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管理專業產學研用合作研究
時間:2022-05-07 10:42:41
導語:財務管理專業產學研用合作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大智移云物區”的新形勢下,財務管理專業面臨著向智能化、信息化轉變的迫切需要。要迎接這種轉變和挑戰,財務管理專業創新人才需要具備四種能力:業財深融能力、數據挖掘分析能力、較強的學習和推理能力以及卓越的領導能力。這四種能力的培養,僅僅依靠高校是無法實現的,需要產學研用借助于各種平臺合作培養。南大•中興新云智能財務云實驗室是一個產學研用合作培養財務管理創新人才的嶄新平臺。為實現上述培養目標,本研究構建了財務管理專業產學研用合作培養創新人才的實現機制,即堅持正確的政治導向并樹立聯合培養的理念,完善有關產學研用合作培養創新人才的相關法規制度,強化雙師型隊伍建設并實行雙導師制,產、學、研、用合作構建制訂財務管理專業培養方案,實現區塊鏈教學平臺產學研用合作培養創新人才。
[關鍵詞]財務管理專業;產學研用;創新人才;“大智移云物區”
在“大智移云物區”(大數據、智能化、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物聯網和區塊鏈)的新時代背景下,各行各業都需要不斷培養創新人才,這樣方能推動整個經濟社會前進。包括財務管理專業在內的各專業創新人才的培養是永恒的世界性課題。探索培養模式是理論界和實務界需要共同思考的問題。以用為導向的產學研用合作培養模式無疑是符合事物發展規律和運行邏輯的理想選擇。所謂產學研用合作培養模式,就是通過充分挖掘并利用學校、企業單位和科研機構等多種平臺主體在人才培養方面所具有的優勢和資源,將學校課堂上所學到的理論知識與課堂外獲取的直接經驗有機結合起來,并形成創新能力的教育模式[1]。
一、財務管理專業面臨的新挑戰
隨著計算機信息技術的更新換代以及人們認知能力的快速發展,人類很多重復性事務、勞動密集型活動將逐步被計算機或人工智能所替代。財務管理專業學生的技能過去僅僅局限在“財”上,即就“財”而“財”,偏重于運用財務數據進行數據分析比較,職能僅僅定位在“票賬表錢稅”上。201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第一次提出“業財融合”的概念,指引財務管理人員秉承“業財融合”的理念,將財務數據盡快融入企業的業務活動當中,逐步實現“業財一體化”,構建大數據背景下的企業財務管理模式,吹響了財務管理專業轉型和更新換代的號角。深圳市中興新云服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興新云”)總裁陳虎博士也曾說過:“目前,中國大中型企業的財務部門正在經歷著數字化轉型,財務共享服務和智能化技術的發展進一步降低了社會對基礎的財務人員的需求,未來高層次的智能型財務人才將成為財務變革的核心動力?!币话愣裕瑸檫m應時代的需要,“大智移云物區”背景下財務管理人才需要具備四大核心能力:第一,業財深融能力,即財務管理和業務深度融合的能力;第二,數據挖掘分析能力,即從廣度和深度上挖掘數據并進行分析處理的能力;第三,較強的學習和推理能力,即面對復雜環境能夠迅速掌握信息并進行事物之間的推理判斷;第四,卓越的領導能力,即新時代下原來的純粹的財務人員需要轉型為精通企業業務管理的具有領導潛質的專業人才。這四種能力(以下簡稱“四能力”)中,業財深融能力是基礎,數據挖掘分析能力與較強的學習和推理能力是翅膀。如何應對挑戰培養“四能力”是理論界和實務界應該考慮的重要課題,尤其是每一個開設財務管理專業的高校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二、財務管理專業產學研用合作培養創新人才的實踐探索案例分析
(一)南大•中興新云智能財務云實驗室簡介
南京大學商學院會計學系可追溯到1902年三江師范學堂設立的商科,是中國設立歷史最悠久的會計學科。目前該系設有會計學和財務管理兩個本科專業、會計學碩士及博士專業(含會計學與財務學兩個方向)。多年來,其在會計學和財務管理學人才培養方面一直處于國內領先地位,是全國首批開展會計碩士專業學位(MPAcc)教育的單位,也是教育部第一批進行會計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試點的兩家單位之一。其辦學經費充足、師資力量很強,科研成果在國內屬于前列。中興新云是目前中國國內財務共享服務領域領先的管理咨詢、信息技術及知識服務機構,屬于典型的從事會計以及財務管理產品開發研究的研究機構。應該說,中興新云是中國財務共享服務研究和開發領域的先行者,其憑借在管理創新、共享服務、信息技術等方面的領先實力以及對中國企業跨國發展的深入研究和了解,已經在全球層面上推出了財務共享服務整體解決方案以及相關配套信息技術,至今已經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等政府相關機構和大型公司提供了財務更新與變革、財務共享服務和財務信息化一攬子解決方案。在一定程度上,中興新云正引領并推動著中國的管理創新及財務共享服務迅猛前進。2017年,南京大學商學院會計學系與中興新云建立了全面的戰略合作關系,合作建設南大智能財務實驗室,該實驗室于2018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在2018年第十屆中國會計專業碩士(MPAcc)教育發展論壇上備受與會專家的高度評價和贊揚。南京大學商學院會計學系成為國內乃至全球首家擁有智能財務實驗室的高校財務管理學科,同時也是國內首家將全球化、智能化、信息化時代的全新會計核算與財務管理模式全面系統地引入到人才培養計劃中的高校財務管理和會計學科。南大智能財務實驗室是基于“大智移云物區”在財務領域的應用和融合,以全球化企業真實具體業務場景為設計背景,以企業的財務信息化為基礎,貫穿于企業員工費用報銷、從采購到付款、從訂單到收款和從總賬到報表的流程中,深度融合業財一體化實踐場景并可以重復再現,使體驗者能夠切實地感受全球化企業真實業務場景以及財務流程,培養滿足企業需要的、擁有“四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它是通過VR技術模擬全景式互動的財務共享實驗室,具有前沿性、科技性、趣味性。該實驗室合作課程涵蓋財務共享服務領域最新理念與中興新云豐富的實踐操作經驗,借助于整套教輔材料,采用課堂講授分析、視頻觀看、小組討論、VR體驗等多種教學方式,開啟了財務管理和會計專業的創新培養模式,進一步提高了會計和財務管理課程的實踐性和創新性,幫助財務管理在校學生理解財務轉型與財務共享服務、了解財務管理的未來和趨勢。
(二)南大•中興新云智能財務云實驗室建立的啟示
1.培養財務管理專業創新人才要勇于破除舊的觀念,迎接新的理念南大•中興新云智能財務云實驗室的建立,預示著財務管理專業的師生不得不面臨一個事實,即“大智移云物區”背景下財務管理智能化、信息化的時代馬上就要來到或者已經來到。財務管理專業傳統的培養模式必須進行徹底更新,必須擁抱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帶給我們的變化。各高校要盡快行動,盡快根據信息化、智能化的最新發展,調整財務管理專業的培養方案并付諸實施。2.培養財務管理專業創新人才,要切實并善于利用產學研用合作的創新平臺南大•中興新云智能財務云實驗室是財務管理專業產學研用合作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最新平臺,它是根據事物發展規律牢牢把握時代脈搏而開展的一個大膽的創新和嘗試。這個平臺很好地填補了高校財務管理專業業財融合和財務信息化的教學空白,使學生切實了解全球范圍內真實企業的業務場景和比較復雜的信息系統結構,這可能是任何教科書都不容易實現的目標。3.培養財務管理專業創新人才,創新培養新模式,要立足于本單位實際南大(高校)和中興新云(研究機構)屬于強強聯合,一方有雄厚的資金,另一方有先進的技術,堪稱完美的組合,但對于其他企業和高校來說,并不具有可模仿性。在高校辦學經費緊張的情況下,各高校如果沒有資金建設此類實驗室,可以采取變通的辦法,與智能財務云實驗室協商,實行資源共享,定期派學生去南大學習,并繳納一定的服務費。此項服務費的負擔,一方面可以從本校本專業教學經費中開支,另一方面也可以考慮由未來的用人單位來分擔。
三、財務管理專業產學研用合作培養創新人才的實現機制
(一)堅持正確的政治導向堅持正確的政治導向,樹立財務管理創新人才聯合培養的理念
為我國培養社會主義人才,思想政治教育是第一位的,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而對在校大學生談專業技能的培養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舍本逐末[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明確規定:“教育應當堅持立德樹人,對受教育者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增強受教育者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國家在受教育者中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教育,進行理想、道德、紀律、法治、國防和民族團結的教育。”具體到財務管理專業創新人才,因為其本身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中承擔著經濟管理的職能,在微觀經濟中充當著“大管家”角色,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是首先應當考慮的。不僅如此,由于新時代財務管理專業面臨的挑戰,僅僅靠高校來培養財務管理創新人才,顯然已經無法滿足時代的需要。為應對這些挑戰,必須牢牢樹立財務管理創新人才聯合培養的理念[3]。
(二)完善有關產學研用合作培養創新人才的相關法規制度
當前協調產學研用合作培養創新人才的相關法律法規都散布在不同的法律法規條款中,且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都規定:“(高等)教育必須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同時還都規定,國家鼓勵企業事業單位組織和高等院校之間開展在教學、科研、技術開發和推廣等方面的合作,在一定程度上,教學方面的合作直接體現為人才培養方面的合作,而科研、技術開發和推廣方面的合作間接推動人才培養。為了適應新時代對創新人才的要求,應該由教育部門牽頭,聯合科技部門、財政部門、發改部門、工信部門和組織部門聯合商討如何在“大智移云物區”時代背景下開展產學研用合作培養創新人才的若干重大問題,并形成相應規章制度。必要時,設立聯席會議制度,統籌產學研用合作培養創新人才,隸屬于中央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在中央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秘書處下設產學研用合作培養聯席會議辦公室?;谶@樣一個制度方面的頂層設計,不僅僅是財務管理專業可以受益,許多應用型的專業都可以受益,可將其納入產學研用合作培養的模式中。
(三)強化雙師型隊伍建設強化雙師型隊伍建設,實行雙導師制
財務管理專業培養過程中的雙師型隊伍包括兩層含義:第一層指的是高校教師擁有雙師證,即一方面擁有高校教師資格證,是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師;另一方面擁有諸如注冊會計師、國際注冊內部審計師、金融分析師、注冊稅務師和國際注冊內部控制自我評估師等財經類相應職業資格[4]。對于目前的在職在崗財務管理類專業教師可依年齡階段而采取不同的雙師型隊伍建設策略。比如,30歲以下的青年教師必須至少擁有一個相關的社會職業資格證書;30~40歲之間必須至少考一個相關的社會職業資格證書;40~50歲之間鼓勵考一個相關的社會職業資格證書;50歲以上不做要求,具體操作可以進一步征求相關教師和行業專家,經充分研究而定。雖然說擁有社會職業資格證書不一定代表就對該職業的實務或者實踐操作有多深的理解和把握,但至少能讓教師真切知道社會對于該職業的要求,可以有力推動財務管理專業教師對學生的指導和教學。財務管理專業學生實行雙導師制,是指在財務管理專業大四進行畢業實習階段(當然,部分高校從大一就開始實行導師制),一方面在校內指定一位畢業論文指導教師,另一方面在實習企業內部選派一名具有相對豐富實踐經驗的財務人員或者高管作為企業導師,由學校發放校外行業指導教師證書,把學生實習階段的指導教師由形式上升到實質,夯實學生學以致用、將理論轉化為能力的人力資源基礎。
(四)產產、學、研、用合作制訂財務管理專業培養方案
財務管理專業的培養方案絕不是高校教師和相關管理部門閉門造車造出來的,必須基于產學研用四方面高度合作、充分研究和深度分析,這主要從人才培養目標的改革、課程體系的完善、教學模式的轉變和教學評價模式的優化四個方面來考慮[5]。第一,從人才培養目標的改革來看,要緊緊結合新時代給財務管理專業提出的挑戰,即財務管理專業需要具備的四大核心能力。第二,從課程體系的完善看,把上述四種核心能力物化到具體的課程上,就構成了所需要的核心課程體系,再輔之以通識和基礎課,就形成了比較科學的財務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第三,從教學模式的轉變來看,教師應該作為信息資源的整合者和學生學習的組織者,要更多地采取各種靈活教學方式,要根據不同學生情況開展個性化“精準教學”,要引導學生研究財務數據下的企業經營業務競爭行為,強化數據的挖掘、分析。第四,從優化教學評價模式看,決不能僅僅局限在學生的考試成績上,要立足于個性化,兼顧專業學習能力、學習團隊中的領導能力、合作能力、溝通能力,這些是形成“四能力”的基礎和奠基石。
(五)實現區塊鏈教學平臺產學研用合作培養創新人才
“大智移云物區”背景下,區塊鏈的內在運行邏輯具體是指在開放的狀態下去中心化、去信任,從而形成一個穩定可靠鏈條并且由所有參與者共同維護的全網絡賬本,鏈條中所有參與者可以共用核對并相互驗證信息,在不需要第三方信任主體提供擔保時確保信息質量真實可靠。財務管理專業學生的培養秉承著眼于宏觀政策、落實于微觀機制和服務導向,為財務管理學科的專業建設與應用提供充分的理論支撐和實踐依據,在區塊鏈教學平臺中打造產學研用合作培養創新人才機制,共同擬定業財融合框架下的教學模塊[6]。在區塊鏈教學培養平臺上,一切教學內容都是透明、公開、共享的,隨時可供各參與者進行驗證與考核。學校、教育部門、科研機構、企業成為該平臺的核心組成部分,各相關行業協會在充分考慮宏觀經濟政策下的各個行業發展趨勢、行業內企業具體業務流程的變革等因素的情況下,引導企業具體業務流程再造和適時轉型升級;各種性質的研究機構根據學校財務管理專業學生的各自性格特點和就業方向,再結合業財一體化下財務管理不同崗位的專業知識和實際需求,為學生提供更加有針對性的引導性教學,為每一位財務管理專業的學生量身打造業財融合下的區塊鏈學習資源。
[參考文獻]
[1]姚正海,付一慧.產學研用協同視角下創新人才培養機制與路徑的探索[J].市場周刊(理論研究),2018(5):133-135.
[2]劉陽.區塊鏈下財務管理專業業財融合教學模式革新[J].財會月刊,2020(1):50-54.
[3]張莉.財務管理專業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策略[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18):55-56.
[4]桂俊煜.大數據背景下高校財務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探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30):41-42.
[5]黃文,李文.“產學研用創”協同的大學生創新訓練中心[J].大學教育,2019(4):171-173.
[6]杭桂蘭.財務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7(S2):53-54.
作者:苗連琦 何志康 單位:江蘇師范大學商學院
- 上一篇:互聯網+時代企業管理創新情況研究
- 下一篇:醫院建筑工程檔案管理創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