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下西方與我國對非援助論文

時間:2022-02-28 11:32:00

導語:金融危機下西方與我國對非援助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金融危機下西方與我國對非援助論文

一、金融危機對非洲發展的影響

金融危機爆發后非洲大陸面臨投資外逃、財政收入減少、出口產品需求下降以及國內銀行流動資金減少的困境。此外,非洲多個國家還普遍面臨貨幣貶值、通貨膨脹壓力加大的問題。

金融危機導致的直接后果是非洲經濟增長速度明顯放緩,貧困問題加劇,非洲發展面臨新的挑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今年5月再次調低了對非洲經濟增長的預期,預測2009年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經濟增長將減緩至1.5%,低于人口增長率。世界銀行6月22日了一份名為《2009年全球發展金融:全球復蘇路線圖》的報告,其中將撒哈拉以南非洲2009和2010年的經濟增長速度分別調低至1%和3.7%,遠低于過去三年平均5.7%的增速。世行非洲地區首席經濟學家尚塔·德瓦拉揚指出,在非洲這個貧窮地區,經濟衰退將導致非洲70萬嬰兒在周歲以內死亡,并使許多家庭的生活水平跌回貧困線以下,基本生活難以為繼。

面對這一嚴峻形勢,非洲國家開始采取積極行動,以盡量減少金融危機對非洲經濟的影響。自2008年下半年以來,非洲國家召開了一系列會議,探討應對金融危機之策,會議議題主要圍繞投資、貿易、基礎設施、援助等直接關系到非洲發展和減貧的問題。

二、金融危機下西方對非援助趨勢

對于許多非洲國家來說,西方援助是其經濟發展資金重要來源之一。經合組織發展援助委員會(DAC)統計顯示,2007年有22個非洲國家接受援助額占國民總收入比重超過10%。而非洲歷來也是西方國家援助的重點地區。2006-2007年間,DAC成員國對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援助占援助總凈交付額的45.9%,比1996-1997年間的34.5%有了較大幅度的提升。

金融危機勢必將對西方國家的發展援助產生較大影響,西方對非援助可能呈現以下趨勢:

1對非援助額面臨下降危險,西方承諾難以兌現。

2005年,八國集團承諾到2010年將援助額增加500億美元,其中一半用于增加對非援助,即對非援助額將從2004年的295億美元(實際最終數據)增至2010年的545億美元(按2004年的價格和匯率)。2007年。八國集團除重申2005年承諾外,又新增了總額為600億美元的援助非洲資金。然而,DAC的數據顯示。2007年DAC成員國對非洲提供的官方發展援助額僅為387億美元。如果要達到2005年承諾的目標,2008年至2010年對非援助每年需增加17%。而根據DAC今年3月公布的初步數據,2008年DAC成員國向非洲提供的雙邊援助額為260億美元,扣除債務減免,實際增長10.6%;如果計入債務減免,則僅增長1.2%。這意味著如果要實現承諾,DAC成員國在今后兩年里需要更加努力,這對本來就陷入經濟困境的各國政府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挑戰。

金融危機爆發后,非洲國家普遍表示擔心發達國家無法兌現承諾。今年4月在倫敦舉行的二十國集團峰會上,與會發達國家紛紛表示將信守對發展中國家的援助承諾,繼續幫助其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會議之后,美國、歐盟、世行、IMF等相繼表示將增加對非援助。盡管各國和組織表示了其增加援助的意愿,但對非洲國家來說,更重要的是能否及時兌現承諾。

2援助領域繼續集中在社會基礎設施領域,并加大了對新興全球發展挑戰的援助。

20世紀90年代以來,西方國家普遍加大了對社會基礎設施領域的援助。2006年,DAC成員國對非洲社會基礎設施領域的援助占其雙邊援助總額的32.4%,其中重點是教育(9.7%)、衛生(4.7%)和政府治理(6.7%)的援助。而對經濟基礎設施和生產領域的援助分別占4.7%和5.8%。相對經濟基礎設施和生產性項目而言,社會基礎設施花錢少但受益面廣。在受金融危機影響財政緊張的情況下,社會基礎設施項目將更為西方援助國所青睞。同時,環境保護、氣候多樣化、物種多樣化等作為全球公共財產,影響著世界各國,其重要性也日益受到關注,成為西方國家新的援助熱點領域。2007年,DAC成員國對環境保護領域的援助額達23.27億美元,較2002年的13.08億美元增長了77.9%。3進一步強調援助有效性和援助國之間的協調,但短期內難以見效。

2005年3月在巴黎舉行的關于援助有效性的高層論壇通過了《關于援助有效性的巴黎宣言》,宣言制定了所有權、對接、協調、績效管理和共同責任五項原則。2008年9月在阿克拉舉行的第三屆援助有效性高層論壇又通過了《阿克拉行動議程》(AeeraAgendaForAc—tion),進一步強調了加強協調,增進援助有效性的重要性。根據兩項宣言的精神,DAC從2008年開始要求其成員國提供三年內援助預算的相關信息,并對各受援國內的援助國數量和部門分布進行統計分析,以加強援助國間的協調,促進更好地分工協作,減少重復項目。然而各成員國對這一有助于加強援助有效性的行為似乎并不是很感興趣。美、日兩大援助國未向DAC提供任何援助預算的信息,另有10個成員國只提供了部分信息。事實上,在金融危機背景下,西方國家將更加重視在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對發展中國家尤其是對非洲的爭奪也將更加激烈。而要求援助國之間加強協調更多停留在呼吁和倡議層面。并沒有約束力和強制性,各國制度援助地理和部門分布政策更多的是基于本國利益的考慮,要統一協調并不容易,短期內難以取得明顯效果。

三、中國對非援助特點與趨勢

中國對非援助始于1956年,五十多年里,中國向非洲友好國家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幫助。作為南南合作的一種方式,中國對非援助呈現了與西方援助不同的特點:

1中國對非援助一直信守承諾,及時有效地完成各項援外項目。

從2005年聯合國發展籌資高級別會議,到2006年的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再到2008年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高級別會議,中國政府宣布了一系列援助措施,非洲國家是主要受益對象,中國也一直積極認真地兌現各項援助承諾。盡管自2008年下半年以來金融危機給中國經濟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但是中國政府多次表示中國不會因為金融危機而減少對非洲的援助。2009年2月,主席在訪問非洲期間鄭重承諾:中方將認真落實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確定的各項援非舉措,在力所能及范圍內繼續增加對非援助、減免非洲國家債務。擴大對非貿易和投資、加強中非務實合作。今年是中非合作論壇八項舉措落實的最后一年,目前各項舉措落實進展順利,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果,中國政府完全能夠按期兌現承諾。中國對外援助一直信守承諾,因而也備受受援國的好評。

2中國重視對非基礎設施和農業的援助,與西方國家形成互補。

基礎設施和農業對非洲經濟發展和消除貧困至關重要,是非洲國家十分關心和需要發展的領域,也是中國長期以來對非援助的重點。五十多年來,中方為非洲援建基礎設施項目519個,包括建成2000多公里鐵路、3000多公里公路和數十座體育場(館);援建農業項目140多個,包括農場、農田水利項目、試驗和推廣站、農機具加工、畜禽養殖等。這些項目的建設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受到受援國人民的廣泛好評。埃塞俄比亞總理梅萊斯認為中國參與非洲基礎設施建設對當地產生了“變革性和根本性的影響”。近年來,中國政府進一步加大了對非農業援助力度,包括建立農業技術示范中心、派遣農業技術專家、培訓農業技術人員等。在金融危機和糧價高企的背景下,對非基礎設施和農業的援助顯得尤為重要。而且中國的國情和長期的援助經驗積累使中國在這兩個領域的援助具有相對優勢。與西方援助形成互補,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非洲國家的需求。

3中國對非援助越來越重視民生項目。

醫療、衛生、教育等直接關系到人民生活的民生項目也是中國對非援助的重點之一。近年來受到進一步重視。在中國宣布的一系列援助措施中包括修建醫院、學校,提供抗瘧藥物和醫療設備,培訓醫生、教師,增加留學生獎學金名額等多方面的行動。對民生項目的重視體現了中國“以人為本”、構建“和諧世界”的理念。民生項目直接惠及當地百姓,效果好、影響深,將成為中國對非援助的重要方向之一。

4援助、貿易、投資全方位多重優惠措施,更有利于非洲的長久發展。

除增加援助外,中國政府還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積極推動與非洲國家的經貿合作,鼓勵企業走出去到非洲投資,擴大自非洲的進口。這些措施包括給予非洲最不發達國家零關稅優惠政策、設立中非發展基金、在非洲建立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等。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對非投資和貿易萎縮,而中國政府表示中國將與非洲共克時艱,繼續擴大對非貿易和投資,受到非洲國家的普遍歡迎。非洲國家需要外來援助的支持,但更需要投資與貿易以促進其經濟更長久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