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經濟融資決策研究論文

時間:2022-06-07 05:04:00

導語:轉型經濟融資決策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轉型經濟融資決策研究論文

編者按:本論文主要從憲法等基礎性法規決定了融資制度中產權變革的有限性;非正式規則的緩慢變化決定了融資制度的實施機制需要很長時間才能真正建立等進行講述,包括了在新制度經濟學中,憲法屬于制度環境中至關重要的基本制度規定、在融資制度的變遷過程中,僅僅改變其相關的正式規則還不能實現成功的變遷、中國融資制度改革的實質是改革資源配置效率低的制度安排等,具體資料請見:

論文摘要:近年中國融資制度變革呈現出速度加快、領域擴大和程度加深的趨勢,市場化的融資制度似乎快要建立,但是必需清醒地認識到還有許多問題成為融資制度進一步變革的障礙。融資制度變革的困難和惰性導致其變革的長期性。

論文關鍵詞:融資制度;產權變革;制度創新

對處于戰略機遇期和經濟轉型期的中國來說,自由化或者市場化取向的融資制度改革是必須的,這已成為一種共識。近年來相關實踐也在進行:以國有銀行改革為重心的融資制度變革向產權變革、利益分配等深層次縱深領域拓展,融資制度變遷的模式由政府主導向越來越尊重市場理性選擇轉變,融資制度變革的速度也前所未有地加快。但必須清醒地看到,一些深層次問題阻礙了融資制度變革并導致變革的持久性。

一、憲法等基礎性法規決定了融資制度中產權變革的有限性

在新制度經濟學中,憲法屬于制度環境中至關重要的基本制度規定。憲法為制度安排規定了選擇空間并影響著制度變遷的進程和方式。有效的所有權制度是有效組織成立和發展的必要條件,也是經濟增長的源泉。在中國,憲法規定國家是國有資產的唯一所有權主體,國家并非以一個自愿性契約為基礎,而是一種以行政權為基礎的強制性關系。

中國憲法決定了國有金融機構產權改革只能進行邊際性調整,這種邊際性調整決定了國有金融機構的產權改革的有限性,國有金融機構產權不清的固有的缺陷依然存在:政府作為國有銀行的所有者將政府的目標繼續施加給國有金融機構,行政干預依然存在;國有金融存在利用國家不能運用退出權進行懲罰的弱點和信息不對稱,從事最大限度的增進自身利益的行為可能;多層級的委托關系所導致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依然存在,等等。

國有金融機構的產權改革,比如國有保險公司的股份制改造和海外上市,國有商業銀行正在進行的股份制改造和未來的上市等,均存在困境。如果產權(股權)流動,則可能會使國家的國有產權轉移,國有基礎喪失;如果股權不能流動,則股份制的市場約束力就不能發揮作用。產權的流動性差,政府難以用“退出權”來保護國有產權。為了保持國有金融機構的國有性質,國家必須始終擁有剩余索取權。這樣,剩余索取權的不可轉讓性與要求企業產權的可交易性之間就發生沖突。當剩余索取權不可轉讓時,便很難確立有限責任原則。產權的流動性較弱,市場的約束也就難以真正建立。

因此,市場經濟所要求的有效產權的建立,受到既定的憲法和現有意識形態的制約。而憲法和意識形態的緩慢變化的特點決定了這一矛盾的長期存在,決定了融資制度改革的長期性。

二、非正式規則的緩慢變化決定了融資制度的實施機制需要很長時間才能真正建立

在融資制度的變遷過程中,僅僅改變其相關的正式規則還不能實現成功的變遷。融資制度的變遷一直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行政式推進方式,雖然正式規則變遷很快,但非正式規則(思想意識、習慣等)的改變卻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正式規則與非正式規則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如果沒有非正式規則的改變,經濟制度變遷的實施將十分不穩定。非正式規則支持正式規則,并能有效幫助正式規則被人接受。

那些在國外有效的正式規則,并不總是能在中國找到合適的土壤。更進一步的理解是,融資制度變遷的過程,并不僅僅指引進西方的經濟社會制度的過程,而是這些正式規則如何與本國的無形規則相兼容、相結合的過程。在有些國家.盡管原來的有形規則已經被摧毀,新的有形規則已經被引人,但由于與本國的無形規則不兼容,導致現代化過程的失敗。與有形制度相比,無形制度只是形式不同.它并不比前者更低級。在制度變遷時,有形制度有可能在不同社會之間移植,無形制度更難以被外來的制度所替代,或替代所費時間較長。有形制度變遷多為突變的、斷裂的和強制性的.而無形制度的變遷多為漸進的、連續的和非強制的。在變遷中兩種制度的互動是必然的.因為只有有形制度和無形制度都能有效發揮作用,并且相互匹配,整個制度結構才能有效發揮作用。當有形制度發生變遷時.無形制度往往不變,從而阻礙制度變遷的推進,以至削弱制度變遷的結果。但另一方面,無形制度又會減少有形制度帶來的沖擊,并修正有形制度變遷帶來的非均衡狀態的沖擊。

所以,國家可以在一夜之間改變融資制度的正式規則(如頒布新的決定、實施股份制改造或者上市等),但是我們卻無法在短期內改變非正式規則。這說明,目前缺少本土性創新的移植性的融資制度安排與非正規融資制度之間的磨合需要很長的時間。

三、融資制度變革的縱深推進導致相關利益主體更加激烈的沖突從而延緩了融資制度變遷的進程

中國融資制度改革的實質是改革資源配置效率低的制度安排,建立起有效配置資源的競爭性融資制度。由于實現資源有效配置是制度創新和制度重新安排的過程,而原有的計劃體制又控制著主要的資源,要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必然要改革舊制度。而由于舊制度安排維護和保障了一部分人的利益,維護舊制度的利益集團必然會因改革舊制度而喪失一部分或全部利益,因改革受益的利益集團與因改革而受損的利益集團之間必然產生利益沖突。此時,作為推動改革的政府面臨著一系列約束條件:既要通過制度創新使融資制度效率提高,又不致使維護舊制度的利益集團反對改革,產生改革的強大阻力。同時,如果把作為國家人集團的政府也視為一個經濟人的話,它既要在改革中受益,又擔負著穩定經濟和安定社會的責任。國家人集團的目標函數是雙重的。在這種情況下,融資制度的安排必然內生于各種利益集團的矛盾中。

制度創新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制度的創新不會直接影響其他人的利益,這種制度創新可稱為增量制度的創新。這種創新會有助于擴大國家的稅收來源,因而這種類型的制度創新阻力較小。另一類是對現有制度存量的改革。如果現有制度是一個以維護和擴大占有租金為主的制度安排,那么,任何對現存制度安排的改革.都會對該制度下的受益集團造成沖擊,因為這會減少他們現有的利益,所以引起他們各種形式的抵制。由于第一類制度的創新是在現有制度安排存量的狀況下進行的,這就導致其制度創新的空間并不是無限的,而是有限的。既然第一類制度創新的目的在于獲得制度創新的利益.這就與維護舊制度的受益者不一致。當這種制度創新走到一定程度,必然會與現存制度發生摩擦、矛盾直到對抗。

中國的融資制度經過了二十多年的改革,由原來的不涉及既有主體利益的增量改革、邊際改革逐步向涉及既有利益集團的存量改革深化,融資制度的改革已經進入利益調整階段,使各利益主體的沖突更加激烈??梢哉f.中國融資制度改革已經到了改革攻堅的關鍵時刻。這是因為到了改革的中后期階段,必然要涉及存量改革,要建立一個高效率的制度框架,就必然要打破現有的利益格局.觸動現有利益集團的既得利益,到了后期,這個過程變成了一部分人受益,另一部分人受損的過程。在這一時期,各個利益集團所維系的現有制度越是達到均衡狀態,改革的難度也就越大。這才是中國改革所面臨的最嚴重問題。

四、融資制度的低效均衡的路徑依賴與融資制度變革的長期性

現行的融資制度盡管有諸多缺陷,但仍處于一種低效率均衡狀態,這種狀態存在著路徑依賴。有兩個團體對這種均衡狀態的改變具有動力,一個團體是非國有的、非金融企業希望現行融資制度改革,以期通過進入金融行業獲取特許權租金和通過改革增加自身對金融資源的可獲得性,但這一行動團體的談判權雖有所增強但整體較弱,融資制度變革的速度取決于這一行動團體的談判權力的增加速度。另一個對融資制度變革起作用的團體是政府,融資制度變革的主體只能靠預期通過制度變遷獲取收益的政府力量的介入.這種低效率均衡才被打破,改制才得以進行。但是由于存在國家悖論,國家對融資制度變革的動力更大程度上是來自自身目標的實現,這樣使得效率導向的融資制度變遷很難與政府收益最大化制度安排相吻合,從而阻礙了融資制度變遷。如果再考慮到中國融資制度變遷的政治約束,這種低效的均衡更難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