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化電子商務的驅動機制探究

時間:2022-10-11 08:46:38

導語:社會化電子商務的驅動機制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會化電子商務的驅動機制探究

一、導論

論文首先將梳理社會化電子商務的概念,識別出社會化電子商務的內涵要素與外延范圍;接下來將基于科技接受模型提出社會化電子商務中用戶參與行為的驅動機制理論模型,為后續研究提供借鑒價值。

二、理論背景與模型提出

社會化電子商務的重要驅動力量來自于用戶的不斷參與,如何驅動用戶不斷地參與社會化電子商務便成為了研究的重點問題。已有研究表明,虛擬社區成員的參與行為能給企業帶來積極的營銷效應,如提升品牌關系、建立社區承諾、創建忠誠顧客的友誼群組、促進購買行為和社區推廣、激勵新產品開發中的創意貢獻等。四位學者在《虛擬社區成員參與心理機制研究述評》一文中,對近十年來有關虛擬社區參與行為的實證研究進行了系統回顧,并認為在后續研究中應當加強對虛擬社區參與行為心理機制的理論解釋。而已有研究表明,一種電腦科技越能被成員所接受,成員參與使用該科技的行為意向就會越高。同時,當成員認為某個博客網站更容易使用,更具有樂趣時,他們對博客的參與意向也更高。鑒于“容易使用”與“更有樂趣”都屬于科技接受模型的范疇,而博客與虛擬社區之間存在諸多關聯之處,本研究將基于科技接受模型的視角分析虛擬社區成員參與行為的驅動機制。這一視角在我國當前社會化電子商務的大背景下也具有特殊的意義。原因在于,社會化電子商務在我國目前還處于起步階段,社會化電子商務中的虛擬社區對于大多數用戶來說還是一個新生事物,需要一個接受過程。因此,在已有研究視角的基礎上,基于科技接受模型視角的研究能夠拓展相關領域的研究成果,加強相關領域的理論解釋??萍冀邮苣P驮从诶硇孕袨槔碚摚═heTheoryofReasonedAction,TRA)。理性行為理論由Fishbein和Azjen所提出,主要用以探討實際行為,行為意向,行為態度,主觀規范與信念之間的關系,目的是為了預測個人的實際行為,兩位學者在理性行為理論中對于個人行為提出了兩項基本假設:第一,個人行為在自我意志的控制之下而發生。第二,個人采取特定行為的意向是該行為發生的立即決定因素。理性行為理論被廣泛運用于各領域之行為研究,以預測并解釋個人的行為。Davis將理性行為理論簡化,并聚焦于電腦科技研究領域提出了科技接受模型。該模型延續了理性行為理論中對于個人行為的兩項前提假設,但是刪除了理性行為理論中的“主觀規范”及其前因變量“規范性信念與動機”,并以“感知有用性”與“感知易用性”作為使用態度的前因變量??萍冀邮苣P妥蕴岢龊?,便在實證研究中廣為應用,并為本研究墊定了堅實的研究基礎,也進一步支持了基于科技接受模型視角研究虛擬社區成員參與行為的合理性。原因在于:第一,科技接受模型的產生,便是為了了解使用者對于信息科技的使用行為;第二,科技接受模型架構簡單易用,并具有較好的解釋能力;第三,科技接受模型運用的量表在信度和效度上都獲得了支持,同時,科技接受模型也經過許多學者的探討、實驗與修正,不需要針對所涉及的科技的差異而特別制定衡量工具;第四,科技接受模型獲得了許多實證研究的支持,驗證了科技接受模型對于信息科技使用行為的解釋力與重要性;第五,科技接受模型的提出者Davis曾提出建議,未來研究可以在模型基礎上納入其他新變量進行探討。多位學者在此后的研究中,均發現科技接受模型如能夠加入其他的影響因素,將可以提升整體的解釋能力。社會化電子商務在我國目前還處于起步階段,社會化電子商務中的虛擬社區對于大多數使用者來說還是一個新生事物,需要一個接受過程。本課題據此選取科技接受模型的視角,研究如何提升使用者對社會化電子商務的接受度與參與度,并進而促進社會化電子商務中虛擬社區成員的參與行為。

三、實證分析

1.變量操作性定義與測量。本研究的科技接受因子指的是影響科技接受的因素,參考已有研究的觀點,本研究中科技接受因子包含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享樂性三個構面;知識共享因子指的是影響知識共享意向的因素,以利他主義,預期互惠、聲譽、信任、期望關系作為知識共享因子的構面;便利條件定義為“使用虛擬社區的外在基礎條件限制”,即“欲使用虛擬社區時所需要的各種資源,包括網絡設備、電腦軟硬件設備或他人的協助等特定資源”;虛擬社區自我效能定義為“成員使用虛擬社區時,對自己使用虛擬社區表現能力的自信程度”;虛擬社區使用態度定義為“成員對于虛擬社區使用行為的正負面評價”;知覺行為控制定義為“虛擬社區成員在使用過程中感知到的難易程度,或是對于使用虛擬社區所需資源與機會的信念”;虛擬社區參與意向定義為“使用者認為自己使用虛擬社區的可能性”;此外,本研究還以“關鍵多數”與“主觀規范”作為社會影響因子的構面。關鍵多數的定義為“認知周圍使用虛擬社區人數將會增加的程度”;主觀規范的定義為“具有影響力的他人對某成員使用虛擬社區的看法”。變量操作性定義與測量詳情如表1所示。我們統一將構面下的題項得分將進行平均化處理,以進行之后的數據分析。

2.數據收集、預處理與檢驗。本研究的數據收集工作基于某網絡社區平臺展開。我們在社區平臺成員庫中隨機抽取成員,然后在時隔半年的兩個時間點進行數據收集,使被挑選的成員在線填寫問卷,此過程將滾動進行,以實現有效問卷數量2000份的保證。數據的預處理環節主要包括以下工作內容:第一,剔除問卷填答不完全及有明顯遺漏與錯誤的問卷;第二,剔除問卷填答時選擇某一數字比例超過80%的問卷;第三,剔除網齡在3年以下,或者每天上網時間平均在2小時以下的問卷;第四,剔除在虛擬社區中沒有上傳或下載行為的問卷。

四、研究結論

本文基于已有文獻基礎,對社會化電子商務的概念進行了界定,識別出其核心的內涵要素,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社會化電子商務環境下用戶參與行為的驅動機制,進而提出了相關研究假設,并獲得了實證分析的支持。論文的研究結論對本領域的研究成果是一個重要的補充,并將成為未來研究可以考慮的一個基礎。在此基礎上,我們對社會化商務實踐活動的參與各方提出如下實務建議:第一,社會化商務虛擬社區平臺的運營者應當將科技接受情況、知識共享水平、用戶獲得的便利條件作為創建并運營虛擬社區的重中之重,確保上述三者能夠達到較高的水平,以提升顧客的參與意愿;第二,在虛擬社區中展開各類社會化商務活動的企業,應當重視顧客自我效能的提升,通過有效的溝通策略,使顧客在心智中形成良好的自我評價,在客觀條件還存在改善余地的大前提下依然能夠對社會化商務保持充足的信心;第三,各方還應長期保持與虛擬社區用戶的實時互動,多傾聽,重反饋,使顧客的使用態度與知覺行為控制始終維持在較高水平,做到愿意登陸虛擬社區,并熱衷登陸虛擬社區的程度。對于后續研究,我們建議應當重視調節變量在驅動機制中的效應發揮,考慮將虛擬社區成員的人口統計學特征(性別、年齡、教育程度等)、互聯網使用情況(網齡、日平均上網時間、社會化媒體使用時間、好友數等)、成員實際參與的時間長度等作為模型的調節變量。調節變量的引入能夠更為深入地理解社會化商務中虛擬社區成員參與行為驅動機制在不同類型成員間的區別與聯系,以進一步深化社會化電子商務中用戶參與行為的驅動機制模型,對開展社會化電子商務活動的各方提供有價值的借鑒。

作者:楊北京 陶曉波 單位:中國人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