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旅游的社會價值研究論文

時間:2022-09-19 08:48:00

導語:民族旅游的社會價值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族旅游的社會價值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民族旅游行業特征社會價值扶貧開發

論文摘要:作為第三產業重要組成部分的民族旅游業,擺脫了物質產品體系的既有規格和規范,依托各民族恒常的自然景觀、鮮活的人文資源,借助游客這一消費群體的流動,來實現其市場價值.此外,又能驅動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和文化互動,發揮其它產業不可替代的社會價值。

現代意義上的旅游,包括旅游資源、旅游設施、旅游從業人員和旅客四大因素。民族旅游是指旅游目的地文化與游客所屬文化互異的特種旅游活動,民族旅游在這四大因素中均表現出民族性來。首先是由自然和人文要素構成的旅游資源總是處在特定的民族分布區內,要將各民族地區的自然資源轉化為旅游對象,要將特定民族文化的運作產物作為人文資源納入旅游體系,必須借助相關民族的已有知識,并得到其認可和協助,因而旅游對象建構必然打上民族印記;其次是旅游設施的規劃和興建,既要考慮到本民族的文化特異性,又要保證最大限度地滿足不同民族游客的需要,也就是在民族文化的兼容性與特異性之間求得某種程度上的平衡;再次是作為旅游對象和游客溝通者的旅游從業人員,都有自己特定的民族歸屬和長期習得的民族文化,而他們的服務對象卻來自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文化背景,從某種意義上說,民族旅游就是一個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溝通的服務與接受服務的過程,旅游從業人員就是文化溝通和文化交流的使者,他們必須對本民族的文化特征和異民族的文化背景要有較深的理解;最后是游客不僅有自己的民族歸屬,而且游客和旅游對象之間還是一個文化互動的關系??梢娒褡迓糜问锹糜沃芯哂锌缥幕缘奶厥忭椖俊T诿褡迓糜沃?,語言和習俗的差異,會給游客帶來生活上的不適應。審美觀和價值觀的差異,使得游客在理解、認識、鑒賞旅游對象時,需要經過特殊的磨合才能與旅游對象之間形成共鳴。宗教和倫理觀的差異,會使旅游對象、旅游設施和旅游從業人員都有可能觸犯游客的禁忌而引起游客的特殊刺激,從而獲得族內旅游不會有的新感受。

以上情況說明,民族旅游是一個涉及到社會諸多層面的特殊旅游項目,其經營目標雖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但民族旅游的價值絕不僅僅局限于經濟層面,它在民族經濟發展進程中有著自身的行業特征和不同于其它產業的社會價值。

第一,現代農業和工礦業必須建立在高度標準化基礎之上,行業間要求相互銜接,直到形成終極產品。而民族旅游業卻可以擺脫這些物質產品體系的既有規格和規范,將不同加工取向、不同加工級次的產品直接提供給市場,因而具有其他行業所不具備的獨立性和靈活性。

當達國家與民族,其生產的組織、財富的形成、新產品的消費都得按集約化的方式運行。任何一個新興企業要想得以建立,產品完成更新換代,都要考慮到行業的標準化以便與并行企業相互銜接。電腦是更新換代最快的現代高科技產品之一,但新電腦同樣得遵守統一規范以便與已經上市的舊電腦產品相互兼容。離開了這個基點,新興的行業和產品就很難在市場上找到立足之地。其它產品也是如此在其飛速發展的背后,規范、統一的標準越來越嚴格,對并存產品的兼容程度越來越高。比如生產鋼鐵的企業,必須瞻前顧后,對前要看到原料、設備、動力的生產規范和產品規格;對后又要看到汽車、機械產業樂于接受的規格和規范??梢哉f,當代的第一、第二產業,雖然行業分化越來越細和越來越精,但是它們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也越來越緊密,任何一種行業都不能簡單地做到異軍突起,只能在前人鋪墊的基礎上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在這個問題上,它們不可能有完全獨立的自由空間。

民族旅游業則不然,它雖然也要利用其它產業所形成的物質產品,但卻可以擺脫這些物質產品在現有市場體系的既有規范和規格,甚至擺脫產品評估標準,把已經淘汰的產品用起來,推入旅游市場,在經營過程中別出心裁,獨樹一幟,體現出民族特色。比如,旅游區內的交通工具,既可以使用現代化的高檔汽車,也可以使用己經退出歷史舞臺的老爺汽車,還可以使用極富民族特色的各類代步工具(如馬車、坐騎、轎子)。又如,高度電氣化的國家在其旅游經營中,其室內照明完全可以排除電燈,而改用蠟燭替代。高度都市化的國家同樣可以用帳篷、茅屋、中世紀的古堡接待游客。當然,發展中國家和民族也可拼死一搏,在旅游區替發達民族的游客構建一個他們所熟悉的“現代”生活環境。但若因陋就簡,就地取材,按照本民族的文化傳統,去構建游客不曾見過甚至不曾想到過的生活環境,讓游客在文化反差中體驗恍如隔世的古風古韻或異彩紛呈的民俗文化,其收效可能更大??梢?,現代第一、第二產業的產品規范,不會對旅游業的營運構成不可逾越的規約力,所以民族旅游業的經營也就無須刻意追求與并存行業在規范上保持一致。由此看來,民族旅游業確實具有其他行業無可比擬的獨立性和靈活性,它完全可以根據經營的實際需要而不斷變花樣、出奇招。民族旅游業的這一特點,可使一個第一、第二產業基礎較差的民族,也有能力建立起第一流的現代旅游業來。

第二,現代工礦業所消耗的資源多是不可再生的自然物,因而其發展前景受到了很大的制約,而民族旅游業所依托的是各民族恒常的自然景觀和人文資源,因而在資源利用方面具有其他行業不可比擬的無限性和豐富性。

當今世界上,眾多產業對資源的消費都是一種硬性利用,即任何產業在生產過程中都得調適于資源的既有現狀和特點。而且,資源本身一經形成,就不會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作任何形式的更改,因而都是不具備調適能力的“死”資源。更重要的是,象煤、鐵、石油等資源都具有不可再生性,以這些資源為基礎的傳統產業的發展前景總會令人十分擔憂。

民族旅游業所依憑的資源,則是可以反復利用的自然環境和始終處在延續與創造中的民族文化。其表現方式,一是被各民族賦予了不同的文化內涵和象征意義的自然景觀(如撤尼族對云南石林的人格化和藏族對珠穆朗瑪峰賦予的象征意義);二是作為文化外觀的名勝古跡、民居建筑、各類工藝品和作為文化內核的各類民俗(如以生產、消費、流通為載體的物質民俗:以家族、村落、民間組織、禮儀、歲時節日為載體的社會民俗;以信仰祭祀、口承語言、民間藝術、民間游戲娛樂為載體的精神民俗等)。作為旅游資源的自然景觀,因其具有鮮明的文化象征意義和強烈的文化反差,因而招徠了四方游客。這些景觀是各民族亙古即有的生產、生活家園,具有可供反復利用的恒常價值,即使受到局部毀損,也可以動用傳統文化的維護機制而使其重獲新生。更重要的是,作為旅游資源開發的這些自然景觀,還會得到各民族的刻意保護,因而不存在像不可再生資源被消耗后的那種危機。

以文化作為主要資源的民族旅游業,它與第一、二產業有著極為不同的內涵。第一、二產業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一系列規約中進行生產和營銷的,企業的創辦和產品類別的選擇,要求符合傳統文化下的心理常態和消費習慣。比如,中國近代工礦交通業舉辦之初,在傳統文化和封閉環境下,大多數民眾都認為工廠的煙囪會“壞風水”,修建鐵路會“斷龍脈”,這對中國現代化的起步極為不利。所以,第一、二產業與傳統文化的關系往往是以對立的姿態出現,傳統文化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一種制約因素。新興企業要想得以順利成長,要么就得突破傳統文化的羈絆,要么就得調適于傳統文化的慣例,為自己找到一個賴以生存的立足點。民族旅游業的魅力就在于憑借文化反差使游客獲得一種異質文化的刺激、異樣的生活感受和工作之余的消遣,從而達到利用民族文化資源去創造財富的目的。各民族都十分珍愛自己的傳統文化,以人文環境和民族文化作為主要資源的民族旅游業,不會像其他產業那樣出現與傳統文化的緊張關系,因為二者具有高度的同一性。蘊藏于民眾之中的人文環境和傳統文化涵蓋面極廣,可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也就不會有資源危機。還有,民族旅游資源并不會局限于本民族,還可以廣泛借鑒異民族文化。出于旅游經營的考慮,可以把異民族的人文環境和文化因素移植過來。如山區民族在推銷自己的文化產品時,還可以利用海洋民族的生存拜境,在山區里建人為“海底世界”,讓游客在另外的情景里欣賞海中景觀。也可以把異民族的自然、人文景觀用微縮的形式移植過來,以達到同樣的效果。所以,民族旅游業在資源利用上具有其他行業不可比的無限性和豐富性。

第三,其他產業或行業除了受制約于技術、各種既有規范和規格之外,還要受到環境的制約,民族旅游則可因地制宜,變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因而具有很強的適應性和獨創性。

民族旅游是一種最少受環境制約的產業。地球上的環境總是千差萬別,具體民族所處的自然環境,總會對第一、二產業的某些項目有利,而對另一些項目造成障礙。比如說,在崎嶇不平的山區,就很難實現機械化耕作。在干早的沙漠中,很難指望建立耗水的造紙工業來。在礦產資源缺乏的情況下,相應的冶金企業也絕對發展不起來。但民族旅游則不同,世界上幾乎沒有一個地方不能發展民族旅游業。比如,青藏高原人跡罕至的高海拔區,任何現代化的第一、二產業都難以建立,但探險式旅游卻可以對這一不利地區加以有效的利用。干早的沙漠條件極為艱苦,根本無指望發展高效農業,但若用于發展沙漠旅游,同樣可以吸引大量的游客光顧。正是民族旅游業具有這些無可比擬的優勢,發展民族旅游業對于那些處在惡劣環境下的民族來說,簡直是一道福音。他們雖然無法在其它產業中與發達國家民族競爭,卻可能在民族旅游業中實現與現代社會的接軌。像尼泊爾那樣的小國,自然環境十分惡劣,現代產業很難在此生根,只有旅游業能將其不利的自然因素轉化為招徠游客的旅游搶手賣點,致使接待登山探險的游客、學者和宗教旅游的香客,成了該國創匯的主要來源。就此意義而言,民族旅游業是一種可以最大限度地擺脫環境制約的特種產業。

第四,現代農業和工礦業是依靠物質產品的流動和交換去實現產品的價值,而旅游業則是依靠游客這一特殊群體的流動來實現其社會綜合價值的,因而具有更多的主體性和人文性。物質產品依據區位、價位的差異進行有序流動,按照集約化生產的要求,相同質量的物質產品實現利潤最大化的條件是大批量、穩定的規格和較低的運輸成本等。物質產品的運輸,批量越大,運輸費用越低,規格越穩定,運輸的手續越簡潔,其競爭力就越強,獲取的利潤就越大,這乃是集約化產業經營的必然結果和共同特征。

旅游業依靠特殊的人員—游客的流動獲取市場價值。游客的流動,不僅能帶來可觀的餐飲、住宿、交通、景點門票等方面的收入,而且還能為那些難于運輸、不便批量生產、不需穩定規格的高度地方化、民族化的特種產品(如地方性產品和民族工藝品),提供一個切入市場的機遇,從而使發展中國家和民族能夠在沒有實現集約化生產的情況下,就能讓自己的傳統產品或珍稀產品有了進入市場的可能。更主要的是能夠帶來單純經濟部門所不具備的社會綜合價值。從游客的心理來分析,外出購物、純粹的花錢消費,不是其出游的初衷,而觀賞風景名勝、了解異質文化,才是其主要目的。因而,民族旅游不僅具有其它產業所不具備的特殊經濟價值,而且具有超越經濟層面的社會人文價值。因為民族旅游為世界上的一切人提供了一個密切接觸異族文化的良機,創造了一種可以任意選擇、參與異族文化下正常生活的可能,使民族間的誤解和猜忌降低到最低程度,從而推進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實現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互補和異質文化之間的良性互動,達到克服民族本位偏見、消除民族虛無主義,增進各民族的相互理解,促進世界一體化的目的。

綜上所述,我們必須承認民族旅游業的上述優勢,是一切其它產業都不能具備的。它能夠為一切發展中國家和民族提供一個難得的機遇。民族旅游業雖然不是發展中國家和民族擺脫經濟困境、實現現代化的唯一希望,但卻是一條可行的、值得一試的途徑。它能使其在不利的環境下,以平等的機遇躋身于世界市場,參與國際旅游市場的競爭。世界上許多發展中國家和民族的成功實例,已經證明了民族旅游在民族經濟發展過程中具有獨特的作用。從這一認識出發,如何將民族旅游的可用價值,運用到我國中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的開發和國家對中西部少數民族民族地區的扶貧政策中,就顯得極為重要。

參考文獻:

l、楊慈陳志明張展鴻主編.旅游、人類學與中國社會.云南大學出版社,2001.

2、[日]栗本慎一郎著.王名等譯.經濟人類學.商務印書館,1997.

3、[瑞典]湯姆·R·伯恩斯.周長城等譯.結構主義的視野:經濟與社會的變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4、[美]塞繆爾·亨廷頓著.周琪等譯.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新華出版社,1999.

5、[德]西美爾著.劉小楓譯編,顧仁明譯.金錢、性別、現代生活風格.學林出版社,2000.

6、[德]瓦爾特·歐根著.李道斌譯.經濟政策的原則.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7、潘盛之.旅游民族學.貴州民族出版社,1997.

8、李竹青那日主編.中國少數民族經濟概論.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