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金融電子化的風險
時間:2022-02-11 04:00:00
導語:剖析金融電子化的風險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提要:如何進行金融電子化風險控制就成為當前我國金融改革與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隨著電子化程度的提高、網絡化程度的擴大,金融電子化風險逐漸成為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的一項重要內容。
金融電子化是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在銀行及其電子金融機構業務和管理領域的應用。在信息技術的應用已經滲透到金融領域各個環節的今天,金融電子化的風險防范,不僅直接關系到金融機構的生存發展和經營競爭的成敗,也與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息息相關。
一、金融電子化風險分析
1、制度風險。制度風險是指在金融電子化業務中,由于制度制定有漏洞或執行不到位所造成的潛在風險。一是密鑰口令管理混亂,定期更換口令沒有規范的文字記錄;二是由于目前在金融系統還沒有一個絕對權威的電算化制度,使得各金融機構執行起來無章可循;三是內控制度不健全也是金融電子化建設中的薄弱環節,有的銀行雖然有相應的內控制度,但內容陳舊,已不適應當前電子化應用需要。
2、系統風險。隨著技術的發展,金融電子化系統變得越來越復雜。一個大型的金融電子化系統往往由多個子系統構成,它的設計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所涉及到的技術領域很多。因此,在設計過程中難免由諸多因素造成所研制開發出來的系統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安全漏洞和隱患。在金融電子化的系統運行過程中,由于計算機軟件、硬件、通信等各個環節和外部環境引起的風險問題。目前,金融電子化系統的網絡化程度很高,所涉及到的環節很多,如計算機軟件、計算機硬件、通信、供電、機房環境與眾多技術環節,還會遇到外部的雷電、電磁干擾等不確定因素,都可能造成金融電子化的風險問題。
3、管理風險。一是由于銀行領導及部門負責人的認識有偏差,只注重計算機在金融電子化業務中的應用,而忽略了計算機安全管理工作,對計算機安全防范認識不足,容易給工作留下隱患;二是業務操作培訓不規范,對金融電子風險防范意識教育不夠;三是計算機應用與管理需要科技部門和業務部門的相互配合和相互支持,但由于一些銀行業務部門和科技部門互相扯皮,致使個別銀行計算機管理無人問津;四是稽核部門監督手段落后,傳統的檢查方法已不適應當今電子化發展的形勢,致使稽核檢查層次不高、深度不夠,起不到真正的監督效果。
二、金融電子化風險防范對策
金融電子化風險問題普遍存在,并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技術的發展會不斷出現新問題和新形式。需要不斷研究新變化,要與時俱進采取切實可行的應對措施。針對目前金融電子化風險問題,應主動采取相應的防范措施。
1、建立和完善各項規章制度,狠抓安全制度的貫徹落實。加強對系統使用人員進行安全教育,樹立安全意識;加強計算機、通訊和網絡理論知識的培訓,提高政治和業務素質;要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自覺遵守各種操作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增強安全防范意識,防止工作中出現不必要的失誤。在金融電子化進程中,應當使大家建立金融電子化風險防范意識,在系統設計、開發、驗收、運行階段將應用與安全同時考慮,做到安全促進應用,應用立足于安全。在設計中,盡量采用先進的加密技術,設置層層防線,盡可能地提高防范能力。針對不同的安全威脅應采用不同的技術措施。軟件系統應具有容錯性功能,尤其當用戶在對重要數據進行刪除修改操作時,應有提示,以免誤刪誤改。容錯性是一個預防措施,容錯性的設計應貫穿系統的始終,體現軟件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
2、建立有效的監督機制。結合計算機處理業務的特點,對于實時發送電子數據的業務宜采用事后監督,監督人員與業務操作人員必須分離,監督人員對所監督的情況要有詳細記錄,發現問題及時報告業務主管,業務主管對監督情況要定期或不定期地進行重點抽查,及時發現和糾正錯誤。
3、保證運行環境的安全是整個金融電子化安全的基本前提。機房建設必須符合國家制定的機房建設標準,做到防盜、防火、防水、防鼠、防塵、防雷電、防電磁輻射和干擾,接地電阻必須達到安全值。配置符合標準的電源設備,配置防雷設備,配置必要的后備機器,保證在工作機發生故障時不會影響銀行正常業務的開展。加強設備的管理、維護、檢驗、更新工作,確保相關設備能正常運轉。軟件運行環境的關鍵是采用反病毒技術防止病毒侵害,保證系統的安全。隨著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展,計算機病毒也在不斷升級,變得越來越復雜,破壞性也越來越強,對計算機信息系統造成了極大的安全威脅,極大地影響了系統的安全。反病毒技術應針對病毒傳播的途徑和破壞的方式建立全方位、完善的防護體系。
主要參考文獻:
[1]陳靜.21世紀中國金融信息化發展展望[J].中國金融電腦,2008.10.
[2]何巧云.中國金融電子化發展進程及其風險防范探析[J].時代金融,2006.9.
[3]陳靜,劉永春.網上銀行技術風險及其管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 上一篇:剖析高校師德建設現狀及途徑
- 下一篇:儒學和思想政治觀念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