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發展低碳經濟的對策研究

時間:2022-07-04 10:16:59

導語:農村發展低碳經濟的對策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發展低碳經濟的對策研究

摘要:生態氣候的日益惡化已經是人類發展所面臨的嚴重問題之一,只有實現低碳經濟才能保證經濟、環境互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道路。黑龍江作為我國農業大省,實現農業低碳經濟發展已成為當下最需要關注的項目之一。

關鍵詞:農村發展;低碳經濟

由于全球環境被嚴重破壞,從而造成了溫室效應的氣候,對人類的正常工作造成了越來越嚴重的經濟損失,低碳經濟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式,通過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改變能源使用結構等問題,從而達到在經濟增長的同時,能夠保證對生態環境不產生破壞,對森林、耕地、濕地的保護,與二氧化碳的吸收均有重要的作用。我國黑龍江省有全國最大面積的黑土地,發展以低碳經濟為主旨的農業,對優化黑龍江農業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保護農村生態環境平衡,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一、溫室效應對黑龍江農業發展的影響

(一)溫室效應使平均氣溫升高。根據氣象觀測資料分析可以發現,近百年來,全球氣溫平均升高0.53攝氏度,中國平均氣溫上升0.5攝氏度,而黑龍江省的平均氣溫上升了1.4攝氏度,是我國平均上升氣溫數值的2.88倍左右,自1980年以來,黑龍江氣候變暖日益明顯,自1988年開始,黑龍江暖冬現象的出現逐漸增加,十五年當中一共出現十三次暖冬現象,在2007年的冬季,黑龍江省平均氣溫偏高,成為自1950年以來最暖冬天。

(二)溫室效應帶來的自然災害。由于溫室效應氣候變暖導致的自然災害頻繁發生。洪澇與干旱次數持續增加,從1949年至1990年,由于洪水與干旱,造成的糧食減產量高達540億公斤。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口的增加,黑龍江受溫室效應的影響不斷加重,多種災害對農業造成的損失有更大的增長趨勢。其次,溫室效應所帶來的環境影響以及造成的氣候災害日趨嚴重,例如:沙塵暴、低溫凍害、土地流失等等。據統計、黑龍江省每年約有3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受風沙危害,25萬平方公里的草原沙化導致植物生長困難,全省土地流失的面積達到13.45萬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30%,造成的經濟直接經濟損失高達24億元。并且,受溫室效應影響,全省農作物病蟲災加重,每年受病蟲鼠疫災害的農作面積高達1000萬平方公里,損失農作物大約30億至50億公斤。

二、農業發展對溫室效應的影響

(一)土壤利用加劇溫室效應。土壤中的有機碳是陸地生態系統平衡發展的重要元素,土壤中包含約三分之二的有機碳,占生態系統碳元素的80%,相當于大氣中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三倍左右。農業土壤的利用會使土壤成為巨大的碳元素來源,從1850年至1990年的140年間,全球約有8億公頃的森林被開墾為農田,在1949年至1994年的46年間,黑龍江省的耕地面積從78萬公頃增加到457萬公頃,共增加約5.7倍。在人類對土壤利用的過程中,全球土壤損失有機碳3130PgC,成為溫室效應加劇的重要原因。

(二)石油農業對溫室效應的影響。由于科技日益發展,當今農業產品的工作特點為機械化與化學化。意味著大量的農業工作都由機械完成,通過機械作業、機械灌噴、糧食烘干等工作都需要借助機械來完成,而機械的運作則需要以石油為工作動力。農業的化學化同樣使用大量的石油為原料的化肥、農藥等化學制品。由于石油的大量使用從而產生了土壤侵蝕,而且加劇了對溫室效應的影響。

(三)耕作方法對溫室效應的影響。土壤的錯誤利用方式會大量增加大氣中的碳元素,其影響僅次于石油燃料的燃燒,由于土壤的利用方法錯誤,每年人類大概要向大氣中排放116PgC,占據了人類碳元素排放總量的20%,土壤耕作會增加土壤的通透性與粗糙型,加劇了有機碳礦化,從而導致溫室氣體的排量增加。(四)灌溉模式對溫室效應的影響。大氣中甲烷含量過高的主要原因是灌溉稻田,占據了全球總排放量的10%到20%,而稻田甲烷是由于耕作的過程中,稻田與其他微生物之間的互相作用產生化學反應,從而將甲烷擴散到大氣當中。在無氧狀態中,果膠分解菌與纖維分解菌等微生物將土壤中的有機碳降解為酸性化合物、醇與二氧化碳等,使土壤在各種細菌的作用下釋放出甲烷氣體,加劇了溫室效應的影響。

三、黑龍江低碳農業經濟發展對策

黑龍江全省農業土地面積約為4372萬平方公里,占據全省面積的92%。因此,黑龍江省發展低碳農業經濟決定黑龍江省的農業是否可以實現持續發展,從而防治溫室效應的加重。

(一)保護土地中的有機碳含量。黑龍江省是世界上僅有三塊的黑土地農業區之一,黑土地區占據約20萬平方公里,根據有關數據分析,黑龍江省的自然黑土SOC含量每千克34.55克,而耕作土壤的SOC含量則為每千克22.71克。相比自然黑土、耕作土壤SOC的損失量在26%到46%之間。耕作黑土的有機碳含量下降主要原因是水土流失。隨著人口不斷地增長,農業發展的過程中對黑土的過度開墾也是對黑土地造成土地流失的重要原因。并且在開墾的過程中,農作物帶走土壤中大量的營養而土壤無法得到補充,使土壤的養分持續惡化,導致有機碳含量下降。為了有效的提高黑土土地有機碳的含量,應當進一步推廣低碳式施肥、秸稈還田與免耕作業等保護性的耕作模式,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投入資金綜合治理水土流失。

(二)合理開發低碳經濟模式的農業工程。黑龍江省在2015年水田灌溉農業面積高達4500萬畝,在發展過程中會釋放大量的甲烷,因此,采用低碳模式的農業工程對黑龍江農業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在農業發展的過程中,應當注重高寒地區稻田作物對溫室氣體的排放問題的科研工作。在種植過程中,注重節水灌溉與間歇式灌溉技術,不僅可以節約水資源,而且可以降低農作物中甲烷的排放量。通過科學施加肥料的方式,利用科學的、環保的有機肥料。

(三)優化能源消耗結構。在農業發展的過程中,應當改變以煤炭與石油為主體的能源消耗結構,通過開發新能源例如:太陽能、水能、風能等環保型能源還有氫能、沼氣、甲醇等再生能源。通過減少常規能源例如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加強環保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從而起到能源使用高效,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清潔型能源消耗結構。

四、結束語

黑龍江省作為中國重點農業發展省會,更應當注重低碳農業經濟的發展,積極建立低碳能源系統、技術體系和產業結構,最終實現由“高碳”到“低碳”的時代跨越,從而保證經濟與生態共同發展。

作者:周立民 單位:黑龍江省大慶市肇州縣朝陽鄉政府

參考文獻:

[1]趙其國,錢海燕.低碳經濟與農業發展思考[J].生態環境學報.2012(5)

[2]張頌心,嚴先鋒.低碳農業雙重發展取向與實現路徑選擇[J].安徽農業科學.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