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的影響分析論文

時間:2022-01-25 02:56:00

導語:金融危機的影響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金融危機的影響分析論文

一、美國金融危機影響

美國此次金融危機的直接影響是造成了美國大量金融機構的破產或重組,導致貨幣供給的緊縮,逆轉了美國經濟增長的勢頭,并且至今尚未看到好轉的跡象,最終影響如何還有待進一步的觀察。本文從美國金融危機對全球收入再分配、金融自由化進程和國際貨幣體系的運作所造成的影響這三個角度來進行分析。

(一)對全球范圍內收入再分配的影響

金融市場作為虛擬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應在于它服務實體經濟的融資,降低經濟社會的交易成本,優化經濟資源的配置。但隨著金融創新的發展,虛擬經濟在社會整體經濟中所占的比重極速膨脹,資本在金融市場的加速流轉越來越表現為追逐超額利潤的投機行為。在虛擬經濟條件下,龐大的投機性交易成為主要的收益來源,而虛擬經濟交易的對象是經過各種加工以及粉飾過的“風險”,這些交易并不是以合理的條件融通和配置資金,而是圍繞著貨幣和證券的價格波動和利率變動所造成的損失由交易當事者的哪一方承擔或盈利的歸屬。資本市場的運行是在資產定價模式的基礎上由心理預期的支撐而自我實現的,在金融創新的杠桿放大作用下,人們對于超額利潤的向往超出了對于風險的評估,表現為一種典型的“博傻”行為。一旦外在擾動引起金融市場運行趨勢的逆轉,高臺跳水式的資產價格暴跌不可避免,出現一輪又一輪“剪羊毛”似的財富再分配。而在這種再分配過程中,一種比較悲慘的情況是富人對窮人的侵占,富國對窮國的傷害。鑒于一國內部收入的再分配受制于國家主權、經濟體制和機制等方面的強約束,我們這里主要討論金融危機帶來的國家間的收入再分配。

此次金融危機給美國經濟帶來了巨大的打擊,但是此次危機所造成的損害并不是由美國自身獨自承擔的,通過全球范圍內的收入再分配。一定程度上使得美國分散了金融市場的風險,轉嫁了危機所導致的損害。這種收入再分配的機制至少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分析:一方面,美國通過大量輸出美元獲得了巨大的鑄幣稅收益,這種收益與付出的成本間的比例隨著危機的爆發和美元貶值會得到放大;另一方面,持有大量美元資產的國家或者個人通過購買美國金融產品,間接承擔了危機所帶來的損失。

布雷頓森林體系的解體,全球資本管制放松,世界經濟虛擬化進程加速發展,虛擬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加深了收入和利潤國際間不平衡再分配的程度。在虛擬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各國經濟發展階段不同和經濟實力差異所導致的經濟虛擬程度的懸殊為收入再分配的實現提供了充分條件。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為了保持經濟社會穩定發展,不斷推進和深化其金融發展,增強了國際競爭力和分享其他國家國民福利增長的能力,其經濟的運行日益表現為虛擬經濟為主導的特征。而廣大的發展中國甚至包括多數的新興工業化國家的金融市場發展相對滯后,經濟虛擬化程度較低,其經濟的運行更多地表現為實體經濟主導的特征。在金融全球化的過程中,發達國家得到較多的利益而為之承擔的風險不足,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間的利益分配和風險承擔之間的關系是不對等的。這樣,在全球范圍內,通過以虛擬資產為導向的資金大規模地國際流動,金融領域完全以吸食通過投資和動員各種技能水平的勞動力創造出來的財富為主,金融領域內增值的資本則來自于而且將繼續來自于生產部門,后發國家實體經濟部門所創造的利潤,更多地被發達國家通過虛擬經濟活動而分割。一直以來,美國通過讓境外債主吸納美國國債,借助外資注入來支撐瀕臨崩潰的美國房地產市場、制造境外金融泡沫、輸出巨額美元三種途徑有力地刺激了境外美元資產的極度膨脹,半外圍國家承擔金融泡沫破裂的結果是通貨緊縮,中心國美國則以金融泡沫向半外圍國家的有效轉移而維持通貨穩定。在這個泡沫的形成到破裂的過程中,不可避免伴隨著國家間收入再分配的發生。

(二)對金融自由化進程的影響

美國此次金融危機是在金融全球化進程有了很大發展的基礎上發生的,它的發生必將對全球金融自由化進程產生重要影響。一方面,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發達國家和其主要利益代表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會反思全球金融自由化的進程,減輕對發展中國家在推進金融自由化方面的壓力。另一方面,發生在金融體系最健全國家一一美國的此次金融危機,也會使得廣大的發展中國家對自身金融自由化的進展進行深刻地反思,采取更加審慎的自由化舉措和金融監管措施,增強本國金融體系的抗風險性。

金融自由化的理論基礎在于自由市場自發作用下,金融業的發展能夠促進經濟的增長,許多國家經濟發展的實際也充分證實了這個命題。但是一直以來,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過分地強調金融自由化可能帶來的好處,卻沒有考慮眾多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現實和國內金融業發展的現狀,強迫少數國家進行比較激進的金融自由化,導致這些國家不同程度地受到金融危機的困擾。20世紀80—90年代拉美金融危機和東亞金融危機的爆發雖然讓許多國家嘗到了激進自由化的惡果,但是并沒有改變美歐國家強調推進國際金融自由化的一貫立場,從而使發展中國家金融開放中的金融安全面臨著很大的挑戰。因為金融自由化并不意味著金融管制的終結,而管制放松卻有可能終結穩定,金融穩定也許沒有直接帶來金融發展,但是金融穩定往往直接保障并促進了經濟發展。在金融體制不健全、金融業不發達的金融市場中,這種對于金融業運行的監管更凸顯出它的必要性。發展中國家在金融自由化的進展中,極度渴求金融發展可能帶來的經濟增長方面的好處,往往忽略相應的金融監管方面的建設,一旦危機爆發,金融自由化所造成的損失可能遠高于激進自由化所產生的短期利益。

金融自由化的發展使金融市場在維持實體經濟良性運行中的作用得到了大大加強,金融自由化是各國金融業發展的一個方向,但同時也使得金融體系的脆弱性不斷增大,發生金融危機的可能性增加,危機的爆發會對實體經濟乃至整個經濟系統產生更大的破壞性。美國此次金融危機充分地暴露出信息技術革命給金融監管所帶來的挑戰。在不負責任的美元擴張政策的推動下,完善的金融體系并不能保證使美國金融體系的運作就安枕無憂,也無法消除金融體系本身所具有的脆弱本性。發展中國家金融自由化的推進和金融市場的發展,必須要防止本國金融自由化的過快發展,防止出現本國金融業的發展與本國實體經濟運行的脫離。對正在經受虛擬經濟不發達而實體經濟發達之苦的發展中國家(當然也包括中國)在金融全球化進程中要清醒地認識到:符號經濟不是一切,生產率提高、資本形成、經濟增長才最根本;符號經濟更像是耀眼的浪花,實體經濟才是掀起浪花的海底的潛流。(三)對國際貨幣體系運作的影響

由次貸引發的美國金融危機是在全球流動性過剩、通脹不斷高漲的背景下爆發的,次貸危機的蔓延使消費和投資信心指數大大受挫,各國對市場的預期普遍下調。為了防止信貸緊縮可能帶來的經濟形勢惡化,各國央行被迫迅速注入大量的貨幣以穩定貨幣市場供求。這樣,為解決一場突發的大范圍金融危機所采取的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及大規模信用貨幣的注入,使全球金融系統面臨新的金融泡沫膨脹的風險,國際貨幣體系蘊藏著新的危機。

二戰后美元輸出方式逐漸由資本項目逆差轉向經常項目逆差為主,在此過程中,全球對美國資產的需求也開始從對其實體經濟方面的需求轉向了對其虛擬資產的需要,美國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發生此消彼長的變化,實體經濟相對于虛擬經濟顯得日益薄弱,全球虛擬經濟迅速膨脹,資金越來越表現出以分享利潤為目的投資行為向以獲取價差為目的的投機行為的變化。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以后,美元的發行擺脫了與黃金固定掛鉤的內在約束,開始在世界范圍內泛濫似的發行,以彌補美國不斷擴大的經常賬戶逆差、財政赤字和美國居民不斷上升的赤字消費,又由于國際貨幣體系中內在調節機制的缺失,全球范圍內經濟失衡狀況逐步惡化。在此過程中,東亞國家出口導向型經濟戰略的實施迫不及待地需要為本國產品尋找世界性的出口市場,從而和石油輸出國一起很快積累起大量的美元,并且這些美元順差很大部分又用于購買美國資產,使這些美元回流到美國境內。美元的供給不斷地以乘數效應在全球范圍內流通。隨著全球金融化趨勢的加速發展,在國際經濟活動中,以國際貿易和投資為主體的實體經濟的作用在逐步下降,以債券、股票、期權、期貨等金融資產的交易為主的虛擬經濟的地位不斷提高,世界范圍內形成不受約束的流動性膨脹,全球經濟的運行日益被惡化的失衡和金融動蕩所困擾,20世紀70年代以來,歷次金融危機的背后都深烙著流動性膨脹的影子。

此次發生在市場成熟國家——美國的金融危機并非源于經濟的外部沖擊,不是因為短期資本外逃或者是國際債務償還的不足所導致,它是美元長期過度供給的結果,也是現代金融市場脆弱性的又一次充分暴露。它對國際金融市場所產生的影響要遠超出之前發生在廣大發展中國家的任何一場危機,它在給美國金融市場穩定帶來威脅的同時,也引發了全球金融市場的長期混亂和不安,又一次有力說明了金融危機中中心國家對于外圍國家影響的一維單向性。危機發生之后,從危機的救助上來看,要實施針對主要發達國家如此大范圍、大規模的救助,無論是對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還是世界銀行來說都是不可能的。因此各國首先依賴于本國大規模的救助方案向本國金融系統大量注資,其次大國間進行了緊密的金融合作,多次進行聯合降息救市。如此大手筆的金融合作安排是之前拉美和東亞金融危機中所不曾見到的,這充分說明:第一,此次危機影響的范圍之廣前所未有,沒有國家間的充分合作,世界范圍內的經濟危機可能會不可避免;第二,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為主導的國際金融機構在應對危機上的局限性日益凸顯,在應對大國金融危機方面尤其如此;第三,只有在真正危及到發達國家切身利益的時候,他們之間才可能開展有效的經濟合作,但這種經濟合作也僅僅局限于他們的利益范圍之內,至于在國際金融體系改革方面的進展很難取得實質性的突破。

二、對我國的啟示

這次美國金融危機給世界經濟帶來了巨大不利影響,對于中國來說不可避免地也會受到一定的沖擊。從目前形勢來看,這場危機給中國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相對比較有限,至于間接方面的影響還有待進一步釋放,從當前國際和國內經濟形勢來看,決不能掉以輕心。對此,我國政府已經積極采取了多方面的應對方針和策略,相信會把危機所帶來的不利影響降到盡可能小的范圍之內。但是我們認為,這場危機的爆發對中國的啟示也同樣應當引起各方高度的關注和深刻的反思。

在這次金融危機中,中國遭受較小直接沖擊的重要原因在于我國尚未實現資本項目下完全自由兌換,國內金融自由化程度比較低,金融創新的力度有限,擁有相對比較嚴格的金融監管體制,而不是因為我國自身金融系統的建設更加健全、完善的結果。長期以來我國堅持出口導向經濟發展戰略,積累了大量的美元外匯儲備,這也為危機的應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一直以來,我國金融業發展落后的事實卻不容忽視,這充分表現在我國證券市場價格較高的波動性、資本市場投資品的稀缺、證券市場運行不規范、房地產市場泡沫的不斷膨脹等方面。在金融全球化和經濟虛擬化趨勢加速發展的條件下,落后的金融業會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兩方面的潛在損失:一是降低了金融業對于實體經濟部門資源配置的效率,帶來經濟增長的潛在損失;二是在國際范圍內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利益分配日益失衡的格局中,虛擬經濟的不發達意味著利益分配中的劣勢地位。我國金融業發展落后,虛擬經濟不發達,大大制約了資本市場對于資源配置中價格發現功能的發揮,提高了實體經濟部門的融資成本和經濟主體的交易成本,降低了資源配置效率。開放條件下,實體經濟內部各部門之間發展的不平衡性,內外經濟的失衡無疑會放大這兩種潛在的損失。多年來,我國經濟增長的內部動力不足,外部依賴增強,經濟發展越來越依賴于外部需求的拉動,尤其表現出對于美國市場的依賴性增強。美元危機的爆發暴露出了過高的外部依賴性給我國經濟安全造成的威脅,在國內需求疲軟的約束下,大大增加了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的難度,強化了實體經濟部門內部的失衡。

金融創新、金融業的發展、虛擬經濟的發達與金融監管、實體經濟的健康發展是一枚硬幣的兩個面,我們目前要關注的不是要不要促進金融創新、金融業的發展和虛擬經濟的發達,更多地而是要在考慮如何完善監管的同時,使它們實現與實體經濟的發展相協調,并且促進實體經濟部門內部的協調發展。我們認為當務之急是應加快完善我國金融監管體系建設,完善實體經濟部門的監管體系建設,構建高效完善的市場監管體系;協調好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發展;高度重視金融全球化、自由化和經濟虛擬化過程中的金融安全問題;調整經濟發展戰略,從戰略高度解決過多外匯儲備帶來潛在損失問題;重視房地產市場和金融市場的穩定發展,協調好金融創新、金融穩定和金融現代化的關系;建立健全有效的金融危機預警系統和應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