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西方經濟理論的現實主義思潮
時間:2022-06-12 10:13:00
導語:當代西方經濟理論的現實主義思潮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經典物理學(牛頓力學體系)方法影響下形成的主流經濟學(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的實證主義、科學主義思潮,自邊際革命以來幾乎一直占據經濟學學術秩序的核心地位。主流經濟學致力于在嚴格的假設前提之上的演繹推理,形成一種理解世界的抽象均衡模式,并在長期的積累中形成遠離現實的“黑板經濟學”(科斯語)所特有的經院作風。在經濟學說發展歷程中,對這種經院作風的指責和批評從來就沒有停止過。這表現在早期德國歷史學派與正統經濟學派的曠日持久的論戰,美國舊制度主義對新古典主義的嘲諷和批判,以及當代一些非主流經濟學對主流學術體系的拓展與否定等等經濟學現實主義的潮流之上。從這種意義上說,現實主義思潮的勃興也許暗示了經濟學的未來發展趨向,因此值得關注。而這種趨向是在經濟學形式主義(“為經濟學而經濟學”)日甚的學術背景下出現的,包括一些相互交叉的學派的學說的形成與壯大,如:不確定性經濟學、非線性經濟學(混沌經濟學)、行為經濟學、信息經濟學、法律經濟學、實驗經濟學、交易成本經濟學、公共選擇學派、組織經濟學、新政治經濟學、新制度經濟學、新經濟史學、演進經濟學等。實際上,即便是在主流學術秩序內也存在經濟學家面對日益復雜變化著的現實不斷放寬假設的努力,更不用說主流學術秩序之外生長著的這些流派了。
一、當代主流經濟學的“形式主義病”
1.過度濫用的形式主義。自從亞當·斯密在其《國富論》中論述了“看不見的手”的原理之后,市場機制及均衡的有關命題是經過邊際革命的沖擊、瓦爾拉斯的修繕、希克斯的“重新發掘”到阿羅——德布魯的一般均衡體系的創立,已經形成了一脈主流經濟學的分析范式?!敖洕恕崩砟?、完全信息、完全理性、反演對稱的時間觀念、單一因果鏈、經濟函數的連續可微假設,成為主流經濟學的關鍵詞。他們崇尚演繹推理的形式主義表述方式,已形成如“水晶球”般精巧的理論結構?!敖洕恕备拍钭鳛橹髁鹘洕鷮W的基本范疇,被抽象為一種用數學符號表示的帶有約束條件下的求極值問題。而邊際分析和均衡分析、成本——收益分析則為代數和幾何等數學方法的大規模運用提供了可能。一些形式主義者甚至將經濟人之間的關系理解為一種原子式的互動,或象棋盤上的棋子一樣由外在力量來擺布。
馬歇爾(1890)早在19世紀末就警告說,多數經濟現象不易用數學表達,經濟學家須謹防錯誤地估計各種經濟力量。他的學生凱恩斯雖精通數學,但他卻寧可把經濟學看作邏輯學的一個分支,而不是看作“假自然科學”,其有效需求理論至今仍然可以看作是杰出的現實主義理論假說的典范之作。但他的一些后繼者卻偏離了他的基本思想,對他的思想進行了形式化處理,反而損害了他關于不確定性和預期的現實主義命題。新古典宏觀經濟模型曾以嚴格的數學推導出貨幣政策的無效性命題,然而現實中的實證研究表明,貨幣政策卻確實對產出、失業和其它許多經濟變量產生了很大和長期的影響。與此相似,菲利普斯曲線模型同樣受到“滯脹”現實的嘲笑。
西方主流經濟學家的一些理論模型雖然有很嚴密的形式邏輯作分析基礎,但是由于對歷史和現實的關注不夠,在歷史和邏輯的統一性方面經常出現脫節。從某種程度上說,當代主流經濟學已經陷入了“為經濟學而經濟學”的形式主義的泥潭。一些經濟學家對經濟學的形式主義的泛濫深表憂慮。1991年由12位著名經濟學家組成的“經濟學研究生教育委員會”發表的一份報告指出,大學的研究院正在費勁地培養一代技術高超,但對現實經濟問題一無所知的“低能特才”者(卡西迪,1996年)。
2.對時間問題的簡單化處理。正統經濟學深受經典物理學反演對稱的時間觀念的影響,在模型的建構中抽象掉時間因素或將時間看成可逆的過程,單純分析各變量之間的均衡,這就削弱了對經濟動態演進問題的解釋力。經濟過程中的不確定性現象也使正統經濟學的單一因果決定論、均衡分析在復雜的經濟現實面前捉襟見肘。具體地說,主流經濟學對時間的簡化處理使其理論產生如下缺陷:(1)低估了經濟運行中的“摩擦力”——交易費用。在物物交換的歷史背景下,交易費用遠不如信用經濟和貨幣經濟條件下的交易費用大(因為時間使信息交流產生了更大的障礙,不確定性也隨之增大)。因此不考慮交易費用就不能夠解釋現代經濟中的許多不確定性現象。(2)忽略了技術變遷對經濟過程動態演進的推動作用。(3)停留在經濟現象的表層分析變量之間的關系,忽視了本源和本質問題的探討,因此很容易陷入“循環論證”的怪圈。(4)由于假定時間可逆,則經濟演進過程之中的報酬遞增、正反饋機制、路徑依賴、非線性、混沌、多重均衡等現象無從解釋。(5)從相對價格的變動解釋經濟變遷,不能揭示若干質的重大改變(長期的變遷)。(6)專注于均衡點的存在性,忽視了探討各種創新發生的條件。這些缺陷可以歸結于一點:主流經濟學缺少的是關于經濟史的理論和其理論建構的經驗支持。
二、現實的回歸:探索真實世界的經濟學
當代著名經濟學家張五常教授曾指出,經濟學直到本世紀的最后25年,其解釋力才開始使人比較滿意,從1960年開始,科斯、斯蒂格勒、阿羅等人的論文充分支持了這個專業的發展,從那時起人們對現實世界才產生了興趣(張五常,1999),他已經敏感地覺察到了本世紀后半期經濟學理論向現實的回歸,這或許是一個良好的開端。
當代經濟學發展中的現實主義者試圖以問題為導向,對主流經濟學所不能成功解釋的諸如不確定性、創新、制度和技術變遷的重大理論問題予以重新思考,從不同的方向對主流經濟學提出挑戰。當代經濟思想中的現實主義思潮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拓展與修正理論建構的行為假設。西蒙認為如果套用新古典理論,人們在面臨不確定性時,決策人的計算能力是有限的(有限理性),這就決定了行為者無法在諸種可能的選擇中作出最佳選擇。這種有限理性表現在:(1)缺乏完整統一的能夠對可能選擇進行排序的效用函數;(2)人們只能找出所有備選方案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3)人們無法估計各個備選方案可能產生的后果,也不能對不確定性的未來事件估計出一致的現實的概率(西蒙,1955年)?;谶@種理念,西蒙指出,在很多情況下,人們在決策時是基于某種常規(routines)而并非理性計算之結果。也就是說,他認為對于人類行為的理解,社會學也許比經濟學做的更好。貝克爾則在個人效用函數中引入利他主義行為來說明人類的行為的一般性,這就拓展了“經濟人”的假設,將非經濟因素納入到經濟模型分析中來,同時為家庭制度中普遍存在的利他主義行為模式,提供了經濟的分析視角。新制度主義經濟學的代表人物威廉姆遜則提出“契約人”假設來增進人們對契約過程的理解(威廉森,1975年),他通過在經濟學假設中引入社會學假設來弱化新古典傳統假設的嚴格性,使經濟學研究更貼近了現實的交易過程的考察。
在廠商行為方面,新古典理論堅持廠商追求利潤最大化假設,但演進經濟學的代表人物尼爾森和溫特則提出了一個動態的廠商行為模型(NelsonandWinter,1982),他們認為新古典企業理論是一種靜態的理論,沒有考慮到不確定性、技術進步、信息不完全、有限理性等因素,應該用演進的觀點觀察企業應對復雜環境的行為。在他們眼中企業不僅僅是一個生產函數,更重要的是它還是一個評價和儲存過去的選擇結果的組織,因此在廠商的決策行為中,常規(routines)經常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2.從新古典環境到新制度環境。新古典環境主要是指完全競爭的“無摩擦力”(無交易費用)環境。凱恩斯革命將預期、不確定性、不完全信息引入經濟分析,使政府、廠商和個人決策時面臨的環境參數發生了改變,這也是凱恩斯革命的現實主義精髓,但是后來的新古典綜合派在尋找凱恩斯理論的微觀基礎時將這些精髓丟掉了,倒是新劍橋學派秉承了凱恩斯的遺風,其代表人物羅賓遜夫人堅持認為凱恩斯體系的本質是不確定性。她在微觀上也已經注意到企業面臨的是不完全競爭環境,但她沒有一個可操作的概念來分析企業和市場的邊界問題、企業的內部環境問題以及企業所面對的市場交易及其契約過程的外部環境問題,也就是說她還缺少一個關于微觀組織分析的理論框架,來解釋競爭不完全產生的內在深層原因??扑购屯愤d的交易成本理論正好彌補了她的理論缺陷??扑沟谝欢ɡ砗偷诙ɡ淼於私灰壮杀痉治龅幕A。威廉姆遜則從契約過程的角度對交易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有限理性和機會主義等新古典環境所遺漏的問題進行考察,從而揭示了市場和科層兩種組織類型的內在行為機理,并且為比較制度分析(制度選擇)提供了重要的分析視角。目前,正交易費用及其相關假定已經構成了一個可能替代新古典環境的所謂新制度環境,正在影響許多經濟學的思維和信念。
3.現實主義的研究方法。(1)案例研究。當代的經濟學和管理學教學和研究都已經引進法學的案例研究方法,這種關注現實的研究方法已日益受到重視。在經濟學研究中,對案例研究方法的倡導,科斯教授的貢獻不容忽視。他指出,在法律書和法院系統的案例中,常常能夠發現許多經濟體制運行的實際方式以及經濟學難以解釋的有關企業的一些實際做法,而經濟學書籍中的例子很多都是經濟學家杜撰出來的,因此,法律知識在經濟學的某些領域中是根本性的(科斯,1983年)。案例研究可以有兩種思路:其一,用經濟學方法研究那些法庭訴訟案例,得出一些在相對意義上具有普適性的原理??扑乖凇渡鐣杀締栴}》一文中就運用了大量的此類案例,來說明交易費用與制度運作之間的關系。其二,觀察、搜集現實生活中廠商行為、個人行為有關決策過程的案例,用以檢驗經濟學中關于人類行為假設的有效性。西爾特和馬奇(SyertandMarch,1963年)、克拉克森(Clarkson,1962年)、鮑曼(Bowwman,1982年)等人在這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案例研究目前仍處于探索性階段,其有效性往往取決于研究者選取素材的典型性。如何將案例研究所得出的實證結論加總,上升到總量實證的高度,也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
(2)實驗方法。受心理學上心理試驗研究方法的影響,西蒙、洪等人試圖通過實驗來研究經濟行為,從而對現實問題作出合乎邏輯的推理(西蒙,1976年;洪和普洛特,1982年)。當代實驗經濟學的崛起也說明了這一方法在經濟學中已引起一些現實主義者的重視。實驗經濟學有三個研究領域:個人經濟決策、對策論和對市場機制的模擬。實驗經濟學者希望通過實驗來檢驗理論上和現實中有意義的假設,與其它方法相比,其好處在于實驗的可控性和可重復性,缺點在于“實驗者必須對實驗對象的決策環境做極大的簡化才能在實驗室里發現一個決策環境”。
(3)社會調查研究方法。一些現實主義者并不滿足于抽樣調查、普查等統計技術分析。因為對于一些宏觀模型來說,統計數據往往來源于一些總量數據,其中干擾因素很多,很難準確說明經濟行為者的決策過程。從微觀角度來說,一些公司的會計人員會利用“創造性會計程序”(creativeaccountingsystem)制造虛假數據信息;而一些計量分析人員也往往為發表文章而存在某種機會主義傾向或“道德風險”,去操縱“時滯”(timelag)或自己編造數據以迎合自己的某種理論直覺,這些都會影響計量分析的聲譽。一些研究地下經濟的學者甚至認為,動態宏觀經濟計量模型的預測效果之所以不好,可能與一些地下經濟活動的數據沒有進入官方統計資料有關??磥?,新的調查方法必須為經濟學者所利用和掌握,有時親自去實地采訪、調查、搜集有關數據仍是必需的。
(4)科學哲學的方法論的影響。長期以來,經濟學研究受科學哲學方法的影響,主要有兩種方法:一為生物學中常用到的整體演進方法和歷史歸納法,其二為牛頓經典力學的拉普拉斯決定論范式,即靜態抽象演繹實證方法。近二十年來,科學哲學中的演進主義、歷史主義重新受到重視,尤其是普里戈津的耗散結構理論的發現,使科學家認識了自然界進化中的“時間之箭”,科學哲學中的一些方法重新點燃了經濟學理論研究的現實主義、歷史主義的火焰。制度主義和演進主義這兩個相互補充、觀點相近的學派,成為現實主義運動的兩面旗幟,引導著經濟學從一個相異于主流經濟學的方向發展。
三、當代經濟學現實主義思潮評論
當代經濟學的過度形式主義已經為許多經濟學家所詬病,它使經濟學這門“沉悶的科學”以“假自然科學”的姿態而拒人以千里之外。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經濟學現實主義”才作為一個問題被提出來。從內容來看,現實主義思潮的實質是在倡導一種研究歷史中的現實和現實中的歷史的動態、非均衡理論體系,因此是一種對新古典主義的制度無涉、時間無涉理論體系的反叛。它表明現實主義經濟學家對經濟理論界長期積累的“李嘉圖惡習”(熊彼特語)(抽象演繹實證方法)的不滿和拋棄。現實主義運動的潮流表明,經濟史理論是重要的,而且現實總是可以從歷史中去尋找(“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F實主義者更加強調對經濟過程的分析。“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是現實主義者展開制度分析的共同信念。在現實主義者看來,均衡是暫時的,甚至是不可能的,非均衡才是常態和現實。如果將市場放入歷史中去考察,市場也必將成為歷史,熊彼特早就指出過經濟史研究的重要性:“如果一個人不掌握歷史事實,不具有適當的歷史感或所謂歷史經驗,他就不可能指望理解任何時代(包括當前)的經濟現象?!薄拔蚁嘈拍壳敖洕治鲋兴稿e誤,大部分是缺乏歷史的經驗,而經濟學家在其他條件方面的欠缺倒是次要的”(熊彼特,中譯本,第三卷,第92頁)。當代經濟學現實主義思潮對經濟史理論的重新發現本身就表明,未來的經濟學理論應該是不同于新古典的靜態封閉的自足的系統,而是開放的動態的系統,其中必然包含著經濟學理論中的各個學派之間的競爭和融合。因為,在經濟史研究中,“一切經濟學理論都應視為方法論”。
制度主義者主張將經濟嵌入社會系統之中去考察,以研究經濟社會作為一個統一的整體的演進規律,因此可以說是一種廣義的政治經濟學研究。在這種視野下,市場交換僅僅是他們要考察的一部分。他們堅信,整個人類社會不僅再生產出人類所需要的物質產品,同時也再生產出社會制度本身。將經濟嵌入社會系統必然要求研究文化傳統對經濟運行和變遷的影響,也就是說必須將文化傳統作為一種內生變量引入經濟分析框架之中。從這種意義上說,制度主義的研究注定是跨學科的,法學、社會學、人類學、心理學、生物學、數學、歷史學等等都被用來研究制度(因為文化傳統是多元的知識層面),而這種跨學科的研究表明,制度主義各分支流派的綜合很可能會產生互補效應,從而達到1+1>2的整體效果。當代西方經濟學的現實主義運動體現出對人的主體性的關注,它恢復了經濟學對“人與人的關系”的研究傳統。在這方面,制度主義的潛臺詞是:人類應該在制度方面有所建樹,以引導人類社會走向更為文明的佳境。而這種理念正體現了與馬克思相同的信條:不僅是認識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
當代西方經濟學的現實主義思潮正方興未艾,它雖然在短時期內還不能使主流學術傳統發生革命性變革,但是畢竟代表了西方經濟學的最新發展方向。在這種潮流的沖擊下,主流經濟學至少已經開始在邊際上修正前提假設,拓寬研究領域,引入正交易費用等方面作出了回應,這些都應該對中國經濟學的發展以深刻啟示。其實,經濟理論的生命力就在于其對現實問題或歷史過程的理論解釋力。大浪淘沙,真正有生命力的理論是經受得住時間考驗的。這就對中國的經濟學發展提出了一個非常嚴正的課題:經濟學研究應以問題為導向,而不是以概念和形式化為導向;經濟學理論工作者應具有問題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