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學專業人才培養論文
時間:2022-01-22 08:22:52
導語:金融學專業人才培養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共中央、國務院、教育部和江蘇省先后就推動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全國高校紛紛響應,推進新一輪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人才培養方案是反映人才培養模式的文件,它是學校人才培養工作的總體設計和實施方案,是學校組織教學活動的基本依據。本文就是在此新形勢下,以調研數據為基礎,分析無錫太湖學院金融學專業現有人才培養方案存在的問題,提出無錫太湖學院金融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改革路徑。
關鍵詞:無錫太湖學院;金融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改革
一無錫太湖學院金融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改革的調研
建設金融學專業的目標和使命是為行業培養輸送合格的人才,是專業建設發展的根基。培養方案應界定專業要培養什么樣的學生字生、學生應該掌握什么樣的知識和能力和應采用什么樣的培養方式。通過對金融人才需求狀況的調查,有助于檢驗人才培養的方向是否正確,有利于下一步的人才培養方案修訂的合理開展,亦有利于專業建設目標的實現。(一)調研的對象及方法。1.校內調研。校內調研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對本校金融學專業歷屆學生就業去向的調研;二是對本校在校生及教師的調研。對本校金融學專業歷屆學生就業去向的調研,主要是通過學校學招生就業處對歷屆學生就業去向的統計資料;對本校在校生及教師的調研主要是通過座談會的方式。同時通過金融學專業畢業生論文指導老師,對金融學專業2012級應屆畢業生展開調查,了解其通過畢業實習后對金融學業培養現狀的看法。2.企業及市場調研。對于江蘇省內各類金融機構及企業,我們采用搜集網絡信息及數據、實地走訪和電話訪談的方式進行調研,了解人才市場上對金融學專業人才的需求,通過分析用人單位對金融學專業人才的需求分析培養金融學專業人才所需要的知識、能力、素質的要求。3.外校調研。我們通過網絡調研方式,結合實地走訪的方式對江蘇及上海的其他高校進行調研,了解這些學校在人才培養方面的思想和方法,課程體系和內容的特點,反思我們在專業人才培養中的不足,并對金融學專業人才培養修訂提供建議。(二)調研情況分析。1.歷屆學生的就業情況調研情況。(1)就業分布。本專業學生的主要就業方向有金融行業、考取公務員及事業單位、繼續深造(考研或出國留學)、其他行業。其中金融行業的主要方向是農村商業銀行、信用社、證券公司、保險公司、小額貸款公司及貸款擔保企業等。其中金融行業的就業占比不到百分之三十。主要是因為金融學專業的特點,具有一定的學歷及證書門檻,還有名校的要求。(2)從事崗位。從金融學專業在金融行業的就業崗位來看,大部分學生從事的工作都是比較基礎性的工作,主要是基本業務的操作,或者是從事營銷工作的業務員,對學生的吃苦耐勞及抗壓能力要求比較高,大部分學生因為壓力大而辭職。(3)持續發展。從學校對就業學生的別業后跟蹤看,金融專業的學生的持續發展也比較好,在行業里堅持從事本職工作的學生大部分都有了很好的發展,這與高職高專的學生相比較,本科生的持續發展力比較好。2.校內學生及教師調研情況。(1)學生調研情況。大部分學生對專業課程學習沒有體系概念,是零散的,什么都學習了,但是都不是很懂;學生覺得學習的都比較理論,實踐課程太少;能力培養不夠,技能性的課程太少,操作能力比較差。(2)教師的調研情況。大部分教師認為實踐性課程偏少,實踐型課程的設計感不夠,沒有起到培養實踐能力的目的;教師本身的實踐知識和能力也不夠,關于類似的培訓太少,學校配套的教學條件應該提升。
二無錫太湖學院金融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問題
(一)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不精準無錫太湖學院金融學專業培養目標定位于培養。與金融相關的各個崗位上的高級專門人才,目標的愿景和方向是好的,但本科教育只能成為目標實現的基礎,所以目標因為難以實現而略顯空洞;另外目標定位比較模糊,太過寬泛也使得目標性不強。雖然多數高校在保留傳統的授課方法之上,開始重視學生能力和素質[1]。(二)課程設置不能與實際接軌。1.課程體系沒有差異化。無錫太湖學院現有的人才培養方案注重課程之間的邏輯性,理論體系的完整性,強調由基礎往縱深發展,這一點本一、本二學校的培養方案沒有太多的區別。但是我們的深度不夠,這就導致什么都學了,其實什么都不精。選修課比重比較低,難以適應個性化人才培養的要求。2.宏觀金融的課程設置過多。宏觀金融課程上有些是交叉重復的。雖然國內金融是經濟與金融的結合,但是學生在宏觀金融上只要掌握一個理論分析的框架就可以了,主要學習運用這個框架分析現實中的問題,不是記住理論本身。3.課程設置落后專業發展。課程設置應該是開放的、動態的和綜合的,現有的課程設置落后專業的發展,代表專業新發展的課程沒有,另外,專業復合交叉的課程比較少。4.實踐性課程及能力培養的課程比較少。綜合性實驗課程比較少,集中性實踐設計感不強,沒有一定的支撐條件,實踐能力訓練不足,沒有起到實踐的最終目的。課堂教學比重比較高,沒有課外培養的內容,束縛了學生的創新發展。
三無錫太湖學院金融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改革的路徑
(一)更切合實際地明確人才培養的思路。1.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上,強調在金融機構和企事業單位的一線從事投資理財工作的專門人才。將培養目標定位于職業緊密連接,定位更精準。2.在本科水平和素養的基礎上,強調能力培養,以創新教育為主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按學生意愿促進個性發展,增加選修課的比重,增加課外培養。3.強調應用型,學科專業知識不是單獨縱深,而是按金融學專業拓寬知識基礎,按學科交叉滲透和復合設計課程體系。4.強調實務技能和實踐能力,強調“一專多長”。學生在學習金融專業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的同時,接受到相關業務的基本訓練,具必備實際工作的一般技能(如工具應用)及專業技能。(二)更精準地定位培養目標。根據調研的分析及發現的問題,現將無錫太湖學院金融學專業的培養目標定位為:本專業旨在培養適應蘇南及長三角地區經濟發展需要,具有全球視野,系統掌握經濟學與金融學理論知識,具備金融實務工作的一般技能及專業技能,具有較強社會適應能力、專業實踐能力、持續發展能力及創新能力,在身心素質、思想道德及人文修養等方面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畢業生能夠在中小商業銀行、證券基金、保險等金融機構和中小企業的一線從事基本業務經營管理,個人投資理財規劃、公司金融等相關工作。改革后的人才培養目標從地域、層次、專業與職業對接等方面精準定位[3]。(三)更優化地設計課程結構。1.調整課程結構?,F有的人才培養方案課程結構分為通識課、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專業選修課,專業選修課分專業選修課1和專業選修課2,專業選修1是在專業核心課程的基礎上拓寬本專業的知識領域,專業選修課2是與其他經濟管理專業的交叉復合課。強調學生綜合知識能力的培養,強調學生的自主性和個性發展。2.刪除重復課程。刪除了金融工程學和中央銀行學。大部分學生對于金融工程學學習都比較吃力,因為課程難度比較高,學生普遍認為比較抽象難懂,實際應用比較少,關于金融工程中的基礎知識,金融衍生工具課程基本可以替代;中央銀行學主要是宏觀金融的基礎理論,金融學課程中已經涉及中央銀行學的基礎知識,所以存在重復。3.增加考證課程。(1)增加與銀行從業資格考試、證券從業資格考試和基金從業資格考試等相關的課程,主要是公司信貸、個人理財、證券投資基金、證券投資分析等;拓寬了金融學專業知識領域,而不強調縱深,所以在選修課程中將涉及銀行、保險、證券、投資的各類基礎課程,結合熱點增加些學生感興趣的課程,如互聯網金融課程等[2]。(2)增加管理方面課程的比重,比如客戶關系管理,主要是學生需要對客戶進行開發、管理和維護;二是學會與客戶溝通和談判,也增加客戶管理和客戶溝通等課程;增加財務管理案例。金融學生通過公司金融的學習,基本對財務管理基礎知識是比較了解的,然后通過案例分析增強實踐感知。(3)強調工具應用能力,增加課很多這方面的課程,比如辦公自動化應用(PPT制作、EXCEL應用等)、外語、信息搜集、數據處理、微課制作等等。(四)更系統地推進能力訓練。1.深化課堂教學改革,把知識內化為素質,外顯為能力。創新教學方式、方法和手段,實施以學生為中心的啟發方式、合作式、參與式教學,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推進課堂教學改革,采取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等多種教學形式,提高知識內化為素質,外顯為能力的效果。2.為學生提供多層次能力訓練平臺,把學生愛好、特長與培養訓練方案相結合。從職業能力的系統性要求出發,依托各類課程和實踐環節,訓練學生的基礎能力(基本技能)、分析能力和綜合能力。按照基礎實踐、專業認知實踐和綜合實踐一次遞進的思路構建實踐教學體系,整合實踐教學的內容,減少驗證性實驗,增加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開發工學結合的實戰訓練項目。加大投入,構建校內實踐平臺,深化校企合作,建立聯合培養平臺。3.以第一課堂為主,三個課堂有機融合。第一課堂指按照培養計劃在校內進行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第二課堂指教學計劃外在校內開展的各種教育活動。第三課堂指校外進行的專業實踐、社會實踐等計劃內、外教育活動。以訓練學生的能力為重點,明確第一、二、三課堂的的教育理念及其分工作用,構建以第一課堂為主、三個課堂有機融合的體系。在第一課堂中強化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結合,加強課程實驗、綜合實驗、畢業論文等,鼓勵教師開展應用性研究,把科研成果引入課堂;豐富第二課堂,支持學生參加創新創業大賽和學科競賽、參加課外科技或文化藝術活動;要以大學生社會實踐為依托,加強第三課堂與第一、二課堂的結合。要加強基地建設,為提升校外實踐教學和社會實踐活動的育人效果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周方召,王雷.金融學專業校企協同創新人才培養如何“精耕細作”[J].金融教育研究,2014,27(02):62-65.
[2]徐學鋒,夏建新.創新高校金融人才培養模式促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J].上海金融學院學報,2012,(02):111-116.
[3]邱俠.論高校創新人才的培養[J].渝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02):104-106.
作者:錢娜 單位:無錫太湖學院 商學院
- 上一篇:金融理論發展回顧與思考
- 下一篇:淺析金融學面臨挑戰與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