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烏做好外貿出口的戰略思考

時間:2022-05-31 04:44:00

導語:義烏做好外貿出口的戰略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義烏做好外貿出口的戰略思考

對外開放是我國的基本國策,也是“十五”計劃的重要內容。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把對外開放作為今后發展的戰略重點之一。義烏建設國際性商貿城市,必須按照十六屆三中全會的要求,認真分析和積極應對對外開放的新形勢,努力實現對外開放新突破,不斷開創對外開放新局面。

一、做好外貿出口是義烏未來一段時期發展的戰略選擇。

(一)做好外貿出口是積極應對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具體舉措。一般而言,一個國家、地區的經濟外向度越高,出口額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越大,這個國家、地區在國際分工和國際市場上的參與性、競爭性就越強,從中得到的利益也越多。外貿依存度往往被用來衡量國家、地區或城市外向型經濟發展水平和市場經濟發展程度的一個重要標準。就城市而言,外貿依存度越高,城市國際化程度也越高,與國際市場的聯系更緊密,對周邊地區的輻射力和經濟拉動力也越強。紐約、倫敦、東京的外貿依存度都在100%以上,香港2002年外貿依存度為292%,新加坡2002年外貿依存度為320%。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已成為一個最顯著的特征。在經濟全球化推動下,世界各國和地區的聯系日益密切,市場更為開放,生產要素流動更加頻繁。入世以后,我國在承擔世貿組織有關義務的同時,也享有成員的同等權利,為對外開放提供了更加廣闊的舞臺,但同時也面臨著全面參與國際經濟競爭的機遇和挑戰。順應世界經濟全球化的潮流,最大限度地利用國際市場,在全球范圍獲得我市稀缺的要素和技術為出發點,進一步提高義烏經濟的外向度,是我們的必然選擇。

(二)做好外貿出口是加快義烏區域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外貿出口作為拉動我市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對國民經濟的貢獻和對區域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已越來越明顯。一是對GDP的貢獻。2003年,全市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88.49億元,完成外貿進出口64.63億元。外貿進出口總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外貿依存度),由1998年的2.83%上升到2003年的34.23%。其中,出口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出口依存度),由1998年的1.9%上升到2002年的

表1:1998年-2004年上半年義烏市外貿依存度

及出口依存度

年份GDP(億元)進出口額(億元)外貿依存度%出口額(億元)出口依存度%

199896.482.732.831.831.90

1999105.365.435.153.573.39

2000120.5711.129.228.717.22

2001136.0119.5214.3517.1112.58

2002156.0837.2523.8833.3921.39

2003188.4964.6334.2360.1831.93

2004上半年111.4536.3532.6230.1127.00

31.93%。二是對財政收入的貢獻。2003年我市一般預算收入23.07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1.88億元,中央財政收入11.19億元。由于我市增值稅、企業所得稅主要在工業企業產生,而我市工業企業的經濟外向度高。2003年我市外貿出口產品中本地產品和外地產品比重分別為65%、35%,第二產業增加值98.28億元,外貿出口中本地產品銷售額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39.8%(60.18×0.65/98.28)。以增值稅、企業所得稅為例進行分析,2003年我市國稅共征收增值稅6.93億元,其中由外貿帶動的約2.76億元。2003年地方增值稅收入2.31億元,去年外貿出口產生地方增值稅約為0.92億元。增值稅的增加也由此帶動城建稅及教育費附加等稅收的增加。2003年地方財政收入中企業所得稅1.43億元,按上述方法計算,外貿出口企業產生的企業所得稅約為0.57億元,僅此二項占地方財政收入的比重就高達12.54%,外貿出口對財政、稅收的貢獻由此可見一斑。三是對就業的貢獻。發達的外貿,帶動了義烏市以至周邊地區小商品產業的集聚發展,在金華、臺州、衢州、麗水等地區形成了以義烏為中心的小商品產業帶。按現行有關統計口徑,外貿出口每1億美元,將帶動近17711人(13萬人/7.34億美元)的勞動就業,義烏外貿直接促進本市就業15萬余人,間接促進周邊縣市就業80萬余人。由此可見,外貿的快速發展,為我市區域經濟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三)做好外貿出口是義烏市場持續繁榮的保證。義烏小商品市場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全國最大的小商品生產集散地,年營業額已連續13年位居全國工業品批發市場榜首,義烏小商品市場已不僅僅是義烏的市場,而是全省、全國乃至國際性市場。近年來,對外貿易的快速發展,直接推動了市場的持續繁榮。目前,義烏小商品輻射180多個國家和地區,外銷東南亞、中東、歐美等地。2003年市場總成交額248億元,其中外貿出口占50%以上。市場內60%以上的商戶發生外貿供貨業務,常駐義烏外商達5000多人,境外商務機構300多家,已經成為我國最大的日用類商品出口基地。實踐證明,要鞏固義烏小商品市場的優勢,保證市場持續繁榮,必須確保市場外貿出口的持續增長。

二、義烏外貿出口的現狀和出口退稅政策調整對義烏外貿的影響。

義烏外貿起步較晚,直到90年代中期,才出現真正意義上的外貿自營出口。近年來,由于市場的持續繁榮和“貿工聯動”戰略的實施,我市外貿出口持續快速增長(見下表)。2004年1-8月,

表二:歷年義烏市外貿進出口情況

單位:萬美元

年份進出口額同比增長%出口額同比增長%

1995∕∕1631∕

1996∕∕17275.9

1997∕∕211322.4

19983335∕22858.1

1999661698.4431793.6

200013561105.010622146.1

20012380375.62086496.4

20024542490.84071795.2

20037881773.57338980.2

2004(1-8)6359736.65314124.5

全市自營進出口63597萬美元,同比增長36.45%,其中出口53141萬美元,同比增長24.5%,外貿出口在我市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已成為促進我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目前我市外貿出口形勢呈現以下幾方面的特點:一是外貿出口仍保持增長,但增長速度明顯放慢,今年1-8月份的外貿出口增長幅度比去年同期減少59個百分點,低于金華全市的平均增長率;二是生產企業自營出口勢頭良好,1-8月生產企業自營出口27660萬美元,同比增長68.05%,占全市出口總額的52.05%,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3.5個百分點;三是外貿流通企業出口出現下滑,1-8月出口額為25481萬美元,同比下降了2.83%;四是出口隊伍不斷擴大,開展進出口業務的企業達250家,同比增加了97家;五是出口市場進一步拓展,商品出口五大洲151個國家和地區,位列前十位的國家和地區分別是美國、阿聯酋、俄羅斯、烏克蘭、韓國、日本、印度尼西亞、巴西、德國、南非等,美國從去年的第三位變成今年第一位;六是出口商品仍以小商品為主,位列前十位的產品分別是:服裝,襪子,紡織原料及制品、工藝品、餐具、廚具、化妝品、飾品、機電及音像設備。

為緩解國內逐年增長的財政壓力,進一步深化外貿體制改革,國家從2004年起,對退稅機制進行改革,對出口退稅進行結構性調整,出口退稅水平降低3個百分點左右,對于外貿異常活躍的義烏而言,此次出口退稅政策調整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一是總量影響。出口退稅率下調,必然導致企業出口成本增加,利潤空間減小,影響到我市部分企業的出口積極性。出口退稅負擔機制調整后,由于地方財政負擔的銜接尚未到位,外貿企業擴大出口的積極性大受影響。今年1—8月份,外貿流通企業出口額明顯下降,出口達25481萬美元,同比下降了2.83%,占全市出口比重由去年同期的60%下降到47.95%,使我市1—8月平均出口增幅約為26%,低于全國、全省和金華市平均增幅。另一方面是由于國家實行新的出口退稅政策后,有關部門及領導對外貿流通公司在擴大出口、促進市場繁榮方面的作用和地位缺乏共識,對我市僅有的幾家國有、集體外貿公司如農貿城、電力、因特電子商務、糧食收儲公司等開展進出口業務持消極態度,目前上述幾家外貿公司基本上已停止出口業務,今年1—5月僅此四家企業出口就比去年同期減少近3000萬美元。新的出口退稅政策中降低了出口退稅率,減弱了我市部分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減少外貿企業的經濟效益,影響了外貿出口的擴大。

二是結構影響。我市出口商品中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商品主要是紡織品、工藝品、鞋帽及箱包等輕紡產品。出口退稅新政策,將原來適用17%退稅率的部分棉紡品等的退稅率下調為13%,這一調整,對我市優勢行業的外貿出口造成重大影響。

三是機制影響。出口退稅機制改革加快推進了外貿體制改革,特別是出口退稅管理辦法的改變,必然促進外貿交易方式不斷改變,生產企業積極開展自營出口,外貿企業大力發展出口,減少中間環節,降低出口成本。此外,退稅負擔機制調整,必然增加地方財政負擔。據統計,我市2004年財政負擔當年出口退稅及2003年外貿獎勵,總額將達1.6億元以上。

三、義烏外貿出口面臨的環境和存在的問題分析。

當前,我市外貿面臨著世界經濟復蘇、國際貿易量快速增長和國內宏觀政策促進的有利環境,但也面臨著國際市場需求相對不足、出口產品價格持續下跌、反傾銷、勞動力成本不斷提高等多方面挑戰,在這樣的形勢下,義烏小商品出口正面臨五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需求約束日益嚴峻。研究表明,近年來小商品出口受國際市場需求制約,增速開始下降。由于大部分小商品是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國際市場需求規模有限,需求彈性較低,在產品出口的市場占有率達到一定程度之后,進一步擴大出口規模會受到市場需求不足的嚴重制約。以玩具出口為例,近5年來全球玩具出口的交易商品總值只有320億美元左右,而2002年中國玩具出口達到99億美元,約占33%左右。在許多國家,中國玩具出口所占比重更高,如中國玩具出口占美國玩具進口的70%以上。在我國玩具出口國際市場占有率達到一定水平后,受消費者需求偏好、市場規模有限等因素的影響,進一步擴大玩具出口規模十分困難,1993年以后我國玩具出口增速基本在10%以下。受國際市場需求規模有限的制約,即使在加入世貿組織以后出口環境有較大改善,玩具出口也未能出現預期的快速擴張局面。與玩具出口一樣,受市場需求規模有限的制約,我國皮鞋、球鞋等國際市場占有率已經很高的小商品出口在1993年以前增速同樣出現了較大幅度下降,導致整個雜項制品或小商品出口增速大幅度下跌。在目前小商品出口結構不發生大的改變的情況下,鑒于國際市場占有率較低的其他小商品出口在經過幾年的快速發展、市場占有率達到飽和程度之后,增速也必然會出現下降甚至停滯的局面,未來我國小商品出口將會維持持續低速增長狀態。

二是出口產品價格持續下跌。大部分小商品屬于勞動密集型產品,技術要求低,是勞動力資源豐富的發展中國家、特別是工業化初期發展中國家出口創匯的重要產品。由于市場規模有限、需求彈性較低,各國為了增加市場份額而極力擴大出口,小商品出口的國際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導致小商品出口的國際市場價格持續下跌。從1981年至2002年期間我國主要小商品出口的價格變化看,1981年至1990年期間6種小商品(皮鞋、橡膠或塑料布鞋、球類、散漿刷、熱水瓶)出口的綜合平均價格呈上升趨勢,但1990年以后出現持續下跌,從1990年的2.63美元一直下降到2002年的2.06美元。

三是反傾銷態勢愈演愈烈。隨著我國出口規??焖贁U張,我國產品出口對相關國家同類產品生產構成了一定的競爭壓力。為保護相關企業的利益,許多國家對我國出口產品提出反傾銷指控。據世界貿易組織對反傾銷進行的調查,2003年上半年中國共受到12起反傾銷起訴,在世界貿易組織成員中排名第一位。在反傾銷最終措施方面,2003年上半年16個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對41個國家或地區的產品采取了共112起反傾銷最終措施,其中16起反傾銷最終措施針對中國,雖比2002年同期的18起稍有下降,但中國仍是最大受害國。

四是商品出口競爭力相對下降。小商品的勞動密集型特征決定了勞動成本在其競爭力中的決定作用。許多小商品的生產基地已從發達國家、甚至新興工業化國家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如美國玩具制造商從1950年開始就將玩具生產基地轉移到勞動成本較低的發展中國家,主要原因就在于發達國家勞動成本提高后小商品生產成本增加,在本國生產產品競爭力過低、甚至根本不具有競爭力。改革開放之后義烏小商品出口之所以能夠快速增長,就在于勞動力資源豐富、勞動成本很低。但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國勞動力成本不斷提高,使小商品生產的成本水漲船高,導致產品的國際競爭力相對下降。

五是外貿和監管制度不適應小商品出口。義烏市場相當一部分出口商品由外商直接到義烏采購后委托本地或外地外貿公司報關出口,貿易過程在市場交易中已經完成,剩下的只是運輸環節,這樣的貿易形式并不能稱為完全意義上的外貿,現行的外貿制度自然不能完全適應其管理。此外,由于出口小商品種類繁多,單位數量龐大,給海關和檢驗檢疫部門監管帶來了很大的難度,小商品出口高價低報、品名不實等問題一定程度存在。

四、創造性地開展新形勢下外貿出口工作,推動我市外向型經濟健康發展。

(一)加快先進小商品制造業基地建設,提高出口產品競爭力。加快產品集聚向產業集聚轉變,拉長產業鏈,大力發展競爭優勢明顯的產業和產品。加大對優勢行業和產品的扶持力度,培育一批能夠形成規模的出口主導產品,形成競爭優勢。培育發展一批新興產業,引進培育一批關聯產業,延長產業鏈條,促進產業群落形成。鼓勵引導企業引進國際先進工藝、先進設備和先進技術,加快傳統產業技術水平的提高和產品更新換代,開發適合國際市場的新產品,不斷提高出口產品的附加值。大力實施品牌戰略,積極推廣SA8000管理體系論證等工作,使更多企業獲得國際“通行證”,積極扶持和幫助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名牌產品走同世界。

(二)努力抓好基礎工作,優化出口主體結構。進一步壯大外貿出口主體隊伍。積極支持有條件的企業開展自營出口業務。積極鼓勵外貿公司為中小企業出口,提供技術和貿易支撐。進一步做強、做大重點出口企業,培育一批對外競爭能力強、出口規模大的有效主體,構建以生產企業和流通公司強勢互補、資源共享、分工合作的對外貿易格局。加強外貿人才培養和引進。通過外地引進、業務實踐、加強培訓等手段,造就一支高素質的外貿人才。外經貿、海關、檢驗檢疫等部門要加強培訓,逐步提高現有外貿人員和市場經營戶的素質,強化經營者誠信守法觀念和風險防范意識。

(三)全面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大力調整出口產品結構。深入研究現有出口市場狀況,積極開拓新的對外貿易市場,實施出口市場多元化。繼續鞏固中東、歐美等傳統市場,加大市場橫向發展和縱向開發的力度;抓住CEPA實施機遇,加強與香港、澳門的交流與合作;大力拓展東歐和東盟自由貿易區市場,擴大市場份額;積極開辟印度、非洲、南美等新市場,搶占新的市場空間。堅持以適銷對路、適應多層次需求為方向,在繼續保持針織等日用消費品等傳統產品出口穩步增長的同時,大力調整出口產品結構。著力提高高新技術、高附加值產品的出口比重。采取有效措施發展加工貿易,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提高加工貿易比重。努力促進農產品、服務貿易出口。

(四)創新出口貿易方式,增強外貿出口抗風險能力。積極擴大生產企業自營出口。做強做大已開展業務的自營出口企業,未開展業務的獲權生產企業要盡快開展業務;鼓勵供貨出口生產企業申報進出口權,變供貨出口為自營出口;引導、推動無法獲權小規模工業企業實行委托出口,使外貿交易由市場向工業環節轉移,出口方式由收購向出口轉變。大力發展加工貿易,引導和鼓勵企業充分利用市場、設備和人力資源優勢,大力開展加工貿易。推進加工貿易的產業結構升級,延長加工貿易的加工鏈,特別要鼓勵發展高新技術加工貿易,擴大出口創匯。

(四)規范經營,完善服務,營造良好的外貿環境。加強市場監管力度。加強對市場商品質量的巡查,依法打擊侵權商品,強化知識產權的保護,維護我市商品在國際上的信譽。進一步開展稅法宣傳,加大一般納稅人擴面力度,嚴厲打擊偷漏稅、逃套匯等違法行為。充分發揮商會、行業協會的作用,加強行業自律,推動企業自我約束機制的建立,注重對出口產品在國外市場的調研,并掌握其同行對手生產能力、市場銷量和價格水平,并加強對企業的協調管理,嚴禁企業低價競銷。要加強宣傳,全面、準確地向外貿企業和經營戶宣傳新政策。根據國家新的外貿和出口退稅政策,繼續制定完善積極的地方財政支持政策,鼓勵企業擴大外貿出口。進一步加強涉外服務機構建設,建立健全外貿促進體系。繼續推進海關“大通關”建設,進一步改善檢驗檢疫、國稅、金融等涉外機構的服務,全力支持外貿出口。

(五)建立完善非關稅壁壘的預警和應對機制,積極應對反傾銷。建立健全“義烏市對外貿易預警機制”、“義烏市產業損害預警機制”、“義烏市反技術壁壘工作機制”,加強對我市大宗、重點產品進出口情況監控,認真做好趨勢分析,及時預警信息。高度重視知識產權問題,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根據世界貿易組織的規則,切實做好國外對我市出口產品實施反傾銷、反補貼和保障措施的應訴工作。加強政府、行業協會、企業及中介機構相互聯系和協作,形成快速反應的貿易應對機制,提高我市經濟抗御國際市場風險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