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農民少擔風險多得實惠

時間:2022-03-16 04:36:00

導語:讓農民少擔風險多得實惠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讓農民少擔風險多得實惠

在推進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中,努力探索讓農民擔風險多得實惠之路,是農民的迫切愿望,也是實踐“三個代表”的根本要求。 一、讓農民少擔風險多得實惠,是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中的緊迫問題 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是整個國民經濟戰略性調整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農民對結構調整是“幾分渴望幾分憂”,想調、愿調,又怕調、不敢調。這主要是擔心調整承擔的風險過大,導致一些農民干脆以不變應萬變,使調整邁不開步子。 因此,讓農民少擔風險多得實惠,是擺在我們面前的新課題。從目前的狀況看,有兩種現象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刻反思。 一是調整主體錯位。結構調整必須尊重農民的意愿和生產經營自主權,按照市場經濟規律辦事。然而,少數地方的政府卻充當了結構調整的主體。主要表現為四種傾向:其一,大哄大嗡,搞“運動式”調整。其二,圖形式片面強調規模。在調整中搞一刀切,不顧市場需求,片面上規模、上數量,有的甚至借此大搞華而不實的“政績工程”。其三,不顧客觀實際,隨意搞花樣翻新。其四,不顧農民利益瞎指揮。 二是服務主體缺位。在結構調整中,農民迫切需要有效的指導和服務。很多農民反映,產前愁信息、愁資金、愁種苗;產中愁技術、愁服務;產后愁加工、愁運輸、愁銷路,因而出現了想調不會調、想調不敢調的狀況。政府作為市場經濟的服務主體,必須充分發揮宏觀指導和微觀服務的作用。然而一些地方恰恰在這方面的工作缺位,采取放任自流和撒手不管的態度。指導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僅滿足于號召農民“市場需要什么就種什么”,“什么賺錢種什么”,但“市場上到底需要什么,什么最賺錢”?農民不知道,干部也不知道,致使許多農民只能跟著別人走,結果往往是“別人種啥啥賺錢,自己種啥啥虧本”,導致部分農民“談調色變”。 農業屬弱質產業、農民屬弱勢群體,農業和農民在市場競爭中往往處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因此,在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中,如何真正使農民少擔風險多得實惠顯得特別緊迫。 二、讓農民少擔風險多得實惠,必須化解和規避結構調整中的各種風險 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風險主要是市場、技術和自然風險。有效地推進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就必須積極化解和規避這些風險。 第一,著力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積極化解市場風險。 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是化解市場風險的首要問題。面對變化的大市場,亟須一種經濟載體把千家萬戶的農民有效地組織起來,實行專業化生產和規?;洜I,提高整體抗御市場風險的能力。農業產業化是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的重要途徑,通過龍頭企業把千家萬戶聯系起來,形成利益共同體,既能解決生產經營小而散的問題,解決農產品加工難和賣難的問題,還能有效地化解和規避市場風險。 積極培育中介組織是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的又一重要途徑。近幾年來,我們一方面大力發展信息中介組織,充分利用網上交易省時省錢的優勢,組建了“中國三峽農村經濟信息服務中心”,以此為樞紐,建立了延伸至鄉、村的農產品市場信息網絡。另一方面,大力發展營銷中介組織,形成了縱橫交錯、運轉靈活、輻射全國的農產品銷售網絡。這些營銷組織把農民的產品賣出去,把外地的信息帶回來,有效推動了農業結構調整。 第二,加大技術培訓推廣和服務的力度,著力化解技術風險。 調整結構意味著改變傳統的生產經營模式,必須掌握新的技術,這就必然伴隨著技術風險的增大。化解技術風險是結構調整中必須越過的一道坎。我市探索了三種途徑:一是開展技術培訓,為每個農戶培養一個科技明白人。二是實行技術承包,讓農民解除無技術之憂。全市動員2000多農技人員下鄉,對茶葉、柑桔、蔬菜、水產、畜牧等專業生產實行技術承包,達不到承包產量和質量的,由技術人員賠償,超過承包指標的,農民從增產增收部分發給技術人員一定比例的獎金,這樣可以使農民放心放手地搞調整。三是搞好技術服務,建立健全服務網絡。 第三,尊重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努力規避自然風險。宜昌地形地貌多樣,既有山區、平原,也有丘陵、崗地,水田旱地并存。在結構調整中,我們力求最大限度地減輕自然災害帶來的風險,尊重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因地制宜地發展避災農業。近幾年來,引導農民果斷將過去容易遭災的糧棉田調出發展多種經濟,既防避災害,又提高效益。對易旱田,因地制宜,揚長避短,改種水果、藥材、蔬菜、飼草等經濟作物,對易澇的低洼地,發揮優勢,趨利避害,全部改種水生蔬菜或進行水產養殖,經濟效益大幅度增長,使劣勢變成了優勢,讓農民在調整中真正得到了實惠。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三、讓農民少擔風險多得實惠,要求各級干部提高領導水平 首先,要切實轉變領導方式,加強規劃指導。一是科學規劃主導產業,確立調整的大方向,讓農民知道調整的方向和目標。宜昌市組織專家對特色產業進行科學論證和規劃,按照資源條件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洜I,企業化管理,形成區域特色,實現了增效增收。二是培植精品名牌,幫助農民提高農產品市場占有率。主導產業確立后,必須著力培植精品名牌,引導農民圍繞名牌調結構,特別是要幫助農民搞好產品的加工、分級、保鮮、包裝等,千方百計提高產品的質量和檔次,提高附加值。三是加強政策引導。對納入規劃的主導產業和產品,主要通過制定扶持政策,鼓勵農民發展。 第二,要加快轉變工作思路,跳出“農”字抓調整。 必須把農業結構調整放在國民經濟戰略性調整的整體布局來考慮,如果就農業論農業,路子將會越走越窄。要舍得把更多的精力花在引進、培育與農業密切相關的工業精品名牌和優強企業上。這樣做看似在抓工業,實則工農兼顧,相得益彰,促進經濟結構的調整。 第三,要不斷轉變工作方法,做好樣板示范和機制創新兩篇文章。 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實際上是產業革命,大范圍推廣新品種、新技術和新的栽培模式,必須經歷一個過程,不是簡單號召和強迫命令就能見效的。如果采取搞運動的方式調整結構,只會欲速則不達。只能通過樣板示范,能人帶動的方法,使農民在示范效應的帶動下,產生調整的內在動力,增強調整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同時,要善于運用市場運作的辦法推動結構調整。對新開發的農業項目和需要推廣的新品種,引入競爭機制,實行招標投標。變過去政府要農民干為農民自己爭著干,有效地促進結構調整。第四,要大力轉變工作作風,為農民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 要深入農村了解農民在調整結構中的實際問題,切實解決農民一家一戶解決不了的困難,為農民提供及時有效的服務。首先是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其次是加強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讓農民放心大膽地從事專業生產,沒有產前產中產后的后顧之憂。