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制品產業集群形成發展研究論文
時間:2022-01-01 03:22:00
導語:發制品產業集群形成發展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1許昌發制品產業集群自發產生,屬于內生型產業集群
現在的許昌,已成為世界最大的假發生產集散地.并引領著世界假發的潮流出口額已經占了世界的70%。然而,許昌發制品業的發端可追溯到明清時候.約在明清時期就有了收人發的傳統,在20世紀80年代許昌發制品業以靈井鄉小官村為圓心逐步向周邊輻射,后來發展到禹州市、魏都區、長葛市等數十個村莊。尤其是從小宮村走出來的河南瑞貝卡發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帶動許昌發制品產業迅速發展.目前許昌地區有發制品生產企業170余家,個體生產專業戶近萬家,從業人員近25萬人。產品覆蓋人發和化纖兩大系列、六大類、于余品種.產品出口到北美、歐洲、亞洲、非洲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
許昌發制品產業集群是自發產生的,屬于內生型產業集群。小宮村的鄭有全等人靠收人發、檔發賺了錢,臨近村落的村民也紛紛加入到發制品這個行業中來。逐漸地,大量“小而全”的發制品企業散落在許昌縣、禹州、長葛等地。很長一段時間,這些企業之問基本上沒有建立起太強的產業關聯和分工協作關系,處于一種地理空間上的集中、產業關聯上的離散狀態。很快,這種內生型產業集群的不足便日漸凸顯出來.即競爭力主要集中在低成本競爭上.且在許多勞動密集型產品上,核心技術與關鍵技術大多是通過模仿引進的,自主知識產權較少,而且產業群主要以生產最終產品為主,產業鏈較短。
1.2許昌發制品軸輪式集群發展模式存在不足
國際上.以內部市場結構為標準,將產業集群劃分為軸輪式、多核式、網狀式、混合式和無形大工廠式五種發展模式。許昌的發制品產業屬于軸輪式集群發展模式,目前在一家非盈利性的網站E路企業網上.許昌地區已注冊的發制品企業有108家,其中許昌縣42家,魏都區29家,禹州市23家,長葛市14家.除瑞貝卡外,都是些中小企業,主要是從事發制品的生產。集群內瑞貝卡企業一家獨大,年創匯上億美元,其他企業都要借助瑞貝卡的國際影響力,尋求企業發展空間。
但是.與國際典型的軸輪式集群不同的是,許昌的發制品集群產業鏈不完整。集群內企業缺乏交流和配套,眾多的巾小企業沒有圍繞瑞貝卡進行配套生產,相反,經常是小而全,多而不精,集群內企業之間的業務重疊,互補性差.生產雷同化,多數產品檔次不高,以低質擴量經營為主。集群的創新能力差、品牌運作能力不足,絕大多數發制品企業從事貼牌生產,普遍缺乏自主知識產權和自有品牌。且集群缺乏集體行動規則和規范.企業之間合作意識差、存在無序競爭,相互爭奪原材料、產品競相降價,縮小了產品利潤空間。
2許昌發制品產業集群發展問題分析
2.1招工困難.集群內外人才競爭壓力大
2.1.1分配機制不夠科學,加班問題嚴重.員工流失率較高
集群中的多數發制品企業仍是家族式的粗放管理.普遍存在分配機制不夠科學、加班問題嚴重、員工流失率較高、招工困難等問題。很多發制品企業處在產業鏈最低端,仍是勞動密集型的手工作坊.靠著本地低廉的勞動力支撐其在世界上的競爭力,需要招聘大量的員工.且招聘對象大多為年齡在20歲上下的年輕女孩子,以當地本市人居多,還有一些來自周邊農村。但很多時候由于勞動力不足.一些企業錯過了許多訂單。企業普遍實行的是計件工資制度,管理人員也不例外。而且計件工資制催生出不斷的加班,加班趕工對員工來說趨于常態,尤其在圣誕節前夕等旺季,通常會工作10小時以上。在發制品企業中.員工工資相對較低,普通員工平的工資八、九百塊錢。計件工資制雖然提倡多勞多得.但常年的加班趕工也讓年輕工人不堪重負,開始出現脫崗、怠工等現象。對管理人員來說,雖然現在一些企業已開始實行管理人員工資與績效掛鉤,且實行了工齡獎勵制度(年終紅包),但獎勵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強。
2.1.2工作環境差,集群內外人才競爭日漸激烈.招工困難
工作環境差也導致較高的員工流失率和招工困難。在很多發制品企業都有這樣一種現象,數千平方米的廠房里擺放著幾百臺機器.幾千名工人在這些車間里工作。蜂鳴的機器聲充斥車間,為了避免噪音污染.工人們都帶著耳塞。工廠車間設施簡陋,有些車間在夏天溫度高達40℃。而且假發廠大多以化纖為原料.在生產車間.化纖和塑料的味道刺鼻。工作環境較差,也直接導致了較高的員工流失率和招工困難。此外.全球代工廠巨頭富士康在鄭州的第一條蘋果手機生產線2010年8月初已開工.有官員稱鄭州富士康僅一期工程建成后.就能吸納18萬人就業。這些新進投資者對許昌發制品業等中小企業造成的多方面的擠出效應.尤其是人才競爭會更加明顯.招工壓力會增大。
2.2集群內企業利潤不斷下滑
2.2.1銷售收入下降.利潤減少
金融危機的影響造成了外向型為主的發制品企業出口量、銷售收入的急劇下降。2008年河南瑞貝卡公司銷售136704.5萬元.同比僅增0.5%.公司利潤總額24787萬元.同比下降5.9%:2009年瑞貝卡公司銷售收入探底回升,但盈利能力下降明顯,2009年年報顯示實現銷售收入16.07億元,同比上升17.58%.但由于歐美市場受金融危機影響較大加上被寄予厚望的非洲市場部分國家匯率大幅貶值.導致公司2009年毛利率較2008年大幅下降5.76個百分點,為23.61%。同樣的,許昌森源和禹州市神龍發制品公司銷售分別為3157.6萬元和17543.5萬元.分別下降了10.2%和8.6%:利潤總額分別為-56萬元和-295.1萬元,虧損繼續增加。
2.2.2原材料價格攀升、生產成本增加
許昌發制品業的低成本優勢正逐漸消失.人發和化纖發是發制品的主要原材料。人發自然生長的特性決定了其作為資源的稀缺性.特別是10寸以上的長發.而且伴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染發、燙發人群的逐步擴大無形中也加劇了人發原材料的稀缺性.近年來,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許昌原有的發制品原材料(人發)遠遠滿足不了需求.人發價格不斷攀升?;w發生產的原材料存在對日、韓產品的依賴。金融危機爆發前人發原材料價格的大幅上漲.造成許昌龍正公司原材料庫存成本太高,在目前產品價格下降的形勢下,企業難以消化。除此以外,發制品企業也存在著勞動力成本、污染治理成本也不斷上升。
2.2.3同業惡性競爭導致利潤下滑
許昌有發制品生產企業170余家.個體生產專業戶近萬家.且大多數處于惡性競爭的狀態。這種同業的惡性競爭導致企業、行業利潤不斷下滑。以某假發企業為例,這家企業剛開始做假發時也是利潤的最高時期.一個發圈的利潤高達300%。但看到某些企業賺到了錢后.大批的追隨者開始紛紛進入這個行業,1999-2001年.當地一下子冒出來五六十個假發工廠,最小的家庭式作坊也就十來個工人。2003-2004年,市場蕭條時期,假發業的競爭和壓價都進入了白熱化時期.一個發圈從1.5元.一路下滑至1元、0.8元,甚至賣到了0.4元。
2.3產業鏈條短.集群并未實現從產品制造向產品創造、產品銷售延伸
在全球發制品生產中,韓國、日本是化纖發原料生產基地,并壟斷著有關生產技術,韓國在高檔女裝假發、化纖發等產品技術上領先,日本在教習頭、男裝頭套等產品技術上領先。我國的青島、深圳、天津多是韓資、日資企業,產品依托韓、日技術,中高檔產品居多,化纖發也占有相當比重,只有許昌地區長期仍以低利潤的工藝發條和檔發等以人發為原料進行粗加工為主,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具有較大生產規模的產業集群。許昌發制品盡管在1990年代初完成了從檔發到工藝發的升級.迄今為止,在全球價值鏈上,仍偏重于制造環節.而且在大量的發制品企業基本上都有著一條價值鏈:10%~30%為生產企業利潤,10%—15%貿易中介傭金,50%~60%零售商利潤。亦即在發制品產業鏈上,利潤最豐厚的是原材料生產(化纖絲生產)、研發和銷售,并不是假發的生產。而許昌發制品產業集群內尚未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大多數企業主要是進行假發的生產.處于產業鏈的低端,產品附加值較低,利潤空間不大。
2.4集群內企業品牌知名度、美譽度有待鞏固提高,附加價值有待開發
許昌發制品生產歷史悠久.在世界上享有較高的知名度.較知名的發制品企業如瑞貝卡、優發、龍正等,但品牌的層次除瑞貝卡外多數僅處于中低檔,企業的收入主要來自于加工.而不是品牌。因此,著力培育品牌,是提升競爭力、促進產業升級的重要途徑。以瑞貝卡為例,旗下雖然擁有SLEEK、NOBLE、SINA.MODEL等高端假發品牌,但被消費者所熟知的卻幾乎沒有,品牌美譽度更無從談起。而且,在假發品牌市場上,品牌與雜牌并存.現在的消費者幾乎沒有判別假發質量優劣的能力,所以,如何在企業品牌、產品品牌、集群品牌上下功夫.以起到示范帶動作用顯得尤為重要。此外,假發制品從外觀比較難判定產品質量差別,且品牌標識在產品本身又較難凸顯.導致假發制品的附加實用價值不易開發.
2.5集群內企業研發投入力度不夠.知識產權保護不力
集群內除了瑞貝卡公司每年用于科技創新、科技研發的資金占銷售收入的5%以上外,其他中小發制品企業在研發上的投入都是微乎其微,且鮮有專門的研發中心和設計中心,產品設計及生產中遇到的技術問題均由相關的車間主任或外聘人員解決。此外,研發上仍處于劣勢。即使如瑞貝卡這樣的企業,其化纖發原料也要依賴日本進口。瑞貝卡目前使用的原料化纖絲都是從日本進口.而供應商的高價少量政策,阻礙了公司在贏利能力高的化纖發領域的發展。另一個問題就是知識產權保護不力。一些大企業通過大力研發的投入,剛開發出的新工藝、新技術、新產品很快被其他企業模仿.品牌被冒用,不但損害了知名品牌的聲譽,而且也挫傷了企業研發投入與品牌投入的積極性.
2.6產業集群內很少進行合作創新.集中辦產業意識不夠
哈耶克認為,企業網絡(產業集群)的形成是一種自發秩序的擴展.而此中的關鍵是現實利益的驅動。當集群內企業合作的收益大于合作的成本時,企業就會進行有效地分工。許昌發制品產業的特性以及長期以來形成的慣性決定了集群內企業在價值鏈上的聯結較少,大多數企業認為.企業之間聯系的主要方式僅是地理上的鄰近。從長遠看,這種松散的聯結不能充分享受分工帶來的好處,集群企業產業配套不夠緊密,資源得不到最優配置.產業集聚效應難以形成.內部存在無序競爭,由于只有集聚而沒有協同.難以形成集群應有的競爭優勢,集群的發展動力不足。比如,發制品企業都意識到發制品生產流程機械化程度的提高.可以大大縮短加工周期、減少勞動強度、降低生產成本,但是集群內企業面對這一共同的技術改造問題時并沒有進行聯合攻關。所以,許昌發制品產業集群需要進行由集中辦企業到集中辦產業的躍升。
2.7產業集群發展中人才短缺問題日漸突出
隨著時尚消費意識的逐漸增強,消費者對假發類產品的需求也逐步提升,隨著國際化競爭的加劇,企業人才需求問題也日漸突出.以許昌瑞貝卡發制品公司為例.該公司自成立以來98%的市場在國外.生產的假發專門出口歐美亞非等國外市場,所以對掌握幾門外語、懂營銷會管理的人才需求巨大,當下這種狀況依然突出。2010年世界杯選擇在南非舉辦,舉世矚目,無疑將給瑞貝卡帶來一次絕佳的品牌營銷機遇,本可以借機展現企業全球第一的世界級品牌實力.由此步入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品牌陣營,其隱形價值不可估量。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直到南非世界杯組委會主動找到瑞貝卡公司一次性定制2萬余套公司產品時.公司才有與世界杯合作的想法.但招商時機已錯過,南非世界杯賽場廣告牌以及相關贊助品牌的名單中并沒有瑞貝卡的影子。
3結語
2006年瑞貝卡公司已著手大力開拓國內市場,2008年開始銷售網點全面鋪開,短短1年時間開店近20家。與瑞貝卡類似的原來專做出口的發制品企業也紛紛開始關注國內市場.但是.由傳統的外銷轉變為國內市場的開發在國內同行尚無前車之鑒,懂產品、令銷售的市場開發人才尚屬鳳毛麟角,亟需大量人才以應對國內市場大繁榮的到來。
參考文獻
楊永忠.張望.產業集群過程中的制度演變——以長汀紡織業集群為例[J].財經問題研究,2007(8)
劉珂.許昌發制品產業集群升級的路徑研究[J].鄭州輕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9)
- 上一篇:鋼鐵公司上市β系數實證分析論文
- 下一篇:剖析打造品牌提高服務企業競爭力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