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風險的演變和發展趨勢3篇

時間:2022-05-04 02:57:41

導語:金融風險的演變和發展趨勢3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金融風險的演變和發展趨勢3篇

第一篇

一、國內金融風險管理發展現狀

對于一個國家來說,金融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樞紐,處于現代經濟的核心地位。只有采取合理的金融發展模式,才能有效的促進該國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近些年,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在金融系統中資本市場所發揮的作用不斷提升,通過發揮資本市場自身的優勢,加大投資者對公司的監管與分析度,可以有效的將金融風險想橫向進行分散,這樣一來,就可以提高金融系統的抵御風險的能力;但是,由此引發的一系列的反面效應就是會產生盲目性投資等問題。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就已經開始對金融風險管理進行研究,一些旅美學者將這一理念引入國內,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自1980年,國內恢復保險業務以來,我國研究與應用有關金融風險管理的人才越來越多,2008年由五部委聯合的《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開啟了對中國企業實施全面風險管理的序幕。

二、金融風險管理的演進趨勢

1.金融風險理論多元化發展金融風險管理一開始始于保險界,其他領域的研究很少。受此影響,當時的金融風險管理針對的僅僅是純粹的風險,這導致金融風險管理的發展受到很大的限制。隨著世界經濟與社會的發展,人們對于金融風險管理的認識越來越深刻,使其成為了一門專門的學科。受理解力與認識力的影響,以及其所處的行業與研究領域的不同,導致金融風險管理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2.金融風險管理論迅速發展的路徑從上個世紀30年代開始歐洲的金融風險管理進入萌芽階段,美國金融危機爆發后,為了應對經濟的不穩定性,減少企業的損失,各企業開始成立專門的金融風險管理部門,當時主要依靠保險手段進行金融風險管理。金融風險管理中的重大事件主要有:雷曼兄弟破產、安然事件、美國汽車之城破產等,這些都極大地催化了金融風險管理的發展。目前,中國的金融風險管理正向著縝密性的知識體系發展,重視理論分析,缺乏實際應用研究,因此,中國金融風險管理的研究還需要有關學者的繼續努力。

三、金融風險管理的發展趨勢

1.加大金融風險的文化管理

目前,我國主要是通過樹立金融風險管理理念、培養金融風險管理文化來加大金融風險的文化管理。樹立風險管理的意識就是在風險來臨之前,建立預警機制,制定相關的政策,對發現的問題進行跟蹤調查,定期對日常的工作進行審查,規避金融風險的發生。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人在企業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人本主義逐漸地在企業中占據了主導地位,而人本主義的一個必然要求就是以人為本,管理學家陳怡安教授用三句話對“人本管理”的理念進行歸結,既點亮人性的光輝、回歸生命的價值和共創繁榮和幸福。采用以人為本的全員風險管理模式,才能更大限度的減小風險發生的機率。

2.不斷加大金融風險管理技術的提升

目前,加大金融風險管理技術已經成為多數金融企業首先選擇的一種提高風險管理能力的方法。金融企業通過規范業務與管理流程,一方面根據經驗進行判斷,另一方面加大對金融事故資料與記錄的分析,逐步提高風險控制與識別的科學性,受金融風險可變性的影響,風險管理者應密切關注原有風險的變化,并隨時發現新的風險。另外,金融企業還通過創新金融風險計量,采取挖潛資本和監控風險兩種方法,最大化的實現金融風險事故的規避。

3.金融風險管理體制的重構

為防止金融危機的發生,國家將進行金融風險管理體制的重構,如向專業化、集中化的金融風險管理方式轉變,優化金融企業內部控制機制,建立考核制度,理順前、中、后臺關系,建立科學的金融風險預警機制。多層次的金融風險管理機制,可以更加有效的預知風險的存在,及早的做出應對措施。首先,向集中化、專業化發展,在對方案進行調研與組織實施的各個環節上,專業的管理部門與實施單位共同配合,通過制定可行的實施細則,明確業務界面、操作流程以及實施步驟。其次,理順前、中、后臺關系,前、中、后臺職責分工應合理、清晰,較好適應了科學、系統管理的要求。第三,優化內部控制環境,建立專業化的風險管理體系。第四,建立內控考評體系,完善以績效考核為核心的激勵與約束機制。第五,建立科學的風險預警體系,市場管理與監管部門應增強政策預期透明度,為投資者的投資提供參考。

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金融市場國際化的趨勢不斷加深,金融風險管理的地位必將會越來越重要。各個國家應從金融風險管理的演變發展趨勢的研究出發,加大金融風險的文化管理、不斷加大金融風險管理技術的提升、金融風險管理體制的重構,盡可能的降低金融風險的發生,確保金融企業的安全可靠,為世界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本文作者:吳丹張曉悅工作單位:山東棗莊西華貿易有限公司

第二篇

一、導論

高新技術產業是國民經濟的先導產業,是保持我國國民經濟持穩定持續快速發展的重要保障。以市場化為導向的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要求廣泛而有效率的信用活動即金融活動的支持,以保障持續增加的產業資本投入和金融資源的有效配置。金融是現代市場經濟的核心,其發展總體表現為金融規模的擴張、金融結構的優化和金融效率的提升等。本研究從金融總量擴張、金融結構優化及金融效率提升等角度構建金融支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關聯度模型,考察分析中國金融規模成長、金融結構優化與金融效率提升與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相互關系,不僅彌補了以前文獻多從定性角度分析金融支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不足,而且也嘗試對當前研究僅關注金融發展或金融體系的某一方面與產業發展的關系進行了拓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指導意義。

二、金融支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模型的構建

(一)金融發展衡量指標的選擇

1.金融規模指標

根據我國對于貨幣層次的劃分,反映金融規模的指標有M1/GDP、M2/GDP等,M1/GDP這一個指標更多反映的是交易職能,而無法體現金融連接儲蓄與投資的中介功能。雖然M2/GDP能夠克服M1/GDP指標的缺陷,但是未能消除金融規模中的反映交易職能的貨幣部分。因此,我們綜合兩者的優點,選擇(M2-M1)/GDP指標作為金融發展規模的指標。

2.金融結構指標

在本文研究中我們擬采用金融工具結構作為金融結構的衡量指標。金融工具結構一個方面較好體現與符合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資金需求個性;另一個方面數據比較容易搜集。由于企業融資來源渠道主要有股權融資與債務融資,而且從理論上來講股權融資更有利于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因此,我們在這里選用境內股票籌資增加額與銀行貸款增加額的比率來測評,其計算方法按照為境內股票籌資增加額與銀行貸款增加額的比值來衡量。比值愈大,表示資本市場對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支持力度愈大,反之,則愈小。

3.金融效率指標

從已有的研究文獻來看,金融效率的衡量指標有宏觀金融效率,包括貨幣政策效率、貨幣量與經濟成果的比例關系、金融市場化程度和金融體系動員國內儲蓄的效率等幾個方面;微觀金融效率主要包括金融機構的盈利水平、金融機構的資本創利水平、金融機構資產盈利水平、金融機構人均資產持有量、金融機構人均利潤水平和金融機構(特別是銀行)的資產質量;金融市場效率包括貨幣市場效率和證券市場效率。為了反映銀行中介與證券市場的綜合效率,我們用儲蓄投資轉化率來測度金融效率,即廣義的儲蓄額轉換為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的比率,廣義的儲蓄包括在金融機構的存款儲蓄和投到股票市場、債券市場等金融市場的資金。而且,我們都知道,不管是宏觀金融效率、金融市場效率與微觀金融效率的定義有多么不同,其目標指向都是提高資本的形成與配置效率,即提高儲蓄投資轉化率是金融效率提升的基本目標。

(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衡量指標的選擇

為了在體現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同時,也能有效地反映產業在國民經濟增長過程中的相對位置變化趨勢,我們選擇高技術產業①增加值與GDP比值作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衡量指標。

(三)模型的構建

LnHGtn=B0+B1LnHLtn+B2LnFEtn+B3LnFSTtn+B4lnFSCtn+εtn為研究金融規模、金融結構和金融效率對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影響,我們選擇高技術產業發展指標作為模型的因變量,金融結構、金融效率、金融規模等三個指標作為模型的自變量。同時,根據索羅模型,考慮到就業人員對高技術產業發展的影響,我們選擇高技術產業就業人員指標作為模型的控制變量。HGtn表示第t年第n季度的高技術產業GDP占該季度全國GDP的比值,作為高技術產業發展的衡量指標;FSCtn表示第t年度第n季度的金融規模衡量指標,指標計算式為(M2-M1)/GDP;FEtn表示第t年度第季n度的儲蓄投資轉化率,作為金融效率的衡量指標;FSTtn表示第t年度的第n季度的境內股票籌資增加額與銀行貸款增加額的比值,作為金融結構的衡量指標;HLtn為第t年度的第n季度的高技術產業從業人員,εtn是隨機擾動項。模型之所以采用雙對數形式,一是可以直接得出因變量對自變量的彈性,二是可以消除隨機誤差項的異方差性。模型中各變量數值都是剔除了當年物價因素以后的實際數值。

三、中國金融支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實證分析

(一)數據來源

高技術產業發展、高技術產業從業人員數據均來源于《中國高技術產業統計年鑒(1996—2008)》;金融規模、金融效率等衡量指標相關數據來源于《中國金融年鑒(1990—2008)》;金融結構數據來源于《中國證券年鑒(1994—2008)》。

(二)單位根檢驗

如果用非平穩序列來建立模型,就會出現虛假回歸的問題,即盡管基本序列不存在任何關系,也會得到回歸模型。因此,要建立模型,首先必須進行隨機序列的平穩性檢驗。檢驗序列平穩性的標準方法是單位根檢驗,下面我們采用ADF檢驗法。在進行ADF檢驗時需要注意兩個問題:一是必須為回歸定義合理的滯后階數;二是可以選擇常數和線性時間趨勢,這方面可以通過畫圖的方法來確定。對各變量序列進行ADF檢驗,表1給出了平穩性檢驗結果。從表1可知,各變量序列在10%水平下是非平穩序列;但各變量序列經過一階差分后在10%水平下均平穩,即均為一階單整序列。

(三)協整檢驗

協整是指盡管單個時間序列是非平穩的,但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時間序列的線性組合確是平穩的。協整分析涉及的是一組變量,他們各自都是不平穩的,但他們一起飄逸。這種變量的共同飄逸使得這些變量之間存在長期的線性關系,因而使人們能夠研究經濟變量的長期均衡關系。協整分析的意義在于揭示各變量之間的長期均衡關系。關于變量協整關系的檢驗和估計,目前有許多具體的技術模型,包括Engle-Granger兩步法、Johansen極大似然法、頻域非參數譜回歸法等。由于Johansen極大似然法可以根據協整秩判定協整方程的個數,在本文中我們就采用此方法來判定各變量間的協整關系。Johansen極大似然法的分析框架包含有五種情況:序列沒有確定性趨勢且協整方程中無截矩;序列沒有確定性趨勢且協整方程中有截矩;序列有線性趨勢且協整方程只有截矩;序列和協整方程中都有線性趨勢;序列有二次趨勢且協整方程中有線性趨勢。上述五種檢驗方法嚴格遞減,我們采用第三種情況來對各變量進行協整檢驗,即各變量序列有線性趨勢且協整方程只有截矩。Johansen極大似然法包括Trace檢驗法和Max-Eigenvalue檢驗法兩種方法。具體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Trace檢驗表明在5%水平下有四個協整方程,Max-Eigenvalue檢驗法認為在5%水平下有兩個協整方程。因此,我們可以認為各變量之間存在著協整關系,即各變量之間存在著長期均衡關系。經過標準化的協整向量(LnHG,LnFE,LnFSC,LnFST,LnHL為(1.000000,-6.913336,-3.366746,-0.149427,-1.697209)。因此,長期均衡方程可以寫為:εtn=LnHGtn-6.913336LnFEtn-3.366746LnFSCtn-0.149427LnFSTtn-1.697209LnHLtn并對系列εtn進行單位根檢驗,發現它是平穩序列,協整方程的成立得到驗證。說明金融結構、金融效率、金融規模、高技術從業人員與高技術產業的發展存在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且金融結構、金融效率、金融規模、高技術產業從業人員均與高技術產業發展呈正相關關系。從協整系數來看,金融效率提高1個百分點,高技術產業就提高6.9個百分點,即從長期來看,金融效率的提高,通過提升儲蓄向投資轉化的水平,能有效地促進高技術產業的發展,從模型的t檢驗來看,這種促進作用十分顯著。同樣,金融規模的擴張,產業可融資源隨之也大幅提升,進而也為高技術產業發展提供了更大的資金保障,金融規模擴大1個百分點,高技術產業就增加3.4個百分點。從上面的協整系數可以看到,金融結構優化程度平均提高1個百分點,高技術產業發展提高0.15個百分點,高技術產業就業人員增加1個百分點,高技術產業發展提高1.7個百分點,這表明了我國金融結構的優化對高技術產業的發展有明顯的促進作用。當然由于我國金融結構的改革進程較為緩慢,因此這種促進作用尚未充分地顯現出來。而高技術產業就業人員的增加,對高技術產業發展也有著較為顯著的推動作用。

(四)Granger因果檢驗

由于協整分析得出的結論只能表證變量之間是否存在長期的穩定關系,因此也只能說明它們至少存在一個方向上的因果關系,并不能說明變量之間因果關系的方向,即變量之間是否具有領先-滯后(lead-lag)關系則并沒有給出。Granger因果檢驗法能夠解決這一問題,并能夠定性的檢驗出這種領先-滯后關系是單向還是雙向的。結合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模型的相關數據,我們分別對高技術產業發展與金融結構、金融效率、金融規模及控制變量之間進行了Granger因果檢驗,EVIEWS軟件輸出結果如表3所示。因此,我們可以認為,對于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及金融發展現階段來講,金融規模、金融效率、高技術產業從業人員是高技術產業發展的Granger原因,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不是金融規模、金融效率及高技術產業從業人員增加或提升的Granger原因。而金融結構與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互不為對方變化的Granger原因。這說明,金融規模、效率都對于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有著重要推動作用,而金融結構的變化對高技術產業并沒有顯著的引導或促進作用。

四、結論與政策建議

綜上,我們實證檢驗了金融發展的三個衡量指標,即金融效率、金融規模和金融結構對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影響。協整檢驗表明各變量之間存在協整關系,即從長期來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與金融規模、金融效率、金融結構存在著長期均衡關系,并且均衡化的向量表明他們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F實的經驗也告訴我們,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離不開金融的強力支持。金融支持通過金融規模的擴張、金融結構的優化和金融效率的提升等路徑,滲透于產業發展的全過程,成為推動高新技術產業持續發展的重要的支撐。同時,Granger因果檢驗表明,金融效率與金融規模對于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有重要的推動作用。換言之,在現有條件下,金融總量規模的擴張和金融效率的提升是目前金融支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重要著力點。但這并沒有否定金融結構在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中的牽引提升效應。相反,與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融資結構中金融結構性失衡明顯的現狀相對應,金融結構的優化是我國金融支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這一制度安排中理應值得重視,也是最具發展空間的優化路徑選擇。金融支持與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關聯性及因果關系蘊含著豐富的政策意義。作為旨在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一種制度性安排,金融支持政策的選擇及優化就是要以制度供給的完備性和高效率的傳導機制為導向,改革創新金融資源集聚與配置機制,建設科學合理的金融市場架構,不斷增強金融支持的力度與效率,進而促進高新技術產業資本形成規模和投資效率的不斷提升。具體來說,一是以進一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和提升經濟證券化水平為重要著力點,通過合理界定政府邊界,促進其向服務型政府轉變,降低金融租金規模,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努力提高儲蓄動員的規模和效率,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資本形成提供充足的資本源泉;二是在最大程度地發揮既有金融體系優勢的前提下,更加突出市場導向型與銀行導向型的兩種金融體系間的互補性和平衡性。既要改革創新中小銀行、科技銀行、政策性銀行等金融機構的管理體制與運營機制,努力建立與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相適應的多層次銀行體系,繼續鞏固銀行信貸這一傳統的主渠道作用,更要厘清中小板、創業板、新三板和產權交易市場等的市場定位,加快其創新發展步伐,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不斷拓寬高新技術企業直接融資渠道;三是要通過推動銀行經營組織體系和運營機制創新,豐富金融產品和創新服務手段,不斷增強金融服務產品的實用性、適用性。創新風險投資的運營機制,加快培育和發展一套有利于金融資本與技術資本不斷結合,高新技術產業、風險投資和資本市場相互聯動的發現和篩選的制度性機制等等,努力完善儲蓄投資轉化機制,建立多元化的轉化渠道,不斷提升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

本文作者:謝沛善工作單位:廣西財經學院

第三篇

一、縣域金融運行現狀

(一)GDP與M2(湟中縣轄M2的測算值)分析

2012年M2/GDP該比值為38.7%,且變化不明顯,表現為該區域經濟貨幣化的程度平穩。通常來說,該比值越大,說明經濟貨幣化的程度越高。這一指標過高,往往蘊藏著較為嚴重的金融不穩定因素。若指標的持續上升,則表明經濟增長具有明顯的信貸推動特征,而且信貸資產的運用效率趨于下降。

(二)存款分析

從圖1看,全轄存款呈波浪式增長,2012年末全縣金融機構存款余額為60.86億元,較年初增加11.84億元,增幅為24.17%。除存款自然增長因素以外,主要是經濟增長步伐加快,企業及個體經營趨好,致使存款增勢明顯。存款的快速增長使金融機構增加了流動性,因而也緩解了縣域金融風險壓力。

(三)貸款分析

2012年底全轄各項貸款余額29.56億元,新增3.93億元,增長15.32%。全轄不良貸款率6.06%,較年初下降11.44%。從全年的貸款結構看中長期貸款投放較高,短期貸款投放減少。從貸款投向看,生產性和涉農貸款增多;服務業、交通運輸業貸款相對減少。從貸款質量看,全縣金融機構不良貸款呈現“雙降”趨勢。下降原因主要是金融機構員工法制意識加強,依法合規操作,同時加大了依法清收力度,使得信貸資產質量提升。

(四)存、貸款比分析

2012年全縣金融機構存貸款占比年初為50.10%,年末為47,86%,下降2.24個百分點,全年平均為45.86%。從各分機構來看,個別金融機構存貸比例遠遠超過《巴塞爾協議》75%規定。如縣農發行、農信社;而工行、農行的存貸比例最低時只有6.71%、11.1%。從而表現出國有商業銀行信貸投放相對較少,新增貸款與新增存款不相匹配,存款轉換率偏低。

二、縣域金融風險分析

(一)流動風險依然存在

由于縣域存款結構不均衡,存在資金外流現象,不利于縣域經濟發展,且缺乏相應的制度進行約束。同時,居民儲蓄余額的穩定增長掩蓋了金融機構流動性問題,因為高額儲蓄增長使銀行在資金方面有回旋的余地,而一旦因某種原因造成儲蓄擠兌,銀行有可能會遇到支付困難。

(二)信貸結構不均衡,資產風險過于集中

從2012年全轄金融機構貸款行業分類來看,第一、二產業貸款比重較大,占全部貸款余額的54.07%,第三產業及新型行業的貸款占比低。從貸款結構看,單位貸款余額25.5億元,占貸款總額的86.28%,個人貸款0.5億元,僅占1.76%。從貸款投向分析,大額貸款集中于大項目、大企業和優勢行業,銀行貸款投向過于集中。盡管在信用風險管理上,推出了貸款五級分類和相應不良資產管理機制,建立了審貸分離機制、授權管理機制、額度管理機制,但是人為因素依然影響著各個環節。從金融機構發放貸款的總體情況看,縣域信貸資金存在嚴重的行業不平衡、大額貸款多、風險集中等問題,信貸風險隱患不容忽視。

(三)地方性銀行資產質量較低

地方性銀行一般規模比較小、基礎較弱、管理水平較低,違法違規經營時有發生,抵御風險的能力較差,潛在的風險增加。全轄金融機構不良貸款雖呈“雙降”趨勢,但農信社占全縣不良貸款的99.96%,不良貸款占比高、風險大,而且呈現清收難度大、風險集中等特性。

(四)經濟基礎較差,金融生存空間狹窄

由于縣域經濟總量較小,支柱產業少,產業結構不合理,致使金融生存空間狹窄。農業是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投入不足、基礎脆弱的狀況長期存在,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明顯滯后,城鄉差別逐漸拉大;縣域工業化程度低于中心城市,企業普遍規模小且分散,經營管理不規范,比較效益偏低,自發展能力不足。金融機構為“三農”和中小企業提供服務的成本高、風險大,容易形成不良資產,影響縣域經濟金融的協調發展。

(五)信用建設步伐緩慢

2012年末,全縣共有農戶108,929戶、行政村393個,其中貸款農戶23725戶。累計評定信用戶9618戶、信用村35個,分別完成任務數的32.06%、33.98%,占全縣貸款農戶、行政村總數的40.54%、8.91%。對已評定的信用戶授信額度每戶3000元—30000元,累計發放信用貸款7,119萬元。建立農戶紙質經濟檔案9618份,占農戶總數的8.83%,建立電子信用檔案3632份,占貸款農戶數的15.31%。全縣建立擔保機構2個,擔?;疬_2200萬元,只有農信社通過支農融資擔保發放貸款5,036萬元。但從總體看,信用建設速度較為緩慢,且對農戶的授信目前只有在3000元—30000元之間,與當前經濟發展相比額度相對較低。

三、對策建議

(一)健全金融服務體系和制度,防范金融風險隱患

首先,依據縣情構建既能推動經濟增長、實現資源有效配置、減緩經濟波動和合理分散金融風險,又能使居民享受到經濟增長的財富效應的金融體系,要在發揮銀行主導作用的同時發展資本市場,使二者能夠互補,共同推動縣域經濟的快速增長。其次,健全金融立法,加快完善金融業的法律體系。根據金融業的發展規律、發展特點以及發展動態,制定完善的、專業的、嚴謹的金融法律、法規,切實樹立法律的權威,要強化金融執法及監管力度,嚴厲打擊金融犯罪行為,保證健康的金融秩序。

(二)建立有效的金融風險預警機制和監督管理機制

一是建立一套嚴密、高效的金融風險預警系統,對防范金融危機至關重要。金融機構要建立完善的貸款檔案,真實并詳細地記錄貸款的發放、管理、回收情況,建立金融風險防范分析機制,密切關注風險早期的預警信號,做到防患于未然。二是加強金融監管力度。建立完善的監管體系,強化監管,提高金融管理部門的管理能力,同時,加強金融監管的合作,處理好協調合作發展的關系,形成監管合力。三是金融機構內部要不斷完善自我管理、自我約束機制,充分發揮行業自律組織的監督、評價作用。

(三)加強金融創新,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

一方面,鼓勵金融創新,要豐富金融市場層次和產品,大膽發展市場需求強、技術成熟的產品及交易方式,如股指期權、融資融券等。另一方面,在創新發展的產品和市場下,注重管理制度和監管手段的創新,處理好創新、發展與風險之間的關系,以科技創新來提升管理效率,從而有效識別風險,防范金融危機。

(四)加強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優化縣域金融生態環境

強化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工作,繼續推進信用鄉鎮、信用社區、信用戶的建設工作,要加強社會誠信意識的宣傳,營造良好的社會誠信氛圍。探索和建立縣域社會信用評價機構,對信用良好的企業,金融機構優先安排信貸投入,執行優惠貸款利率,逐步建立健全監督和失信懲戒機制,高標準建設金融生態安全區。同時,加快培育、扶持和引進有信譽、有實力的信用擔保機構,發揮民間經濟組織及其資本在資源配置中的補充作用,推動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的建設。

本文作者:李琳工作單位:中國人民銀行海東市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