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可持續發展理論探究農村金融發展

時間:2022-01-13 09:51:09

導語:金融可持續發展理論探究農村金融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金融可持續發展理論探究農村金融發展

摘要:當前我國經濟已步入新常態,經濟增長由高速變為中高速,經濟注重質的提高。在這種背景下來探究我國農村金融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金融在經濟發展中所居的地位越來越高,更是在農村經濟發展中居于核心地位。農村金融發展的好,會帶動農村經濟的整體提高,進而帶動國民經濟的發展,本文主要運用金融可持續發展理論探究我國農村金融發展的現狀,存在的問題以及改進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金融可持續發展理論;現狀;政策建議

金融可持續發展理論對金融的定義與傳統的認識不同。傳統的金融定義認為“金融是現代經濟生活中貨幣和信用緊密連接,以至時時處于一而二,二而一狀態所形成的范疇,從而貨幣的現實運動也包括在金融體系之中”。而金融可持續發展理論對金融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它認為金融是一種資源,其不僅包括資本和資金,而且包括與資本或資金緊密相關的其他金融要素,還包括資本或資金與其他相關金融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功能。因此我們在此定義下來探究我國農村金融的發展。

一,我國農村金融發展現狀

金融作為一種資源,具有三個層次,首先就是基礎性核心金融資源,即廣義的貨幣資本,它是金融資源的最基本層次。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發展,特別是黨中央大力扶持農業發展,農民收入有了顯著地提高,農民也有了閑散資金,這為農村金融發展提供了一些必要基礎。但是農民增收還很有限,遠遠低于金融可持續發展所需的資金。另外在農村還存在著“系統性負投資”現象。所謂“系統性負投資”,指的是銀行等金融機構在一地取得居民儲蓄,卻沒有以相應比例向該地區發放貸款。表1是我國1978-2004年系統性負投資額從表1可以看出盡管農村存款在逐年增加,但是負投資量卻也在增加,這會使得農村經濟發展受到資金制約,同時也不利于基礎性核心金融資源即貨幣的積累,這會影響金融的發展,一旦農村金融發展受限,經濟也不可能持續發展起來。金融作為資源的第二個層次指的是實體性中間金融資源,包括金融組織體系和金融工具體系兩大類。金融組織體系包括各種銀行非銀行等金融機構,目前金融機構在農村的數量逐年增加,2009年7月23日,銀監會《新型農村金融機構2009-2011年工作安排》,在其中提出計劃在3年內設立共1294家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其中村鎮銀行1027家,貸款公司106家,農村資金互助社161家。這些都說明我國政府非常重視農村金融機構的發展。目前我國農村金融工具創新嚴重不足,據統計我國金融工具在借鑒西方和對已有工具改進后,已有80多種金融工具,但農村金融工具還主要局限于存款等負債類工具,主要由于長期以來農村金融政策偏重政府主導,沒有發揮市場在配置金融資源上的決定性作用。以至農村金融業盈利較少,使得金融工具創新沒有激勵。目前金融機構在農村的數量逐年增加,2009年7月23日,銀監會《新型農村金融機構2009-2011年工作安排》,在其中提出計劃在3年內設立共1294家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其中村鎮銀行1027家,貸款公司106家,農村資金互助社161家。這些都說明我國政府非常重視農村金融機構的發展。目前我國農村金融工具創新嚴重不足,是因為農村金融業盈利較少導致的金融工具創新沒有激勵。金融作為資源的第三個層次指的是整體功能性高層金融資源,即貨幣資金運動與金融體系、金融體系各組成部分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結果。它在我國農村指的是整體農村金融體系的發展。從整體上看,我國農村金融服務與過去相比有了很大的進步,服務范圍擴大了,作為金融服務對象的廣大農民普遍素質也有很大提高,金融工具也日漸豐富,這就為發揮金融第三個層次奠定了重要的基礎。當前我國正進行新農村建設,目的是建設一個經濟繁榮、設施完善、壞境優美、文明和諧的新農村。而金融在健全和優化農村經濟結構方面發揮的作用越來越顯著。由于金融現在在農村越來越完善,使得農村有了剩余資金,農民可以進行農業結構的調整,提高農業科技投入,進行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這些都是金融帶來的好處。當然農村整體金融體系還不夠完善,需要進一步完善、創新。

二,農村金融發展過程中出現問題的原因

我國農村金融在我國整體金融發展的大環境下也有了顯著地進步,但是也出現了許多問題,這些問題制約著我國農村金融的進一步發展,通過這些問題的反映,我們可以探究出這些問題的原因。

1,農業生產特點以及農民素質的影響

當前在農村金融發展地還相對緩慢,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由農業生產本身特點決定的。與工業相比,農業生產連續性不強,利潤率不高,產品也主要滿足自給,農民收入水平低,所獲得的資金主要用于消費,很少進入銀行進行金融活動。這就使得金融發展缺少基礎核心金融資源。另外存在著的系統性負投資額使得農村資金更加稀缺,農村經濟的發展受到資金短缺的影響,會使得金融缺口加大。還有一方面就是農民文化素質不是太高,當其面對金融稀缺時可能會求救于非正規金融機構,這會不利于金融系統的穩定。原因是非正規金融機構部門的過快增長和規模增大,表明有很多資金沒有處在正規金融體系之中,當農村資金需求者需要資金時,他們會更多地傾向于民間金融而不是正規渠道,這人為提高了融資成本,加劇了金融風險。

2,農村金融組織體系的不完善

根據金融可持續發展理論我們知道,金融組織體系處在金融第二個層次即實體性金融資源,農村金融機構的不完善,會嚴重威脅金融的穩定,加上農村信用社支農的動力不足,農業發展銀行沒有起到預期的政策性金融作用,與之相聯系的農業保險也缺位,加劇了農村金融供給緊張的局面。另一方面,農村金融組織體系的不完善,會影響到金融工具的創新,也會不利于發揮金融整體性功能。博弈論中“囚徒困境”的模型可以看出集體理性可能導致整體非理性,人們往往選擇的是次優結果,構成一個納什均衡。農村現在金融體系的不完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各方利益博弈的結果:農民、政府以及金融機構都渴望利益最大化,造成的結果就是金融機構不是很完善。

3,我國整體服務業水平的影響

金融業屬于典型的第三產業,它的發展需要具備以下因素:首先是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經濟水平越高,第三產業越發達。第二個就是居民生活水平,居民只有生活水平提高了,才去轉向服務消費。第三個就是勞動力的素質,高素質人才是行業競爭的重要體現,是發展服務業所必備的。縱觀我國當前服務業的發展現狀可以發現,我國服務業發展迅速,但是發展的很不平衡,主要在低端服務業上發展較快,像金融這樣的高端服務業發展還不是很快,尤其是在農村地區。農村缺少金融人才,生活水平較低,這些都阻礙了我國金融的發展。

三,農村金融發展的政策建議

金融可持續發展理論認為金融是一種資源,其對經濟影響不是外生的,而是內在于經濟發展的。從政策層面看,這就要求金融發展既不超前于經濟發展,又不滯后于經濟發展,要選擇有利于金融可持續發展的政策建議,具體到我國農村金融的發展,主要有以下政策建議:

1,國家要加大支農力度,盤活農村資金

資金為金融之本,農民沒有閑散資金就不會進行金融活動。因此,國家必須加大支農惠農力度,運用財政,貨幣等經濟政策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同時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讓農民進行金融活動沒有后顧之憂。同時對農村金融組織體系進行監管,減少農村“系統性負投資”現象,建立多管齊下的農村資金回籠激勵機制,讓農村資金取之于農,用之于農。同時建立良好的農村金融環境和良好的政治環境,這需要國家加大金融知識的宣傳,激勵農民不斷培養自己的金融意識,學習更多的金融知識,建立金融文化體系,保障金融的良性發展。

2,金融機構要豐富金融產品,優化組織體系

金融機構產品越豐富,服務越多樣化,就越能大幅度吸收農村資金,如可以加快農村期貨、期權市場的發展,開發農產品期貨新品種。同時各金融機構要進行合作,盡可能發展多層次的網點,規范和引導各級金融機構。還可以建立農村利率的定價機制,降低農民的貸款成本,制定符合農村信貸資金供求特點的利率管理體制。另外還要加快農業保險的發展,以促進金融業的發展。還有就是要加強與民間信貸機構的聯系與合作。由于民間信貸的靈活性,使它掌握了很多農民的金融信息,與之合作可以掌握更多的農民金融信息從而更好發展金融業。

作者:李凱倫 單位:遼寧大學經濟學院

參考文獻:

[1]白欽先.金融可持續發展研究導論.[M].中國金融出版社.2001

[2]王曙光.金融發展理論.[M].中國發展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