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金融支持農業供給側改革
時間:2022-01-22 10:49:23
導語:淺析金融支持農業供給側改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2014年以來,在上級行的指導支持下,人行湘西州中支有效整合各方政策資源,引導金融加大對基礎設施、薄弱環節以及特色優勢產業的支持力度,確保金融支持“三農”、扶貧取得實效。本文以湘西州農業資金需求端、供給端對接情況為切入點,通過實證分析方法研究當前農業金融需求的變化情況,以及金融供給端特別是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在支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面存在的不足,有針對性的提出推進策略。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農業;金融支持
一、湘西州金融支持農業供給側改革發展現狀
(一)金融支持供給端:聚集金融資源加強支持1.積極爭取配套政策對接支持。一是爭取專向政策。2014年,提請長沙首次針對一個地區出臺了系統的金融支持文件———《關于金融助推湘西州加快發展指導意見》(長銀辦[2014]156號),從加大信貸投入、優化信貸結構、注重工作實效和加強風險監控四個方面提出13條支持措施。2014年10月,舉辦湖南省金融支持湘西州政銀企對接會,簽訂了294個銀政框架協議和152個銀企項目協議,簽約金額分別為597億元和174億元。推動州政府出臺了《關于貫徹落實長銀辦發〔2014〕156號文件有關事項的通知》,制定《支持地方經濟發展信貸政策效果評估暫行辦法》等,強化政策對接。積極整合財政資金、扶貧資金,設立貸款擔?;?、風險補償基金,撬動信貸資金。2.不斷完善農村金融基礎設施。一是豐富涉農金融組織體系。積極支持農信社在全省率先完成改制;長行村鎮銀行作為全國第一家“總分行制”村鎮銀行,實現縣域網點全覆蓋。目前,湘西州已初步形成了以正規金融機構為主導,農村信用合作社(農商行)為核心,村鎮銀行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互聯網金融等為補充的“三農”金融體系。二是提高農村金融服務便利性。在湘西州設立銀行卡助農取款服務點3740個,行政村覆蓋率達100%,基本實現農村居民“足不出村”就能辦理小額取現、查詢、限額轉賬、公用事業繳費等業務。3.大力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一是創新特色產業支持模式。對接農業特色產業金融服務需求,探索形成了“農戶參股+扶貧資金扶持+關聯企業擔保+銀行信貸支持”的十八洞村模式等特色金融支持模式,推動建成19個萬畝現代農業示范園,家庭農場發展到3300多個,農民收入連續五年實現10%以上的快速增長。二是開展金融產品創新。引導各銀行業金融機構圍繞州內實際,因地制宜推出林權抵押貸款、旅游門票收益質押貸款等多種金融產品。4.穩步優化金融發展環境。一是深入推進金融生態環境建設。提請州政府將金融生態環境納入對縣市政府目標管理考核。推動政府將信用報告使用拓展到政府公務活動和行政管理事項中。2016年湖南省金融生態評估中湘西州躍居前三甲。二是逐村評定農戶信用。開展農戶信用建檔、信用農戶評定等工作,2014年以來,全州共評定信用鄉鎮50個,信用村(社區)380個,信用農戶31.7萬戶,占全州農戶總數的63.4%。(二)金融需求端:呈現多元化、規?;攸c我們基于農戶融資調查問卷數據建立Logit模型來分析農戶貸款意愿、貸款需求、貸款渠道、貸款用途等是否與農戶的地理分布、人均年收入、收入來源、年齡、學歷及與村干部關系存在相關性。同時,對農村企業、農戶融資調查結果進行簡要分析。1.研究方法Logit回歸模型通過采用極大似然估計法對其回歸參數進行估計。設X1,X2,X3,X4,…,Xm是與y相關的自變量;yi(i=1,2,3,4,…,n),其中,yi是取值為0或1的因變量。yi與X1i,X2i,X3i,X4i,…,Xmi的關系為:E(yi)=pi=β0+β1X1i+β2X2i+β3X3i+…+βmXmi則yi的概率分布函數為:p(yi)=pyii(1-pi)1-yiLogit回歸函數為:pi=epi1+epi=11+e-pi其似然函數為:L=Πni=1pyii(1-pi)1-yi對似然函數取自然對數,得:lnL=∑ni=1{yilnpi+(1-yi)ln(1-pi)}2.變量設定(1)因變量。貸款需求主要考察農戶融資需求大小;是否申貸主要考察農戶對正規金融市場的依賴性;貸款渠道只選取已經取得貸款的農戶為樣本數據,主要考察農戶借貸活動的活躍度;貸款用途主要考察農戶的支出結構。(2)自變量。包括農戶的家庭收入、收入來源、農戶年齡、學歷、與村干部關系。引入地區因素考察農戶融資是否存在地區差異。表1列出了實證估計所使用的各個變量及含義。3.數據說明我們研究所用數據來源于農戶融資調查問卷結果,調查時間為2017年6月,共調查湘西州6個縣市120戶農戶,有效回收率100%。根據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交通等基礎建設完善程度、市場供給完備性和農業產業化發展程度的區域差異,將農戶所在地理位置劃分為南北兩大區域,北縣主要走訪貧困鄉鎮的相對貧困村(非鄉鎮政府所在地)農戶,南縣主要走訪富裕鄉鎮的相對富裕村農戶。4.實證結果分析使用農戶實地調查數據,研究采用二元(多元)Logit模型,借助SPSS分析工具進行估計,貸款需求(模型1)、申請貸款(模型2)、貸款渠道(模型3)、貸款用途(模型4)Logit模型估計結果見表3。模型1顯示,農戶所在地區、人均年收入、學歷、與村干部關系對貸款需求的影響顯著為正,農戶年齡對貸款需求的影響顯著為負,說明農村金融組織傾向于南縣、人均年收入高、文化素質高、與村干部關系好、年輕的農戶。模型2顯示,農戶學歷對是否向銀行申請貸款存在顯著的負向影響,與村干部關系對是否向銀行申請貸款存在顯著的正向影響,說明高中及以下學歷、與村干部關系好的農戶對正規金融市場的依賴性更強。農戶學歷越高,溝通談判能力、信息捕捉能力較強,越容易通過多種渠道融資,而學歷越低,借貸渠道越窄,越希望從銀行獲得貸款。模型3顯示,農戶家庭人均年收入及學歷對貸款渠道的影響顯著為負,農戶年齡、與村干部關系對貸款渠道的影響顯著為正,反映出年收入高、文化素質高、年齡較小、與村干部關系好的農戶借貸活動比較活躍。模型4顯示,農戶家庭人均年收入對貸款用途產生顯著的負向影響,家庭收入來源及農戶學歷對貸款用途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年收入低、學歷偏低的農戶貸款主要用于農村生產和日常生活,而調查對象中大專及以上學歷的農戶貸款全部用于創業或生意周轉。根據收回的120戶農戶和46家企業有效調查問卷,有25178.3%的農戶有貸款需求,資金需求量為301萬元,戶均資金需求為3.2萬元。農戶融資渠道存在地區差異。46.7%的農戶向銀行申請過貸款,其中南縣33戶、北縣23戶;40.8%的農戶已從銀行取得貸款,其中南縣32戶、48筆,北縣17戶、28筆;35.8%的農戶通過民間借貸取得資金,其中南縣20戶、39筆,北縣23戶、31筆。有19.17%的(23戶)農戶既通過民間借貸又通過銀行貸款獲取資金。貸款主要用途是日常生活和創業、生意周轉,分別占43.3%和36.7%。農戶擔保方式存在很大差異。北縣農戶能提供三權擔保的為81.7%,南縣這一比例僅為24.6%。同時,46家農村企業均有資金需求,平均資金需求量為481.16萬。農村企業資金需求量最大的區間是500-1000萬元,占比34.78%。46家企業中有44家從銀行取得貸款,81.8%的農村企業僅從銀行取得貸款。企業借貸資金主要是為了補充周轉資金和擴大生產規模。86.36%的貸款為1年(含)以內的短期貸款,而企業主所期望的貸款期限均在1年以上。26.67%的企業認為貸款比較困難。
二、金融支持供求對接中存在的問題
(一)金融供給同質化與金融需求多元化的不匹配。雖然目前農村地區初步形成了政策性金融、商業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等主體并存的農村金融支持體系,但金融供給同質化特征突出,與金融需求多元化發展不匹配。一是供給主體“同質化”。目前農業支持特別是縣域扶貧主力為農信社(農商行),市場份額占比90%以上。二是服務對象“同質化”。農村金融機構市場定位發生偏差,信貸投放向少數行業、客戶集中,“壘大戶”現象突出,集中度比例過高,難以滿足各類農村經營主體的多元化融資需求。(二)農業低利潤高風險與金融需求規?;g的不匹配。一是政策性農業保險覆蓋低。目前僅有水稻種植保險等6個品種。湘西州區域特色農業(如獼猴桃、茶葉等)均未列入政策性農業種植保險和養殖險的品種范圍,得不到相應的保險支持和服務。二是規?;?、長期化金融需求難以滿足。調查顯示,農業企業、農戶平均貸款需求分別為481萬元、3.2萬元,但由于農業生產抵押不足、價值評估難度大,金融機構對于農業企業、農戶大額貸款審批通過難度較大。同時,大量小額農業貸款后續管理成本高,金融機構主動開展積極性不高。三是農戶信用違約風險較高。農戶貸款違約對自給自足農業種養收入模式影響也不大,個人違約成本相對不高。同時農戶違約具有一定傳染性,少數農戶聯保中存在“一戶逾期,戶戶逾期”現象。(三)金融服務單一性和農業需求綜合化之間的不匹配。一是產品創新能力弱。目前,國有商業銀行經營的都是上級行授權的業務產品,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和村鎮銀行等地方法人機構受技術、財力等限制,只能依托省聯社或控股商業銀行技術支持開展業務,不能根據客戶需求自主創新具有地方特色的金融產品。二是金融服務品種單一。農村地區金融服務品種主要集中在存款、貸款和資金結算等方面,專門針對農村居民的低門檻信貸、投資、理財、保險等產品和服務不多。
三、對策建議
(一)優化配套政策支持,協同政策合力一是建立農村投融資機制。推進農村產權登記、資產評估等制度體系建設,破解融資抵押不足難題。二是完善金融風險分擔機制。有效整合各類財政涉農等資金,通過獎懲雙向措施推進落實貸款風險補償。在系統梳理現有財政扶貧政策的基礎上,落實農戶小額貸款稅收優惠等優惠政策,健全和完善正向激勵機制。三是深化農村金融監管制度創新。建立科學的涉農考核體系,抑制涉農金融機構服務偏離三農的問題。嚴厲打擊不規范的金融平臺向農村地區蔓延的情況,有效遏制農村非法集資和金融詐騙。四是深入開展農戶信息采集、評價,積極推進信用鄉(鎮)、信用村和信用戶的評定,優化農村信用環境。(二)構建多層次金融支持結構,整合優化金融供給資源一是提高現有金融供給主體經營效率。政策性金融機構加大交通、水利、電力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重點領域的信貸支持力度。大中型商業性金融機構重點支持家庭農場、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新型經營主體發展。農村地區網點分布最廣的農信社(農商行)為農戶等提供更具針對性、便捷性的金融產品。二是積極引入新型金融機構。加大對股份制商業銀行以及中小型商業銀行對接引進力度,力爭其在湘西州設立分支機構或組建新型銀行。積極引進和設立小額貸款公司等新型涉農金融機構。(三)推進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提高農村金融需求適用性一是創新適合多元化金融需求的金融產品。建議充分利用支農再貸款、扶貧再貸款等政策工具,引導金融機構結合地區特色和產業特點創新信貸產品和服務方式。二是構建覆蓋廣泛的農村保險市場。加強保險業和銀行等機構合作,提高保險、信貸合作的層次和深度。健全再保險市場體系,探索建立政策性再保險機制,從而降低貸款風險。
參考文獻:
[1]胡濱,星焱.金融助力農業供給側改革[J].《中國金融》,2017[10].
[2]李代鈺,黃福亮.基層農村金融供給側改革[J].《中國金融》,2017[10].
[3]楊蕾,楊兆廷.農村金融供給側改革的主要任務及側重點分析[J].《農業金融研究》,2016(02).
[4]王修華,邱兆祥.農村金融排斥:現實困境與破解對策[J].《中國財經大學學報》,2010(10).
作者:中國人民銀行湘西州中心支行課題組 單位:中國人民銀行湘西州中心支行
- 上一篇:農村合作金融法律制度現狀與路徑
- 下一篇:金融助力農業供給側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