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外部均衡標準
時間:2022-04-06 05:10:00
導語:淺析外部均衡標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國際金融學在我國一直以來沒有形成一個大家公認的理論體系,其主要原因是學者們在國際金融學的研究對象上眾說紛紜。本文通過研究指出,國際金融的研究對象是外部均衡問題。但是外部均衡的標準是不斷演變的,貿易收支平衡、國際收支平衡、匯率均衡及經常賬戶的跨時均衡是不同歷史時期的外部均衡標準。
關鍵詞:研究對象歷史邏輯理論邏輯
OntheStudyingObjectofInternationalFinance
一、問題的提出
界定研究對象是一門學科體系建設的首要問題,也是一門學科的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而關于國際金融學的研究對象問題長期以來沒有形成一個公認的觀點。MauriceObstfeld&KennethRogoff,(2000)認為,開放經濟的宏觀經濟學(或者稱之為國際金融)的研究領域越來越發散。這表現在對開放經濟的宏觀經濟學本身缺乏一個統一的定義和統一的分析框架,從事這方面研究和教學的學者對開放經濟的宏觀經濟學有著各自不同的定義。
在國內長期以來的代表性觀點是:國際金融學的研究對象是國際經濟的貨幣方面,也就是國際間的貨幣金融關系。如陳彪如在其所著的《國際金融概論》(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的序言中認為:“國際金融應以國際間的貨幣金融關系作為研究對象,既要說明國際金融活動的主要問題,又要闡明國際間的貨幣和借貸資本的運動規律”。錢榮堃在其主編的《國際金融》(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的序言中認為:“國際金融研究的是國際間的貨幣關系和金融活動”。
對于這一觀點,姜波克(1999)對其進行了批評,認為隨著現實的發展尤其是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后形勢的迅猛變化,有很多問題是在這個框架內難以解釋,如國際金融學與銀行學的關系問題;與現實情況的比照問題;與國際上學科發展的協調問題等[①]?;绱耍颂岢?,國際金融是從貨幣金融角度研究開放經濟條件下內外均衡同時實現問題的一門獨立科學。內外均衡是經濟在開放條件下面臨的兩個主要目標,這兩者常常存在相互沖突的現象,因此如何確定開放經濟條的內外均衡目標并進而同時實現它們,構成了國際金融學的主要研究對象。
然而內部均衡的概念是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學誕生之后才出現的,因為凱恩斯主義的宏觀經濟理論為一國政府干預經濟提供了理論基礎,在此之前的古典經濟學世界,市場的力量將使得經濟自動達到平衡狀態,因而根本不存在內部均衡問題。內外均衡沖突問題是布雷頓森林體系初期由米德提出,而在此之前,國際金融理論已經得到較充分的發展。而在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后,內外均衡的沖突雖然在一定的程度上存在,但已經不是主要的問題。因此姜波克將國際金融學的研究對象界定為內外均衡同時實現也是存在問題的。
本文認為,國際融理論是研究在內部均衡約束條件下的外部均衡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解決外部均衡的方案,包括政策規則、市場力量和制度安排設計。因此國際金融的研究對象是一國的外部均衡問題。在宏觀經濟學中講到一國政府將努力實現四大政策目標:經濟增長、物價穩定、充分就業和國際收支平衡,因而有人將前三大目標合起來成為內部平衡而將最后一個目標稱為外部平衡。因此講到外部均衡,我們就自然而然的認為是國際收支平衡,但是這種理解是片面的。實際上,外部均衡概念是不斷演變的,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標準。而作為研究外部均衡的國際金融理論隨著其研究對象的不斷發展而發展變化。
二、外部均衡標準的歷史邏輯
(一)古典主義時期的貿易收支平衡
在早期各國的經濟聯系是以貿易為主,因此這一時期的外部均衡體現在貿易收支平衡上。而在理論上,最早涉及外部均衡問題的是重商主義,由于重商主義者錯誤的將貨幣等同于財富,因而重商主義者認為獲取貨幣財富的真正源泉是發展對外貿易,求得貿易順差,從而增進一國的貨幣財富,這就是貨幣差額論,主張盡量將貨幣保留在國內而不使之外流。而晚期的重商主義者在這一問題上的看法被稱之為貿易差額論,這比早期重商主義者大大的前進了一步,認為不一定要限制貨幣流出,只要有出超,國家就能積累貨幣財富??傊厣讨髁x者的外部均衡就是盡量取得貿易順差,從而不斷積累貨幣財富。
重商主義的這一論點受到古典主義者大衛·休謨(DavidHume)的反駁。休謨以古典貨幣數量論為基礎提出了意義深遠的價格—鑄幣調節機制(Price—SpecieAutomaticAdjustmentMechanism),來說明一國不可能長期獲得貿易順差。休謨認為,一國貿易收支如果處于不平衡的狀態,那么貨幣黃金將會流入或者流出這個國家,在貨幣數量論的假設下,貨幣黃金的流動,影響一國的物價水平,從而改變著一國商品的國際競爭力—實際匯率,最終使得該國的貿易收支不平衡自動消失。因而休謨以其優美的理論的模型,駁斥了重商主義者和貿易保護主義者的論點,主張自由貿易,而黃金貨幣的國際自由流動是解決國際收支不平衡的唯一手段。
由休謨的分析所提出的問題,直到兩次世界大戰的年代里,一直主導著國際金融領域的著述。實際上影響一國商品國際競爭力的因素除了相對價格外,還有另一個重要變量—名義匯率,但在金本位制的固定匯率時期,一直沒有進入理論分析,直到金本位制崩潰。在兩次世界大戰間隔時期,各國競相實行匯率貶值以期改善本國的貿易收支狀況。而貿易收支的彈性分析法,從局部均衡的角度,得出了匯率貶值與貿易收支的關系,即馬歇爾—勒納條件。雖然,其后一些經濟學家不斷的對其進行修正和擴展,結論也越來越復雜,但馬歇爾—勒納條件仍然是實際分析中的重要工具。
由于兩次世界大戰間隔期間的浮動匯率制和投資性國際資本流動的經驗,使得實行固定匯率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并且嚴格限制國際資本流動,因而這一時期的吸收分析法同樣是以貿易收支作為外部均衡的標準,但它強調的從整個宏觀經濟平衡的角度去分析貿易收支問題。從凱恩斯四部門國民收入核算等式開始,吸收分析法將國內的居民消費、投資和政府購買定義為吸收,因而如果一國的吸收超過本國的產出,則必須由國外部分來彌補,表現為貿易收支逆差,反之則表現為順差。因此一國想要改善貿易收支,就必須求相對于吸收提高產出。吸收分析法對外部均衡的分析是基于1930年代誕生的凱恩斯主義及其經濟干預哲學,因而具有相當鮮明的政策含義:即支出增減政策和支出轉移政策。由于在凱恩斯主義的世界中,價格是剛性的,因而休謨的價格鑄幣流動機制不起作用,同時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下,匯率是固定的,彈性分析法的結論同樣不適用。因此在布雷頓森林體系
限制國際資本流動的情況下,外部均衡的標準又回到重商主義者的老路上,那就盡量取得貿易順差,以積累美元儲備。
(二)布雷頓森林體系時期的國際收支平衡標準
1950年代,隨著歐洲一些國家特別是德國在二戰后的逐漸崛起,其貨幣邁向可自由兌換,與此相伴的是國際資本流動不斷的增長。歷經布雷頓森林體系初期的穩定,人們似乎逐漸淡忘了國際資本流動這把“雙刃劍”不利的一面,而將注意力集中于它所能起到的為經常收支賬戶融資的作用。因此外部均衡問題表現為包含經常賬戶和資本賬戶的國際收支平衡。
國際收支的貨幣分析法,以反映國際收支平衡狀況的央行的國際儲備作為外部均衡,將“貨幣最重要”這以貨幣主義的核心觀點貫穿到對國際收支平衡的分析上。貨幣分析法認為國際收支不平衡實際上就是一國貨幣供求不平衡的結果,這種國內貨幣供求之間的缺口體現為國際收支的不平衡。因此貨幣主義者主張,國際收支嚴重逆差的國家,必須緊縮國內信貸,減少國內貨幣供給。這一主張被廣泛的應用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援助國際收支嚴重失衡的國家。
國際收支的貨幣分析法及其在外部均衡調節上的思想,與休謨的價格鑄幣流動機制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那就是通過國內貨幣的緊縮以改善外部均衡。但是國內貨幣的緊縮對國內經濟有緊縮作用,因而國際收支的貨幣分析法與價格鑄幣流動機制都是以犧牲內部均衡為代價從而換取外部均衡的改善。這在古典主義的世界里之所以行得通,是因為在工資價格充分彈性及貨幣數量論的經濟學假設下,內部均衡將自動達到,政府根本就沒有維持內部均衡的必要。然而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下,這種以犧牲內部均衡為代價的外部均衡調節思想很難實行。這是因為1930年代誕生的凱恩斯主義為政府干預經濟提供了理論支持,而一個民選的政府也必須維持物價穩定和充分就業。因此布雷頓森林體系時期的政府在內外均衡的問題上有時處于一種尷尬的境地,而這種尷尬的境地是以前的國際金融理論所無法解決的,無論是吸收分析法,還是貨幣分析法。為解決內外均衡的沖突問題,經濟學家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基礎性的工作由荷蘭的經濟學家首任諾貝爾經濟學獎得出丁伯根給出,其理論精髓被總結在“丁伯根法則”中。在此基礎上,米德給出了丁伯根法則一個實際中的一個特例,從而將丁伯根法則運用內部均衡和外部均衡沖突的實際中。
針對國際資本流動的日益發展,蒙代爾在它的模型中給國際資本流動在內外部均衡調節中以重要地位。在凱恩斯主義IS—LM模型的基礎上,蒙代爾將其擴展到包括國際收支平衡的開放經濟條件下。蒙代爾—弗萊明模型是一個一般均衡模型,它既是分析開放經濟條件下國內宏觀經濟政策效力的重要工具,也為解決內外均衡沖突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蒙代爾認為,根據丁伯根法則要實現內部均衡與外部均衡這兩個政策目標,需要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這兩個政策工具,但是必須以貨幣政策來調節外部均衡,而一財政政策來調節內部均衡,因為貨幣政策在調節內部均衡時將會惡化外部均衡,而財政政策調節外部均衡的效果是不確定的。
雖然蒙代爾—弗萊明模型代表了內外均衡調節的最高理論成就,但是隨著研究的深入,蒙代爾關于內外均衡調節政策組合存在兩個重要缺陷:首先,它遺漏了關于國際資本市場中存量均衡的討論,因為在模型中,蒙代爾認為國際資本流動是利率差別的唯一函數,因而只要存在利差,資本就會一貫的流動從而彌補任何水平的經常項目不平衡,而在現實中各國間的利率差別普遍存在。第二個問題是,在外部均衡的標準上蒙代爾非常強調資本賬戶,而國際資本流動是利率差別的唯一函數,因此如果一國出現國際收支逆差,只有通過提高國內利率以吸引資本流入,但是這既是一個擠出私人投資,又是依靠對外債臺高筑的取得外部均衡的政策。因此無論是貨幣主義的以儲備衡量的外部均衡標準—國際收支平衡,還是蒙代爾強調的資本賬戶的外均衡標準都存在缺陷。
(三)牙買加體系時期的匯率均衡標準
還在布雷頓森林體系處于鼎盛時期時,特里芬就指出了布雷頓森林體系存在自身無法克服的美元作為清償力和對美元信心的“特里芬悖論”。而早在特里芬之前自由主義經濟學的代表弗里德曼在《可變匯率論》中就主張通貨匯率的自由浮動來調節國際收支,從而使得作為外部均衡標準的國際收支平衡自動實現,這樣一國政府就可以致力于內部均衡,因而政府在內外均衡調節的尷尬境地將不復存在。而一些主張實行固定匯率制的經濟學家如納克斯論證了兩次世界大戰期間隔時期浮動匯率實踐所帶來的災難。由此關于浮動匯率和固定匯率優劣的論戰開始。
1971年5月,在一連串的投機攻擊之后,美國割斷了美元與黃金的聯系,并在1971年12月使美元對主要貨幣貶值,由此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特里芬的預言變成了現實。從1973年開始,戰后的浮動匯率制時代到來,這意味著在浮動匯率與固定匯率的論戰中浮動匯率暫時占上風。然而19世紀70、80年代的浮動匯率實踐表明,匯率的完全自由浮動,也并不意味著一國就不存在外部均衡問題,匯率的劇烈波動使得國際經濟往來的不確定性增加,這增加了國際經濟交易的成本,因此確定一個合理的均衡匯率水平成為浮動匯率制下外部均衡的應有之義。這一時期有關匯率決定的理論在兩次世界大戰間隔的浮動匯率時期發展的購買力平價和利率平價理論的基礎上得到更進一步的充足發展。多恩布什的超條模型建立在價格粘性的假設前提下,這克服了彈性價格貨幣模型假定價格完全彈性和蒙代爾—弗萊明模型假定價格完全剛性的缺陷,從而開創了匯率動態學之先河。而匯率的資產組合分析法則將流量因素與存量因素結合起來并注意到不同資產間的不完全替代性。
19世紀80、90年代以來,有關浮動匯率和固定匯率優劣的爭論逐漸被統一到一個新的理論中,即最優貨幣區理論。該理論表明,如果兩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多個國家間的經濟聯系(如貿易量和資本、勞動力等要素流動自由流動程度)相當緊密,則他們之間采用固定匯率甚至使用共同貨幣優于實行浮動匯率,反之,浮動匯率優于固定匯率。歐元的誕生使得最優貨幣區理論由理論變為實踐;而美元、歐元以及日元三大貨幣匯率的自由浮動則是最優貨幣區理論反方向的證明。但是,還有一點必須強調的是,布雷頓森林體系及1973年以來的浮動匯率實踐經驗表明:當各國只顧本國利益而“各自為政”時,任何匯率體系都無法良好的運行,包括歐洲貨幣同盟,而全球的平衡和穩定政策是任何國際貨幣體系成功運作的前提,因而國際間的政策協調應該成為各國直接追求的最終目標。1985年廣場宣言公布以來,各國都努力在政策上采取協調合作的姿態,因而有的經濟學家將1985年以來的國際貨幣體系成為“聯合干預時期”,以區別于1973年以來的“牙買加體系”。
(四)1980年代后期以來的經常賬戶跨時均衡標準
然而1973年以來的浮動匯率經驗只對貨幣主義所力主的浮動匯率制提供了部分證實。首先在有限的資本流動性條件下,依靠浮動匯率使國際儲備流動而自動達到平衡,基本上等于國際收支經常項目的自動平衡。然而,有了儲備以外的有效方法解決國際收支經常項目不平衡,理論上沒有必要在短期內用浮動匯率來平衡國際收支經常項目。用不降低中央銀行國外資產的國內向國外借貸的方法,完全能夠填補國際收支經常項目差額,這就是融資還是調整(FinancingorAdjusting)的問題,因為對于短期的經常項目不平衡融資是較好的政策,而調整則是痛
苦的(在資源由不可貿易部門向可貿易部門轉移的過程中存在大量的交易費用)。其次,經驗表明,浮動匯率本身不能阻止既大而又持久的國際收支經常項目不平衡的出現。同時,由于國際資本流動問題日益突出,資本在國際間的自發流動中出現了導致匯率劇烈變動而引發出債務危機和貨幣危機等嚴重問題。因而,1980年代以來,外部均衡的含義又有了深刻變化。一方面,一國仍有必要對經常賬戶乃至整個國際收支的結構進行控制;另一方面,理論研究的深入使人們認識到簡單要求經常賬戶平衡是不必要的。一國應該利用經常賬戶可以調節儲蓄與投資差額的性質,根據經濟的不同特點,不同發展階段來確定相應的經常賬戶目標。經常項目的跨時均衡是這一時期的外部均衡標準,它表明對于短期的經常項目不平衡,可以通過融資的方式調節,而對于長期的經常項目不平衡則需要通過調整來解決。經常賬戶的跨時分析法類似于以凱恩斯主義國民收入等式為出發點的吸收分析法,但在分析時引入了時際預算約束。奧伯斯特菲爾德通過一個非常簡單的經常賬戶跨時分析模型表明,短期內經常項目逆差并不是壞事,與封閉的經濟相比,一個處于經常項目逆差的國家的經濟運行甚至更好,因為跨時貿易使得消費在不同時期“平滑”成為可能,這會使消費者能達到更高效用的無差異曲線。在一個較粗略的定義中,奧伯斯特菲爾德認為外部均衡是維持與經濟預期的時際預算約束相一致的、能穩定的最高消費水平的國際收支經常項目,也就是經常項目的跨時均衡是外部均衡的標準。[NextPage]
三、外部均衡標準的理論邏輯
以上主要以歷史邏輯為線索,概述了國際金融學的研究對象—外部均衡的歷史演變,以及針對不同的外部均衡標準的外部均衡調節理論。為了更進一步說明各個理論的之間的邏輯關系,下面圍繞國際金融學的核心問題—外部均衡問題,來論述國際金融學的理論邏輯,以期得到一個合理的、嚴密的理論邏輯框架。
對于紛繁復雜的外部均衡調節理論,從經濟哲學的根本上講基本上是強調兩種外部均衡調節的力量:市場力量和政策干預力量,而在這兩種力量的背后,關于外部均衡調節的制度安排是保證外部均衡實現的制度保障。雖然在國際金融理論上,市場力量和政策力量的劃分不是絕對的,但是從宏觀經濟學的理論淵源上講,古典主義是強調市場力量的自由主義,而現代的新古典宏觀經濟學是“政策無效性”命題的忠實堅持者,因而也是強調市場力量對經濟的自發調節作用的;而凱恩斯主義和新凱恩斯主義則是典型的政策干預主義,強調政府在經濟調節的重要作用;貨幣主義雖然以反凱恩斯主義者出現,強調市場力量的作用,但在具體的政策實踐上卻強調貨幣政策的重要作用,因而現代的宏觀經濟學更多的是將貨幣主義整合進凱恩斯主義的模型中,有時被稱之為“貨幣主義—凱恩斯主義綜合”。因此在國際金融理論邏輯的分析上,我們將與古典主義、新古典主義有理論淵源的劃分到強調市場力量的對外部均衡的調節,如,價格—鑄幣流動機制,購買力平價、利率平價以及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的匯率波動理論等;而將與凱恩斯、貨幣主義有理論淵源的國際金融理論劃分到強調政策干預力量對外部均衡的調節中,入國際收支的貨幣分析法,蒙代爾—弗萊明模型等。關于外部均衡調節的制度安排是兩種外部均衡調節力量得以發揮作用的制度保證,是影響外部均衡的重要因素,在國際金融學中有著重要的地位。
盡管經濟學家和政策制定者都極力從理論和政策實踐維護外部均衡,然而還是避免不了外部均衡的嚴重失調事件的發生,如金本位制和布雷頓森林題的崩潰,1980年代初爆發的世界性的債務危機、1992年爆發的里拉和英鎊危機、1994年爆發的墨西哥貨幣與金融危機、1997—1998年爆發的亞洲貨幣金融危機,這些都為都嚴重的沖擊著各國外部均衡的實現,并在世界范圍內造成了劇烈動蕩。這些事件激發著經濟學家對危機發生的原因及其傳播機制進行研究,并形成了一個重要的理論,即貨幣危機理論。其中比較具有代表性是克魯格曼的第一代和第二代貨幣危機模型。
四、簡短的結論
通過對外部均衡概念的歷史演變,以及圍繞外部均衡調節理論的論述,我們發現,將外部均衡問題定位為國際金融學的研究對象,無論是從歷史邏輯,還是從理論邏輯上講都是嚴密的、合理的。并且我們將浮動匯率時期的匯率均衡定義為浮動匯率時期的外部均衡標準,從而將傳統意義上國際收支理論、匯率決定理論統一在外部均衡調節理論這框架之中,使之成為一個完整的、符合邏輯的理論體系框架,這克服了傳統的國際金融理論間條塊分割、缺乏邏輯嚴密性的缺陷。因此,根據我們所定位的國際金融學的研究對象,整個國際金融學科的粗略框架由以下五部分構成:外部均衡標準及其歷史演變;外部均衡調節的市場力量;外部均衡調節的政策干預力量;外部均衡調節的制度安排,以及外部均衡的嚴重失調事件及原理。這五部分內容以外部均衡標準為核心,以外部均衡調節的力量及制度安排為主要內容。
- 上一篇:城市可持續發展論文
- 下一篇:區域技術創新體系缺陷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