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時間:2022-07-22 04:46:15
導語: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金融危機的定義、特征及成因
隨著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瓦解,以及美元危機的發生,各國的匯率紛紛與美元脫鉤。但這并沒有讓美元失去世界貨幣的角色。由于美元的世界貨幣角色,各國大量持有美元外匯。隨著美國貿易逆差的加劇,美國市場的流動性被吸走。這時,美國為了維持其經濟增長,就要向市場大量注入流動性,包括大幅度減息等等。所以,這就造成了貨幣的擴張,造成了經濟泡沫,而且泡沫越來越大。美國的信用擴張沒有帶來通脹,那是因為被一些新興經濟體像中國背負。當泡沫無法維持的時候就會破滅,就造成了今天的金融危機。所以這次金融危機的爆發可以歸結于由于美國的監管不力而世界各國為早就不能維系的美國的經濟增長吹起了泡沫。
1、中國出口企業的出口量下降。伴隨著金融危機的發生,我國出口企業所面臨的挑戰是嚴峻的。我國東南沿海外向經濟實體,大都是以出口為主,勞動密集型企業眾多,金融危機使得出口業務極度下滑,產品賣不出去,大量商品回潮沖擊了國內市場,在那些地方會出現許多價格極度便宜的紡織品和小電器,也由此使得大量私企倒閉關門。外資企業進一步加快撤離。這種情況從沿海蔓延到內地許多地方。另外,由于金融危機的影響,國內很多企業的償債能力嚴重下降,銀行的風險意識也隨之高漲。因此,不再愿意將資金貸給那些將產品主要用于出口的中小企業。資金的流通困難導致中國出口企業的出口量迅速減少。
2、對金融市場的影響。從金融的角度上進行分析,在剛開始危機的時候,中國金融體系的保守和封閉還是起到一定作用的,中國金融機構并沒有很多直接對外金融交往,對于美國的金融資產也沒有持有很多,包括次級債、“兩房”擔保和發行的債券,以及破產金融機構發行的債券等。但是危機爆發以后,中國部分金融機構入股了美國的一些金融機構,在帳面上蒙受了損失。從總體上看,量還不是特別大,還不會引發金融危機。但虧損在金融機構的分布并不均勻,部分金融機構的壓力較大,需關注。
3、對房地產業的影響。房地產業在過去由于固定資產投資過熱、通貨膨脹、中國貨幣升值的影響產生了大量泡沫,待泡沫破滅后,一些不利因素紛紛顯現,比如體制上的土地分配制度不公(高峰期大量的地王紛紛出現,地面價值迅猛拉高)、房價的上漲速度遠遠超過消費者工資的上漲速度、股市的持續下跌使大量資金套牢(消費者財產性收入嚴重縮水)等。
三、中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對策
1、適時加快中國經濟轉型步伐。很多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長的模式為靠投資拉動增長,靠出口為快速增長的工業產能提供出路。中央提出要把中國的“出口拉動型”經濟轉變為“內需拉動型”經濟。適逢金融危機,中國出口企業受到了沉重打擊,因此轉型已經沒有選擇,必須通過進一步的改革強化國內需求增長的能力,讓中國經濟今后能靠國內民間消費的增長來帶動,否則,中國經濟和社會將面臨嚴峻的挑戰。同時,對于企業來講,應做到未雨綢繆,開拓新的出口市場,出口一些高附加值、受金融波動影響小的產品。特別是要避免惡性出口競爭,盡快從數量競爭轉型到品牌競爭。此外,在出口結算貨幣選擇方面要避免匯率風險。
2、加快金融體制改革。進一步提高銀行經營管理和服務水平,提高資產質量。按照金融市場開放程度應與我國實際相適應的原則,逐步有序的開放國內金融市場,積極穩妥的開拓國際金融市場。金融衍生工具創新時要全面考慮風險因素,確定合理的風險規避方式。加強金融安全監管力度,建立健全金融風險預警機制和系統。
3、加強監管房地產市場。政府要通過設立房地產等行業風險預警機制、強化房地產按揭貸款業務風險管理、對房地產行業指標保持密切關注、前瞻性判斷房地產市場走勢、提前采取貨幣政策等宏觀調控手段來避免或緩解房價大幅下跌的不利影響。金融機構應建立和完善個人征信系統,推進資產證券化,增加融資渠道,加強對金融衍生品的監管。
作者:耿穎工作單位:鞍山市千山區委黨校
- 上一篇:中小企業金融危機的影響分析
- 下一篇:民營企業金融危機影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