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機械加工技術的應用及發展

時間:2022-07-12 10:08:26

導語:綠色機械加工技術的應用及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綠色機械加工技術的應用及發展

傳統工業加工方式給環境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粗放生產也導致資源被大量浪費,所以,應當加強對綠色機械加工技術的應用。這樣,不但可以降低對環境的污染,而且可以提升資源的利用率。其中,綠色加工技術的主要特征就是高效率、低污染以及低能耗。

1綠色機械加工技術的應用

伴隨著工業科技的發展,以及加工技術不斷創新,出現一種提高機械生產效率,并以不浪費資源、減少環境污染為宗旨的綠色機械加工技術。以往的加工生產過程中,為促使機器操作更加順暢以及產能提升,經常在機器中使用大量切削液。然而,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時,也出現了一個很大的問題———生產成本增加。除了切削液,在生產過程中還大量使用了水、人力以及各種化學原料等。在這些資源中,就數切削液的使用成本最高,占據了總成本的1/6左右,而機械中最為貴重的刀具,其成本只占總成本的1/25。在對切削液的使用上,除了存在嚴重的浪費情況外,還十分難處理。一旦處理不當,不但會造成對環境的嚴重污染,還會對員工身心健康造成巨大的危害。所以,一種既能提高生產效能,還能降低成產成本,對資源又不浪費,又十分環保的綠色加工技術應運而生。

2綠色機械加工技術應用分析

2.1綠色切削技術

過去的機械加工切削技術,不但消耗大量資源,增加企業的成本,同時污染環境。在環境問題日益被重視的背景下,研究既環保又降低成本的切削技術非常有必要。超高速式切削技術由此出現。這種技術不斷成熟,越來越多的企業把其應用到企業機械加工生產中,改變以往的潤滑以及冷卻劑等方式,對切削工藝和工具進行了改良,減少了污染物的排放,實現了環保和成本降低的雙重目的。

2.2綠色切削液

綠色機械加工技術之所以這么難以實施,除了一些主觀上的因素外,最大的原因就是技術水平不夠。除了對機械切削技術進行創新以外,還需要綠色環保的切削液;不僅要求提高對機器的潤滑度,還要降低其對機器的損害。作為一種化學原料,除了容易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以外,還造成機器不同程度的腐蝕。所以,必須對切削液的抗磨性進行深入研究,從而促使切削液提高生產效率、降低企業成本,減少對環境的污染,達到機械加工綠色化目標。

2.3低污染或無污染冷卻潤滑技術

過去采用的切削技術,不但資源浪費嚴重、生產成本高,還容易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F如今,一種環保的冷卻潤滑技術出現,這些不足得到很大改善。這種冷卻潤滑技術將潤滑劑的使用降到最低,不會產生廢液,十分環保,還能增加刀具耐磨度,延長其使用壽命。

3綠色機械加工前景

3.1發展綠色加工液

伴隨著技術不斷革新,運用冷風以及自然降解油劑等作為原料,利用新技術手段使之成為綠色機械加工液。這種新技術就是微量油膜附水滴技術。這項技術對環境起到改善作用,促使機械加工業實現現代化。這項技術能夠提高潤滑液的作用,避免過量使用潤滑液。其中,微量油起到潤滑作用,少量水和冷風分別起到冷卻作用,加工產生的熱量可以蒸發掉多余的液體,所以整個流程并不出現廢液。

3.2不造成環境污染

和過去的機械加工技術相比,綠色機械加工技術的優點十分顯著,突出地表現在不會給環境造成污染。以往的加工廢液直接被排出,而現在不再大量使用切削液,通過冷風以及可自然降解的油劑和水,將產生的廢液能夠收回來二次利用。同時,在生產加工中摒棄了原有的冷卻以及廢液處理設備,還可以將能源使用降低20%。另外,這種技術對刀具磨損相對小,刀具比以往能多用兩倍的時長。

3.3降低污染以及提高效益

從傳統的機械機床設備來看,其中將近有八成仍然使用切削液,對人體健康損害以及環境破壞都非常明顯。然而,綠色機械加工液可以實現環保和生態保護的要求,且能幫助企業降低成本,最重要的是給社會的發展帶來諸多好處。對一個企業來說,這樣做能夠實現經濟和社會效益的統一。由此可見,企業生產中應該將其廣泛應用。

4結語

綜上所述,傳統的機械加工會對環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因此,需要在加工中推廣綠色機械加工技術,以降低能耗并減少對環境的污染;相關技術人員應當加強對此項技術的研究,從而促使工業加工可以廣泛應用綠色機械加工,促使企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王琴琴 單位:上海市環境學校

參考文獻:

[1]陳彩珠.研究企業加工機械中數控技術應用及其商業化發展[J].橡塑技術與裝備,2016(12):19~20.

[2]尹延平.工程建設用機械設備加工制造工藝及變速系統電液力控制技術展望[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5(24):147~148.

[3]于江.淺析綠色制造工藝技術在電機機械加工中的應用[J].黑龍江科學,2014(06):37.

[4]馮曉賓,王杰.基于激光加工技術在農業機械制造中的應用與發展[J].科技傳播,2014(09):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