勢可以歸結為四類:一是能夠進行部分原始創新的航天技術、軌道交通等行業。二是能夠在引進--消化--吸收基礎上進行創新的通信設備、發電設備、軍用飛機、載重汽車等行業。三是處于引進--消化--吸收過程而沒有系統掌握核心技術的轎車、大型乙烯成套設備等行業。四是依賴于國外產品,國內基本沒有開發的行業,如大型飛機、半導體和集成電路設備、光纖制造設備、大型科學儀器以及大型醫療設備等(區賢明,2006)。從整體上來說,裝備制造業的技術創新主要處于技術引進的階段,不但大量自主創新的階段還沒有到來,而且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能力也是有限的,重復引進現象屢見不鮮。另外,在自主創新能力的基本態勢中,集成創新也是裝備制造業所欠缺的。我們認為,解決裝備制造業創新能力不強的關鍵在于根據其產業特征(產權、技術等)和外部環境(政策),給出切實可行的技術引進吸收的產業組織模式和產業組織政策,構建“技術引進--消化--吸收”的平臺,然后向“自主創新”進行漸進的轉變,最終達到獨立創新的階段。
我們的裝備制造業,不能始終落在別人后邊,吃別人的剩飯,我們必須走自主創新的道路。首先,要樹立勇于自主創新的信心,以最大的決心培育創新能力。金錢買不來核心技術,單純依靠技術引進實現不了現代化。自主創新不光是口號,要落實到行動中去才會有效果。中國裝備制造業不能依賴國外、不能人云亦云,而應切實加強自主創新能力。過去有人以為什么都可以從國外買,這個觀念很錯誤。即便是與國外的合作,也應該堅持“以己為主”,不要受制于人。產品可以模仿,技術也可以引進,技術創新能力是無法引進的,要靠企業自身的積聚。這是企業核心競爭力所在。因此,裝備制造企業一定要相信自己的能力,腳踏實地地走出一條自主創新的道路來。
其次,要加大對裝備制造企業自主創新的資金支持力度。一要加大政府投資力度。政府財政應從現有技術改造資金、科技三項費用等經費中,安排一定比例的經費,用于裝備制造業的重大技術改造項目貼息、重大技術創新項目補助,并視財政增收情況逐年遞增,設立裝備制造業專項發展資金,專項發展資金主要用于:裝備制造業重大項目的前期費用,包括重大招商引資項目和建立裝備制造業專業園區的前期工作投入;優勢拳頭產品和重點骨干企業的技術改造貸款貼息;重大技術裝備和關鍵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資金補助;重點骨干企業技術創新投入,重點支持系統成套技術、自動化技術以及關鍵共性制造技術的研發;重大技術裝備展示和使用首臺(套、批)新型裝備等專項補助或獎勵。二要通過財稅優惠政策促使企業自身加大自主研發投入。加大研發投入是自主創新取得較大突破的關鍵。三要加大對裝備制造業的金融支持力度。在高度貨幣化的當代社會,如果沒有強有力的金融支持,裝備制造業企業自主創新就必然會受到很大的限制。國內金融機構尤其是政策性銀行,應積極開發多種金融產品,簽訂銀企戰略合作協議,為裝備制造企業提供更多、更好的金融服務。四要積極發展風險投資。要發揮風險投資的嫁接作用,促進裝備制造業的創新源得到很好的轉化并產生經濟效益。
第三,制定和完善政府首購和訂購國產設備的政策措施。實際上,世界各國政府采購都有明顯的“產權保護”特征。美國的購買美國產品法規定,聯邦政府非GPA(政府采購協議)必須購買美國產品,其中,包括優先購買具有美國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借鑒國外通行做法,著手研究制定有關法律法規,為“國貨國用”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加強政府采購的監管,抓緊研究出臺有關規定。研究建立由項目業主、裝備制造企業和保險公司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重大技術裝備保險機制。引導用戶單位和項目業主合理選擇技術路線和產品規格,支持重大技術裝備國產化。加強政府監管和輿論監督,防止設備招投標中歧視國產設備。對于國內企業、科研機構生產或開發的試制品和首次投向市場的產品,如果其符合國民經濟發展的要求和先進技術發展的方向,并具有較大的市場潛力,經有關部門認定,政府應進行首購;對消化吸收再創新形成的先進裝備和產品,納入政府優先采購范圍;對訂購和使用首臺(套)國產重大技術裝備的國家重點工程,可確定為技術進步示范工程,優先予以安排;建立由應用部門、制造部門和保險公司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重大技術裝備保險機制。
第四,進一步加強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研發??萍俭w制改革后,原有的產業部門研究所全部轉制為企業,產業共性技術的研究形成“缺位”。在市場經濟體制尚未完善、企業技術創新機制還未根本改變、廣大中小型企業自主開發能力較弱的情況下,多數企業無力支持共性、基礎性及前瞻性技術的研發,需要發揮政府的作用以推動產業共性技術研究能力建設,提高我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政府要根據我國重點培育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裝備目錄,有計劃、有步驟地加強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行業科研院所等共性技術研究開發平臺的建設,重點支持原創性技術、共性技術及戰略性關鍵技術的研究開發。要制定裝備工業技術發展戰略,對重點技術發展領域的關鍵技術和關系行業整體競爭力的共性基礎技術,應明確研究開發計劃。對已經研制出來的技術,要加緊運用。注重用先進的技術來改造、提升裝備制造工業,有重點、分步驟地將先進技術運用到重大技術裝備的重點領域、重大項目中,讓高水平、高效益的技術在重大技術裝備上發揮更大的作用。
第五,要合理選擇創新方向和創新模式。重點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技術裝備和重要基礎裝備,在立足自主研發的基礎上,實現再創新和自主制造。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裝備,通過與國外具有先進技術水平的企業合作,廣泛開發聯合設計、聯合制造,逐步實現自主制造的目標;引導企業開展聯合開發,建立跨城市研發中心,支持裝備制造骨干企業進行跨行業、跨區域、跨所有制的重組。鼓勵裝備制造企業之間、關聯企業之間、企業與科研院所之間的聯合、重組,實現體制、機制的根本轉變,從而促進裝備制造業集群發展。
第六,要大力培育富有創新能力的各類人才。制造業的競爭最終是人才的競爭,必須把培育富有創新能力的各類人才,作為發展先進生產力、打造“中國制造”新優勢的重中之重。要切實改變裝備制造業在科研、生產、服務等方面相互割裂的現狀,高等院校要與企業、科研院所加強合作,聯合培育一批年富力強、具有創造性的中青年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和高級技工,特別要培養重大裝備研制和系統設計的帶頭人才。
- 上一篇:婦聯計劃生育工作匯報
- 下一篇:我國新聞傳播適應性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