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經濟發展論文

時間:2022-09-19 11:54:00

導語:特色經濟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特色經濟發展論文

論文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經濟價值;特色經濟

論文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豐富的經濟價值,通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經濟價值的研究,可以認識其特點,尋找其轉換機制和轉換形式,拓展文化資源的內容,增加文化資產的實力,提升文化生產力,為發展區域特色經濟服務。

當前,保護和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熱門話題。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人類在生產和生活實踐活動中所創造的人類文明成果,對今天的人們來說,仍然存在許多的價值,如:文化價值、藝術價值、歷史價值等等。其中,對于其經濟價值的認識和研究,對于現實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通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經濟價值的研究,可以認識其特點,尋找其轉換機制和轉換形式,拓展文化資源的內容,增加文化資產的實力,提升文化生產力,為發展區域特色經濟服務。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在漫長的五千年文明史中,56個民族創立和傳承了門類齊全、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門類齊全,有各具特色、絢麗多彩的雕塑、繪畫、剪紙、雜技、戲曲、舞蹈等藝術創作,有源遠流長、獨具一格的中醫、廚藝、釀酒、制陶等特殊技藝,有內容豐富、形態各異的民俗、民風、節慶、禮儀、游戲等固定儀式等等,這些都是可能帶來經濟效益的文化資源。作為以文化價值為核心而存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所貯藏的巨大經濟價值已越來越被人們所認識。當代文化產業的發展就如何更有效地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經濟價值進行研究、挖掘、開發和利用提出了挑戰,中國人家喻戶的“花木蘭”故事被美國人改編成電影向全世界(包括中國)發行,獲取經濟利益,給我們敲響了警鐘。我們要高度重視,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經濟價值提升到文化資源和文化資本的高度,對內容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梳理和挖掘,認真研究和分析其潛在的經濟價值和轉化機制、轉化方式,以拓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資源范圍,為中華民族充分利用自己的資源優勢,為未來的文化經濟競爭取得資本優勢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經濟價值的特點中,其區域性是最重要的一點。2003年10月1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NUESCO)第三十二次大會上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以下簡稱《公約》)?!豆s》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界定如下: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各個群體和團體隨著其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新,同時使他們自己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從而促進了文化多樣性和人類的創造力?!眹鴦赵恨k公廳于2005年3月26日頒布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申報評定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并在其中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重新做出了“中國式”的界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如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知識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器具、實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間?!眱蓚€定義都表明,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群體在一個特定的環境下長期積淀下來的文化。在不同的區域內,由于人們所處的環境不同、傳承方式不同,導致了其差異性,顯現出鮮明的民族和地域特征。如中國的民族歌舞,由于民族和地域的不同,就表現出不同的特征:新疆的歌舞熱烈奔放,內蒙的歌舞遼闊雄渾,西藏的歌舞高遠空靈,東北的歌舞輕盈飄逸,西北的歌舞蒼涼凝重,江南的歌舞清新典雅,等等。正是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這種民族性和區域性,使之在從文化資源轉向文化資本,文化資本實現其經濟價值的轉換下過程中也現出鮮明的民族性和區域性特征。

具體講,我們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生和影響過程分為三個區域:原發區、影響區、消失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經濟價值的展現也會根據區域的不同表現出不同的層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經濟價值在原發區表現得最充分,影響區區次之,消失區更次。我們以一些具體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來說明。如屬于技藝的重慶火鍋,是源于川江流域(即現重慶市所轄長江流域,因重慶市在成為直轄市以前屬四川省管轄,故稱川江。)。

在當下,重慶火鍋已成為重慶名片,是重慶市飲食業最重要的支柱,產生了響譽全國的“小天鵝”、“德莊”、“秦媽”、“騎龍”等大型火鍋企業。順川江而下,在湖南、湖北等輻射區,火鍋的制作技藝開始有所改變,其經濟價值也開始下降,只有一些小規模的火鍋產業,再向下,到上海等華東影響區,火鍋的影響就更小了,基本上沒有規?;漠a業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經濟價值的區域性特征,使我們在轉化其經濟價值的時候,不要輕易提什么“走向全國,走向世界”的口號,當然,作為一種文化可以向全國、全世界展示,但要轉化為一個產業,就一定要考慮其區域性,考慮市場,考慮消費者。因此,利用產生于某一區域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出“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中的經濟價值,并通過各種有效的產業途徑和產業方式,實現這種經濟價值的轉換,實現產業化和規?;慕洜I,就可能形成一系列的具有特色的區域經濟樣式出來。

一、發展特色旅游業

特色是旅游業的生命,特色旅游資源是旅游業發展的基礎。旅游對旅游者的吸引力,來源于旅游景點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獨特風格。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性是非常明顯的優勢?!奥糜蔚膭恿艽蟪潭壬蟻碜杂诘赜蛭幕牟町愋?,旅游業的成功取決于不同文化與社會區域中的差異認識和促進?!甭糜问俏幕妮d體,無論是旅游的形式還是內容都必須突現出文化的特點,才能吸引旅游者,才能促使他們產生消費的沖動,從這個角度講,沒有文化就沒有旅游,旅游者通過旅游應該感愛到另一種文化和生活的體驗,獲得求新、求知、求樂、求美的需求。

各地如何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利用區域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旅游業開發中,挖掘出“人無我有,人有我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形成獨具特色的旅游景點或旅游項目。從旅游者的心理來說,區域差異越大、文化差異越大,就越能激發其好奇心和主觀想象,從而引發旅游的興趣和動機。例如:國內盛行的新疆旅、西藏旅,出了對兩個地方自然風光的想往外,對其獨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神往也是不可缺的因素,“絲綢之路”的文明、“雪域高原”的文化,是吸引旅游者絕不能忽視的資源。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在各地及旅游景點或項目中蘊藏著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伊斯蘭文化、儒家文化、建筑文化、茶文化、酒文化、性文化等等。有獨特地域和民族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不可替代的旅游資源,如何挖掘、整理、保護、開發和利用得好,就會一個地區帶來獨具特色的旅游業。

二、發展特色加工業

傳統的手工藝技能,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樣式,通過對與地方特產相聯系的特殊技藝的整理、研究、挖掘,我們不難發現老祖宗傳下來的特有技術和技能所制作的產品(如工藝品、生活品),仍然具有市場,仍然能為我們帶來經濟效益。所以,我們必須學會利用經濟杠桿的強大內在動力去發揚光大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產、生活技能,對其產品進行產業化和規?;a和經營,形成一個地方的特色經濟,帶動地方經濟發展。從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方面講,這種經濟開發,也是有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的。正是經濟發展,促進了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只要我們引導得當,注意不要盲目開發,過度開發,經濟發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是有利的。對于中國而言,在城鎮化的進程中,利用民間特殊技藝、民間美術、傳統工藝,為農村的產業結構調整、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近轉移提供產業支撐,不失為一條有效的途徑。

以重慶為例,在城鄉統籌的過程中,完全可以利用合桃片制作工藝、紙扎藝術,榮昌夏布、陶瓷、折扇制定工藝、永川豆豉釀造工藝、蝴蝶畫制作工藝,銅梁龍制作工藝,梁平年畫、竹簾制定工藝,大足石雕工藝、小五金制作工藝,以及遍布重慶的山城火鍋等等,都可以形成有地方特色的加工業。目前,大足的小五金制作,已形成規模,成為大足縣的重要產業。伴隨著大足石刻的開鑿而誕生的大足龍水小五金,已有上千年的歷史?,F在,龍水小五金有12個門類,200多個品種,2000多個規格型號,年產值達到億,產品暢銷全國及東南亞和歐美市場。龍水已建成我國西南地區規模最大、最集中的五金專業市場。又如:“中國煙花之鄉”—湖南瀏陽,瀏陽煙花“始于唐,盛于宋”,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F在,經過挖掘和開發,已有13大類3000余個品種,遠銷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創匯6000多萬美元,國內市場占有率40%,國際市場占有率60%。已形成一個年銷售額達20余億元的現代化產業群和產業集團。

三、發展特色演出業

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像珍珠樣散落于中華各民族和各地之中,存在許多具有極高觀賞性和娛樂性的表演藝術。通過對非物質文化表演藝術的開發和利用,不僅可以增加文化娛樂的方式使人們獲得精神的享受,同時還可以使某種表演藝術得以再生,不斷產生出新的文化產品,通過這些文化產品的營銷,獲得經濟收益。以東北“二人轉”為基礎的“東北小品”已成功地走向了市場,獲得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在這方面做出了范例。

對于“東北小品”風靡的原因,我們作一個簡單的分析,任何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藝術形式,它的產生都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在市場經濟和外來文化的沖擊下,這些有鮮明地域性的傳統表演形式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響,面臨著被消亡的可能,但是,東北的一批民間藝術家們,迎著市場經濟的大潮,沒有退卻,以滿足大眾生活情趣為目標,適應市場需求為動力,在繼承和發揚“二人轉”的表演形式和表演手段的基本上,創作出了東北方言小品,贏得了市場的青睞,滿足了大眾休閑文化的需要??梢赃@樣說,市場經濟多元化文化條件下的平民化文化需求,為“東北小品”的火爆提供了背景、機會,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藝術表演形式“二人轉”的平民化、地域性表現形式,為“東北小品”的火爆提供了基礎和來臺。

所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表演藝術在今天仍然具有市場,關鍵在于我們如何去把它推向市場?,F在,許多地方已開始有這種設想。如“中國龍都”—重慶市銅梁縣政府提出了:“扎實推進龍燈舞展演,充分挖掘市場潛力,創新展演形式和內容,占領重慶市場,做大市外市場,拓展境外市場,打造和提升‘銅梁龍燈文化品牌’的影響力和輻射力”的戰略設想。這里特別要說的是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傳統表演藝術形式和整理和挖掘,使其為新農村建設服務更有其重要意義。

四、發展特色醫藥業

通過對傳統醫藥學知識的挖掘,可以形式獨具特性的醫藥產業。中國醫藥學知識是中國境內各地、各民族在數千年的醫療實踐中總結形成的獨具特色和優勢的醫藥學知識。作為國寶,中國醫藥學知識在五千年的發展中形成了一個龐大而豐富的寶庫,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特色醫藥產業,我們大致可以從三條路徑出發:一是生產銷售。生產又分為分為兩個層次。一個層次是對傳統醫藥材料的種植(或飼養)。如山東郯城,開展大規模的銀杏種植,被譽為“中國銀杏之鄉”,也成為郯城的重要支柱產業。重慶市石柱縣,在600百多年前就開始種植中藥材黃連,1954年,石柱黃連被定為國藥和一類農副產品。2006年,全縣在地黃連5.1萬畝,產量1800噸,產量占全國的68%,產值1.3億。因而,石柱被譽為“黃連之鄉”。二個層次是傳統醫藥成品生產和銷售。如六味地黃丸、云南白藥等。二是治療。利用傳統醫療技術,來為病患者服務。如:針灸及針灸刀、刮痧等。三是保健。這個方面包含著傳統醫學知識的豐富內容和經驗。全國各地一大批利用傳統中醫保健知識和技能的健身、健體企業應運而生,相應的產品也開始進入人們的生活。如工作之余,進入洗腳城、健身房放松,已成為人們的一種時尚選擇。

發展中藥產業,已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視,2007年3月21日,科技部、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等16個部門聯合了《中醫藥創新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綱要》提出,未來15年我國中醫藥要在繼承發揚中醫藥優勢特色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闡明中醫藥的科學內涵,通過技術創新提高中醫醫療服務能力和中藥產業技術水平,通過知識創新豐富和完善中醫藥理論體系及醫療保健模式,加快中醫藥現代化和國際化進程,全面提高我國的醫療保健和重大疾病防治水平?!毒V要》提出了“繼承與創新并重,中醫中藥協調發展,現代化與國際化相互促進”的基本原則,確立了“繼承、創新、現代化、國際化”四個方面的基本任務,指出了優先發展“中醫臨床、中藥產業發展、基礎理論研究、創新體系建設、國際科技合作”的基本路徑。從現實的角度看,發展特色中藥產業,有利于我國醫藥產業結構調整。培育以中藥為基礎、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健康產業,將有利于提高中醫藥的市場份額,同時,發展中醫藥材料農業,有利于增加農民收入,扶助貧困地區,保持生態環境,調整醫藥產業和產品結構,并對相關產業的發展產生綜合帶動作用,形成特色經濟,促進區域經濟發展。

五、發展特色餐飲業

飲食文化是五千年中華文件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飲食文化,在世界上享有盛譽。中國餐館能遍布世界各地,絕不是一個偶然現象,其根本原因在于與中國的飲食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中國菜由宮廷菜、官府菜、各地方菜系組成,每種菜系中都深藏著中國飲食文化的精神內涵的文化。因而在今天,仍然還有許多值得我們挖掘散落于各處的傳統廚藝,發展出具有特色的餐飲業。從回報角度看,餐飲業是一個投資小,風險小,回報快,回報高的產業。如:起源于“明未清初”的重慶火鍋,是由碼頭文化衍生出來,由碼頭而進入高雅之堂,現在已成為重慶的名片,市外人一提重慶飲食,首提必是重慶火鍋。如今重慶火鍋形成“公司+基地+農戶+精加工+營銷網絡+物流中心”的完整產業鏈條,做到集產供銷于一體的社會化大物流配送。重慶火鍋協會會長何永智說:“重慶火鍋的發展帶動了很多相關產業的發展,例如說它的生產加工基地,凡是做火鍋的,湯料都已經工廠化生產,而工廠化生產所帶動的相關產業就是農業,我們的海椒基地、花椒基地、農副產品基地、相關的豆瓣,大蒜、老姜之類的,因此重慶火鍋近幾年的發展帶動了重慶的知名度,也成了我們重慶的一張名片?!蹦壳?,重慶火鍋在全國連鎖經營戶達11200多家,年創產值150億元,年上交稅收8億,解決了50多萬人的就業問題。

參考文獻:

[1]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R].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三十二屆會議.2003.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申報評定暫行辦法[R].2005.

[3]張文建.區域文化差異性及其對旅游的影響——以華東和西南地區為例[J].學術月刊,2001,10:91.

[4]銅梁龍.如何打破產業困局[EB\OL].新華網,2007-9-24.

[5]何永智.火鍋——重慶的名片[EB\OL].商機在線,200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