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金融調控新秩序
時間:2022-04-03 10:18:00
導語:淺析金融調控新秩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從案例分析入手,選擇了一些典型的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和轉型經濟國家,對這些國家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相關金融調控進行了實證分析。研究表明:全球金融調控呈現趨同與合作的新秩序。論文運用對比與歸納的方法,從貨幣政策優先目標、利率市場化、匯率改革、貨幣政策決策機制和貨幣財政政策協調等五個方面全面總結了金融調控的國際經驗和教訓。
關鍵詞:金融調控;國際經驗;教訓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金融自由化持續發展,各國金融調控在強調個性的同時,逐步呈現趨同性的特征,全球金融宏觀調控合作在不斷增強,國際金融調控新秩序逐步形成。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轉型大國,金融發展還比較滯后,在走向國際合作的金融調控新秩序中,需要慎重總結國際經驗和教訓。本文選擇了一些典型的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和經濟轉型國家進行典型案例分析,并從貨幣政策框架、利率市場化、匯率自由化、貨幣政策決策機制及宏觀經濟政策協調等五個方面進行系統歸納。
一、以穩定物價作為貨幣政策的優先目標
20世紀70年代以來,各主要工業化國家出現“滯脹”,大多數國家的貨幣當局放棄了多重目標的做法,而把控制通貨膨脹,保持物價穩定,進而創造一個平穩的宏觀經濟環境當作各國貨幣當局追求的首要目標。新西蘭、智利、加拿大、英國等國家相繼采用這種新的貨幣框架;美聯儲在90年代后也將為經濟增長提供低物價基礎的前瞻性信息作為貨幣政策目標;1999年歐元區成立后,歐洲中央銀行將政策目標定位為保持歐元區物價穩定,為歐元區提供一個能夠穩定支撐經濟長期增長的環境。韓國、泰國等國家在亞洲金融危機后也采取了反通脹的政策目標??梢哉f,1990年代以來,以穩定物價作為貨幣政策最終目標,已經成為全球市場經濟體貨幣政策框架的基本特征。
在中間目標的選擇上,各國也適時做出了調整。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金融創新的發展,存款準備金制度的貨幣創造機制受到了很大沖擊,貨幣供給的內生性漸趨明顯,與產出的關系減弱,作為中間目標的基礎被嚴重削弱。在此背景下,多數發達國家又重新采納利率為中介目標的貨幣政策框架。如加拿大、澳大利亞、英國分別于1982、1985、1986年宣布貨幣供應量不再作為中間目標;美聯儲1993年正式決定放棄實行了10余年的貨幣供應量中間目標制度,而以調節利率作為主要手段;歐元區也將作為操作目標的短期利率稱為隔夜借款平均利率,歐洲中央銀行通過常規性再融資操作來體現政策立場。
二、利率市場化應遵循先易后難的漸進改革次序
利率市場化是市場經濟條件下資金配置的基本特征和規律,西方發達市場經濟國家利率市場化經歷了漫長的市場培育和制度創新,并為金融全球化創造了條件。以日本為例,它在二戰后實行了金融優先發展的經濟戰略,并從1970年代起分階段實行利率市場化,1994年取消除活期存款外所有存款的利率管制,利率基本實現自由化。日本的利率自由化過程為其他國家提供了一條可以借鑒的道路,利率市場化遵循一個次序漸進的發展過程:先國債后其他品種;先銀行同業后銀行與客戶;先長期利率后短期利率;先大額交易后小額交易。
新興工業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金融自由化的總體趨勢下開始各國的利率市場化改革,但有些國家由于急于求成,經歷了改革挫折和金融危機的困擾。韓國在利率市場化改革過程中經歷了反復不定的局面。1988年12月,金融當局宣布了一攬子利率自由化的措施,放開除一些政策性貸款外的所有貸款利率和兩年期以上的存款利率。但由于利率放開過快,導致宏觀經濟過熱,市場利率大幅上升,物價上漲過快,經濟形勢迅速惡化,利率重新被管制起來,第一次利率自由化改革失敗。類似的國家還有阿根廷等。新興工業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利率市場化挫敗的教訓表明:(1)新興工業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金融市場體系比較脆弱,利率市場化改革必須保持國內宏觀經濟的穩定;(2)必須加強金融生態環境和法律制度建設,否則,市場化的資金定價機制與脆弱的制度環境之間的矛盾積累到一定程度,便會形成巨大的金融風險,甚至產生金融危機;(3)在利率市場化過程中,金融主體要適應市場競爭的要求,積極實施公司治理機制的制度創新,防范和控制內外部金融風險。
大多數轉軌經濟國家在20世紀90年代也經歷了利率市場化的改革進程,成敗摻半。比如,波蘭利率市場化相對比較成功,一個基本經驗也是分階段有次序地進行。首先緊縮財政預算支出,并減少政府債務,有效控制通貨膨脹,使名義利率和實際利率保持在正的水平,有效地調節儲蓄和投資,促進經濟的增長。而俄羅斯利率市場化改革是公認為不成功的。20世紀90年代初,俄羅斯采取了激進式的利率市場化改革。1992年,中央銀行開始采取拍賣方式分配信貸額度,通過拍賣形成一種市場基準利率,然后再通過調整再貼現率、存款準備金率及公開市場業務間接調控利率水平,使利率水平逐漸由市場供求來決定。但由于政府過早放棄對商業銀行的全部控制權,經濟轉軌過程中急劇的產權改革產生了眾多資質較差的中小銀行,社會資金和資源配置效率極其低下,導致俄羅斯90年代經濟的全面衰退。
三、匯率改革必須堅持平穩過渡
建立富有彈性的匯率形成機制是金融自由化背景下發展中國家或經濟轉型國家追求的目標,在發展中國家或經濟轉軌國家,不乏匯率改革成功的案例,比如印度和波蘭等。印度是發展中國家匯率改革比較成功的國家。20世紀90年代初印度國際收支危機后,印度當局決心展開一攬子的經濟改革,而匯兌制度改革是其中的關鍵。1992年3月,為了配合對外貿易、產業結構和外國投資領域的改革,印度開始實行雙重匯率,但很快便在1993年3月1日實現了匯率并軌,同時放棄了釘住匯率制,進入由市場供求決定盧比匯率的管理浮動匯率時代。在宣布退出釘住匯率制以后,外匯市場上的盧比匯價確實被允許浮動。央行管理匯率的目標是使盧比的對外價值反映印度的經濟基本面,即將匯率水平保持在能使經常項目赤字可持續的水平上,在這個總目標下,央行有義務遏止不穩定的市場投機因素,避免匯率過分波動。由此可見,從匯率制度的設計理念來看,印度實行的是匯率目標區制度,即央行在心目中事先設定了可持續的中心匯率水平以及許可的匯率波動區間,允許市場匯率在區間內自由波動,如遇大額的外匯供求不平衡,央行將入市干預,同時,中心匯率水平也將根據實際經濟狀況而作出調整。1990年經濟轉軌以來,波蘭匯率制度經歷了從單一盯住到盯住一籃子貨幣,再到爬行盯住、爬行區間浮動,最后到完全自由浮動的演變,歷經十年時間。期間,波蘭幾乎經歷了國際上所有的匯率制度形態,但每次制度更迭都沒有引發貨幣危機。20世紀90年代初,波蘭的高通脹問題得到一定緩解,實際匯率升值,于是,1991年5月,茲羅提從盯住美元改為盯住一籃子貨幣,包括五種貨幣——美元、德國馬克、英鎊、法國法郎和瑞士法郎。為刺激出口復蘇,1991年10月,波蘭從盯住一籃子貨幣轉而實行爬行盯住的匯率安排,對茲羅提實施分步貶值。1995年3月,波蘭中央銀行擴大央行買入匯率和賣出匯率的區間,5月,以爬行區間盯住代替爬行盯住,區間為中心匯率的上下7%.1990年代后期,波蘭中央銀行確立了盯住通貨膨脹目標的貨幣政策框架,2000年4月起,茲羅提正式自由浮動。此后,茲羅提匯率波動有所加劇,但總體呈現溫和升值的態勢。整個20世紀90年代,波蘭經濟增長保持了持續的快速增長,一度成為歐洲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被稱為“展翅翱翔的中歐之鷹”。
相比較,墨西哥和巴西的匯率改革顯得失敗。墨西哥20世紀80年代以來為遏制通貨膨脹,實行了穩定的匯率政策,但墨西哥本幣長期高估,削弱了企業的出口競爭力,造成經常項目的巨額逆差,在資本大量持續外流的壓力下,1994年12月20日墨西哥政府不得不宣布讓新比索貶值15.3%,然而這一措施在外國投資者中引起恐慌,資本大量外流。墨西哥政府在兩天之內就失掉了40-5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12月22日,外匯儲備幾近枯竭,降到了少于一個月進口額的水平,最后墨西哥政府不得不被迫宣布讓新比索自由浮動,政府不再干預外匯市場,幾天之內新比索下跌了40%,終于引發墨西哥金融危機。巴西一直實行國家干預的匯率政策,匯率長期高估。在亞洲金融危機和俄羅斯金融風暴期間,巴西政府為了維護雷亞爾幣值穩定,只好選擇了以犧牲大量外匯儲備為代價來對付這場危機的沖擊。據統計,1998年為了維持本國貨幣穩定。巴西為此損失了大約4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1999年1月13日,巴西政府因地方政府抗交欠中央政府的巨額債務引起外資恐慌逃走而不得不宣布將長期相對穩定的本國貨幣雷亞爾貶值8.5%,1月15日,巴西政府宣布暫時實行雷亞爾對美元的匯率自由浮動政策,當天雷亞爾貶值18.7%,1月29日,美元兌換雷亞爾的比率跌至1:20,創歷史最低紀錄,形成巴西歷史上的貨幣危機。
可見,發展中國家或經濟轉軌國家匯率市場化改革,必須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穩定,建立一個適應性的匯率改革機制,特別是把通貨膨脹控制在一個合理水平。如果匯率的內在壓力不能通過主動調整加以化解,勢必以危機的方式加以釋放。另外,要根據國情主動調整引資結構,避免匯率危機。特別是要有審慎的資本管理模式以及彈性的開放進程安排,采用綜合手段,政府或金融當局應有足夠的認識和防范措施,與各國中央銀行之間采取實質性的合作手段,以應付游資的沖擊,降低資本項目開放過程中以及開放后本幣崩潰的可能。
四、建立具有較高預見性和透明度的貨幣政策決策機制
一個國家的貨幣決策機制是和這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階段、法制制度、金融管理體制等相聯系的。在金融體系比較健全和發達的國家中,大都強調貨幣政策的透明度和可預見性,增強了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在形式上,貨幣政策委員會的集體決策逐漸成為中央銀行貨幣政策決策的發展潮流。根據對全球主要國家中央銀行的調查,在88家中央銀行中有79家中央銀行利用貨幣政策委員會(MonetaryPolicyCommittees,MPCs)進行決策。貨幣政策委員會決策優勢明顯,可以更好地實現貨幣政策管理目標,可以集思廣益,優勢互補,實現整體智慧勝于個體智慧,可以避免出現極端個人行為,從而保證政策的穩定和連續。
美國是全球金融體系最發達的國家,其貨幣政策決策對其他國家具有重要的借鑒作用。格林斯潘1987年入主美聯儲,在全球經濟變動日益增加的情況下,取得了低通脹條件下經濟快速增長,格林斯潘就任美聯儲主席期間,經濟增長率平均為3%,消費物價指數3%,平均失業率5.5%,鞏固了聯儲反通脹的信譽。而這一信譽主要來源美聯儲決策機制的可預見性和透明度。首先,美聯儲決策顯示了對數據的高超把握,增加了決策的可預見性和前瞻性。美聯儲不僅利用政府的統計數字和聯儲自身開發的數據系列,而且利用公司年報和零星的非正式數據,并準確地提煉這些數據,建立了季度和月度的經濟計量模型,對貨幣需求進行模擬,并對影響貨幣需求的一些因素進行專門研究;其次,貨幣決策體現了相機抉擇與貨幣規則相結合的原則。比如,在利率政策的決策過程中,美聯儲采取了積極靈活的態度,利率上調和下調輪番運用,根據經濟發展的狀況進行及時的轉換;再次,決策的透明
- 上一篇:產業內部結構演變論文
- 下一篇:物流發展戰略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