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跨國效應及免疫對策
時間:2022-12-12 08:50:35
導語:金融危機跨國效應及免疫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基于金融“頑疾傳染”的危機路徑辨識
為規避這樣的“頑疾傳染”,國內外理論界則始終把防范金融危機傳播機制作為經濟發展頭等要務,并不懈致力其研究當中,竭力從看似雜亂無章、并無關聯路徑中辨識相似或相近的特征,在跟進的特征突破中尋覓一種預防危機“重演”的有效手段。有知名學者曾提出,市場中一旦出現與市場匯率不協調“音符”,即便是政府的“強硬”宏觀調控,其結果也必將是背道而馳,金融危機則一觸即發。盡管學者研究危機問題的立意視角各有不同,但基于實際結合理論研究問題的思路是相通的,從不同的角度分別進行了探討,進一步增強了人們對金融危機路徑的理性辨識。路徑一:共生因素的辨識。一般而言,國際金融市場形成的協調價格運動多由共生因素導致,由此而引發的各國貨幣危機皆源于此。該理論辨識點在于突出解釋了一些新型工業國家貨幣危機的根源,在遭受國際商品的價格沖擊影響,國內貨幣危機通常會一觸即發,而危機的“罪魁禍首”則是來自一些經濟發達國家的調整政策,即便再多一些掙扎,也如同風雨中嬌弱的身軀難以撼動大樹一樣,顯得多么蒼白無力。路徑二:外貿危機的辨識。用一句形象的話講,外貿危機就是國內危機通過貿易活動形成國際外溢,從而引發國際“連鎖式”金融危機。該理論辨識點強調了國際金融危機發生的關聯性,提出國際貿易危機其傳導渠道不僅限于貿易國之間,由此還可帶來第三方市場的動蕩,也就是說某國家的發生貨幣貶值,在出口競爭力得到提升的前提下,無形中也間接性掠奪了同類商品生產、供應國家市場,其結果則是國際性市場預期將被無情打壓,貶值國匯率勢必險象環生,最終誘發貨幣危機。路徑三:資本市場的辨識。資本市場作為老生常談的話題,重拾話題又有新的市場說法。國際化資本危機新的表現形式為跨市場的金融危機,資本國際化的滲透無形加劇其危機的“蔓延”和“傳染”。隨著國與國之間經濟交流的層層深入,各國金融機構之間的聯系也逐漸掙脫了國界限制,而彼此緊密聯系起來,在這種情形下,一種國際流動性貨幣資產頻繁交流在所難免,一旦其中某個國家發生流動性危機,最直接、最便捷的手段就是頭寸拆借緩解,盡管能短期奏效但也無形加大了他國潛在的貨幣危機風險。倘若國家間的資產運動具有高度共性之處,則金融危機可借助跨國市場背景下的套期保值迅速外張,造成他國“再蹈覆轍”,顯示出跨國危機的“傳染高發性”。路徑四:投資波動的辨識。投資者的市場運作行為是導致金融市場相關價格波動的主要誘因,不規范的投資行為極易引發金融危機。對投資波動的辨識,應著眼于投資心理預期與資產市場調整行為的沖突環節。金融市場由此而導致的波動與前三種大有不同,這種波動的出現并非國家的經濟實體基礎暴露非穩定性,而是一種由投資者單純行為導致而成的資本短期異常流動與大幅資產調整等,由此帶來某國國內以及跨國金融資產市場價格的驟變波動。
二、源自危機“跨國傳播”的病態機理探析
爆發初期的金融危機的危害性為主表現在國內市場,但受經濟全球化大趨勢驅使,這種局域性的小范圍危機則極容易蔓延,借助外貿渠道就可輕易傳至其他國家,如同“腫瘤”般孳生,演變成全球性的金融規模危機。外貿活動是其借助的主要傳播渠道,貿易伙伴與競爭對手是其實現跨國傳播的主要力量。究其病態傳播機理主要如下:(一)貿易伙伴傳播機理。這種傳播也就是通常所講的直接雙邊貿易傳播,通常情況下,“危機源”主要通過外貿交易、對外商品及貨幣投資等擴散路徑,將本國風險傳播擴散到其他合作貿易國。其病態機理主要是,危機源頭國家因金融危機的沖擊形成本國貨幣在短時期內大幅驟然貶值,帶給貿易合作國家最直接的結果便是同步增加的巨額貿易赤字。陣痛之余,合作國的外匯儲備也驟然減少,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這種被動經濟趨勢也極容易讓這些國家成為國際貨幣投機者的沖擊對象,結局更不容樂觀,最終將遭受貨幣危機的沖擊。在此情形下,危機源頭國家大幅的短期貨幣貶值必將同步拉低貿易國家的價格水平,造成貿易合作國家價格消費指數的整體下降,相對合作國家居民消費,國內市場的貨幣需求量也相應減少,而外幣兌換需求則反其道而行之,短期內驟然上升,對外匯儲備無疑又“雪上加霜”,更加嚴峻的貨幣危機如履薄冰,極易導致再次惡性循環。(二)競爭對手傳播機理。如此稱謂的傳播可理解為間接性雙邊貿易傳播,究其根本,盡管對象不同但也是憑借貿易聯系與對手國家將危機“傳染”開來,所不同的只是傳播形式與貿易伙伴傳播略有不同而已??蓪⒋藗鞑ヂ窂饺绱思僭O,A、B兩國為競爭對手,倘若A國遭受了貨幣危機,在大幅貶值出現的同時也將帶來出口貿易量的增長的短期“利好”,而競爭國B國為了維護自身利益絕不可“袖手旁觀”,危機面前也必然是采取相應的貨幣貶值政策積極應對,同步刺激跨國貿易。表象看競爭對手B國的做法似乎無可非議,但透過現象看本質實則不然,該種情況一旦出現,B國則會無形增加被投機者實施貨幣攻擊的潛在風險。同樣使原本只發生在一國之貨幣危機擴散、蔓延成跨國型多區域性質金融危機。
三、整合國內“危機免疫”的應對策略思考
經濟全球化徹底打破了國際貿易傳統格局,使得世界經濟的整體運行展現出系統性與復雜性交合的時代特征,猶如一把“雙刃劍”,在為提速經濟做出整體努力的同時,也帶來了金融風險復雜式、傳染性與強破壞性等負面話題。如何做好“危機免疫”相繼成為各國預防、化解金融危機的“眾矢之的”,致力落實兩點要求,處理危機時,既注意危機系統的結構研究與功能探索,有注重“危機免疫”的整體性功能。落實到經濟發展當中,要求國家整體形成緊密性貿易關聯,自對外貿易體系的功能整體改善著手,依托調節系統與配置資源效能“強身健體”,達到減緩風險傳遞的把控能力。全球2007年金融危機后,我國整體經濟發展形勢是喜人的,這其中雖然經濟運作狀況受到不同程度的波及,但其整體破壞程度還非常有限,十年的經濟發展走向令我們十分欣慰,足以這樣告慰我們前進中的祖國:十年中國經濟不懈于發展正常態;十年間我國的外匯儲備始終處在持續遞增態勢;進出口貿易僅在2009年偶現小幅波折,但很快歸位平穩增長局勢;我們的外債余額始終控制在理性區間;而人民幣與美元的匯率則一直控制在合理的態勢區域,人民幣并未發生大幅貶值的情形。這都充分說明一個問題,說明2007年發生的全球性金融危機后,中國經濟發展平穩喜人,尚未發生貨幣貶值、銀行危機、債務危機及經濟衰退等類似金融危機諸多感染跡象。但所有這些并非我們做得盡善盡美,工作中也并非高枕無憂,依然需要落實相應的必要措施,切實增強“危機免疫”能力,拓展國際市場經濟發展新空間。首先,立足內需策略發展,降低外貿經濟依賴度??v觀我國在國際貿易中的出入度與節點權整體排名,全球前五的榮耀無不令國人歡欣鼓舞。但我們這樣一個進出口大國,也意味著一個不容忽視的話題,我們國際貿易的經濟依存度還相當高,盡管與世界國家貿易有著聯系緊密的優勢,但反應在側面的問題也讓我們尷尬不已。從跨國金融危機傳染路徑分析,我們這種外貿依存度將導致遭遇他國金融傳染風險的危機概率異常超高,鑒于這樣的情況,未來我們應立足內需策略發展,將經濟增長的持續動力源置于國內市場,適度降低外貿經濟的依賴度。雖然過去幾年的外向型經濟對提升國內就業率貢獻突出,但從發展的眼光看立足內需才是經濟制勝發展的法寶,也是消費拉動更持久、經濟發展更安全的動力之源。第二,拓展對外貿易空間,構建經貿伙伴多元化。置身經濟全球化的時代今天,要想成就更快的自發展,離不開國際市場的高效融入。相對我國發展而言,以往歷史上與日本、美國的貿易頻繁接觸,固然保持了國際進口額、出口額多項指標的持續增長,但相比未來發展所需還遠遠不夠,更不應該僅限于此,基于貿易國過于集中考慮,這種現象極易誘發感染危機。本著懲前毖后的原則,今后我們應重力拓展對外貿易空間,吸引發展新的貿易協作伙伴,尤其要切實加強發展中國家的貿易聯系,攜手打造經貿伙伴多元化的新格局。第三,助力國際金融貨幣協作,維護國際金融穩定效能。置身國際金融與世貿經濟,則必須自覺維護國際金融秩序,否則,任何國家均難以獨善其身。關于這一點,僅從危機的傳播渠道便可透視一二,要想破解危機,惟有將“傳染源”杜絕于國門之外,方能終止危機,杜絕擴散。作為快速振興的經濟大國,我們應當積極投身國際貨幣金融協作之中,也只有這樣,持續發展的經濟強國方可續寫可能,我們的身邊才能有一個更為穩定健康的國際金融大環境。
參考文獻:
[1]李成,王建軍.國際金融危機:直向性傳染到交叉性傳染的動態效應分析[J].財經科學,2009,(6).
[2]謝尚宇,周勇.次貸危機中的傳染機制研究和策略分析[J].管理評論,2009(2).
[3]薛熠,何茵.次貸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基于創新的金融危機測度指標的實證分析[J].金融研究2010,(5):69-83.81
作者:姜天揚 單位:山東省青島第二中學
- 上一篇:金融危機財經報道思路
- 下一篇:金融危機微觀經濟影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