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體系管理會計模式研究

時間:2022-09-11 09:31:22

導語:社會體系管理會計模式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會體系管理會計模式研究

在我國社會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財政部頒發了指導意見,把管理會計工作上升到了國家意志層面,而人才隊伍的建設是關鍵,決定著管理會計信息化、理論框架體系建設。我國管理會計人才缺口高達400萬,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這個缺口或將進一步擴大,而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將對管理會計人才需求越來急迫。如何培養一支適應發展需要、與國際社會接軌的高素質管理會計人才取決于是否建立了制度化的人才培養體系,社會則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1管理會計人才培養現狀

根據統計數據,2014年底我國共有會計從業人員1660萬人,其中初級職稱320萬人,中級職稱150萬人,高級職稱12萬人,總會計師20余萬人,會計領軍人物1130人。其余為從事簡單會計核算的從業人員。且從業者素質良莠不一,基本不具備管理會計理論知識及實踐經驗,與社會需要的價值創造型會計人才差異巨大,不能為社會發展提供智力支撐。

1.2院??瓢嗳瞬艃α坎蛔?/p>

我國開設有管理會計專業的院校也寥寥無幾,中央財經大學作為先行者開設有本專業,每年向社會提供不到60人的專業人才,少部分院校開設有管理會計方向的課程,科班學生儲備嚴重不足,這已成為管理會計工作普及與推進的瓶頸。

1.3社會專業人才儲量不足

除中國兵器工業集團、中航工業集團、中國聯通、中國石化等老牌大型國有企業具有一定管理會計運用經驗外,其他中小企業對管理會計基本無運用,甚至不具有管理會計的概念,更無相關的部門設置或者人才儲備,管理會計工作推廣的社會基礎十分薄弱,一定程度降低了本土企業與境外企業的競爭能力。

2管理會計人才特點

2.1具備對“趨勢”的預測能力

財務會計注重對歷史數據的整理,數據來源是原始憑證,賬簿、報表都是對“歷史”的總結,這是現行會計制度所決定的,而管理會計必須具備戰略決策、價值創造、風險控制、績效評估的能力,這就要求從業人員具備對“未來”的掌控能力,不能將思維局限于過去。

2.2具備對數據“因果”的挖掘能力

管理者、股東、債權人、供應商等都是財務會計的必要服務對象,其更注重歷史數據所帶來的結果,具有較強的外部性,管理會計只將企業決策層作為服務對象,注重數據之間存在的因果關聯,以及這種因果關聯對企業未來產生的影響,具有將強的內部性。管理會計中本量利分析、存貨ABC分類、EVA管理模式、SBC標準成本法等工具的運用均是建立在因果預測的基本分析方法基礎之上。

2.3具備對內部信息的駕馭能力

會計報表是財務會計工作的終點,以目前會計準則的定義來看,報表反映了企業存在的問題,信息使用者只用了解結果,不必了解過程,所以財務會計工作者在這種思維引導下較少或者不可能考慮成本管控、風險控制、價值創造、流程優化、戰略決策等事宜,而管理會計務必熟悉企業人事構成、經營方針、長期規劃、技術工藝、產品銷售等所有事項,在充分掌握信息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分析處理,以形成頂層設計有用的建議。

3社會培養體系構建

從19世紀標準成本法在新英格蘭紡織業的運用開始,管理會計在西方國家就已經普遍運用,經過百年的發展和積淀,具有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比如CMA注冊管理會計師就是在運用的基礎上總結建立的一種權威性認證。結合我國管理會計人才培養現狀及管理會計人才具備的特點,應立即建立完善的社會培養體系,以彌補院校專業人才存量的不足。

3.1逐步建立職稱考試體系

財務會計從業人員可以通過會計從業、初級、中級和高級職稱考試獲得相應的職業資質,這在很大程度上規范了會計從業行為,提升了會計服務社會的質量,管理會計也可以現有會計考試體系為基礎,逐步研究建立管理會計從業、初級、中級和高級職稱體系,既節約了成本和時間,也可達到培養人才的目的。還可以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為基礎,逐步建立中國注冊管理會計師認證體系,盡快引導存量會計人員向管理會計人才過度,以適應社會發展對其急迫的需求。

3.2鼓勵企業成立專門機構

人才終將面向企業,企業是管理會計人才儲備的重要渠道。經過調查,我國成立專門管理會計機構或崗位的企業占19%,未設立管理會計機構或崗位的企業占81%,而美國前者占83%,后者占17%,與我國的情況形成了倒掛,在我國境內的外資企業基本都成立了管理會計機構或者崗位,35%的員工認為有單獨設立管理會計機構的必要,65%的員工認為可以由財務會計兼任,而這一數據在美國前者占87%,后者占13%,這兩個調查數據說明了在我國管理會計未得到充分重視,從業人員對其意識較為淡薄,未認識到這一管理工具的重要性。應從多種渠道鼓勵企業成立專門機構或設置專門崗位,培養社會整體意識。

3.3定期組織各類專業培訓

政府在人才培養體系中起著關鍵的作用,可由行政主管部門定期舉行不同形式的管理會計專業講座或者免費培訓,擴大管理會計的社會影響知曉度,切實提升從業人員的專業水平,還可研究是否可將學習過程與從業人員薪酬體系掛鉤,建立健全完善可行的激勵機制,引導從業人員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

3.4鼓勵社會培訓機構介入人才培養

從發達國家管理會計人才培養模式來看,社會資本是一支重要的力量,舉足輕重。美國管理會計師協會總裁兼首席執行官Jeffrey.Thomson認為管理會計體系的建立和完善需要所有利益相關者的協同努力。政府可以補貼、減免稅等形式鼓勵民間資本成立專業培訓機構,或者鼓勵現有社會培訓機構開展管理會計培訓業務,將管理會計人才培養的部分任務交由社會機構承擔,既可降低政府工作強度,又整合了社會資源,靈活了人才培養的渠道。

3.5構建“6+3+1”人才培養模式

調查發現,我國目前部分企業對管理會計人才培養以會計崗位類別來進行分類,比如一家較大型企業其財務部門人員配備完整,細分為資金規劃科、工資核算科、會計科、招投標管理科,公司要求各個職能科室定期撰寫關于預測、預算、規劃、評估的調研報告,以此數據為基礎對企業進行全方位分析,匯總后交由各個部門經理點評,再由CEO組織各相關人員進行集體審閱,優秀的方案在全公司推廣使用。還可以采用“6+3+1”人才培養模式,即:60%的員工進行在職培訓,主要集中于日常的成本控制及管理會計常用工具的學習,這也是基礎管理會計人員應該具備的能力,30%的員工是前面60%的指導教師,30%與60%不是固定不變,后者中有人在管理會計某一方面成長快,經驗豐富,可以成為前面的30%,這樣既可以增加凝聚力,也可以讓員工找到存在感。剩下的10%由公司派往院?;驅iT機構進行專業培訓,這部分員工將成長為管理會計的核心人才。

作者:陳俊杰 單位:四川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李薇.高職院校會計電算化課程軟件的選擇策略分析[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4,(30).

[2]鄭翠菊.高職會計電算化“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實踐研究[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4,(8).

[3]李麗婷.淺論我國高職院校會計電算化發展[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