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體制改革探討論文
時間:2022-01-25 05:07:00
導語:金融體制改革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從時間流程上看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1978到2003年,經濟體制改革的重心是建立工業部門的現代企業制度,與之相適應,金融部門的改革旨在建立獨立于財政的市場取向的金融體系,目的在于創造與企業改革相適應的外部環境。隨著股票市場、債券市場、資金市場、外匯市場等市場的建立,我國金融體系改變了之前有機構無市場的窘境。盡管金融體制改革初見成效,順利完成了第一項基本任務,建立了獨立于財政的金融體系,但作為市場微觀主體的金融機構在當時仍然面臨一系列問題,面對加入WTO后外資金融機構競爭的威脅,為了建立更完善的中國金融體系,建立有效的金融市場微觀主體并與經濟體制改革中的宏觀層次相配合,我國開始對金融機構進行企業化改造,力圖使之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由此,金融體制改革進入第二階段。第二階段金融體制改革從2003年開始,進入金融結構市場化取向的企業化改造,目的在于除金融機構自身經營需要外,更要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
二、關于金融體制改革的幾點認識
1.適時推進利率市場化
利率歷來是經濟學家探索和研究的重點,又是各國政府力圖控制和掌握的政策工具。間接融資還是直接融資結構的選擇是金融體系建立的目標,是長期的基本的問題,而利率市場化則是短期要考慮的東西。我國金融業正經歷著利率市場化的微觀消化過程,許多矛盾和扭曲在影響著金融體制改革的質量和下一步的抉擇。金融體制的既有框架容納了現行的利率體系、利率政策和利率水平決定機制,也決定了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路徑以及所能達到的最終效果,而利率制度的效率則最終決定我國金融體系的效率。作為金融體制改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利率市場化改革同樣采取了與之相適應的漸進式改革,這既是國際的經驗也與我國正處于轉軌時期的現實有關。我國利率市場化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創造利率市場化條件的過程??傮w來說,我國的利率市場化改革滯后于整體金融發展形勢,已經成為我國經濟金融體制改革的瓶頸。然而,利率市場化進程目前還面臨著一個兩難的選擇。利率一定要市場化,但是在人民幣升值情況下又變得有一定難度。中國的利率水平與美國的利率水平有一個利差,如果人民幣升值不超過這個利差,國外的投機行為就會很少。目前金融監管的措施之一是為了防止熱錢流入,所以要使中國的利率保持比美國低兩個百分點,此時利率政策的效果很明顯。
2.深刻認識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特殊性
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特點決定了金融體制改革需要完成兩個基本任務,即宏觀層面上建立獨立于財政體系的金融體系,微觀層面上對金融機構進行企業化改造。然而,金融體制改革還有其特殊性,首先表現在以銀行為代表的金融機構除了是經營貨幣的企業外,還是國家貨幣政策的執行機構。在經濟過熱時期,國家會采取緊縮的貨幣政策,然而,作為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商業銀行難以遏制貸款的沖動,會盡可能通過各種方式更多地放款,此時在國家政策制定的目標效用函數和企業化的金融機構目標函數不一致情況下就會出現利益沖突,這種沖突會影響到貨幣政策的實施效果和帶來宏觀經濟的不穩定。其次表現在計劃經濟時代以財政為主導的情況下,銀行的功能是核算、結算等,企業融資的需要催生非銀行金融機構的發展,在轉軌時期這恰恰與資本市場的發展聯系在一起。作為在國民經濟中具有特殊地位的金融業,在改革進程中必須考慮具體的國情。建立健全獨立于財政的金融體系和金融機構的企業化改造,實際上就是金融體制改革的兩個步驟,如果這兩步并為一步走,就是激進式改革;分成兩步走,就是漸進式改革。經濟的落后性決定了中國不可能采取激進式改革。在漸進式經濟體制改革中,當市場經濟體制得以初步建立,工業化進程得到快速發展,過去對金融體制的約束條件發生變化,金融體制改革就開始推進。
3.金融業分業經營和混業經營
從歷史上來看,混業和分業的選擇就是風險能否控制的問題,如果風險不能控制而且能夠傳遞,只能借助外部的力量。20世紀八九十年代,銀行業的風險意識在加強。按照現代金融的理解,金融不再僅僅是資金的供給方,更是風險配置機構。與此同時,金融機構的風險配置技術也得到了大大的改善。因此,混業經營問題事實上是金融機構能否控制住風險和有無防范風險能力的問題。從目前來看,我國的金融監管已經開始走向規范化,風險控制和防范能力在逐漸加強,因此金融業的混業經營趨勢已經開始顯現。
4.推進金融國際化進程
目前,我國經濟發展水平較低,金融很脆弱,競爭力不強。如果完全開放金融市場,必然會使國內經濟面臨國際金融市場的動蕩和國際投機資本的沖擊,甚至發生金融危機。金融自由化不當發生金融危機,退回的損失不會比金融抑制對經濟阻礙造成的損失小。
所以,我國金融自由化、金融國際化將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金融自由化的過程應與市場發展的進程相適應,各類金融機構的改革應同步進行。自由化過程如果超過市場的承受力,就會產生嚴重的后果。對必須進行的金融自由化改革,如果采取拖延政策,不但不能避免或推遲金融風險,反而會導致新的市場扭曲。同時,如果金融市場改革不同步,對有的金融機構放松管制,而對有的金融機構仍進行嚴格管制,就會扭曲各類金融機構的競爭地位。金融自由化的過程與我國金融體系抵御風險的能力相適應,金融市場的發展應規范化與自由化并舉。如果金融自由化步伐超出了金融體系抵御風險的能力,就會導致金融危機。只有加快改革金融體制,包括完善金融監管制度,加強金融基礎設施,促進專業化銀行的商業化改造才能更好地推進金融自由化。真正做到金融市場發展與規范并舉,當改革取消了對金融市場的行政干預時,市場約束力和功力機制要取而代之。
【摘要】金融體制又稱金融體系,它是關于金融的制度規定,是經濟體制的組成部分之一,金融體制有五個基本構成要素;制度、結構、工具、市場和調控機制。中國的改革歷經30年并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也走出了一條與前蘇聯東歐國家完全不同的改革道路。金融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設施,其重要地位決定了金融體制改革在整個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的特殊性。然而,對中國金融體制改革的理論研究必須放在實際國情和漸進式經濟體制改革的背景下來進行。
【關鍵詞】金融體制改革
- 上一篇:匯率風險分析論文
- 下一篇:民政局加強救助管理工作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