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企業跨國經營對策
時間:2022-04-02 10:35:00
導語:淺析企業跨國經營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中,跨國公司占據著特殊地位,發揮著巨大作用.本文簡要介紹了經濟全球化對我國企業的影響,分析了我國企業跨國經營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應采取的對策.
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客觀過程和必然趨勢,是包括信息技術在內的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產物,并在本世紀末呈現出加速發展勢頭.面對這一不可回避的客觀現實,中國同其它發展中國家一樣,只能以積極的姿態參入其中并努力趨利避害.跨國經營,是我國參入全球化的重要步驟,同時也是趨利避害的一貼良方.
1經濟全球化對我國企業的影響
1)促進生產要素配置優化.經濟全球化加速生產要素的國際流動,為我國利用國內、國際兩種資源創造了條件,通過吸引外資和利用國際資源,帶動我國閑置資金的流動和資源的利用,使生產要素配置趨于合理.
2)促進科技進步.經濟全球化推動了國外跨國公司對我國進行多方位投資,同時也給我國帶來新技術、新產品和先進管理模式,加快我國企業技術進步步伐.
3)促進產品結構調整.商品、服務和技術在世界性生產、消費和投資領域中的擴散,有利于帶動我國服務業和技術創新邁向新臺階,為吸引、消化人才和人力資源開辟新渠道,提供新的增長點.
4)刺激對外貿易快速發展.經濟全球化使國際分工進一步深化,各國經濟聯系進一步加強,有利于我國開拓多元化國際市場和增加貿易機會,進一步增強外貿對國民經濟的拉動作用.
5)提高企業國際競爭力.經濟全球化已掀起國際并購熱潮,大型跨國公司已開始結成戰略聯盟,迫使我國加大國有企業改革的力度,推動我國企業向現代化、集團化和國際化方向發展.
經濟全球化除了給我國改革開放帶來了上述積極作用,也給我國帶來了諸如增加金融風險、增加環境治理的難度、增加出口難度、擴大與投資國的差距,增加了國外跨國公司制約我國經濟的可能性等負面影響.因此,防范負面影響,使可能造成的風險損失減少到最少,特別是隨著我國加入WTO時間的日益臨近,一種對策就是鼓勵我國有條件的企業跨國經營.
2當前我國企業跨國經營存在的問題
1)我國企業經營機制還很不適應國際市場競爭.突出表現在大多數企業外貿自主權、對外直接投資決策權還不落實、不到位,主動參入國際市場競爭受到自身的限制.
2)企業規模普遍偏小,競爭乏力.根據有關統計資料,目前我國企業單個境外投資項目平均規模為110萬美元,這與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260萬美元、發達國家平均600萬美元相比,差距很大.規模問題是一個結構問題,但結構水平的高低卻直接關系到效益的好壞.我國對外投資項目規模偏小導致了規模不經濟、競爭力弱小等問題.我國目前對外投資項目虧損與盈虧持平面達45%,就說明了這一問題.
3)企業布局不盡合理.我國海外企業大多集中在港澳、美國、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新加坡、泰國、歐洲等地區或國家,約占境外投資企業總數的一半,在美、加、澳3國的投資額占我國對外投資額的40%左右.在拉美、非洲等發展中國家的投資雖在近幾年有所增長,但從整體上看還偏少,影響我國海外市場多元化戰略實施.而同一地區過多的企業,出現爭客戶、自相壓價、封鎖消息,不僅損害了自身利益,還造成了對中國商品反傾銷案的增加.
4)我國企業在技術上還缺乏優勢.雖然我國企業的技術在某些領域、某些方面具有世界領先水平,但從總體上說與發達國家企業的差距還較大.表現在:(1)我國企業還是從發達國家技術引進為主,向發展中國家技術輸出為輔,且輸出的是一些手工藝技術或消化吸收的引進技術.(2)許多高新技術,在我國企業中還是從無到有,而在發達國家企業中卻已是從好到精.發達國家企業對高新技術的壟斷和保護,對技術轉讓的限制和高額要價,致使我國企業引進真正先進的技術困難重重,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國企業憑借掌握的高新技術實力進行跨國經營.
5)海外企業普遍缺乏具有較高層次的跨國經營管理人才.不少國內投資單位將外派企業工作作為一種待遇,因此,這些外派干部通常抱有臨時觀念,缺乏跨國經營應有的素質.相當一部分管理人員不懂國際貿易法和慣例,會外語的,不懂專業知識;有豐富專業知識的,卻又不會講外語,直接影響了效益的提高.主要是缺乏復合型高級涉外經營人才.
3發展我國企業跨國經營的對策、建議
1)加快現代企業制度建設的步伐,使現有企業向“公司制”轉變.“公司制”作為現代企業制度的典型,已在世界上存在很多年,被國際公認為是一種最佳的企業制度或企業體制.這種現代企業制度在產權關系、責任制度、管理方式、籌資渠道、經營風險、規模經濟等方面都具有科學性、規范性特點,特別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具有普遍性意義.中國企業要走向世界,需要與國際經濟接軌,就要從體制上借鑒和吸收世界上成功的“公司制”經驗,加快“公司制”的改組、改造和改制.
2)創建具有中國特色的跨國企業集團,加強國家宏觀管理和政策上的扶持.要進行跨國經營,首先要求經營主體具有雄厚的經濟實力和較強的競爭實力,否則將難以承擔國際經營面臨的風險和高昂成本.綜觀世界上成功的跨國企業無不是強大的跨國公司.根據我國的國情組建跨國公司不能簡單照搬以自我擴張為主的歐美模式,我們應走以企業聯合為主的集團化道路.有兩條基本途徑:一是由一個實力較強的主體骨干企業為核心,聯合眾多關聯企業,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基礎上組成多層次的企業集團;二是由兩個以上實力較強的主體企業為核心層來組建跨國企業集團,這種形式的企業集團資金雄厚、經營范圍廣,有較高的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特別要促進工業型、貿易型和金融型企業集團的有機結合,發揮整體優勢.建立比較完善的海外企業投資法規體系,制定《中國企業海外直接投資法》、《境外合資經營企業法》,修改、完善海外投資的宏觀管理政策,如審批制度、分配制度和人事制度等.政府應制定優惠的財政金融政策向跨國集團公司傾斜,對其國外收入實行階段性免稅,以加強它們的資金積累;以無息或優惠貸款鼓勵海外投資,增加流動資金,幫助公司解決資金周轉困難;允許海外集團公司建立準金融機構,促進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的融合.國家還可采用政治、經濟、外交手段為跨國集團公司在海外國家(地區)爭取國民待遇,保護中國跨國企業在海外的各種利益.
3)在企業布局上,形成定位正確、分布合理、重點突出的多元化市場布局.從總體上看,發達國家一般政局比較穩定,法制比較完善,市場條件好,經營管理水平要求也高,在這些市場投資難度較大,但經營得好,不僅可以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對高科技的獲得,對企業經營水平的提高都有好處.我國企業海外經營有相對優勢的是在廣大發展中國家、獨聯體和東歐國家,我國經濟與這些國家的互補性較強,技術上具有相對優勢,便于這些國家掌握,特別是一些機電產品、成套設備,很適合這些市場的需要,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同時,還可利用一些發達國家對我國部分商品有配額而對某些發展中國家沒有限制的條件,迂回開拓發達國家市場.因此,當前我國企業跨國投資的市場取向是:確立亞太地區作為投資的重點區域;繼續保持對歐美這兩個市場投資;積極開拓東歐、拉美、非洲等發展中國家(地區)市場.
4)建立我國海外投資保證制度.海外投資保證制度是資本輸出國對本國的私人海外投資,依據國內法所實施的一種保險制度.二戰后,美國為了有效實施馬歇爾援歐計劃,率先建立起海外投資保證制度.之后,日本、法國、瑞士、加拿大等國先后仿效美國建立起各自的海外投資保證制度.現在,海外投資保證制度已經為資本輸出國所普遍采用.我國也應加快建立海外投資保證制度,它不僅僅是增加一項新的保險險種,而是有其重要的作用與意義:(1)海外投資保證制度通過對海外投資者提供政治風險的保險,消除投資者的擔心和顧慮,從而達到保護和促進我國海外投資的目的.(2)在海外投資保險業務的具體操作中,有關部門通過對投資保險申請的審查與批準,可以間接地限制一些不利于我國經濟發展的海外投資,并使海外投資的主體、方式及流向盡可能地體現我國對外經貿政策的要求,有助于我國對外投資的管理和引導.(3)海外投資保證制度的建立,可以使國際法上的保證能夠獲得國內法上的具體體現,使我國對海外的保護制度形成一個綜合而完整的有效體系.
5)強化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學會應用品牌戰略.WTO協議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保護知識產權.對我國企業的經營管理者而言,保護知識產權方面的知識和意識相當薄弱,因而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通過加強學習逐步掌握這一銳利武器.一方面,在企業內部進行適當的管理戰略調整,培育和獎賞員工的創新精神,創造有利于技術發明的法規環境,加強對技術及技術貿易的管理,千方百計地促進自身的技術進步與發展;另一方面,在企業外部與國際社會積極進行適當的交流與合作,努力爭取國際社會的技術援助與支持.此外,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與跨國公司全球擴張所引致的制造業轉移,使生產過程的重要性已經大大降低.各企業之間,尤其是各跨國公司之間的競爭已經從生產轉移到創新、設計、融資、市場營銷等方面,品牌商標的重要性與日俱增.從品牌的效應講,跨國競爭也就是品牌競爭,品牌是產品的靈魂,而高品質則是產品的靈魂的所在.我國加入WTO后,面對更多的外國商品和跨國公司的競爭,我國企業能否在國內市場以及國際市場奪得一席之地,能否塑造和培育出一大批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世界級馳名品牌就成為我國企業跨國經營的關鍵環節之一.
6)加快企業再造的步伐.為適應21世紀全球市場競爭的新特點,跨國公司不僅重視外部的協作競爭,還注重企業的內部改革,即企業再造.跨國公司再造的重要內容是:對傳統的作業流程進行重新安排,著眼于從過程的角度來組建職能部門,從根本上改變現有的組織結構,以提高企業管理效益.其核心是把原來按設計、工藝、供應、生產、統計、財務、銷售等職能劃分的管理方式,按“以作業流程為中心”的原則進行重新設計,即在同一小組內進行平行作業.它的特點主要是:(1)在組織結構上,把原來金字塔的管理層次改變為扁平式的管理,以便節省時間,提高效率,降低成本.(2)在組織形式上,用工作小組替代原有的職能部門.(3)在管理手段上,強調計算機管理信息系統和信息技術在管理上的普及和應用.盡管企業再造在跨國公司世界中也才剛起步,但由于這一系統工程適應跨國公司全球化戰略的需要,有利于提高其在全球的競爭力,所以,作為我國企業特別是從事跨國經營的企業來說,也應加快其企業再造的步伐.
7)加強對跨國人才的培養,重視以人為本的人力資源管理.海外企業需要一大批適合國際化經營的高級貿易人才、金融財會人才、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和法律人才.除了加強對人員的培訓,還要致力于開發和完善獨特的人才培養機制,形成終身學習、永恒成長的能力提高機制.另一方面,要著力塑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企業文化氛圍,造就能令人心情舒暢的、有助于激發和釋放創新能力的寬松環境,增強企業人員對企業的情感、歸屬和成就寄托,以及團隊的合作精神.感情、事業和待遇三管齊下,使精神激勵與物質刺激有機地融為一體.對人才的評價標準也要逐步轉變.公司的一般業務人員要盡可能在當地聘用,要善于利用當地的人才資源,實行人員本地化這一西方國家已普遍采用的戰略措施.
- 上一篇:淺析金融自由化利弊
- 下一篇:淺論法治防范金融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