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商務分工影響論文
時間:2022-03-12 08:53:00
導語:電子商務分工影響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國際分工是國際貿易和世界市場的基礎。電子商務將是21世紀世界經濟的主流,是影響當今國際貿易發展的四大主要因素之一。電子商務促進了國際分工的深化。國際分工的格局的重心已經開始從產業間分工向產業內分工和產品內分工轉變,從垂直型分工向水平型分工轉變。這種分工的變化為我國對外貿易帶來機遇,也帶來挑戰,在保障外貿規模不斷發展的同時,要爭取更有利的外貿條件就要不斷提高研發能力,培育自主品牌和裝備制造能力。
[關鍵詞]電子商務國際分工產業鏈
國際分工是指世界各國之間的勞動分工。它是社會分工發展一定階段,國民經濟內部分工超越國家界限發展的結果,是國際貿易和世界市場的基礎。國際分工是當代國際貿易發展的主動力。它影響著國際貿易地區分布、國際貿易的地理方向、國際貿易利益。研究國際分工的特征和變化趨勢對于制定國家外貿政策和外貿發展規劃具有重要意義。國際分工隨著國際政治經濟和科技的發展萬而發展,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具有不同的特點。
著名管理學家彼得·德魯克(2002年)認為“信息革命的真正革命性影響才剛剛被人們感覺到。而激起或助長這一影響的不是‘信息’,不是‘人工智能’,也不是計算機或數據處理對決策、政策或戰略所發生的作用。它是電子商務,即互聯網作為推銷渠道的出現。這是10年前或15年前人們實際上始料不及的事情,它正在深刻地改變著經濟、市場和產業結構;改變著消費才細分、消費者價值和消費者行為,崗位和勞動市場?!钡卖斂酥赋觯娮由虅諏π畔⒏锩囊饬x與鐵路對工業革命的意義相似。徐正華和馬智勝(2004年)認為電子商務是影響當今國際貿易發展的四大主要因素之一,廖玉麟(2000年)認為電子商務將是21世紀世界經濟的主流。本文擬分析電子商務對國際分工的影響,并在此基礎上總結電子商務環境下國際分工的特點和我國的對策。
一、國際分工理論
分工產生的內在動力是人們對經濟效率的追求,斯密認為,分工和專業化的發展是經濟增長的源泉,分工的好處在于獲得分工經濟和專業化經濟,從而得到生產效率的提高。他的“絕對優勢理論”解釋了貿易產生的部分原因,也首次論證了分工能給貿易雙方帶來好處。
分工的外在動力是科技進步。科技革命促進生產力迅猛發展,生產效率大幅提高。工業發達國家不得不向國外尋找和建立原材料產地和產品市場,擴大了國際分工。運輸和通訊技術的發展又為這種分工提供了物質條件。
勞動分工依賴于市場大小。斯密提出“勞動分工取決于市場范圍”的觀點(即斯密定理),他認為“分工起因于交換能力,分工的程度,因此總要受交換能力大小的限制,換言之,要受市場廣狹的限制。市場要是過小,那就不能鼓勵人們終身專務一業。因為在這種狀態下,他們不能用自己消費不了的自己勞動生產物的剩余部分,隨意換得自己需要的別人勞動生產物的剩余部分?!睋P格進一步深化了斯密定理,提出了“勞動分工取決于勞動分工的水平”,即揚格定理。這不是同義反復,因為首先勞動分工取決于市場規模,即市場對某種產品的需求足夠大時,中間產品才可能被分離出來,這是斯密定理的內容。但同時市場規模又取決于勞動分工,因為一方面市場很依賴于購買力,即實際的收入水平,這種收入水平又依賴于勞動生產率,而勞動生產率又依賴于分工的發展;另一方面勞動分工使生產鏈條上出現越來越多的專業化企業,在市場上進行交換的中間產品越來越多,而且這些生產鏈條的環節之間也在相互促進,從而使市場規模擴大。在這種勞動分工與市場規模的相互促進、循環演進的過程中,引起了報酬遞增并最終導致經濟進步。
勞動分工的水平還受到交易效率的制約。一方面分工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人們能在更短的時間內生產出更多的產品。另一方面產品價值必須通過交換才能實現。交易是需要費用的。分工越發達,交易次數及總交易費用越高。人們必須比較交易費用與分工的好處。如果交易費用超出分工的好處,人們不如自己生產而不分工。交易費用是由交易效率決定的,交易的效率越高,費用越低,反之,交易費用就高。因此,交易效率越高,分工的水平也越高。
二、電子商務對國際分工的影響
電子商務有廣義與狹義之分。企業所講電子商務是狹義的,一般是指人們利用電子化手段進行以商品交換為中心的各種商務活動,主要是利用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主要是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所進行的各類商務活動。從整個社會講的電子商務是廣義的,它是指各行各業種業務的電子化和網絡化。分析電子商務對社會經濟的影響一般從廣義來分析。電子商務具有虛擬化、低成本、效率高和透明的特點。電子商務在短短的時間內已經深入到生產、交換、消費中,影響著人們的生產生活,形成了一種新的經濟形態——電子商務經濟。所謂電子商務經濟,簡單的說,就是利用計算機技術和互聯網絡進行的經濟活動,它是以信息技術為基礎,以知識要素為主要驅動要素,網絡為基本工具的生產方式。從經濟特征和技術背景來說,電子商務經濟就是“網絡經濟”;從國民經濟構成和主導產業的意義上來說,電子商務經濟就是“信息經濟”;從經濟活動的技術含量的知識的作用上來說,電子商務就是“知識經濟”;從現代信息技術的數字化特征來看,電子商務經濟就是“數字經濟”。這種經濟形態是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后的第三種社會經濟形態。
電子商務對國際分工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促進了國際分工的深化。因為電子商務環境下市場范圍擴大了,交易效率提高了。
首先,電子商務推動“無國界”全球大市場的形成。電子商務地出現,突破了傳統市場必須以一定的地域存在為前提的條件格局,在全球形成了一個以信息網絡為紐帶、以Internet為載體的“無國界”全球化大市場。這種市場被稱為虛擬市場。一方面,世界各地的客商可以匯集在這個虛擬市場中,消除了距離的障礙,使各國的經貿聯系與合作得到大大加強。另一方面,虛擬市場的形成使得商品與服務等有關信息能在全球范圍內更加充分、自由的流動。其次,電子商務極大提高了交易效率,降低費用。一筆交易包括三種流,即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與傳統交易相比,電子商務環境下,信息流和資金流都可以通過網絡瞬間完成。首先是文件處理成本的節約。通過調查表明,在傳統的輔導貿易業務中,一筆進出口業務需要處理相關單據約200份~350份,業務流程可長達數月,而紙張打印及差錯的總費用約用貨值的7%。如果應用電子商務,不僅可以簡化數據處理程序、縮短文件處理周期,而且可以消除信息傳遞過程中的不對稱,大大降低成本。新加坡貿易網在運用之前每次報關需要3天,花費12新元~25新元,應用EDI以后,每次報關只需15分鐘、1新元~2新元,僅此一項,每年可為新加坡節省6億美元文件處理費用。其次可節省傳統業務中往返、住宿等許多交易中的人員費用。再次,電子商務環境下,企業的競爭更加激烈,科技進步速度更快。企業為了降低投資風險,規避市場不確定性,應對快速的技術變革和不斷縮短的產品生命周期,紛紛開始通過外包和全球采購等方式剝離加工制造等非核心價值環節,甚至直接出售國內外的生產性分支機構,形成價值鏈模塊化。所謂價值鏈模塊化,即某一行業一體化的價值鏈結構逐漸裂變成若干獨立的價值節點,通過各節點間的橫向集中、整合以及功能的增強,形成多個相對獨立的價值模塊制造者以及若干規則設計與集成者的產業動態分化、整合過程。價值鏈模塊化的過程也是分工不斷深化的過程。
電子商務環境下國際分工的深化主要表現在分工的精細化和水平化。國際分工的格局的重心已經開始從產業間分工向產業內分工和產品內分工轉變,從垂直型分工向水平型分工轉變。所謂垂直型國際分工就是制造業和原材料工業分工體系。水平型國際分工就是工業品生產的專業化協作,而且是有層次的。產品內分工的特征是某個產品和勞務的生產供應過程的不同的工序、不同的區段、不同的環節在不同的空間區位完成,它是區別于在一個工廠內部完成整個工序流程的一種生產方式。國際的產品內分工是把不同的工序、區段和環節展開到不同的國家,是構成經濟全球化的一個基礎要素。產品內分工的基礎一個是比較優勢,一個是規模經濟?,F代信息技術和電子商務為產業內分工提供了條件。
三、結論和啟示
電子商務促進了國際分工的發展。這種發民表現在產業內分工和水平型分工的地位越來越突出。傳統的國際間產業轉移正演進為產業鏈條和產品工序的分解和全球化配置。在價值鏈分解的基礎上,每一個企業只能根據自己的核心能力和優勢資源,收縮自己的業務領域,從事價值鏈上的某一環節或某一工序。任何企業,也只有融入某一價值鏈并在價值鏈中準確定位才能獲得更好的生存與發展。對發達國家而言,在生產全球化的背景下,伴隨著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尋求資源的最佳配置,它們必然尋求在成本最低的國家或地區去組織生產,由于勞動成本方面較大的區位差異,不僅是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而且包括高新技術產業的勞動密集型環節在內的海外轉移是勢所必然,從而為發展中國家介入新興產業、全方位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競爭提供了新的機會和條件,也為我國外貿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
另一方面,在新型國際分工格局下,一個國家或地區國際分工地位的提升將主要表現為產業鏈條或產品工序所處地位及增值能力的提升上。在產業鏈條層次,由生產制造環節向研發設計和品牌營銷環節的轉移是增值能力和分工地位提升的顯著標志;在生產環節,越接近于上游的生產其技術含量越高,附加值越大,越接近于下游的生產其知識技能的要求越低,附加值也越小。這就意味著在電子商務環境下,如果我國繼續以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優勢參與國際競爭,外貿條件會不斷惡化,外貿利益會不斷減少。要爭取有利的外貿條件就要不斷提高研發能力,培育自主品牌和裝備制造能力。
參考文獻:
[1]徐正華馬智勝:《影響當今國際貿易發展的四大主要因素》.《當代經濟》2004年第10期
[2]張農:《德魯克論電子商務》.《南開管理評論》,2003年長5期
- 上一篇:醫學論文香連素片質量研究
- 下一篇:醫學論文濫用抗生素危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