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資源配置推進社會健康發展論文
時間:2022-11-11 03:42:00
導語:金融資源配置推進社會健康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經濟金融化的不斷深入和公眾金融資產的不斷增加,金融的社會屬性日益明顯。金融既是現代社會的核心公共資源,又是實現社會公平的基本手段,金融對發展權利、社會穩定、代際公平有著重要的影響。為此,經濟的金融化凸現了金融在社會和諧中的價值指向。
關鍵詞:金融資源配置,社會沖突,金融公平,金融倫理
穆罕默德•尤努斯指出,主流經濟學家未能理解金融機構所具有的社會能量,現有的經濟理論把金融機構看作一種為貿易、商業和工業提供服務的平滑組織,在實踐中金融機構能夠創造出迅速轉化為社會能量的經濟能量。例如,當貸款惠及到某些特定的社會群體之后,這個群體的經濟和社會狀況就會得到明顯的改善。如果銀行只貸款給有錢人,結果是富人掌握了更多的金融資源去剝削窮人,最終造成富人更加富有,窮人更加貧窮的社會“馬太效應”[1]。為此,尤努斯創辦了孟加拉鄉村銀行(GrameenBank,格萊珉銀行),向窮人提供貸款,從社會底層推動經濟與社會發展。大量的事實和研究表明,格萊珉銀行不僅對窮人的收入、就業、消費和抵抗風險的能力等經濟方面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更為重要的是對窮人的健康、保護婦女的權利等社會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正面作用。
實際上,隨著經濟金融化的不斷深入和公眾金融資產的不斷增加,金融的社會屬性日益明顯。金融不僅關系到公眾的日常生活,更重要的是還制約著公民基本權利的實現和發展。在金融社會中,“金融領域中的倫理沖突因其市場的本性而變化?!⒔鹑谑袌龅哪康氖菫榱私灰缀蛯︼L險回報進行分配,也為了在個人之間、在不同的時間段之間、在不同的國家之間和在不同代際之間進行財產分配。”[2]不止于此的是,金融資源已成為一個國家、地區、組織和群體發展的戰略資源,金融體系也是社會公共資源中一個最核心的組成部分。拉古拉邁•拉詹和路易吉•津加萊斯指出,“在整個市場經濟體系中,金融市場恐怕是最知之不祥、最飽受非議、卻對國家競爭力影響最大的一個市場了,這個市場同時也是對國家的政治風向最敏感的部分?!盵3]在社會以最先進的技術致力于金融工具、金融組織與金融制度發展的過程中,其本質就是對金融資源、風險和發展權利進行重新配置的過程。與其他任何領域相比,金融領域更加突出了它的價值原則,也就更需要金融專業倫理與責任倫理的同步發展。
一、金融是實現社會公平的基本手段
金融作為現代社會最基本、最活躍的經濟要素,是一種稀缺性資源,它既是資源配置的對象,又是配置其他資源的方式或者手段。隨著經濟貨幣化的基本完成和經濟金融化的深入展開,金融已經成為現代市場經濟中資源配置的核心制度和機制,占有金融資源就可以占有實際的經濟資源,配置了金融資源就相當于配置了實際經濟資源,對金融資源的占有在很大程度上叩開了財富和機會的大門,正如拉古拉邁•拉詹和路易吉•津加萊斯所指出的,“當融資變得更加容易后,創造財富主要依靠技能、創新思想和努力工作,而不是已有的財富”。[3]在經濟轉型時期,我國金融組織體系、金融資源配置、金融產品和服務等方面的不公和失衡現象逐漸突現出來。金融失衡和不公加劇了金融資源的稀缺性和壟斷性,金融資源壟斷又進一步增加了中小金融經營主體、市場參與者和弱勢金融消費者的融資難度和成本,這種金融格局的存在引發了金融領域不同主體的利益沖突和侵占。如果任憑這種沖突和侵占的繼續,就有可能產生兩種不良后果:
第一,金融資源的稀缺和壟斷動搖了金融發展的社會和經濟基礎。因為金融資源壟斷和不均衡會導致中小金融機構放松內部控制、放大資產風險、甚至抵制改革;中小企業和金融消費者也會對金融體系產生信用危機,金融資源配置就不能適應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的現實要求,一部分有能力的金融需求者就不能獲得金融資源,隨著這種結果的積累,金融體系將制約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并最終影響金融的長期發展。
第二,金融資本的自然增值和壟斷可能引起社會沖突。金融資本的自然增值能力非常巨大,一百多年以前,西美爾將這種通過有錢就能獲得較多優越地位的現象稱為財富的自然增值現象。他指出:“富人對財富的享受超過了用他的錢所能買到的那些樂趣?!斬敻粨碛姓叩闹車h境可以為他對貨幣的使用提供更好的機會和更大的自由的時候,這種增長的幅度還會變得更大。”由于窮人的金錢收入只夠用來滿足最基本的生活需要,所以其貨幣的使用選擇余地很小,而隨著收入越高,這種余地會更大一些。結果是,“等量的金錢數額,作為一筆大宗財富的一部分與作為一小筆財富的一部分”[4]相比,能夠帶來更大的財富的自然增值。對此,西美爾無奈地說:“當道德的邏輯表明應該把好處給予最需要者的時候,這個法令卻把它給了那些已經富有的人。以財富的自然增值來達到如此反常的規定,并沒有什么不正常的地方”。[4]占有金融財富的增值效應與轉軌時期的多重利益關系相交叉,形成社會利益矛盾的突顯期。正如韋伯所說,由于社會轉型期為權力、財富和聲望等社會稀缺資源的重新分配提供了較大的機會和可能性,刺激和鼓噪起了社會成員對權力、財富和聲望等的強烈欲求,加之權力、財富和聲望的高度相關性及其壟斷性與變動性的矛盾,常會引致社會沖突。[5]
顯然,在社會轉型期,正視和正確處理金融資源配置中的失衡和不公平問題,是關系到全社會和諧發展的大事。金融的社會性突出了金融的大眾化和平民化,彰顯了金融制度的倫理訴求,政府應通過有效的金融制度安排,加強弱勢金融體系建設,扶持弱勢產業、弱勢群體和弱勢地區的發展,調整金融資源的布局和分配,不斷探索金融資源配置的新形式,尋求與國情相容、兼顧公平和效率的金融資源配置模式,“要把公平正義延伸到金融、經濟領域,體現社會公平正義、金融公平正義、機會平等均等,為一切有勞動能力、創業能力、發展能力的勞動者提供服務,使他們擁有平等的社會發展機會?!盵6]
二、保障金融安全突顯出金融的責任倫理
與其它經濟部門相比,金融業的一個突出的特征是其風險累積性,主要表現為金融業的高負債性和高風險性以及金融對經濟的廣泛滲透性、金融信號的快速傳播和傳染性、金融體系內部協調配合的復雜性等。在現代經濟體系中,“金融總是在經濟中難以觸及的層面發揮作用。正像管道系統那樣,當他有效運轉時經常是隱形的,但一個破裂的水管就可以導致一場災難?!盵7]因此,金融問題不單純是一個部門、一個行業的問題,而是會影響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全局的大問題。如果金融出問題,就可能會引發各個領域的連鎖反應,危及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以銀行危機的破壞性為例,根據Hoggarth等人對最近20年以來24次主要的銀行危機的經驗研究發現[8]:銀行危機的社會成本相當高昂,包括重組金融體系的成本,如財政救助成本,為復興金融體系的多種支出,給銀行重新注資和對存款人存款損失的彌補支出,有些國家占到GDP的50%以上。例如,韓國在1997-2000年間為處置銀行壞賬所負擔的財政支出相當于年GDP的14.7%;印度尼西亞在最近的金融危機中為處置銀行壞賬而付出的財政支出在1997-2000年間高達當年GDP的55%。銀行危機的社會成本還包括危機給整個經濟帶來的福利損失,據Hoggarth等人的估計,危機時的實際產出和無危機條件下的產出比較,銀行危機導致的產出損失占GDP的比重平均在10%以上,且銀行危機一旦爆發,實際經濟平均要花3年多一點的時間才能恢復增長趨勢。“不管人們與銀行破產有無關系,金融危機都不可避免地影響到該國的每一個人?!盵9]競爭和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加快了金融創新的步伐,“幾乎在所有的情況下,金融體系都會針對人口、經濟、或者科技的發展動態,自發地做出回應。創新的思路經常能夠迅速地解決眼下的難題,并為創新者帶來驚人的利潤,然而模仿者的蜂擁而至卻將全新解決方法的運用延伸至極限,一場危機由此而悄然孕育?!盵7]可以說,創新和危機的周期循環貫穿了整個金融發展史。
金融動蕩對經濟和社會的危害至少有三個方面:危機后金融體系的重組成本;引導了錯誤資源配置而損害經濟增長的持續性;給大眾帶來經濟和社會風險。這些危害突出了金融監管政策的價值使命和倫理要求。
第一,金融監管作為一種公共產品承擔著維護金融體系穩定、保護大眾金融資產及其他相關人利益的責任,應確立其價值使命:包括推動金融市場的公開化和競爭性,防止權力的濫用;強化對違規、欺詐、犯罪的防范、監督和打擊;監管機構內部要建立道德操守教育和誠信監督體系,確立濫用監管權的問責制,避免采取相關調查措施的隨意性,保護有關單位和大眾的合法權益;加強風險承擔者(機構)的資本實力審查,普及金融教育,突出對普通大眾的金融資產保護,以及針對金融創新的實踐和風險狀況主動和自律地運用監管政策。
第二,隨著金融的快速發展及其與信息技術的快速融合,金融創新活動加快、國際聯系的普遍性增強,監管者需要將倫理要素作為評估金融機構的重要內容和監管指標,改變監管過程中主要關注個人特別是高管階層、關鍵風險崗位人員道德監控的一般做法,積極推動金融機構法人層面的道德建設,擴展金融機構的道德承諾范圍、提升道德標準,強化金融機構的社會責任及其對社會進步的貢獻。
三、金融交易的廣泛性和專業性需要職業道德創新
金融體系是以信任和大量委托-關系支撐起來的社會交易系統。在現代信息技術的支持下,金融活動已成為一個大眾廣泛參與的活動,面對層出不窮的金融創新和金融風險復雜程度的日益加深,金融交易對倫理的要求更嚴格和苛刻。盡管現代金融體系建立了超越私人信任的龐大制度體系(Institutionsystem),包括獨立的審計和會計系統、獨立的司法與法庭抗辯系統、信息披露制度以及自由契約制度等其它的有效制度。但是,金融體系本身的信息不對稱程度比一般市場體系更加嚴重,這就決定了金融比其他領域更容易發生道德風險問題;同時,所有的金融中介都是作為人管理著他人的錢(即經常說的OPM-OtherPeople’sMoney),在這種委托-關系中,由于各種利益的驅動和信息的不完全,容易導致人對客戶利益的故意侵害。
由于金融行業是一個非常專業化的行業,在商業銀行、保險機構、資本市場和貨幣市場中的很多交易以及各種合約具有很高的專業性,其專業術語和操作過程對于一般參與者而言具有很高的知識壁壘,因此不具備一定專業素養的一般投資者很難識別(即使有能力識別,也存在很高的成本)人的欺詐行為。正如查爾斯•R•莫里斯所說,“金融交易涉及的巨額資金使得華爾街原本很脆弱的職業道德準則變得更加不堪一擊?!盵7]現代金融交易所依托的技術網絡還形成了從業者與技術設備的所謂“人機對話”的新型道德關系,一旦網絡系統損壞、病毒入侵等,就可能使這個網絡系統中的所有個人受到利益損失。
所以,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操作平臺的現代金融體系,不僅在客觀上對金融從業人員的專業知識和技術能力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而且制度體系的有效性更加依賴于制度執行者的道德水平,因而也就從職業道德層面上賦予了參與人更高的道德責任。對于普通金融從業者而言,它不僅需要保持和發揚在金融領域中的傳統職業美德,而且要形成適應信息化環境下的新道德;對于高級金融管理者而言,因為他們掌握著金融機構的資產分配權和金融監管權,往往對金融資源的配置有很大的影響力,同時他們又是金融組織道德發展的象征,金融體系的良性運行需要他們成為新的倫理領袖。
四、金融風險的代際分配彰顯了環境保護的倫理要求
現代金融體系不僅通過經營信用為社會大眾提供金融服務,更為重要的是,它引導和調配社會資源的流動方向,傳導政府的社會和經濟政策,成為一種社會資源和風險的分配機制。這種分配機制不僅體現了資源和風險在各個經濟主體、社會群體之間的分配,還體現了經濟資源、風險和財富的代際分配。因此,在金融領域,既存在著金融系統內部各種各樣的利益沖突、金融與社會系統的利益沖突,也存在著金融與環境保護之間的利益沖突,這種沖突需要以金融的環境倫理行為加以解決。
一方面,由于金融對社會資源和風險分配特有的杠桿作用,金融資源的流向必須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監管者要運用環境倫理標準探討如何正當使用金融工具,引導信貸、資本市場投資向有利于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領域,促使金融機構開展貸款、投資項目的環境評價,防止金融資源配置對環境的負面影響。2003年,國際金融公司倡導并牽頭聯合一些國際大型活躍銀行制定的《赤道原則》,已成為國際項目融資中控制環境和社會風險的基準,為我國金融資源配置的環境倫理引導提供了參考。公務員之家
另一方面,經濟、社會、環境的可持續性是金融體系安全穩健運行的前提條件。從國際金融業的發展趨勢來看,對環境風險進行控制和管理已成為金融機構風險管理的重要內容。金融機構必須改變單一地對股東負責的理念,主動承擔環境責任,以市場機制為基礎,探討提高環境質量、轉移環境風險、促進環境保護的金融創新;通過有效的環境風險評估,捕捉越來越多的環境機會,開發出成功的環境金融產品,并形成合適的產品結構,使環境保護與金融創新彼此互動、協調發展,以更好地建立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2007年7月,國家環境保護總局、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聯合發出《關于落實環保政策法規防范信貸風險的意見(環發〔2007〕108號)》;最近,中國銀監會又印發了《節能減排授信工作指導意見》的通知(銀監發[2007]83號)[10],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從戰略高度認識節能環保領域中金融服務工作的重要性,加強信貸政策與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總體目標的協調配合,積極聯合環保部門建立綠色信貸機制;督促地方銀監局加強對所在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節能環保授信工作的指導,形成銀行業金融機構建立節能環保金融服務的長效機制。毫無疑問,這些“指導意見”從政策層面充分認識到了金融的環境倫理觀和環境倫理規制作用,提出了我國金融發展過程中環境倫理規制的制度化框架。
參考文獻:
[1]Bernasek,A.“Bankingonsocialchange:GrameenBanklendingtowomen”,InternationalJournalofPolitics,CultureandSociety,2003,116(3):369-385.
[2](英)安德里斯•R•普林多,比莫•普羅德安.金融領域中的倫理沖突[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5-6.
[3](美)拉古拉邁•拉詹,路易吉•津加萊斯.從資本家手中拯救資本主義[M].余江,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7-17.
[4](德)西美爾.貨幣哲學[M].陳戎女,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7:147-148.
[5](美)喬納森•H.特納.社會學理論的結構[M].吳曲輝,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171-172.
[6]陳元.加快金融發展,服務和諧社會[N].人民日報,2007-01-08(14).
[7](美)查爾斯•R•莫里斯.金錢、貪婪、欲望:金融危機的起因[M].周晟,譯.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1,94,226.
[8]Hoggarth,G.,Reis,R.,Saporta,V..CostsofBankingSystemInstability:SomeEmpiricalEvidence.JournalofBankingandFinance2002(26):825-855.
[9](美)里查德•T•德•喬治.經濟倫理學(第五版)[M].李布,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507.
[10]中國銀行業監督委員會.
- 上一篇:地稅局開展創先爭優活動開展實施方案
- 下一篇:老年病患手術全身麻醉護理探討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