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低碳經濟研究進程
時間:2022-04-04 02:52:51
導語:中國低碳經濟研究進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低碳經濟的專題研究
1.1低碳經濟的概念與內涵研究
對關鍵概念的清晰理解和明確定位是有效開展該領域研究的基本前提,但當前對于低碳經濟的概念還沒有形成統一認識.有學者偏重于從資源與環境的角度進行定位,馮之浚等認為,低碳經濟是低碳發展、低碳產業、低碳技術、低碳生活等一類經濟形態的總稱,其基本特征為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2].也有學者從環境影響、能源效率和社會發展的角度進行了總結,潘家華等認為,低碳經濟是指在一定碳排放的約束下,碳生產力和人文發展均達到一定水平的一種經濟形態,旨在實現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全球共同愿景,具有“低碳排放”“高碳生產力”和“階段性特征”三個核心特征[3].還有部分學者以全面系統的觀點對低碳經濟進行了闡釋,認為低碳經濟具有如下三個主要特征:①綜合性,即低碳經濟不是一個簡單的技術或經濟問題,而是一個涉及到經濟、社會、環境系統的綜合性問題;②戰略性,即低碳經濟要求能源消費方式、經濟發展方式和人類生活方式進行一次全新變革,是人類調整自身活動、適應地球生態系統的長期的戰略性選擇,而非一時的權宜之計;③全球性,即全球氣候系統是一個整體,氣候變化的影響具有全球性,涉及人類共同的未來,超越主權國家的范圍,任何一個國家都無力單獨面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嚴峻挑戰,低碳發展需要全球合作[4].對概念和地位的準確界定,明確低碳經濟與循環經濟、綠色經濟、生態經濟之間的內在聯系及其各自特點,將是未來研究中亟需解決的基礎問題.這將使政府工作者、企業和民眾形成對低碳經濟的準確認識,在工作和生活中以正確的態度對待“低碳經濟”,而不至于在諸多發展理念的名詞中迷失方向,進而穩步推進中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1.2經濟結構及產業低碳研究
經濟低碳研究的核心問題是產業結構的調整.多數國內學者認為產業結構調整是我國實現低碳經濟發展的關鍵所在,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是我國推進低碳發展的根本途徑[5],所以眾多的路徑建議中都會將調整產業結構放在首要位置.莊貴陽認為,我國在重化工業產業為主導的工業化階段實現低碳發展的可能途徑包括:調整能源結構、提高能源效率、調整產業結構、遏制奢侈浪費、發揮碳匯潛力以及開展國際經濟合作[6].也有部分學者針對當前將產業結構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轉變的主流觀點,提出不應只重視結構性減排,應同時關注傳統產業內部的技術改進和創新,依靠技術進步和管理改進才能真正實現低碳經濟.潘家華認為,中國要低碳化,靠調整產業結構、能源結構,受當前發展階段和資源稟賦的約束,空間有限[7].李健、周慧對中國碳排放強度與產業結構的關聯進行了分析,研究顯示,不同省域產業結構與碳排放的關聯特征并不相同,即我國各省域產業結構變動與碳排放之間不存在單一、精確的演變規律,因此,應尊重地方經濟發展的異質性,統籌考慮各省域產業結構與碳排放之間不同的關聯特征,制定適宜的低碳發展措施,包括產業結構調整方向和各地碳減排指標的量化分化等[8].除經濟結構的低碳化研究外,關于低碳產業這一新領域的發展也有一些研究.蔡紹洪、和思鵬提出了能使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統一優化的新型產業組織模式循環產業集群模式,研究認為,該模式是在低碳經濟背景下構建西部地區綠色增長極的最佳途徑[9].卞繼紅從低碳經濟的含義和特征出發,分析了低碳經濟模式下我國產業集群存在的主要問題[10].李健、徐海成從產業低碳化、低碳技術產業化和低碳產業規?;嵌瘸霭l,研究了低碳產業的特征和發展中面臨的問題[11].總體而言,關于低碳產業的研究目前尚處于理念構想階段.
1.3能源低碳研究
在低碳經濟的發展中,能源部門具有關鍵作用.史立山認為,構筑低碳經濟體系,應從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效率、做好能源運行管理等方面著手,從法律、政策、技術和管理等各個方面統籌協調[12].劉琦對中國新能源發展的研究認為,中國的清潔能源發展應統籌做好相關規劃,大力發展可再生電力,有序開展核電建設,積極推進水電開發,進一步提高火電高效清潔化水平[13].陳柳欽認為,中國發展低碳能源的實現途徑主要有:大力發展分布式能源系統;重點加強建筑、交通兩大消耗領域低碳能源利用;盡最大可能促進生物質能源的有效利用;全方位推進核能、風能和太陽能的安全利用等[14].張乃根從法學的角度指出,鑒于目前尚缺少有拘束力的國際技術轉讓協定,我國在后《京都議定書》時期,應根據國際慣例和國情,規制反競爭的專利許可做法;區分專利侵權與合理利用,保障專利技術的轉讓后續研發;制定太陽能和風能技術標準和相關專利許可規定;適當強制許可使用涉及重大公共利益的清潔能源技術專利;大力推進CDM項目開發,促進發達國家在我國轉讓清潔能源技術[15].劉卿等研究了中美清潔能源合作已取得的成績及當前存在的政策性障礙及市場壁壘等問題[16].鄭方能等提出制定清潔能源國際科技合作國家戰略的構想,從頂層設計和具體設想兩個層面闡述了加強清潔能源國際科技合作的若干建議[17].
1.4低碳城市研究
“低碳城市”應當包括低碳經濟和低碳社會發展兩個層面,中國的低碳城市建設不是后工業化的低碳發展,而是要探索一條工業化過程中的低碳發展模式[18].低碳城市作為新型城市發展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是簡單的城市減排和能源增效,而是以構建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城市作為其最終發展目標的[19].付允、汪云林、李丁提出基底低碳(能源發展低碳化)、結構低碳(經濟發展低碳化)、方式低碳(社會發展低碳化)和支撐低碳(技術發展低碳化)等低碳城市發展路徑[20].劉文玲、王燦認為,城市需要依據自身發展特征選擇適宜的低碳發展模式,總結出現有低碳城市實踐所遵循的四種發展模式,包括綜合型“低碳社會”目標模式和低碳產業拉動、“低碳支撐產業”、示范型“以點帶面”三種過渡模式[21].畢軍從城市系統物質流的角度認為,低碳城市建設應包括能源低碳化、生產低碳化、消費低碳化和排放低碳化四個方面[22].城市規劃視野中的低碳城市應具有如下特征:合適的規模、緊湊的形態、發展高效的綜合交通體系、能促進低碳技術和政策的實施[23].低碳城市規劃的關鍵問題是,確立合理的低碳發展目標,根據城市發展階段選擇降低碳強度目標或總量控制目標;明確重點領域,應著重關注空間布局、產業、建筑、交通和基礎設施五大領域;建立適當的保障機制,通過目標考核機制、市場機制和輿論引導,保證低碳規劃的實施[24].張京祥認為,對于規劃界既要充分重視低碳城市這個新的議題,積極探索低碳城市規劃建設的實踐,但也要超越“低碳城市”,不停留在片面強調“低碳城市”的層面,更應去建立更大、更綜合的生態觀、可持續的發展觀,過于片面、應景式地強調“低碳城市”有可能會迷失方向,影響規劃師更加理性、綜合的思考[25].
1.5技術低碳及相關研究
低碳經濟的發展所需要的科技支撐體系包括:知識研究系統、技術創新系統、知識和技術傳播系統、科技資金保障系統、科技監督與監測系統[26].我國低碳技術發展面臨的三大問題:產業發展超前壓縮了技術創新空間;低碳技術系統性發展差;成本和信息障礙[27].金涌等認為,科技創新推進CO2減排可以有以下方向:強化節能、優化工藝路線、優化替代產品、開發CO2捕集技術以進行利用和埋藏、發展CO2利用技術[28].學者們對于政府在低碳技術發展中所起到的作用進行了很多研究,具有較為一致的結論,即政府在低碳技術的創新、發展、擴散、轉移中都具有關鍵作用.黃棟研究認為,我國促進低碳技術創新的政策要點為:發揮政府作用,綜合運用相關政策工具;加強低碳技術平臺建設與能力建設;注重技術引進與自主創新相結合[29].張發樹、何建坤、劉濱運用博弈論方法,分別從企業層面和國家層面的角度建立相應的博弈模型,研究認為,雖然技術轉移的實施主體是企業,但國家在低碳技術國際轉移中起著關鍵作用[30].王靖宇等研究認為,政府對于低碳技術擴散的不同管理模式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在單一領域的持續投入以及低碳技術國際合作是發展中國家促進低碳技術擴散的有效途徑[31].朱翠華研究了政府在企業研發及使用低碳技術中的作用,認為政府必須在其中發揮先導性的作用,進行全面的低碳規劃設計,通過政府干預使企業的低碳生產成為其追求利潤最大化的最優選[32].在專業技術的低碳研究領域,已有部分學者開始觸及.殷素紅等以技術路線圖的研究方法,界定了水泥產業的范圍和邊界,繪制了技術路線圖邊界范圍鏈圖,對水泥生產各環節的碳減排重要性進行了分級,并提出和分析了水泥產業低碳技術的市場需求和產業目標的各階段重要性要素及排序[33].袁建華等分析了低碳經濟時電設備技術創新、產業升級對降低CO2排放的重要意義,提出了上海電氣電站集團節能減排的戰略舉措[34].楊穎通過比較分析國內外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的經驗和數據,針對城市軌道交通車輛設計、制造和運營過程的各個環節,提出相應的降耗和減排措施,闡明了低碳技術在軌道交通領域的廣闊應用前景[35].周光海介紹了深圳地鐵在列車車輛、工程車輛、車站空調和通風、電扶梯、車站屏蔽門、車站及區間照明等系統中所進行的低碳技術的應用與創新,指出在進行低碳技術的應用與創新過程中,要對各有關子系統進行綜合考慮,統一規劃和建設,力求使整個軌道交通工程達到最佳的低碳狀態[36].高富強等研究了陶瓷行業的節能減排,提出應采用先進燒成技術、循環技術等方法實現陶瓷行業的低碳化[37].技術進步是實現低碳發展的根本途徑,沒有技術進步,只會發生能耗轉移而不會有實質性減少.產業競爭力的最終來源是核心能力和技術創新水平[38].能源供應、工業生產、交通運輸、CO2捕集利用等各部門內技術的深入研究都將是很有意義的方向.此外,在相關的政府政策和技術支撐體系方面也將是該領域的重點課題.政府是低碳技術發展的推動者,在促進低碳技術開發與進步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與低碳技術發展相關的公共政策驅動機制及發展策略方面將大有可為.其中,對技術支撐體系的構建、培育和管理等將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1.6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研究
低碳經濟發展模式涉及發展價值取向、組織形式、激勵約束和發展手段與工具等要素[39].構建低碳經濟發展模式,關鍵在于創造一整套有利于低碳經濟生存發展的制度,形成配套的制度環境和制度保障.應發揮國家在資源配置方面的調控作用,轉變政府職能使其成為市場調控者和服務者,創造低碳產品優勢競爭的市場環境,創造低碳經營創新和技術創新的法律環境.應充分發揮經濟政策在發展低碳經濟中的引導作用[40].中國確立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存在如下難點:經濟結構的特征與剛性;中國在國際分工體系中的定位;低碳技術研發不足;向低碳經濟轉型的成本很高[41].付允等從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次論證了低碳經濟發展模式,認為低碳經濟發展模式是以低碳發展為發展方向,以節能減排為發展方式,以碳中和技術為發展方法的綠色經濟發展模式[42].劉鴻淵等以新自由主義的經濟行為人為基本理論,從中觀層面研究分析了低碳經濟在異質性區域之間的生成條件和內在微觀基礎,提出了以中央政府為主導,區域之間以碳交易為基礎的低碳經濟發展模式[43].劉慧針對武漢市當前面臨傳統重工業結構依舊較明顯、工業成為重能耗主體、產業結構亟待調整的現狀,構建并分析了武漢市低碳經濟發展模式路線圖,從政府、企業、高校和社會四個方面給出相關建議[44].低碳經濟的系統發展不僅取決于國家層面的發展戰略,也取決于中觀層面的地方政府及微觀層面的企業的生產行為與消費者行為,既與縱向層面的部門協調有關,也與地方政府之間的橫向的競爭合作有關.因此,未來的研究視角應從當前宏觀層面的方式與形式轉向微觀的內在運行機理,在內容上應開展對城市或區域的實證研究,提出針對性的發展策略.
2討論
學者們近年的研究已經涉及到低碳經濟的所有相關領域,包括低碳社會、低碳能源、低碳技術,甚至碳金融和碳交易等,內容豐富,方法多樣.對低碳經濟的概念與內涵進行了多角度的探討,研究方法從定性開始轉向定量分析,從理論性分析開始轉向實證研究.但是目前對低碳經濟尚未形成統一界定,研究方法上缺乏經濟學理論的堅實基礎,政策研究和實證研究缺乏可操作性建議,技術支撐體系的研究尚在起步階段,對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的研究還停留在方式和表現形式上,對其內在機理、運行機制及適用條件等的研究還不多見.總體而言,目前國內關于低碳經濟發展方面的研究內容比較全面,但研究深度不足,主要停留在理論層面的定性分析和政策性建議,缺乏相應的實踐研究及定量研究作為支撐.綜觀低碳經濟研究現狀,除了已經形成的研究熱點需要繼續深入探討之外,結合國際研究進展與我國的發展實際,本文認為未來國內的重點研究方向為:①注重研究的實踐性與數理模型應用.由于城市之間的差異性,對各種典型城市的碳排放與經濟增長的關系以及碳減排對行業發展的影響等進行實證研究,將是非常有意義的.②多學科交叉的系統化理論研究.低碳經濟是涉及經濟、環境、社會、技術的系統問題,綜合運用經濟學、管理學與可持續發展等多個學科理論,尤其是區域經濟學、環境經濟學、生態經濟學等,將在低碳經濟研究領域大有可為.③政策制度的構建及其效果與改進研究.金融系統、能源系統、技術創新或產業調整等方面實現真正的低碳發展,都將依賴于有效的政策制度及其執行.因此,公共政策的構建研究及政策效果評價研究等將具有重要意義.
作者:程全國a,b于明華a李曄a,b工作單位:沈陽大學a.科學技術研究中心b.區域污染環境生態修復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上一篇:服飾圖案設計論文
- 下一篇:運動服裝設計特點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