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環境下的文化產業思考
時間:2022-12-09 10:12:00
導語:金融危機環境下的文化產業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金融危機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而言可謂挑戰與機遇并存。文章闡述了后危機時期我國文化產業所處的背景與現狀,提出了經濟危機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契機這一觀點,認為我國應當抓住機遇,采取積極的應對策略,推動文化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關鍵詞]金融危機;文化產業;發展機遇;基本策略。
由次貸危機所引發的金融危機已蔓延全世界,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在所難免。但是,金融危機對于文化產業來說,既是挑戰又是機遇。如何應對挑戰,轉“危”為“機”,推動文化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大現實課題。
一、后危機時期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機遇。
(一)金融危機刺激文化消費拉動文化產業發展。
一般而言,越是經濟蕭條年代,公眾越有閑暇來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這樣,經濟之危反倒成了文化之機。有聲電影、無線電廣播、彩色動畫片、攝影技術、動漫產品等傳播手段都是在經濟危機中創造和發展起來的。數字出版、手機增值服務、網絡游戲等低價位、新科技的傳播方式必將受到市場追捧,成為文化產業創新傳播手段與培育新型業態的重要突破口。當前的國際金融形勢刺激了人們需要感受溫暖美好的愿望,文化消費也就成了人們的需求熱點??偫碓?009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促進文化發展和繁榮,既可以拓展消費領域,也有利于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雹俑鶕H經驗,一定的人均GDP發展水平與一定的恩格爾系數以及一定的文化消費支出存在相關性,文化需求隨著人均GDP的增長而不斷增長。2008年我國人均GDP已經超過3000美元,對應的文化需求在個人消費中的比例應占到20%以上,文化消費支出總量應該在4萬億元以上,而目前文化消費支出不足8000億元。②我國居民文化消費潛力還遠未得到釋放,文化消費的空間非常大。因此,完全可以把提升群眾的文化需求作為擴大內需的重要內容,精心組織生產應對危機的實用性文化產品,積極提供幫助人們精神減壓的各種健康有益的文化消費,為文化產業的振興創造更加有利的社會環境。
(二)金融危機催動科技創新助推文化產業發展。
歷史經驗表明,全球性經濟危機往往催生重大科技創新和科技革命。重大科技成果往往推動世界經濟走向復蘇與繁榮。1857年的世界經濟危機引發了以電氣革命為標志的第二次技術革命;1929年的世界經濟危機引發了戰后以電子、航空航天和核能等技術突破為標志的第三次技術革命;20世紀40、50年代計算機、合成材料等新技術的興起,使得美國在戰后迅速走向了經濟繁榮;最近一次的互聯網信息技術革命,也有力地幫助美國從1987年的經濟危機中復蘇過來。著名的“信息高速公路”計劃伴隨了克林頓時期持續8年的經濟增長,其影響一直延續至今。
科技創新已成為克服金融危機的利器,國際社會在這方面都已經有著驚人的共識。美國總統奧巴馬在發表有關經濟政策的重要演講時曾表示,美國有走出金融危機的信心,原因之一就是美國仍然有世界上最先進的科技和發明創新。中國國務院總理在2008年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指出:“歷史表明,每一次大的危機常常伴隨著一場新的科技革命;每一次經濟的復蘇,都離不開技術創新。通過科學技術的重大突破,創造新的社會需求,催生新一輪的經濟繁榮。”“知識和科技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是克服經濟困難的根本力量?!雹垡晕覈木W絡游戲出版產業為例,在新聞出版總署為增強我國網絡游戲的自主研發能力而實施的“中國民族網絡游戲出版工程”的推動下,2008年中國網絡游戲研發公司已達131家,從事研發的專業人員達24768人,比2007年增長了17.8%;自主研發的網絡游戲總數超過286款,比2007年增長了14.4%,一些大型的網絡游戲研發公司,如完美時空、騰訊、金山、網龍等在2008年均推出了至少一款以上的網絡游戲作品。2008年中國自主研發的網絡游戲實際銷售收入達110.1億元人民幣,比2007年增長了60%,占中國網絡游戲出版市場總收入的59.9%,原創網絡游戲已經連續四年牢固占據中國市場的主導地位。在排名前十位的最受歡迎的網絡游戲中,自主研發的網絡游戲占據了6席,實現了市場價值和用戶人數的雙突破。④科技創新及其成果的轉化,契合文化生產與消費領域對科技的旺盛需求,必將極大地促進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只要我們抓住機遇,加速新技術的研發與應用,就可借助科技創新的力量支撐和引領我國文化產業邁向新的發展階段。
(三)金融危機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凸顯文化產業優勢。
在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時代,以創新為核心和本質的文化產業是占據主導地位的產業,同時,因其自身對物質和能源的低消耗被視為是最有利于實施可持續發展的產業。2006年我國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必須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以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發展,把調整經濟結構作為主線,促使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工業帶動和數量擴張帶動向三次產業協同帶動和結構優化升級帶動轉變。李長春同志也撰文指出:“經營性文化產業作為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的集中體現,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發展潛力大,是新的經濟增長點,也是調整經濟結構和繁榮文化市場的著力點,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日益凸顯?!雹莓斍皣H金融危機強烈地沖擊了我國的經濟,但也為促進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產業結構升級帶來了機會,在此過程中那些高能耗、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將被淘汰或被迫升級,我國的產業結構將向低能耗、知識密集型的產業轉變,文化產業可以抓住這個機遇加快發展。金融危機助推我國文化產業升級,文化產業綿長發散的產業鏈亦能反向刺激低迷態勢,帶動經濟發展。這樣,一方面可以激發經濟發展的活力,另一方面可以帶動就業。這對于緩解我國資源、環境和社會就業的壓力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四)金融危機下國際文化市場競爭態勢發生新變化。
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發達國家的文化產業正在受到程度不同的沖擊。國外文化企業進入我國文化市場的步伐明顯放慢,競爭態勢暫時趨緩,國際文化產業的經營發展出現階段性疲軟,為我國文化產業加快“走出去”提供了一定的市場空間和有利條件。文化“走出去”,主要是通過三條途徑:版權“走出去”、成品“走出去”和實體“走出去”。其中版權輸出簡便,但相對被動;成品輸出見效較快,但受到語種局限;而在海外創辦實體,實施本土化戰略,則既能貼近國際社會的實際和受眾,又能為我所用,能有效進入國際主流市場。目前,國際市場對具有中國文化元素產品的興趣正在日益濃厚,這就為我國的文化企業通過收購、兼并、合作等多種形式在境外直接建立自己的生產研發基地,使自己的文化產品順利進入國際市場創造了非常有利的條件,提供了非常難得的機遇。⑥只要我們抓住這一有利機會,出臺政策支持打造一批具有較強國際經營能力的文化傳媒企業,盡快構建起系統高效的國際傳播體系,我國文化產業的航空母艦就會乘風破浪,直駛藍海。
二、后危機時期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對策。
(一)著力推行文化體制改革。
發展文化產業,必須解決體制問題。一是按照政企分開,政事分開原則,積極轉變政府文化管理職能,建立強有力宏觀調控。要實現政府從“辦”
文化向“管”文化轉變,由直接管理向間接管理轉變。通過“服務、咨詢、監督、協調”等方式把文化市場的管理納入規范化、法制化軌道。二是積極推進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的企業化改造。要對少數國有文化企業進行現代企業制度的改造,使它們變為產權清晰、權責明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文化企業,賦予它們在推動國家文化產業發展進程中中流砥柱的責任。同時,根據文化產業可經營范圍,研究允許民營企業進入文化市場的文化項目和鼓勵其投身文化產業的產業政策,為民營企業進入文化市場提供可供操作的具體政策。最終形成以公有文化企業為主體、國有文化企業為導向與非公有文化企業并存的文化企業多元發展格局。
(二)建立健全文化產業法律體系。
當前我國文化產業處于快速發展期,傳統產業繼續發展,新興產業不斷涌現,新情況新問題也隨之產生,文化產業必須順應發展趨勢,盡快出臺急需法規,對文化產業的發展予以規范、促進和有效管理。一是加強立法。產業立法不但要緊跟產業發展的需要,而且要與體制改革相促進。要根據文化產品的可復制性、文化產品對不同人群的適應性、文化產業所需的政策環境等,制定有關法律和法規;根據文化團體種類繁多、形式多樣、文化消費人群對不同文化產品的接受能力的不同,制定文化市場準入的法律和法規;根據發展文化產業引進資金的需要,制定文化產業的投融資及財稅優惠的法律和法規;根據文化產業人才和技術的需要,制定引進文化人才和技術的法律和法規等。二是加強執法。強化版權意識,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并對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包括盜版、偽造、假冒、侵權等采取嚴厲的制裁措施,保證社會主義文化產業在法制軌道上運行,并促進其發展的持續、高效、穩定。
(三)大力實施文化產業集群戰略。
文化產業較強的融合性決定了其發展過程中需要整合各種資源,而文化產業集群產生的規模經濟和協同效應也成為其發展的驅動力,這已是被國外實踐所證實了的。美國的迪斯尼、好萊塢以及時代華納集團等都是文化產業集群發展的成功典范。我國的文化產業經營單位眾多,但基本上處于“割據狀態”,資源分散,集約化程度很低,難以產生規模效應,難以形成整體的品牌優勢。
因此,必須大力推進資源整合和企業重組,提高產業的集中度。要依托有競爭力的企業(包括文化與非文化企業),通過跨地域、跨行業、跨所有制兼并、聯合、重組等多種方式,促進優質資源向重點企業集中,打造規?;⒓s化、復合型的文化產業集團,培育一批實力雄厚、具有較強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大型骨干文化企業,把文化產品的創作、生產、加工、銷售連成一體,形成有機結合的產業鏈條,推動文化產業集群化發展,形成規模效益,使文化產業真正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和參與國際競爭的主要力量。
(四)充分挖掘中國傳統文化資源。
“文化就是財富”。把文化作為資源,形成一個新的經濟形態,是當今社會發展的重要趨勢。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文化類型極其豐富,積累了難以估價的文化資源。
但是,目前我們對豐富的文化資源尚未做到很好的開發和利用。相反地,總是被外國公司搶先開發。比如,《花木蘭》是中國家喻戶曉的故事,卻被美國迪斯尼包裝成票房過億的動畫大片;《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等被日本和韓國改編成動畫、游戲后,賣到中國賺得盆滿缽滿。這些事例提醒我們,在當前經濟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開發利用是無地域、無國界的,誰的文化意識超前,誰的藝術手法先進,誰將占領文化資源開發的制高點。如果不迅速提高文化資源的開發和整合能力,就只能眼睜睜看著歷史的精品被打磨成別人的商品。⑦如何減少上述類似的被動和尷尬,如何使中華文化在我們自己手里真正發揚光大,是我們今后要著力解決的現實問題。
(五)加大文化產業人才培養力度。
發展文化產業,人才是關鍵。中國文化產業之所以缺乏強大的競爭力,原因之一就是缺少一批懂市場、懂經營、懂管理、懂技術、懂藝術、有品味的專門人才。⑧我們應制定人才流動和培養的政策,打破行業和國家、省市的地域界限,完全按照文化產品的生產規律,實行人才自由、合理的流動、交流和合作。必須改變傳統的文化人才地區、單位所有的體制,實現人才資源管理的社會化和人才供求的市場化。要注意培養文化產業方面的經營管理人才,尤其是能適應數字技術環境中多種產業需求的文化資本人才、數字藝術軟件開發人才和媒體產業經營管理人才。要培養文化創作與生產方面的高端人才、復合型人才,還要重點栽培文化產品營銷人才。
要積極舉辦各種大型創意設計展覽,打造設計師們相互交流、碰撞的平臺,激發創意人才創造原創文化產品的激情和動力。要全面推進中小學藝術教育,培養未來的文化藝術創造者和消費者。要建立健全文化人才的培養、引進、選拔、激勵等機制,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使人力資源得到最佳的配置,促進我國文化產業快速發展。
歷史經驗表明,在金融危機或經濟蕭條時期,文化產業通常會逆勢發展、迅速崛起。只要審時度勢,及時做出前瞻性的研究和規劃,采取切實有效的應對策略,我國的文化產業定會化危為機,逆勢而上,有所作為,為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促進經濟社會全面持續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 上一篇:小議乳腺癌化療護理感悟
- 下一篇:醫院三提升工作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