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和現代西方學者股份制理論研究論文
時間:2022-09-19 10:54:00
導語:馬克思和現代西方學者股份制理論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馬克思和現代西方學者都對股份制企業的由來、發展和運行提出了一些基本的理論觀點。兩者既有共同點又有差異。馬克思是將股份制企業的存在放在一個資本主義總圖景中來分析,探討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聯系。西方學者則是在否認企業本質的基礎上側重于企業各種表象的分析,更多地從企業本身的角度議論問題。所以,在階級本質和科學體系上,馬克思和現代西方學者是不一樣的。但在研究單個企業如何演進到股份制企業等方面,馬克思和現代西方學者的理論又有一定的相通性和互補性。
基金項目:本研究為中國人民大學“211工程”建設項目《中國經濟學的建設與發展》子項目《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的比較》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韓玉玲,女,山東鄒平人,山東教育學院副教授,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經濟學。
馬克思和現代西方學者都對股份制企業的由來、發展和運行提出了一些基本的理論觀點。馬克思是將股份制企業的存在放在一個資本主義總圖景中來分析,探討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聯系。從整體上看,馬克思是在確認企業表象的基礎上側重于企業本質狀況的分析,并更多地著眼于資本主義總體經濟關系的分析和經濟關系的演變。西方學者則是在否認企業本質的基礎上側重于企業各種表象的分析,更多地從企業本身的角度議論問題。所以,在階級本質和科學體系上,馬克思和現代西方學者是不一致的。但是,在研究單個企業如何演進到股份制企業等方面,馬克思和現代西方學者的理論又有一定的相通性和互補性。具體講,兩者的共同點和差異可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馬克思與現代西方學者對股份制理論研究的共同點
1、馬克思和現代西方學者在研究單個企業如何演進到股份制企業等方面都注意到了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推動作用。
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股份公司是伴隨著商品經濟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而逐漸發展的,是資本主義生產力增長和資本的個人所有制形式之間矛盾的產物,是社會化大生產的產物。馬克思說:“股份公司是隨著海外貿易和手工工場的出現而產生的,并席卷了它力所能及的一切工商業部門?!盵1]因為海外貿易和手工工場的出現標志著社會分工和商品經濟的發展達到相當程度。工場手工業擴大了企業的內部分工,使得單個資本家需要更多的可變資本和不變資本,從而使得它開辦企業所需要的資本最低限額不斷增大。馬克思指出:“還在資本主義生產初期,某些生產部門所需要的最低限額的資本就不是單個人手中所能找到的。這種情況一方面引起國家對私人的補助⋯⋯另一方面促使對某些工商業部門的經營享有合法壟斷權的公司的形成。”[2]這些由過去獨資性質的私人企業轉化為國家投資與私人資本合股或私人資本之間合股經營的企業?!斑@些公司就是現代股份公司的前驅”[3]。所以,股份公司產生的首因是擴大再生產和資本集中的需要。18世紀產業革命興起后,商品經濟和科學技術進一步發展,企業的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創辦一個大型企業所需的最低投資額也在不斷增加。這時單純依靠資本積聚已遠遠不能滿足擴大再生產追加資本的需要,單個資本的數量有限性與創辦大型企業所需要的巨大投資額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為此,資本家通過發行股票的方式籌集資本,實行資本入股聯合經營,創辦股份公司。馬克思說:“假如必須等待積累去使某些單個資本增長到能夠修建鐵路的程度,那么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還沒有鐵路。但是,集中通過股份公司轉瞬之間就把這件事完成了?!盵4]正由于此,從18世紀開始,股份制企業成了西方國家普遍采用的形式。美國著名企業史學家錢德勒在其著作《看得見的手———美國企業的管理革命》一書中認為,1840年以前的美國企業基本上屬于傳統企業,其原因是由于技術和市場兩方面的限制。到19世紀70年代,技術的進步(鐵路、電報的廣泛應用)和市場的擴大,導致了企業規模的膨脹和現代工商企業的出現。現代工商企業首先是在“具有新的先進技術,而且有不斷擴大的市場的部門和工業中出現、成長并繼續繁榮的?!盵5]
2、馬克思和現代西方學者都認識到了股份公司最重要的特征是資本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馬克思認為,與非股份制企業的資本所有權、經營管理權結合在一起不同,在股份制企業中,資本的所有權和經營管理權是分離的。資本所有者中的一部分轉化為單純的貨幣資本所有者或股東。他們雖然可以在股東大會上對公司的經營提出建議,并憑借股票取得一定股息,但實際上只是單純地擁有資本所有權;另一部分實際執行職能的資本家則轉化為經理,成為公司內其他資本所有者的資方管理人,擁有企業經營權,從而使”管理勞動作為一種職能越來越同自有資本或借入資本的所有權相分離”[6]。這樣,“實際執行職能的資本家轉化為單純的經理,別人的資本的管理人,而資本所有者則轉化為單純的所有者,單純的貨幣資本家?!盵7]在股份制企業內部,“留下的只有執行職能的人員,資本家則作為多余的人從生產過程中消失了?!盵8]出現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在于資本所有者擁有的資本與經營才能的不對稱。他們只得把企業的經營管理權讓渡給具有專門才能的人,而這些人卻不一定具有開辦企業所需的資本。兩權分離打破了傳統的獨資或合伙自營的經營管理形式,有利于實現經營管理的專業化和社會化。
美國經濟學家凡勃倫、貝利和米恩斯、伯納姆及加爾布雷思等人都提出了資本主義社會股份公司所有權和管理權分離的“經理革命”。凡勃倫在1923年發表的《無主所有制和現代企業》一書中認為,在社會經濟生活中,伴隨著股份公司的發達,其股權越來越分散,公司資產所有權與管理控制權分離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因此,凡勃倫從財產實際占有的角度,把那些遠離公司控制權的所有者稱之為“不在所有者”,認為公司權力已逐漸轉移到了公司經理人員的手中,股份制則被稱之為“無主所有制”。1932年,伯利和米恩斯在合作發表的《現代公司和私有財產》一書中,首次比較系統地分析了資本主義社會股份公司所有權和管理權分離的事實。1941年,伯納姆出版《經理革命》一書,對現代資本主義企業制度和產權關系作了進一步分析,提出了“經理革命”這一概念。新制度學派的代表人物加爾布雷思也認為,在現代公司中,權力已從過去的資本所有者手中,轉移到了企業的經理人員和技術人員手中。
二、馬克思與現代西方學者對股份制理論研究的不同點
1、經濟分析方法的不同。馬克思是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兩個方面著手,認為經濟發展過程既是一個動態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交互作用的過程,也是一個由于技術和制度變動而導致的資源配置狀態演化的過程。所以,他采用的是歷史的、宏觀的、動態的分析方法,是從抽象到具體并以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辯證方法來揭示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的。馬克思在技術分析和制度分析的結合點上突出預期利潤極大化的目的,認為資本家辦企業的目的是為了用最小的預付資本獲得最大的剩余價值或利潤。他把企業的規模大小和制度變遷置于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歷史過程之中,把它們看作是技術、協作、勞動力、資本、市場(競爭)和利潤等基本經濟條件變化的必然反映,是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不斷發展及相互作用的結果。馬克思認為,企業制度的演進受制于資本主義總體生產關系的變化。以企業制度演進為代表的資本主義具體生產關系的每一次變革又都受制于社會生產力的變化,同時又深刻地影響和制約著生產力的發展。由此,馬克思揭示了經濟發展諸因素之間相互對立統一的運動關系。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用大量篇幅客觀描述了企業規模、制度和效應的演進軌跡:簡單協作(企業的萌芽)→工場手工業(初級企業)→機器大工業的工廠制(典型企業)→股份公司制度(現代企業)。企業演進的每一次實質性變化都反映著資本主義經濟運行過程中的矛盾運動。如果從資本形態來概括,還展示出另一種私人企業的演進軌跡:業主制企業→合伙制企業→公司制企業。在企業制度的每一次“革命性”跳躍的背后,技術或生產力的變化都是其深刻的根源。馬克思從揭示資本主義產生、發展、消亡的規律出發,遵循歷史—邏輯—實證的經濟分析方法來揭示經濟現象和股份制企業的產生和特點。所以,馬克思的分析方法對經濟運行的本質揭示得更為深刻,對包括股份公司在內的企業制度的描述具有更廣闊的視野、系統的認識和科學的邏輯,更具有歷史真實性。
在對股份公司這個問題的論述上,馬克思在歷史上最早而且最清楚地闡明了股份公司的資本組織形式和社會化生產力之間的辯證關系。他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方面對資本主義股份公司進行了分析。從生產關系方面看,股份公司的性質取決于它賴以構成的一定的所有制的性質,資本主義股份公司中的股份資本主要是資本家資本的聯合,這就決定了股份公司的資本主義性質。從生產力方面來看,股份公司作為發展經濟的一種資本組織形式和發展生產力的一種手段,適用于與社會化生產力相適應的整個商品經濟的歷史階段。
現代西方經濟學家則是采用微觀“技術”分析方法,即抽象的靜態分析,或至多是比較靜態分析。他們遵循假設—推理—實證的靜態分析方法,一般從其所論課題出發,先行假設若干既定條件,經過邏輯演繹,在得出結論之后,再來看一看發展起來的企業概念是不是與現實世界中的情況一致。這種分析方法就難以展示導致經濟發展的諸因素之間是如何從整體上交互作用的,同時也容易使人片面地理解經濟發展的全部過程。比如,美國芝加哥大學法學院教授羅納德·科斯對現代企業產生和發展的原因就只停留在表面層次上——市場中的經濟人根據對交易費用的比較從而在企業和市場之間選擇交易方式,而沒有更深入地分析和解釋企業橫向聯合和縱向一體化的根本動力,也沒有歷史地研究整個企業的發展史。1981年,美國經濟學家威廉姆森也寫道:“我認為要將現代公司主要理解成許許多多具有節約交易費用目的和效應的組織創新的結果?!盵9]他們忽視和淡化了企業成長和發展的內在動力和深層原因,即追求利潤最大化。節省交易費用只不過是企業實現利潤最大化的手段。所以,他們的分析是不深刻、不充分的。
2、在對企業(包括股份制企業)職能的論述上,馬克思和恩格斯為了揭示資本主義剝削的本質把研究重點放在了生產上面。在他們看來,資本主義的本質在流通過程中往往被表面上的平等所掩蓋,而在生產領域則看得十分清楚。因為生產領域最能反映資本的本質,即追求剩余價值。所以,企業同時具有生產和交易兩個功能,但其本質功能是生產產品和創造剩余價值。企業的交易功能從屬于生產功能。馬克思早就看到:即使是簡單協作的企業,也能部分替代原來由個體所從事的生產及相應的市場交換;股份企業還能部分替代原來由政府所從事的生產和服務及相應的市場交換。而科斯、威廉姆森等人則片面地將企業僅僅作為一個交易組織來處理,忽視生產,注重流通,認為企業起源是企業作為市場的替代物而出現的,強調企業的顯著職能在于替代市場或市場機制,由一個企業家來支配資源,從而節約交易費用。3、在對企業(包括股份制企業)契約本質的分析上,馬克思認為,企業是一個由契約結成的經濟利益矛盾的統一體。他既承認和描述資本主義企業的契約所具有的形式上的自由和平等,即資本所有者與雇傭勞動者在市場上的“等價交換”,又揭示出這一契約在實質上的不自由和不平等。這就是當勞動力的買賣實現和勞動契約貫徹執行過程中,即進入生產領域時,基于資本主義私有制的雇傭勞動制度,資本所有者憑借對生產資料的所有權無償占有雇傭勞動者的剩余勞動。對于那些向資本所有者出賣自己勞動力的雇傭勞動者來說,由于沒有生產資料所有權,他們無論從事什么工作,都不能改變其受雇傭被剝削的地位。
在股份公司中,實際執行職能的資本家轉化為單純的經理,即別人的資本的管理人,而資本所有者則轉化為單純的所有者,即單純的貨幣資本家,表現為資本的管理權與所有權相分離,勞動也已經完全同生產資料的所有權和剩余勞動的所有權相分離。在這種企業的組織結構中,短工、輔助人員、直接生產工人、工程師、監工、經理、監事、董事、股東等各類人員,其職責和作用是不同的。馬克思認為,包括直接生產工人、輔助人員、技術人員和經理(從事某種熟練勞動)在內的“總體工人”是產品價值的真正創造者。具有經營管理知識的經理階層作為喪失生產資料的雇傭勞動者,一方面受雇于資本所有者,他們雖然有時會由于資本所有者的恩賜分得一定比例的經營成果,但他們所得報酬的主要方面是領取相對固定的工資,因此,其利益實現方式在本質上與勞動者相同。另一方面他們又作為資本所有者的人,代表雇主行使經營管理權。在西方學者對此問題的論述中,他們強調雇主監督雇員并擁有剩余索取權是天經地義的。比如阿爾欽和德姆塞茨的分析就認為:企業生產是團隊生產→團隊生產需要測量投入→對成員勞動投入難以測量,團隊生產的參加者都想免費搭車→需要監督成員以免偷懶→監督者也可能偷懶→企業最好的激勵機制是賦予監督者剩余索取權可免偷懶→減少偷懶意味著效率高。剩余索取權等同于財產所有權。阿爾欽和德姆塞茨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私有制企業,享有剩余索取權的監督者就是企業家。他們用團隊去說明企業的內部關系,把企業說成是不同的要素所有者為了提高效率而進行合作、完全依靠協商形成的契約去維系的經濟組織。阿爾欽和德姆塞茨的激勵機制不過是資本主義剝削關系的一種歪曲的理論表現。因為明明是資本家憑借生產資料的所有權或資本的所有權無償占有雇傭勞動者的剩余勞動及其價值。工人作為勞動者處于被監督的地位。企業家作為財產所有者和剩余索取者處于監督者的地位。企業家和工人是剝削和被剝削的關系。但在阿爾欽和德姆塞茨的理論中,這一生產資料與勞動者的特殊結合方式卻被歪曲為團隊生產或協作群生產的一般和必然的結合方式,而且是雇員向雇主“分派”剩余索取權,是自愿讓與的結果。由此可見,西方學者模糊私有企業資本與雇傭勞動的本質關系,回避資本主義社會各階級利益的對立,這充分顯示了他們的階級偏見。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透過被歪曲表現出來的經濟現象,闡明私有古典企業和股份企業契約本質的分析方法,超過了許多西方經濟學家。
4、在對股份制企業內部結構的分析上,馬克思清晰地指出了股份公司內部所有權與管理權相分離的某些特征和意義,并客觀分析了企業各類人員的不同經濟地位和在價值創造中的不同作用,從而得出西方學者無法理解的革命性結論。不過,馬克思對上述問題只作了一些原則性說明。對于象兩權分離的條件、具體的權利結構以及資本所有者如何對企業經營管理者的行為進行激勵和約束等問題沒有詳細闡述。這主要是由于當時股份公司剛剛出現,古典企業還占據著統治地位的緣故。同時,馬克思還只是把企業經營管理者看成是一個雇傭勞動者,而沒有把他們作為一個獨立的階層來看待。
西方學者則把企業經營管理者看作成是一個完全獨立的利益主體,它的效用函數和目標取向和資本所有者是完全不同的。他們甚至還會利用自己的信息優勢來擴大自己的權益,損害資本所有者的利益。正由于此,人們試圖通過股票、債券的優先選擇權以及薪水與股票掛鉤的形式給予經營管理者報酬,以便讓企業經營管理者和資本所有者的利益保持一致。如詹森和麥克林的委托理論。錢德勒強調了現代工商企業內部的科層組織或等級制組織,突出了“經理群”的管理權。威廉姆森也注重大公司的“H型”結構、“U型”結構和“M型”結構的變化,并獨創性地探討了企業內部治理結構的種種現象和機制。這類涉及股份制企業表象的結構分析,一向是西方學者研究的重點,也是較科學和最主要的學術成就。他們對資本所有者與企業經營管理者之間關系的深入分析還是有一定的實用價值的。
5、馬克思通過對股份制企業的分析,深刻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化生產的發展規律和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趨勢,得出了隨著生產社會化的發展和企業規模的擴大將導致否定資本主義生產本身。如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股份公司“表現為通向一種新的生產方式的單純過渡點”[10],是私有制轉化為公有制所不能繞開的歷史過渡階段。而科斯、威廉姆森等現代西方經濟學家對企業的分析則是尋求企業的最佳規模。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431.
[2][3][4]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358、358、724.
[5]小艾爾弗雷德·D.錢德勒.看得見的手——美國企業的管理革命[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2-3.
[6][7][8][10]資本論(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4361495、435、497.
[9]O.Williamson,TheModernCorporation:Origins,Evo2lution,Attributes,JournalofEconomicLiterature.Vol.19(De2cember1981),p1537.
- 上一篇:生態文明與循環經濟論文
- 下一篇:落實科學發展觀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