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國企軟預算的約束

時間:2022-12-17 05:48:00

導語:小議國企軟預算的約束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國企軟預算的約束

研究國有企業的軟預算約束問題不僅具有很強的理論意義,而且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首先,按照匈牙利著名經濟學家科爾奈的分析,軟預算約束表現為企業的“投資饑渴癥”,而國有企業的無限投資需求勢將造成大量的資源浪費,導致資源配置扭曲;其次,軟預算約束與國有企業的效率密切相關,軟預算約束的存在引發國有企業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問題,成為影響國有企業效率的重要因素。

因此,探討軟預算約束的形成機制,尋求導致軟預算約束的各種原因,進而針對各種形成原因,采取行之有效的硬化預算約束方式,成為軟預算約束理論研究中的重要內容。同時,有效的軟預算約束治理方式,對國有企業改革取得成功,促進國有企業在市場經濟中發展,使之發揮重要作用,具有很高的應用價值。

一、軟預算約束的成因之一———內部人控制內部人控制導致軟預算約束的觀點是從公司治理的角度分析軟預算約束的成因。內部人控制意味著企業經理擁有企業的大部分控制權,它具有以下幾方面的含義:第一,企業經理擁有企業的控制權說明企業有了生產經營自主權,可以自行做出決策,同傳統經濟相比,這是一個進步;第二,在監督約束機制不健全的情況下,經理擁有企業的控制權意味著他可以利用手中的權力為自己謀取私利;第三,由于控制權與企業經理的個人利益密切相關“,當企業面臨困難時,內部人由于對企業控制權及其相關利益的重視,會想盡辦法,通過進行院外活動等手段,以尋求政府的支援,或者通過利用私人關系進行融資等手段以挽救垂危的企業。”李稻葵(1998)認為,由于掌握企業控制權,可以給控制人帶來極大的個人利益,所以控制人往往非常重視自己手中的權力。進而,由于內部人對自己手中控制權的重視,當企業面臨困難時,就會有很強的動機去尋求幫助,以維持企業的存在。其實,維持企業的生存,也就是維持了自己的權力,軟預算約束也就產生了。由于內部人控制而產生的軟預算約束,會產生一種示范效應,即一個由內部人控制的企業得到救助,其他由內部人控制的企業也會產生被救助的預期,當所有企業都形成這種預期時,生產資源的最優配置就發生了扭曲,更多的資源被用于在職消費等內部人控制行為上,更少的資源被投入到生產過程中,低效率的產生也就不令人奇怪了。而當所有的企業都是低效率時,救助這些企業就成了政府事后有效率的選擇。

控制權對內部人的重要性引起了軟預算約束問題。當企業陷入生存困境時,對內部人來說,面臨著兩種選擇,一種是讓企業破產倒閉,自己冒失去權力、甚至失業的風險;另一種就是尋求保護,解救企業,這樣自己可以保住地位,也就保住了權力和利益。那么,對于一個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的經理人員來說,明智的選擇自然是后者,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企業經理會想盡辦法尋找外部救助了。而當企業所有者為企業提供幫助的時候,軟預算約束也就產生了。

二、內部人控制導致的軟預算約束的“硬化”治理機制———經營者激勵硬化預算約束不能只依靠產權改革,特別是對“大型國有企業來說,所有權重要,但不是產權改革這一個口號可以解決問題的”。國有企業改革的過程就是不斷硬化預算約束的過程。國家試圖運用各種方法解決軟預算約束問題,改革經營者激勵也是其中的方法之一?,F代公司制企業往往規模較大,復雜程度高,所有權和經營權相分離是一種普遍現象,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私有企業,兩權分離,必然存在所有者和經營者之間的目標不一致問題,委托關系中道德風險問題就不可避免。國有企業重組,不僅包括權力的重組、資本結構的重組、生產的重組,還包括治理結構的重組,而形成經營者的有效激勵,使經營者能從委托人的角度出發行事,保障委托人的利益,自然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問題。

在企業的項目投資中,投資人和經營者之間也是一種委托關系。投資人投資的目的是從項目中獲得收益,而經營者的目的是獲得個人收益。國家是國有企業的委托人,而企業經營者則是人。作為理性經濟人,經營者追求個人效用最大化,在委托人與人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委托人對經營者的經營能力、努力程度缺乏信息,只能從一些外部信號上加以判斷,而且隨著專業化生產程度的不斷提高,委托人對生產過程、經營決策具有不完全信息,這樣經營者往往掌握了企業的實際控制權。如果經營者付出努力,即使是差項目,也可以獲得與好項目同樣的收益,但由于經營者存在委托人軟預算約束的預期,當預期會得到救助的時候,經營者會選擇不努力??梢姡涱A算約束降低了經營者努力工作的積極性,硬化預算約束就要對經營者形成激勵,使其有按照委托人目標努力工作的動力,避免經營者的道德風險問題。而對經營者形成有效的激勵和約束機制,則是在下文要分析的硬化預算約束方式。

(一)國有企業經營者激勵機制。對國有企業經營者的激勵手段主要包括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還可細分為政治晉升、榮譽激勵、經濟激勵等內容。在計劃經濟時期,政治激勵、榮譽激勵是主要的激勵方式。隨著市場化改革的逐步深入,國有企業改革的逐步推進,經營者激勵方式趨于靈活和多樣化,經濟報酬激勵的作用逐漸提高,獎金、年薪、股權、期權、期股、退休保障等多種多樣的經濟激勵方式得到大力推廣。國有企業經營者的激勵機制正在由精神激勵為主向物質激勵為主轉變。

(二)國有企業經營者的考核機制。經營者激勵是委托理論中的一項主要內容。原因在于,在委托關系下,委托人和人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人擁有對自己努力程度的私人信息,由于人努力程度的不可觀察性,為了減少人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問題,委托人只能通過其他一些指標間接地觀察人的努力程度。這些間接指標反映了人的努力程度,因而與人的報酬水平直接相聯系。建立一個科學有效的考核機制,準確評價經營者的業績,才會對經營者形成有效的激勵。這種考核指標是訂立激勵合同的關鍵因素。在發達市場經濟國家中,資本市場和產品市場、經營者市場的發育都比較成熟,依據這些市場所提供的信號可以較為準確地判斷企業經營者的業績。比如,股價的高低變化就反映了經營者的經營業績,可以作為一種評判標準;產品市場上的銷售情況說明了企業的利潤高低,也可以作為判斷標準;經營者市場上企業經營者的價值大小反映了經營者的才能和過往業績,還可以據此判斷經營者的能力。但在我國的轉軌過程中,市場體系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這幾種市場還都不夠完善,無法準確地反映企業經營者的能力和經營狀況。首先,在股票市場上,由于我國企業股本的特殊結構,也由于我國股票市場的不完善,存在機構坐莊的情況,所以無法用價值投資的眼光去衡量企業的發展前景,更無法依據股價的高低判斷企業的經營業績好壞,所以無法通過股價的變化反映企業經營者的經營業績;其次,我國勞動力市場還不發達,特別是國有企業經營者在很大程度上還是由政府任命而不是通過市場進行選擇,所以本身就不完善的經營者市場更無法反映企業經營者的經營能力和水平,也無法依據經營者以往的業績進行判斷;第三,我國的產品市場雖然有了很大的發展,在這三種市場中可以說是發展最好的,但由于國有企業的特殊地位,其在市場中的份額大小、利潤高低并不完全是由企業經營者的經營能力(努力水平)決定的,在一定程度上是國家政策的結果。所以,產品市場的經營指標也無法準確反映企業經營者的努力程度。因此,如何為國有企業找到一個客觀明了的業績評價標準,成為激勵合同制定中的一個難題。

(三)國有企業經營者有效激勵機制的設計。如何構造國有企業經營者的有效激勵機制,是提高經營者努力程度,解決軟預算約束問題的一種方法。經濟學家在長期理論探索和實證檢驗的基礎上得出結論認為,股權激勵是建立人長期激勵約束機制的一種有效方法,而實踐已證明,年薪制是各種短期激勵方式中最為有效的一種方法,所以將年薪制與股權激勵結合起來,構建以年薪制和股權激勵為主的經營者激勵機制,對解決經營者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問題,會有較強的積極作用。年薪制是一種基本的經營者短期激勵方式,但容易造成經營者的短期行為,所以還需要研究經營者的長期激勵問題。股權激勵是發達市場經濟國家所普遍采用的一種經營者長期激勵方式,它從報酬水平和報酬結構兩方面提高了激勵效應。經營者股權激勵是指公司制企業通過經營者享有公司股票期權或持有本公司股份的方法,把經營者的個人利益與公司利益聯系在一起,以激發經營者通過提升公司的長期價值來增加自己財富的一種激勵方式。在西方,股權激勵制度近20年來取得了良好的實踐效果,不僅解決了長期激勵問題,實現了經營者利益、股東利益與企業價值的整合,而且還有利于企業持續地吸引和穩定優秀人才,所以受到了企業的極大青睞,也得到了迅猛發展。不僅如此,在過去的10多年中,由于股權激勵的迅猛增長,也使得公司高管薪酬中股權薪酬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美國兩位著名的產權經濟學家邁克爾·詹森和凱文·墨菲長期跟蹤研究各種激勵手段對經營者的激勵效果,從薪金和股票期權的激勵對比和研究中得出結論:股票期權的激勵效果最大。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第一,這種形式賦予了企業的經營者以物質資本所有者的身份,其所得不是一般的報酬而是特質資本的產權,而產權的激勵作用一般來講是絕對高于其他物質資本的激勵作用的;第二,股票持有本身所具的市場不確定性和投機性對企業績效和其價值提高有更好的刺激作用,而對經營者則更有吸引力;第三,經營持有股權的方式也有利于解決“內部人”問題,通過持有股權使企業的經營者和非經營者自動減少非生產性消費,從而有利于企業的績效提高。但目前我國的年薪制和股權激勵這兩種激勵方式還處于發展初期,仍然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所以如何將年薪制與股權激勵有效地結合起來,形成一種科學、客觀的經營者激勵機制,是經濟學家和政策制定部門關注的重要問題。

(四)約束機制。我們不僅強調經營者激勵機制所起到的作用,而且關注對經營者的約束。其實,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一種激勵方式對經營者的激勵作用越強,對其約束作用也就越強。對待國有企業經營者不僅要有豐厚的物質激勵,而且要有嚴格的約束機制。

而目前的情況是,國有企業經營者不僅激勵不足,約束也不足。所以,在強調經營者激勵的同時,千萬不能放松對經營者的約束,否則,對國家造成的損失將難以計算。

在英、美這些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由于市場體系的建立已經非常完善,所起到的監督約束作用也比較明顯。饒育蕾、李蕊(2008)論述到,英國的證券市場已經從高度分散的個人持股演變為相對集中的機構化持股,這種轉變使機構監督成為英國公司治理的重要機制。英國的機構投資者可以私下采取行動組成監控聯盟,在不引起公眾關注的情況下控制管理層的過度行為,他們沒有義務公開整個控制過程。

在諸如董事會薪酬、新董事的任命和執行官的薪酬等事務上,英國的董事會董事面臨更多來自機構投資者的壓力。英國的機構投資者還會涉足公司的戰略制定、董事會有效性、經營者薪酬和CEO的連任等事務。他們就像重大決策和治理問題的“預警系統”,衡量著公司所面臨的風險。

在美國,公司治理模式主要來自外部市場的監督約束,如資本市場、經營者市場、控制權市場等,形成對企業經營者的權力約束和制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